官本位是对科学精神的严重扭曲| 科学精神名家谈

2018年7月9日11:06:24来源:科技日报官本位是对科学精神的严重扭曲| 科学精神名家谈已关闭评论1,981 views 2455字阅读8分11秒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特质无非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理性、质疑。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看来,官本位,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都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

官本位是对科学精神的严重扭曲| 科学精神名家谈

刘兵表示,科学的进步和创新需要怀疑精神,而在官本位思想主导下,往往是下级服从上级,似乎人的职务越高,说话的真理性就越强,这与科学精神本质是矛盾的。

“学而优则仕”现象突出

科技日报:您如何看待中国科技界的官本位现象?

刘兵:官本位,通俗来讲,是一种以官位高低作为评判人的价值尺度或以追求官位作为人生最高目标的心理意识。

在我国科研界,官本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近些年有加重的趋势。究其原因,“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影响很大,在研究所和大学,青年研究人员都想当所长、校长,在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候,却去做了行政工作,这是一种人才浪费。当前,官本位、行政化超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比科研经费不足、创新力不足等问题的杀伤力还大。

科技日报:对官位的追求和盲从,会对科研工作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刘兵:科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官本位则强调对官位的追求和职位的盲从,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精神的扭曲。

具体来讲,当前的科学研究,如果没有项目、资金的资助是很难顺利进行的,官本位的介入,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让没有处在领导位置的科学工作者处于不利的地位,不能真正独立地领导科学研究,甚至申请不到相应的项目,得不到资助。某种程度上讲,这不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

此外,伟大的思想无不来源于自由的探索,官本位意味着管理者有更多干涉、管理的权力,这无疑会影响人们的自由探索。

严重影响科研评价

科技日报:科研评价中官本位问题是否同样突出?

刘兵:1941年,竺可桢曾发表文章,将科学精神概括为“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归。”194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科学精神具体化为四种规范,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

传统来讲,很多人把科学精神与早期科学社会学派中的精神气质联系在一起,如普遍主义。以科研评价为例,普遍主义认为操作时只看科学成果本身,与研究者本身的社会属性,如宗教、地位等无关,现实中,官本位主导下的评价体制显然不是这样。

传统科学规范中,科学研究强调无私利性,而官本位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多其他利益,这与科学精神中对科研的追求也是矛盾的。人们从事科研,以发现科学真理,探究未知为最基本目标,而官本位思想下,因为科研做得好,可以升官,升官又带来很多额外的好处,这样人们做科学的动机就变得很不纯粹,成为私利化的追求。

另外,科学本身是有奖励机制的,科学家做出一定的成就,科技界会以各种形式如奖励、职位晋升、资源分配等进行回报,而在官本位情况下,这种奖励往往掺杂了学术界纯粹学术规范之外的因素。如一个项目牵头人和获奖者往往是领导,而不是真正干活的,这在狭义上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冲突的。

赋权,更需要有约束

科技日报:官本位问题该如何破解呢?

刘兵: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哪儿错了就改哪儿。试问老一辈科学家填过几张单子、写过几个汇报,为什么现在科研人员见了财务人员要低三下四,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管理是必要的,但对管理的权力要有所限制,对获益的追求有一定的约束,管理是为了更好地遵循科研规律,为科学研究服务,而不是从事管理的人就高人一等。在国外,很多知名高校的领导和管理者,更多的是付出和服务,并不像我国这样有那么大权力。

破除官本位,关键在于改革评价体系。现在很多考核标准都是非常量化的,如SCI发表了多少论文,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从管理角度讲,这似乎是公平的、易操作的、可以避免很多争议和麻烦。而事实上,学术评价应更注重成果本身的含金量,这不可定量且存在着模糊性,但却更重要。

学术的东西一定要学者自己评价,即同行评议。从行政管理角度讲,最重要的是尽量做到程序公正,以此保证最终评价的公正,但不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规定发表几篇文章就够评教授等等,同时,为了防止内部人操纵,还应适当引入外部评价等。

科学精神论场

祛除学界官本位沉疴需“内服外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励志名言,其实并不意味着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对求知本身有多么渴望,而是在强调“高”。“学而优则仕”“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用本领武装自己不过是敲门砖,“当官”才是终极目标,位极人臣为最“高”。

在我国,官本位文化源远流长,科研领域不是真空地带,本就无法独善其身。更何况,文化既有渊源,也需要厚植的土壤——科研人员一旦走上管理岗位、担任某些官职,手里就掌握了大量资源。不仅自己的科研经费、设施、助手不愁,而且因为有了与别人资源互换的可能,发论文、拿项目、评奖也都会容易得多,进而“良性循环”。如此又出成果又升官的青云梯,争相往上爬也是人之常情。

一面是个人对环境的依附,另一面则是环境对个人的倚重。选择年轻有为、有潜质的科研人员担任领导岗位,实际上也是学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种委以重任,基本不会建立在“科研能力越强管理水平越高”的可笑逻辑之上,而是期待他们能够借助更多资源,取得更多科研成果。科研管理推崇官本位,科研评价崇拜官本位,在这种语境下,科研人员确实难有独立的人格,也无法谈搞科研的“初心”,遑论科学精神。

没有人不承认,官本位背离科学精神,是阻碍科学发展的枷锁,亟待破除。学界期待科研环境的改变,这固然包括一系列科研管理、评价上的兴利除弊、破旧立新,需要长时间的磨合、调整和完善。而且,外部努力,内部也得配合,与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比起来,卸掉科研人员心中的官本位包袱其实更重要,也更难。

实际上,“大环境如此”并不是个体随波逐流、走捷径的借口。我们应该看到,即便被官本位笼罩,学界依然存在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坚守自我,不迎合、不附庸。毕竟,做科研有着天然的优势,特别是自然科学,讲求理性、客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因而人才不至埋没。科学共同体应有这种集体自觉:坚守初心、甘坐冷板凳、勇于探索未知,在科学精神的感召下坚决对官本位说“不”。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科技日报 整理 发表于 2018年7月9日11:06: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10989.html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杂谈天下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从小就天资聪慧。1960年,以数理化三科均为98分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5年后,郭光灿大学毕业,获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从此,除了讲台授课,搞...
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 杂谈天下

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

最近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真不少,刚刚过去的8月,从南到北的数个论坛都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所属的领域亦是多种多样——经济学、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一句话总结就是,诺奖嘉宾很忙! 要说跟诺奖得主...
钟彩虹: 找寻猕猴桃的种子 杂谈天下

钟彩虹: 找寻猕猴桃的种子

人物档案 钟彩虹,1968年2月生于湖南省浏阳市,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组长、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理事长、农业部种植业(水果业)指导专家组成员。     科学精神在基层 8月...
科学岛上“种太阳”的人 杂谈天下

科学岛上“种太阳”的人

骄阳下,蝉鸣响彻合肥科学岛,岛西端便是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国家大科学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也即人们常说的“人造太阳”,坐落于此。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