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0岁以前擅长的事情不多,讲故事是一件。我讲的故事不是一般的故事,我讲评书:“话说关羽,在樊城中了曹军的暗箭,胳膊又红又肿,动转挪移都十分困难…” 这,是《关公刮骨疗毒》的一出。至今记得我讲华佗刮骨疗毒时为了表现出华佗大夫刮骨头时”嗖嗖嗖“的声音,口水喷到旁边学姐脸上给我惹起的囧意,简直比从此后好长一段时间走到哪都被人说”来,这小孩儿给我们讲一段评书“更让人忧愁。
故事讲了许多,却未曾研究过讲故事的逻辑。直到二十年后我翻身农奴做主人——啊不,我浪子回头金不换,扔掉了讲评书的旧习,而开始接触学术论文。这看似完全不同也实则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居然让我明白了《金字塔原理》里面对如何组织论述逻辑的使用。瞧,人生何处不相逢,说评书的小孩也保不准会做学术。
今天这一篇,我们聊一聊被我称为”条理构建三大宝“的最后一大宝:正金字塔结构在具体段落论述中的使用。不瞒您说,学会了此法,包您在以后的学术论文写作中旗开得胜,一马当先,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讲评书的那个我又忍不住开了腔)。
”倒“金字塔结构:讲故事的逻辑
我小时候讲的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是这样讲的,诸位请听好了,我先来把主要情节梳理一下:
- 关公在樊城的战役中中了曹军的毒箭,毒箭打在了胳膊上;
- 胳膊又红又肿,伤势不见好转,关公的手下都很着急;
- 这时候华佗老先生来了,言,我能治,但是因为箭上的毒已经进了骨头,要刮骨头上才能根治,为了刮骨头需要把将军绑起来,以免乱动;
- 关公说,那你就刮呀,但不用绑我,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华佗说,我怕你疼——刮骨头可不是刮别的,这是刮在臂上,疼在心上;
- 关公哈哈一笑说,我是谁,来吧。同时叫手下煮酒,跟马良下棋,伸出了自己的胳膊;
- 华佗就开始刮骨,关公下棋,嗖嗖嗖,关公的汗珠子落在棋盘上,可是整个人却未喊半个疼字。故事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尾。
列位请看,刚才这个故事的梗概我就给大家讲完了,而这,就是类似”倒金字塔“的论述逻辑。
什么意思呢?我把事情的起因经过按照前后关系一件一件的展开了,正如它所发生时的一样。先说前一件,再说下一件,又说后发生的一件,最后,我告诉您结果:刮成功了,关羽同志在被华神医救治的同时还展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无畏英雄主义风范。是不是很厉害。
那么这位看官可能要问,若不然呢?不这么讲,还能怎么讲?
那可就刚好是我要说的了:学术论文中在写具体段落的时候,最常见的论述逻辑通常是完全相反的:正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我先给你结果,先给你结论,先给你事情的结局,最后的终点,然后我再给你具体解释这事儿怎么得出了这么一个结局,再给你具体介绍我的推理过程和支持的论据。
比方说吧,如果,关公刮骨疗毒这个故事,要是用“正金字塔结构”的逻辑讲评书,它应该是这么给您讲的:
“列位听好了,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段评书。这段评书讲的是关公中了毒箭之后不畏疼痛不畏危险,由华佗通过刮他的骨头治愈箭伤而成功展现其英雄气概大无畏精神的故事。 关公为什么要找华佗呢?因为他的胳膊被曹军给射中了毒箭,而一般的药都治不了,大家就想到了神医华佗。为什么说关公是大无畏的英雄呢?因为刮骨头是很疼的,嗖嗖嗖,而关公还一边下棋一边被刮,其气势如巍峨高山,雄浑壮阔,简直酷得没朋友...”
各位同学,这段话呢是我瞎胡编的,但是这其中的逻辑呢,确实是使用“正金字塔结构”的逻辑:一上来就把结果告诉你了,然后再把事情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给你解释,为什么得出了这个结果,如何支撑得来了这个结论云云。
那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讲评书,是给人讲故事,想要引人入胜,哪一种论述的逻辑更合适呢?答案是:第一种,也就是”倒金字塔结构“的论述:一条线一条线的往下描述往下推,顺着故事情节、事态发展、时间发展的顺序往下推进,直到给出最后的结局,算是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使用”倒金字塔结构“讲故事的好处是,你能够一直靠情节的发展抓着听众:大家听故事的时候就是想听个事情始末,来龙去脉,情节起伏发展,悬着的一颗心担忧着主人公的命运,你要是上来就告诉我结局,就像八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倒着播,我还有什么兴趣看下去。
正如我们从小就熟悉了讲故事的叙事方式一样,”倒金字塔“的论述结构其实是我们比较早就熟悉了的一种逻辑, 虽然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用它说话或者写文章。 举几个我们生活里常见的使用倒金字塔结构进行论述的例子:
- 比如:小时候写”记一次春游“的作文,并以时间顺序描述春游的过程,每个小朋友都干了什么,最后总结说全班同学都玩得很高兴。
- 比如,放学回来跟爸妈讲述今天在学校的见闻:谁跟谁打架了,大个子使了个飞毛腿,小个子使了个乾坤大挪移,大个子摔倒了,最后小个子赢了。
- 比如,说什么也找不到昨天没洗的袜子扔到哪里里,于是跟老妈说:我找了床上是没有的,桌子下面是没有的,被子里面是没有的,屋子里的每个角落都是没有的,所以没在家里。“
如下图,使用”倒金字塔结构”论述时,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的逻辑结构图大概是这样子滴:
“倒金字塔逻辑”
正金字塔结构:说服人的逻辑
反过来,我们要是想讲道理、说服人的时候,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不信您请看下面的例子(讲评书的口气根本停不下来…)
话说,假如你要去观看一场现场辩论会,结果路上因为堵车,你进场坐下的时候场上已经介绍完了辩题和各方选手,所以你没听到这一场辩论的题目是什么,双方的各自观点分别是什么。这个时候有一个台上的辩手站了起来,开口发表了以下演说: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我们知道吃完饭人们很困,这个时候让人去洗碗就会让人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动作不麻利,动作不麻利就容易摔盘子,摔盘子就要花钱,花钱又心情更不好,于是心情很不好的夫妻可能互相指责,吵来吵去就离婚了。另外,吃完饭之后人的胃正在努力的消化蠕动,这个时候立刻去洗碗你的胃就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休息,就容易得胃下垂,胃下垂就让人变瘦,变瘦了胃就更容易下垂,后来就越垂越瘦,越瘦越垂,嘎,死了。第三,吃完饭的时候谁都不想刷碗,假如我们又不断地告诉自己非要刷碗,就等于长时间扭曲个人的心理意愿,长此以往,人将不人,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殃及身边人,身边人又殃及身边人,世界秩序就毁于一个由不想洗碗却非要去洗的惨案。所以,综上所述,我方观点是,吃完饭后不应该立刻刷碗。谢谢大家”。
听完这些话,你作何感受?如果你和我一样,一定是从开头就想知道一个问题:这个辩手想论证的题目到底是什么呢?因为我需要知道他的论题是什么,才能知道我同不同意他的论证啊。这个论题到底是人吃完饭容易变困,还是洗碗不利于夫妻关系,还是洗碗容易让人挂掉,还是洗碗会导致世界大战呢?你大概会边听他的论述边猜测,直到最后他说”综上所述“的总结时才最终确认:哦,这一方的观点是“吃完饭不应该立刻刷碗”。
以上就是一个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使用了“倒金字塔结构“而听众抓耳挠腮的例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做说服和表达观点为主旨的任务时,使用我们习惯了的”倒金字塔结构“至少有三个不好的地方:
- 读者在你论述的最后才能知道你的主要观点;
- 推理过程非常琐碎,必须从简单明了的思想中推理出复杂思想;
- 等到读者终于明白了你要阐述的观点时,他可能并不见得同意你此前的论述理由(比如,立刻洗碗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但是因为直到最后才知道你要说什么,所以又要回过头去看一遍你此前论述的逻辑,重新想一遍你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靠不靠谱,才能知道是否认同你的观点。而如果不是阅读而是听现场论述,也就没有这样立刻回头看一遍的机会,接受信息的人就不太确定是不是被你说服了。
由于这些明显的劣势,在需要说服别人、表明观点的时候使用这种”由百归一”的倒金字塔结构进行论述,就容易给人以缺乏条理、难以跟随的感觉。 而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由一生百”的“正金字塔结构”,情况就会非常不同。
正金字塔结构
比如,同样的情形,你还是去晚了辩论会的现场,不知道辩题是什么,这个时候有一个选手站起来进行了以下论述: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今天在辩论中的观点是,我们认为“吃完饭不应该立刻洗碗”。 我们之所以认为吃完饭不应该立刻洗碗,主要有三大点最重要的原因:立刻洗碗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立刻洗碗容易损害身体健康,立刻洗碗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下面,我来分别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立刻洗碗容易引起家庭矛盾,是因为..(此处省去具体论述);其次,吃完饭立刻刷碗可能会引起身体健康问题,比如….; 再次,吃完饭立刻刷碗可能引起心理疾病,这是因为….. 。 总之,我方今天的立场是,吃完饭就不应该立刻洗碗,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分洗碗,谢谢大家..”.
以上这个论述是不是就清楚多了呢?一上来你就知道他要讨论什么,接着又知道了他的三个论点,然后又知道了他这三个论点的理由。 其论述结构如下图:
正金字塔结构 vs. 倒金字塔结构:你的论文用了哪种论述?
以上的部分其实是想为帮助大家理解《金字塔原理》的第五章《演绎与归纳的区别》做一个导入。在这一章里作者明拖提出了在文章的关键句(key line)的部分,或者说文章的更高层次的论述,应该多用”归纳法“逻辑而不是”演绎法“逻辑。由于归纳法与演绎法是两个更大更复杂的概念,我为了避免混淆视听误人子弟,就选择了从另一条思路上谈我的理解作为大家阅读的铺垫。具体的关于这两种逻辑区别的阐述,请大家参照作者的原书和第五章中具体的讲解。
但是单从论文写作的角度说,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在写论文的具体段落的时候,尤其是在关键句或是文章的更高层次上,我们应该更多的使用”正金字塔结构“的论述方式,而不是”倒金字塔结构“的论述方式。
作为初写论文的人,我们之所以经常不自觉得就使用”倒金字塔“的结构进行论述,是因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会使用这种结构:因为桌子上、床上、被子里都没有袜子,所以袜子没在我屋子里,这件事是这么想明白的。 但是,作为写作者,你”思考“的逻辑不等同于你”写作“的逻辑,你思考的顺序不等于你要呈现出来的顺序,你应该考虑哪一种方式能让读者最容易、最方便的理解你要表达的某一段话,而不是让他必须沿着你的思考路线再走一遍,好像对全世界说:我当初就是这么想明白的,你们也必须这么跟着想一遍。
而使用”正金字塔“结构的好处是,能够一上来就把要说的观点扔给你,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然后我再细细说我的理由,我可能有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你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那么如果你本身就同意我的某个理由了,我再具体解释这个理由的时候你可能就可以不那么费神听了;如果你不同意我的某个理由,我在展开解释这个理由的时候你就可以重点关注,字字不落地听。——所以回过头来看,由于你在我一开始说话的时候就知道我要说些什么了,所以你作为读者或是听众,就有更多地对这个理解过程的控制度,你想把每一个点了解到什么程度,你可以在我说的时候自行决定。这样的论述逻辑让接受信息的人不会被suprise到,也最能给人思路清晰,脉络整齐的感觉。
总结一下,本篇的take away是:
- “倒金字塔”的逻辑顺序,是”由百归一“的结构,先列很多具体的点,最后由这些具体的点得出结论,这种方式适合于去讲故事、叙事、或者目的是突出思考过程的论述。
- ”正金字塔“的逻辑顺序,是”由一生百“的结构,先给出一个总的观点,然后列出很多个支撑、解释这个总观点的分论点,更适合用来解释复杂的事情、说服人。
- 虽然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多用“倒金字塔”的逻辑,但”思考的逻辑”不代表就是”写作的逻辑“。
- 在论文中来写具体段落的时候,尤其是在关键句(key line)和更高层次上,应该更多的使用”正金字塔结构“ 而不是”倒金字塔结构“。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分几个文章的篇幅讨论了如何构建出更有条理的学术论文。如果你读了这几篇文章大概会发现,它们其实是试图从不同侧面说出一个事儿:在写论文的时候应该更多使用的论述模式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
为了实现金字塔结构的论述,你要学会知道自己的主观点和分观点是什么(怎样构建有条理的学术论文?),你要学会使用key line (学术写作中Key Line(关键句)的使用 (上), 学术写作中Key Line(关键句)的使用(下) ), 还要学会用”由一生百“的结构(本篇)来安排不同观点先后出场的顺序,以求读者在打开你的文章时获得条理清晰,逻辑连贯,结构顺畅的观感。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我建议你一定要找时间研读一下。我这里的几篇文章只不过是帮大家引个路,把大家带到这本书面前,至于具体该如何做,原书里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和丰富的例子,比我说的精彩太多,相信会对你很有帮助。 借此机会也顺便向明拖大神致敬。一个人有生之年能写出这么一本给那么多人带来帮助的书可真好。
最后,我想说,能把文章写得有条理、逻辑清晰、结构连贯,这是我们作为作者对读者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是能把话说明白的时候不把它说糊涂,能让读者读着舒服就不去让他读着难受的基本素质。如果你觉得这都不重要,那我只能握着你的手,深情而又不乏担忧的跟你说一句有个人最近总告诉我的话:“同学,你长点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