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把创新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①②③

2018年7月19日15:16:3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把创新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①②③已关闭评论2,061 views 4055字阅读13分31秒

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力求突破

科技创新的赛场上,不跑是落后,跑得慢了也是落后,迎头赶上、奋起直追,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论及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信心,奋起直追,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这件让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事情,代表着我们这个国家今天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快步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正行进在切换发展动力的关键拐点。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大大增强了我们在众多领域的科技能力。从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等日用品,到移动电话、个人电脑、互联网应用等信息工具,从钢铁、石化、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到量子通信、载人航天、分子生物学等尖端技术,随着国家、社会、企业等层面不间断的投入,中国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自信在逐渐增强。在某些重要关节点上,我们快速突破的能力令国人自豪,令国外同行惊叹。

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像种庄稼,有投入就几乎肯定有产出。抛开基础研究巨大的不确定性不谈,即使是在他国已经走通的工程技术领域,很多关键点也是不容易攻克的。有科技人员提到,核电站中有一种控制棒,采取无缝焊接制成,众多工程师多年攻关,始终没能掌握其中的诀窍,最后还是不得不高价进口。此外,像航空发动机、控制芯片,甚至是普通的滚珠轴承,要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都非常艰难。在专利制度日臻严密的今天,有时候即便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也无法绕过先行者设置的“专利池”,被迫为自己的迟到支付高昂的“知识使用费”。

“难”只是创新的障碍之一。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诱惑。在尝到了引进消化吸收甜头的同时,我们有些科技人员养成了“拿来主义”的习惯,遇到问题就习惯性地想“外国同行是怎么想的”,看“外国同行是怎么做的”。跟踪模仿肯定比自主创新来得容易,就是这种还没做题就想翻书后“标准答案”的习惯,消解了一些人的钻劲和闯劲,捆住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尽管鼓励科技工作者用研究成果创业,但如果都急于“变现”,一旦有机会产生效益,立马就放弃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奔着“股票上市”般的利益而去,最后无论是在科学还是在技术上,留下的都是一些粗糙凑合的半成品。

在不少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一“最大隐患”,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难免被人“牵着鼻子走”;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很多时候就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科技创新的赛场上,不跑是落后,跑得慢了也是落后,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我们形成更强大的科技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眼下的科技创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在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我们仍需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以体制改革为创新注入动力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排名上升5位,位列第十七名,首次进入创新领袖国家群体,也成为现今唯一跨入全球创新指数前20的中等收入国家。这样的进步,正来自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出的创新活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形成更有针对性科技创新的系统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带来的改变,从一些细节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曾经,一台价值数百万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就能难倒一家科技公司:因为只用一次,自己买不划算,不买又没法完成科研任务。如今,只要花几百元测试服务费,就能享受大学实验室提供的专业服务。这样的便利,源自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仪器加快向社会开放的改革举措。事实证明,体制建立了、机制理顺了,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不断深化的科技体制改革,正为创新注入源源动力。科技创新很像多米诺骨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堵点,投入的要素之间就会产生断点,难以催生出理想的科技产出。一位农业科研人员多年从事蜂产品安全研究,贡献很大,但由于发表论文少,正高职称迟迟评不上,无奈之下告别深耕多年的领域,“转行”做起并不擅长的蜂基因克隆,仅仅因为该领域发论文机会多。当下,除了科研绩效、人才评价机制中存在令人惋惜的挤出效应,在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当中,短板和痛点也不在少数。当我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如何促成各要素发生化学反应,释放蕴藏其中的活力,考验改革担当、急需变革智慧。

改革科技体制,说到底就是为创新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其中包括由法律法规建立的硬环境,也包含培育科技文化、厚植创新土壤形成的软环境。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法院审结各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68.3万件,年均增长19.4%,民事一审案件年均结案率达94.24%。司法资源高效运行,为创新兜底、为创意撑腰,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制度保障。近日,《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若干措施出台,这些改革直击痛点、疏解焦虑,进一步解放了科技生产力。而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旨在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科技强国培育文化基因。紧锣密鼓的改革鼓点,意在打通体制机制的“任督二脉”,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有人评价40年来中国发展的最大成就,就是在制度层面蹚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摸索出一套后来居上的方法。科技体制改革,无疑是制度变革中的重要一环,更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动力。技术可以复制、经验可以学习,而知识生产的体制和机制却不可能直接移植而来。只有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才能助力重大核心技术攻关,把科技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1985年,首届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交易会历时25天,实现交易额80亿元,人们第一次见识到技术成果市场化改革的威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将体制改革推向纵深,我们将为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点燃最热的那一把火。

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

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指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这一论断再次昭示了那条颠扑不破的客观规律: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挖科技发展潜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这件事,是值得讨论的。“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最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连发三问,引人深思。从“钱学森之问”,到现在“为什么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的“杨振宁三问”,都指向了人才,尤其是一流顶尖人才培养这一关键之处。

客观地讲,我国当前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仍显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有关数据显示,全球人才数超过190万,中国只有5万名。之所以存在人才短板,原因多种多样:评价机制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严重;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让优秀科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的方式方法欠缺,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好科研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构性矛盾,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人才不是“一键输出”、不能拔苗助长,培植好成长的沃土至关重要。有人说,一支世界级球队,不仅要有耀眼的巨星,也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不仅要有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也要有适宜将帅之才施展才华的文化环境。创新人才团队的建设,同样如此。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囿于国力,难以为创新人才提供完备的硬件环境。如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2%这一科技界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早已实现,而且是在GDP连续增长的基础之上。可以说,经费问题不再是阻碍创新最重要的瓶颈,怎样把“软件”设计好、运行好,成为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如果年年花小半年时间申请项目、鉴定成果,月月用好几天时间应付检查评估,天天填形式多于内容的表格,再有潜力的人才也会觉得一筹莫展。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不能都怪各种管理评价体系过于严苛,科研投入效率低下、乱花钱浪费经费的情况也确实存在。如何协调好两方面的关系,把人才评价和经费管理做得因人制宜,是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一个重大挑战。

有人经常感慨,不论是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还是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抑或是其他世界顶尖水平的科研机构,优秀人才总是一茬接一茬。究其原因,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领军人物的带动之下,正确地提出了问题,找准了努力的战略方向,这才形成了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的良性循环。今天的中国,创新需求极为旺盛,需要我们在供给侧打一场翻身仗,进而将那些亲身探求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规律揭示出来,把那些真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行之有效的办法总结好。真能做到这些,一个有着13亿多勤劳智慧国民的国家,理当不应为人才发愁。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人民网 整理 发表于 2018年7月19日15:16: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12152.html
18年两次“卡脖子”报道,中国科技经历了什么? 杂谈天下

18年两次“卡脖子”报道,中国科技经历了什么?

“卡脖子”报道见证中国科技变迁。 在近日举行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上,中兴正式公布了被解禁后的首款旗舰机型,并推出了最新的“5G设备解决方案”。 此时距离这家中国通讯巨头被美国“断芯”已...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11-15) 杂谈天下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11-15)

相关阅读: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1-5)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6-10)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11-15)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这35项卡脖子技术只是冰山一角! 杂谈天下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这35项卡脖子技术只是冰山一角!

6月21日下午,我在中国科技会堂的科学传播沙龙上,做了一个题为“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的即席演讲,介绍了《科技日报》推出“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栏目的经过和意义,然后指出一些中国科技界存在的问...
这里的实验室会赚钱(经济观察·核心技术之问⑤) 政策制度

这里的实验室会赚钱(经济观察·核心技术之问⑤)

30年前,这里是城乡分界线,被戏称为“城市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30年间,这里诞生了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数字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国际电联标准…… 500多平方公里,1800多家高科技企业,平均每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