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奖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的科学奖项,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邵逸夫奖由已故的香港著名影视制作人邵逸夫于2002年11月创立,以表彰在科学学术研究上取得“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成果的科学家。
后继无人?
中国与俄罗斯科学家各获得过2次邵逸夫奖,斩获领域均为数学科学。
陈省身(2004年获奖)
陈省身在2004年为我国摘得了第一枚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第二位获奖的中国人是吴文俊。目前两位均已离世。
在吴教授之后,中国再无人获得过邵逸夫奖。
瞅瞅别国
目前,邵逸夫奖的获奖者仍以美国学者为主,西欧国家则紧随其后。
我国在数学奖上虽有2枚奖牌,但在天文学和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方面还暂无收获。
日本与我国一样,同样获得过2次邵奖,然而领域却是与中俄不同的生命科学与医学。
英国共收获13枚邵逸夫奖,在三个奖项中基本均匀分布;法国、德国也在3个领域各获得4枚邵逸夫奖。
目前共有5个西欧国家获得过邵逸夫奖,它们分别是英、法、德、意、瑞士。
在人才迁移上,美国获得邵奖的学者流动呈现流出>流入的状态。中国在人才流动上保持平衡。
英国的人才流动呈现流失<流入的状态,且流入明显大于流出。说明英国在政策或奖励上,可能对邵奖人才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一开始只是“小消遣”
唯一的澳大利亚籍得主是Brian Schmidt,他在2006年获得了邵逸夫天文学将,并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Brian Schmidt(2006年获奖)
他是美国土著,却在27岁随妻子移民至澳大利亚,目前拥有美、澳双重国籍。
Brian Schmidt曾说他“从5岁时”就想当一名气象学家。但“在美国国家气象局安克雷奇分部做了一些工作,我并不很感兴趣。它的科学性不大,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好——例行公事的时候太多。我想之前对成为气象学家的意义看得太天真了。”于是他决定学习天文学。在开始时他仅将其看作“小消遣”,却没想到观测超新星会让他闻名于世。
2011年,他与Adam Riess平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奖金。另一半奖金由SaulPerlmutter获得,以表扬他们“透过观测遥远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值得注意的是,Adam Riess也是最年轻的邵奖获得者。三人在获得诺奖前,于2006年同时获得了邵逸夫天文学奖。
南美洲的第1次
Luis A. Cffarelli(2018年获奖)
今年,南美洲国家第一次收获它们的邵逸夫奖,获得者是来自阿根廷的Luis A. Caffarelli,奖项是数学科学奖。
他在2012年曾获得过数学界的最高奖项之一——沃尔夫奖。
他在偏微分方程方面有着开创性贡献,这些工作影响了该领域整整一代的研究人员,这也是他获得今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的理由。
5位第一女性
在79位图灵奖获得者中,有5名女性和74位男性,男女比例接近1:15。
在5位获奖者中,只有Claire Voisin来自法国,其余均为美国国籍。
Claire Voisin(2017年获奖)
Claire Voisin因代数几何而闻名于世。
2016年,她成为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女数学家,也是代数几何学的首位女主席。
2017年,由于她在代数几何上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Jane Luu(2012年获奖)
第1位女性邵逸夫获得者出现在2012年的天文学奖项上。
Jane Luu及David Jewitt由于共同发现海王星以外物体及描述其特性,对研究太阳系最初之形成及追寻短周期彗星来源提供宝贵资料,而被授予了该奖项。
13位诺奖
在79位获奖者中,有13位获得过诺贝尔奖。
绝大部分重合者来自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小部分来自天文学奖。
但是,重合者中并不包括数学奖的获得者,这与诺贝尔奖不设数学奖有很大关系。
然而在诸位获奖者中,有6位曾获得过“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邵奖数学科学奖得主中,亦不乏获得阿贝尔奖与沃尔夫奖的学者。
数学奖最少,医学奖最多
在邵逸夫奖中,颁发人数最多的奖项是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除2006、2007、2010、2018年颁发给了一位科学家,其余均颁发给了多位先驱。
其中颁发人数最少的是数学奖,在14年中,共颁发了22位获奖者。其次是天文学奖,颁发了27人。
37岁与83岁
最年轻的邵逸夫奖得主自来天文学奖。2006年,Adam Riess凭借发现宇宙加速膨胀及暗能量或真空能量的贡献获得邵奖。那时他才37岁。
Adam Riess(2006年获奖)
5年后,他又获得了诺奖的青睐,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Riess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自祖父辈起移居美国。1992年他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并在1996年于哈佛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两年后,他便在高红移超新星搜寻队领导了一项研究,其小队最早发现了宇宙膨胀速度增加的证据。
同年(1998年),《Science》将他们的发现称为“年度突破”。
Richard Taylor(2007年获奖)
最年轻的数学奖得主是Richard Taylor,他是2007年的数学科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数论。
Andrew J. Wiles(2005年获奖)
其师Andrew John Wiles也是2005年的邵奖获得者。
Taylor曾经帮助他完成了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Wiles也凭借这项证明获得了2016年数学界三大最高奖项之一——阿贝尔奖。
王晓东(2006年获奖)
最年轻的生物与医学奖得主是王晓东。
王晓东是美籍华人,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细胞死亡,曾经用8年的时间成功分离了几种蛋白,阐明了细胞凋亡的分子通路机理。
2004年,他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当时获选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彰其发现生物化学为本之细胞凋亡机制之贡献,2006年颁发于他邵逸夫生物与医学奖。
Stanley N. Cohen(2004获奖)
在世的最年长得主是的Stanley Norman Cohen。
他在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在2004年获得了邵逸夫生物与医学奖。
Cohen是美国知名遗传学家,他和Herbert W. Boyer是第一批将基因从一种生物移植到另一种生物的科学家,这是基因工程的一个基本发现。
后人在其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数千种产品,包括人类生长激素和乙肝疫苗。
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面貌将会完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