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学术圈大咖跨到产业界,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金榕只是其中之一,但却能反映出多数人的想法。
首先,必须认可理论研究的价值,因为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都需要经历从理论到实验的过程。而以金榕为代表的科学家,已经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非常高的造诣,之所以选择转型,更多的是希望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
这个自我价值怎么理解?很多人一提到科学家加入企业工作,马上就觉得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从收入的角度,到企业确实会有提升,但这并不是科学家们真正关注的核心。
笔者接触了多位转型的科学家,他们之前在科研机构都工作了十余年,如果真的想赚钱,当初可能就不会走科研这条路。另外从生活的角度,加入企业后,他们的生活质量或许会不升反降。比如金榕这样的终身教授,收入在当地属于中产阶层,每年还有近半年的假期,这种舒适的生活在企业肯定享受不到。
所以,科学家们在意的自我价值,其实是自己的理论研究能够被转化成现实价值。之前,纯粹的理论研究如同每天都在播撒种子,但不关心能不能长出果实。但是,可能有一天突然看到了一个结出的果实,这种成就感往往让人挥之不去。而现阶段,产业界正是让理论开发结果的最佳场景。
但是,学术和产业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圈子,跨界也并不容易。尤其对于科学家而言,以往相对封闭的环境,让他们无论在性格还是行事作风上,都显得和企业格格不入。金榕也提到,他到阿里巴巴之后最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与人打交道。
科学家们之前的工作可能就是跟一个实验室的团队沟通,但企业的组织架构相对复杂,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绝对独立的去运作,需要与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人去联络。尤其是在科研工作上,企业做技术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业务,只有业务不断进步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的良性运作。
这一点也是所有转型的科学家,无论在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遇到的困扰。有所区分的是,企业对业务和技术权重分配。如果一个企业让业务主导技术,科学家的工作则会略显被动,适应起来的难度也会增加。
因此,科学家们在跨界到企业的过程中,想快速做好角色转化,一方面需要进行状态调整,不能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要适应企业节奏;另一方面则是适当的放低姿态。
这里并不是让科学家们降低对科研的要求,而是要懂得与业务进行协同,比如面对业务多年积累总结出来的一些运营逻辑,这都是符合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需求的内容,技术算法就应当予以妥协。
最好的状态就是科学家们能够了解技术,在对业务做技术研发时,就考虑到业务的各个环节,这样研究出来的结果与业务的匹配度会非常高,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留不住人的原因也正出于此,所以如何把握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这个度,让科学家能顺利适应企业环境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通过设立科研实验室来给科学家们营造一个相对熟悉的工作环境,从而让科学家们平稳实现角色的转变。
附上介绍:
金榕: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
作为iDST的创始人之一,目前的院长,金榕被公认为圈内的顶级“大牛”。加入阿里前,他已经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曾担任NIPS、SIGIR等顶级国际会议领域主席,及KDD、AAAI、IJCAI等顶级会议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还曾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Career Award——有超过200位诺贝尔奖得主都获得过这个奖金的资助。
《李翔商业内参》的《向技术的长征》一文中曾写道,在2014年正式加入阿里巴巴的iDST之前,金榕在阿里巴巴旗下的互联网广告平台阿里妈妈做过一年的技术顾问,帮助解决一个大规模算法优化问题,把广告展示的收入提高了15~20%。此前金榕从未在工业界工作过,“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感觉理论的东西原来可以改变生活”。
阿里巴巴iDST院长 金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