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布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学科集群牵头单位的通知
科协学函刊字〔2018〕119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有关安排,中国科协就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进行了公开征集和择优遴选,决定委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10家单位承担本届论文遴选工作(名单见附件1)。
请各牵头单位按照《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实施方案》(见附件2),认真履行职责,按要求组织开展本集群优秀论文推荐评审工作。请各学科领域相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积极参与,协助做好优秀论文遴选工作。
附件:
1.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学科集群牵头单位名单
2.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实施方案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2018年7月30日
附件1:
序号 | 集群名称 | 牵头单位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1 | 数理化与交叉学科集群 |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 张姝 | 022-58168542 |
2 | 地球科学集群 | 中国地质学会 | 刘恋 | 010-68999024 |
3 | 预防与中医药集群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郭璟 | 010-84257895 |
4 | 临床医学集群 | 中华医学会 | 赵巍 | 010-85158238 |
5 | 农林集群 | 中国农学会 | 韩忠超 | 010-59194480-208 |
6 | 制造业与材料集群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赵范心 | 010-68799046 |
7 | 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集群 | 中国通信学会 | 肇丽 | 010-81055478 |
8 | 交通与基建集群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 马志雄 | 010-50950100 |
9 | 能源、化工与环境集群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周文 | 010-63416544 |
10 | 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集群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韩燕丽 | 010-62614210 |
附件2:
为落实《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发挥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学术优势,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公共产品,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引导更多优秀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首发,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国科协决定组织全国有关学会和相关学术机构开展第三届(201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以下简称“论文遴选计划”),制定如下方案。
一、目标任务
围绕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的学术优势和专业优势,遴选推介发表在我国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上,且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在科技前沿有突破和建树、对原始创新有引领作用的优秀论文,从源头上推动我国期刊质量的提升,维护我国科技期刊的成果首发权,掌握学术评价主导权,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更好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安排,分类实施
论文遴选计划每年度开展一次,由中国科协统一部署,确定总体遴选原则和流程,有关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以下简称“牵头单位”)结合学科实际,分学科领域分类实施,把本学科领域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最优秀论文遴选出来,经中国科协组织终审认定后统一向社会发布。鼓励牵头单位结合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自行开展本学科领域优秀论文遴选活动。
(二)价值导向,综合评价
以论文的学术贡献为主要标准,综合考虑文献计量指标和同行评议情况,确保遴选质量,宁缺毋滥。提倡各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学术和专业优势,结合学科特点,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遴选原则,避免唯指标论。
(三)公平推荐,公正遴选
遴选采取专家实名推荐制,牵头单位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担任论文推荐专家,对本学科领域发表在正式出版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进行自主推荐,按照统一原则、统一流程组织对推荐论文的遴选和推介,充分体现权威性、客观性和公信力。
(四)激励创新,示范引导
充分发挥优秀论文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引导更多优秀科研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加强对优秀论文的推介和宣传。
三、遴选范围及名额
(一)论文类别
1.基础研究论文
须在基础研究领域对所在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或能够开拓和引领学科发展。
2.应用研究论文
须在技术应用领域具有巨大应用价值、能够引导所在学科工程与技术发展。
3.综述论文
应反映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综述型优秀论文各占一定比例,其中应用研究型论文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0%,综述型论文占比原则上不超过10%。
(二)遴选范围
2014年1月1日起至今发表在正式出版的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不包括在增刊上发表的论文),同一论文不重复入选。
(三)学科分组和名额分配
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为基础,综合考虑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分类标准和学科关联度,近五年发表文献数量、引次、篇均引次、学科H指数等指标,划分10个学科集群,每个学科集群分配10篇论文名额,共遴选不超过100篇优秀论文(学科集群划分及名额分配见附件1,参考标准和指标体系见附件2)。
四、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作为主办单位,负责对遴选活动进行统一部署,提出总体实施方案,确定学科集群划分、名额分配和优秀论文遴选的参考指标体系。
(二)承办单位
各学科集群由1家单位牵头承办遴选工作,各牵头单位采取申报遴选方式确定,负责制定本学科集群论文参评条件、遴选标准和指标体系。中国科协将对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建立进退出机制。
(三)技术支持单位
本届论文遴选活动继续委托中国知网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并承担论文遴选的事务性工作。
五、遴选程序
遴选工作按照论文推荐、各学科集群遴选、终审认定、结果发布及入选论文推介等步骤进行。
(一)论文推荐
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按与推荐名额比例不低于20:1的数量建立论文推荐专家库,确保覆盖本学科集群中的每个学科。专家构成须包括:学科专家;具有丰富出版经验的国际、国内期刊主编或编委;国际或国内相关学会、学术机构骨干力量;其他有关专家。此外,集群各学科排名前5%(依据中国知网期刊排名,即进入“中国学术影响因子年报”影响力前5%期刊和“国际引证报告”中“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期刊编委会主任自动取得推荐资格,每人可推荐1篇论文。
论文推荐专家通过“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工作平台”以“背对背”方式推荐优秀论文,推荐时均注明论文类型、推荐理由并署名。论文被推荐后即时在工作平台对外呈现,并同时呈现推荐理由。
(二)各学科集群遴选
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邀请本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建不少于15人的论文评审专家委员会,主持本学科集群领域的论文遴选工作。评审专家采取任期制,任期3年,且论文推荐专家、被推荐论文作者不能担任评审专家。各学科集群遴选结果须面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明确无异议后,正式上报中国科协。
(三)终审认定
中国科协组建不少于13人的终审专家委员会,对各学科集群遴选结果进行等额终审、认定,最终产生本年度优秀论文名单。终审专家委员会由每个学科集群推荐专家1名,另由中国科协邀请未参与学科集群推荐评审工作的权威专家3—5名。
(四)结果发布和入选论文推介
中国科协通过官方网站对本年度优秀论文名单进行集中公示,确认无异议后,正式下发文件公布遴选结果,向优秀论文作者、编辑颁发证书。
六、活动宣传
1.活动启动阶段,通过中国科协官网、官微,中国知网线上邮件,学会快讯微信公众号等发布遴选通知,推送各全国学会和科技期刊编辑部。
2.在“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工作平台”增加即时展示功能,按照学科集群设置滚动条区域,对推荐的论文名称及推荐理由进行动态展示。
3.在论文遴选平台开设“优秀论文背后的故事”专区,访谈各学科集群入选论文作者,深入了解创作过程,挖掘论文背后的故事进行宣传推介。
4.分析入选论文作者单位、地域分布、学科分类、资金来源等信息,并形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附件2-1:
序号 | 学科集群 | 集群
名额 |
中图
分类号 |
学科分类名称 |
1 | 数理化与
交叉学科集群 |
10 | O1 | 数学 |
2 | O3 | 力学 | ||
3 | O4 | 物理学 | ||
4 | O6 | 化学 | ||
5 | O7 | 晶体学 | ||
6 | G3 | 科学、科学研究 | ||
7 | N | 自然科学总论 | ||
8 | 地球科学集群 | 10 | P1 | 天文学 |
9 | P2 | 测绘学 | ||
10 | P3 | 地球物理学 | ||
11 | P4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
12 | P5 | 地质学 | ||
13 | P7 | 海洋学 | ||
14 | P9 | 自然地理学 | ||
15 | Q91 | 古生物学 | ||
16 | 预防与中医药
集群 |
10 | R1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17 | 预防与中医药
集群 |
10 | R9 | 药学 |
18 | R2 | 中国医学 | ||
19 | R8 | 特种医学 | ||
20 | D919 | 法医学 | ||
21 | 临床医学集群 | 10 | R4 | 临床医学 |
22 | R5 | 内科学 | ||
23 | R6 | 外科学 | ||
24 | R71 | 妇产科学 | ||
25 | R72 | 儿科学 | ||
26 | R73 | 肿瘤学 | ||
27 | R74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28 | R75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
29 | R76 | 耳鼻咽喉科学 | ||
30 | R77 | 眼科学 | ||
31 | R78 | 口腔科学 | ||
32 | 农林集群 | 10 | S1 | 农业基础科学 |
33 | S2 | 农业工程 | ||
34 | S3 | 农学(农艺学) | ||
35 | S4 | 植物保护 | ||
36 | S5 | 农作物 | ||
37 | S6 | 园艺 | ||
38 | 农林集群 | 10 | S7 | 林业 |
39 | S8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
40 | S9 | 水产、渔业 | ||
41 | 制造业与材料
集群 |
10 | E9 | 军事技术 |
42 | TB | 一般工业技术 | ||
43 | TD | 矿业工程 | ||
44 | TF | 冶金工业 | ||
45 | TG |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 ||
46 | TH | 机械、仪表工业 | ||
47 | TJ | 武器工业 | ||
48 | TS | 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 | ||
49 | V | 航空、航天 | ||
50 | 电工、电子与
信息技术集群 |
10 | TN | 电子技术、通信技术 |
51 | TP |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
52 | TM | 电工技术 | ||
53 | 交通与基建集群 | 10 | TU | 建筑科学 |
54 | TV | 水利工程 | ||
55 | U | 交通运输 | ||
56 | 能源、化工与
环境集群 |
10 | TE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57 | TK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58 | TL | 原子能技术 | ||
59 | TQ | 化学工业 | ||
60 | X1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
61 | X2 | 社会与环境 | ||
62 | X3 | 环境保护管理 | ||
63 | X4 | 灾害及其防治 | ||
64 | X5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
65 | X7 | 行业污染、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
66 | X8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
67 | X9 | 安全科学 | ||
68 | 生命科学与
基础医学集群 |
10 | Q1 | 普通生物学 |
69 | Q2 | 细胞生物学 | ||
70 | Q3 | 遗传学 | ||
71 | Q4 | 生理学 | ||
72 | Q5 | 生物化学 | ||
73 | Q6 | 生物物理学 | ||
74 | Q7 | 分子生物学 | ||
75 | Q81 |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 ||
76 | 生命科学与
基础医学集群 |
10 | Q93 | 微生物学 |
77 | Q94 | 植物学 | ||
78 | Q95 | 动物学 | ||
79 | Q96 | 昆虫学 | ||
80 | Q98 | 人类学 | ||
81 | R3 | 基础医学 |
来源:中国科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