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基础科研先手棋

2018年7月22日16:28:55来源:人民网下好基础科研先手棋已关闭评论1,368 views 1403字阅读4分40秒

未来科技企业的竞争会进入拼基础研究能力的阶段。企业主动进行基础研究,一旦实现突破就能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形成竞争优势的“护城河”

前不久,两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马云和马化腾,在同一天不同场合的公开演讲中,分别表达了将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投入更多资源去做基础科研的意愿。这种“不约而同”,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

通常看来,基础研究和商业的距离,犹如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差别那么大。从基础研究到一门新技术的诞生周期很长。就像“光的全反射”原理揭示很多年后,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才提出光纤可以用于通信传输的设想,之后经过不断实践和反复试错,直到如今光纤才真正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的传输。即便是充分享受科技红利的互联网企业,离源头创新的基础科学还隔着好几层窗户纸。对于紧盯市场、看重商业回报的企业家来说,突然如此看重阳春白雪的基础研究,会不会只是吸引眼球的噱头?但从华为在法国设立数学研究所、阿里巴巴投入巨资做“达摩院”等举措看,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反映出这些企业对基础科学已然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逐渐成为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的共识。

基础科学作为科技创新时代的制高点,效应正日益显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发展的厚度和广度。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扑面而来,各行各业都须加快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步伐。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大,作为创新源头的基础研究分量就越重。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科技企业的竞争会进入拼基础研究能力的阶段。实践证明,企业主动进行基础研究,一旦实现突破就能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形成竞争优势的“护城河”。有远见的企业,非常有必要下好基础科研的“先手棋”。

基础科学转化为应用型科技的周期越来越短,针对性也越来越强。当前,技术和产品快速迭代,倒逼基础研究从理论突破到技术应用的转化周期不断缩短。尤其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技术创新日渐转移到科技企业中,大学教授到企业研究院就职,跨国科技巨头的科研人员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都已不是新鲜事,甚至还有企业研究人员获得了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通过这种高水平的企业内部基础研究,将会更有效地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中国高科技企业要跻身全球前列,也必须加力基础研究。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不仅不能被“卡脖子”,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落下风、站稳脚跟。以互联网领域为例,中国企业在移动支付等应用领域全球领先,但在信息和网络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整体而言,我国的科技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等瓶颈仍然突出。也正是看到这一点,在“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中,强调了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化转制院所重视并开展基础研究,并在企业内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

创新是逼出来的,在市场竞争一线拼杀的企业对这一点肯定感受更深。随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的主战场如今不仅仅在科研机构,也在企业内部。基础研究关乎国家创新的未来,也关乎企业构建新的竞争力,需要政产学研等各方协同发力。目前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已开始在基础研究领域布局和深耕,相信这种“头羊效应”会带动更多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界,形成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浓厚氛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6日 17 版)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人民网 整理 发表于 2018年7月22日16:28: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13068.html
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科教资金

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投入增速有所回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比上年下降。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am...
中国科技人才大数据:广东总量第一,“北上”这类人才多 人才奖励

中国科技人才大数据:广东总量第一,“北上”这类人才多

作为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中国科技人才规模如何,近年有哪些变化?地区分布有何特点? 科技部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R&...
深度解码,上海科技创新的底色和支撑(来源远博志城) 机构动态

深度解码,上海科技创新的底色和支撑(来源远博志城)

一、上海高校的优势 1、 上海高校的全球数量与质量优势 上海高校的数量优势,仅次于东京、北京国际城市 上海高校数量虽远少于东京、北京,但与伦敦、纽约、香港以及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相比,依然具有数量优势。 ...
从0到1,他们在这里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机构动态

从0到1,他们在这里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摘要: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浦东集聚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浦东集聚。他们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