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论中国)科睿唯安CEO:近40年中国基础性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刘育英)美国科睿唯安公司通过研究中国发表在其旗下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所收录期刊上的论文发现,近40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代表创新源泉的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中国取得长足进步。
近日,科睿唯安公司首席执行官Jay Nadler到访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把在SCI所收录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情况用于科研绩效分析。
Jay Nadler表示,过去十年以来,全球创新重心慢慢从西方国家转向东方国家,中国、韩国、日本这三个国家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中国。
如何评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Jay Nadler认为,一方面是基础研究,这可以通过论文去量化评估;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研究,这方面的量化评估可以利用专利数据。
科睿唯安对数据的分析显示,从1980年至2017年,中国的科研人员共发表论文260余万篇,论文数量稳步攀升,在2008年中国就超过了英国,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虽然论文产出量跟美国比还有差距,但发展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这是构成基础研究的创新源泉”,Jay Nadler表示,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英国和德国,排在世界第二,这代表了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
专利代表一个技术最后商业化变成产品的可能性。科睿唯安的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显示,2017年在中国发生的专利申请居全世界第一位,本土专利申请占了发明专利申请的89.2%。
近年兴起的人工智能,中国在部分领域走到世界前列。科睿唯安的统计显示,2007年到2016年,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出版数量,以美国和中国居多,但中国论文的影响力与美国有差距。“中国尽管在高影响力论文方面逊于美国,但热点论文数量与美国相近,表明中国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研究核心力量之一”,Jay Nadler说。
科睿唯安的研究还显示,中国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传统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一大批核心专利。中国在数据处理系统及生物碱/植物提取物持有的专利组合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互联网与信息传输、软件产品以及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等技术,中国具有与美国相当的创新组合。
但中国在诸多领域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科睿唯安对机器人技术文件的研究显示,分析期内全球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的论文,美国有531篇,中国有53篇,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都超过中国。
Jay Nadler表示,创新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三是信息和情报。目前中国拥有市场,资金和人才也在加强,在信息和情报方面,目前科睿唯安已经同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中国机构展开良好合作,并为中国科研机构的科研和绩效分析等提供数据支撑。(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