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院士话健康:牢记四条防癌经,远离肿瘤君

2018年7月21日08:53:07来源:中国科学报孙燕院士话健康:牢记四条防癌经,远离肿瘤君已关闭评论1,625 views 1509字阅读5分1秒

孙燕院士话健康:牢记四条防癌经,远离肿瘤君

预防比治疗好,早期治疗比晚期治疗好。

我在抗癌一线战斗了五十多年,已经年近九旬,但有人说我声音依然洪钟有力,我觉得这主要归功于我相信和坚持——预防比治疗好,早期治疗比晚期治疗好的思想。

我可以自信地说,哪怕出现了问题,那也肯定是早期,通过积极治疗,也是能够控制的。

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出四条“防癌经”。

一、远离致癌物

早年间,我曾多次参与肿瘤高发区致癌因素的研究,对于影响肿瘤产生的因素谙熟于心。

面对肿瘤,站在个人角度,我们并非无能为力,个人也应该有保持身体健康和防癌的方法,要知道什么是致癌物和致癌因素,通过远离致癌物、致癌因素,降低自己罹患肿瘤的可能性。

同时,我注意到,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国人喜欢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粗纤维吃得少,红肉吃得多。

我们应该保留中国优秀的传统饮食方式,少吃油炸、烧烤的美食;多吃粗粮、蔬果;也要少吃腌制和发霉的食物,聚餐时使用公筷,这样就可以降低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发病率。

发达国家的覆辙我们应当重视,他们目前也正在倡导改变饮食习惯。

另一方面就是青年人生活要注意,不要让HPV、HIV传播。国家已批准了HPV疫苗上市,大家也要自爱。

二、每年体检

我们在平时不提倡带病工作,应当杜绝“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现象,有病应当及早治疗。

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了五十多年间,该院职工大概有60多人患过乳腺癌,但患癌者绝大部分都得到了治愈,仅有3人因特殊因素死亡。

我想,之所以肿瘤医院工作人员患癌治愈率高于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秘方”或“特殊待遇”,主要原因就是发现得早,认真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

建议大家每年都要按时进行体检。每年至少认真体检一次,有条件的中老年人最好查体两次。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的肿瘤隐蔽性比较高,偶然一次普通体检未必能发现。

三、控制住癌前病变,提早治疗

癌症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浸润癌三个阶段。还有一些被称为“癌前疾病”,这些都不是癌,但在这些基础上容易发生癌。如果大家能重视这些,及时加以处理,将大幅度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黏膜白斑、交界痣、迁延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颈慢性炎症、结肠多发性息肉等等。

诊断是否为癌前病变不可轻信网络自查、商家“科普”,要去正规医院检查诊断。

此外,一旦发现癌前病变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切不可忧心忡忡,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长期的精神紧张,可降低机体免疫力,甚至会促使肿瘤细胞加速发展。

四、保持身心健康,学会享受生活

在临床诊治中,我逐渐了解到癌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诱因——压力大、长期抑郁、过分忧虑、爱生闷气。

科学研究也发现,长期不良情绪会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强的应激反应就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癌细胞有可乘之机。

我作为一位曾经经历过生活困苦、物质缺乏时代的人,奉劝大家应当对目前的生活学会知足。也劝告吸烟的朋友戒烟,国家正在大力改善大环境,我们个人也要做到不要污染小环境!

我自认为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有一个调节心态的小方法:只要是以表扬、赞赏我为主要内容的会议,尽量少去,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好;而当遇到不公平,甚至是诽谤时,我也觉得自己并不是别人说得那么坏,也就泰然处之了。

因此,心态总能保持平衡。我在业内是个乐观派,虽然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很少训斥别人,宽容是我的一大信条。

我们知道,很多癌症患者都是听了医生的劝说才把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戒了,可是,如果能早点行动起来,就可能根本不需要到肿瘤医院来。

所以说,防癌靠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贵在坚持。

(本报记者卜叶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7-20 第1版 要闻,原题《牢记四条防癌经 远离肿瘤君》)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中国科学报 整理 发表于 2018年7月21日08:53: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12385.html
【里瑟琦智库】历年杰青数据面面观:四千杰青三百院士,北清霸榜无出其右 人才奖励

【里瑟琦智库】历年杰青数据面面观:四千杰青三百院士,北清霸榜无出其右

8月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今年国家杰青扩招到300人,对比去年增加100人。国家杰青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国家级帽子人才之一。人们普遍认为...
美两院院士对比——数据中心最新报告 人才奖励

美两院院士对比——数据中心最新报告

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由此在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186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首次用“院士”来命名美国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逐步成为了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日前...
科学大数据——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基石 机构动态

科学大数据——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基石

作者:郭华东 摘要  作为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其少量依赖因果关系、主要依靠数据相关性发现知识的新模式,使得其成为继经验、理论和计算模式之后的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的典型...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杂谈天下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从小就天资聪慧。1960年,以数理化三科均为98分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5年后,郭光灿大学毕业,获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从此,除了讲台授课,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