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科普是润物细无声的科学精神

2018年8月11日07:03:05来源:科技日报更重要的科普是润物细无声的科学精神已关闭评论1,512 views 1074字阅读3分34秒

“每个人在幼年时都是科学家,因为孩子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如是说。

8月初,在面向青少年的大型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录制现场,记者颇有这样的感受。

把去了壳的生鸡蛋放进水杯,通过记录下21天实验过程的视频,小观众们惊奇地看到,蛋黄部分从第一天到第八天逐渐呼吸、有了心跳,接着心脏、眼睛和尿囊开始发育,到第9天长出小小的翅膀和腿……

节目中最小的选手徐晨阁很兴奋,给无壳孵化小鸡取名“爱迪生”,意喻“可爱的它,在爱的环境下启迪了我们”。

总导演贾闪闪、章缘缘表示,节目之所以采用科学实验的形式呈现,是因为其对于科学认识活动起着决定的作用。以往的节目中,传达了这样的理念:科学严谨但也可以不严肃、科学可以高端但不高冷。而此次第三季提炼出的“科学+”概念,意指科学可加上国防、体育、艺术等无处不在。科普正是能够给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青少年的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除了让他们看到科技成果外,科普更要加大对科学精神的培育,使之扎根于他们的心田。那么,以怎样的方式在科普中普及科学精神

在节目制片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创意副总监王雪纯看来,科学精神,融化在科学家的日常之中,难以抽象地提炼成一些名词形容词来界定。“若要传给青少年观众,不必刻意强化。节目每一项科学实验的点滴间,渗透着科学态度,激发青少年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而我们所做的就是,首先用眼前发生的事实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让他们沉下心观察,不急于下定论,能去研究并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这就够了。”

王雪纯感慨道:“其实,我们一直在不断摸索之中,制作这档科普节目犹如在做科学实验。主创团队每一个人都曾反观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在学习中往往没有学到‘究竟’,学科背景比较薄弱,我们不希望当今的青少年像我们一样,由此,我们倡导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建立跨学科的体系。”

专家点评

在青少年中培育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赋予其独立而健全的人格,科普教育是一种必要手段。而如何使之领会科学精神的真正内涵,始终是个有挑战性的命题。

日常生活中,长期充斥着一些反科学的观点及做法,比如学校教科学时,老师只教知识点。知识点固然关键,但更重要的是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科学是成体系的知识。照本宣科教学生,没有使其思考、实践,这只是在“灌输”。

节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先用博人眼球的科学实验抓住了青少年的注意力,然后,于科学实验过程的点滴之间,科学精神无形渗透。润物细无声,教育,理应如此,本应如此。

(点评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 曹则贤)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科技日报 整理 发表于 2018年8月11日07:03: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14423.html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杂谈天下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从小就天资聪慧。1960年,以数理化三科均为98分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5年后,郭光灿大学毕业,获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从此,除了讲台授课,搞...
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 杂谈天下

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

最近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真不少,刚刚过去的8月,从南到北的数个论坛都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所属的领域亦是多种多样——经济学、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一句话总结就是,诺奖嘉宾很忙! 要说跟诺奖得主...
钟彩虹: 找寻猕猴桃的种子 杂谈天下

钟彩虹: 找寻猕猴桃的种子

人物档案 钟彩虹,1968年2月生于湖南省浏阳市,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组长、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理事长、农业部种植业(水果业)指导专家组成员。     科学精神在基层 8月...
科学岛上“种太阳”的人 杂谈天下

科学岛上“种太阳”的人

骄阳下,蝉鸣响彻合肥科学岛,岛西端便是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国家大科学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也即人们常说的“人造太阳”,坐落于此。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