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

2018年9月13日09:59:58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已关闭评论11,892 views 2875字阅读9分35秒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

2016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构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框架。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将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服务国家战略和前沿科技发展需要,集中布局和规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极限研究支撑作用和“1+1>2”的交叉集成作用,为前沿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问题研究提供长期、关键的科学技术支撑。

(二)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聚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交叉前沿领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推动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力争解决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基础瓶颈问题,为科技、产业持续进步提供源头创新支撑,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三)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充分发挥上海高水平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集聚优势,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探索整合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创新要素,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释放科技机构和人才创新活力,形成高度开放、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网络。

(四)探索实施重大科技设施组织管理新体制。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部际协调机制下,由上海市政府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以及若干知名科学家、企业家组成理事会。探索在理事会领导下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自主管理、科学家决策的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管理制度,充分激发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上海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创新驱动相关体制改革探索,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高端创新人才引进、科研人员激励、科研机构评价等改革重点难点领域进行先行先试。

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

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2017年1月10日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该中心将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科研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标志着我省在全国创新大格局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标志着我省创新发展进入新的起点。

据了解,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让科学中心成为搭建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该中心将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和基础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和自由开放的科研制度环境,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变革性技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包括四个层级:核心层是建设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主要是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建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和开放度;中间层主要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和研发机构。提升现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创新能力,支持新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外围层是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外延,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高端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第四个层级是组织实施大型科技行动计划。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汇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统筹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战略性工程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将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紧密联系,并实现与全国大科学装置的协同、创新资源的协同、学科建设的协同、人才建设的协同。

到2020年,我省将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突破,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共性技术研发圈基本建成,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基本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制度体系。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区域规划布局上,积极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核心区、“双一流”建设核心区、科技成果转化层核心区三大核心区。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

2017年5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同意建设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三城一区”之一,北京怀柔科学城将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根据规划,到2030年,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在这里崛起。

北京市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发展战略,谋划好发展蓝图。二是要建设好已开工项目,抓紧论证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三是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争取筹建国家实验室。四是要着力吸引一批国际一流人才,打造高端人才聚集高地。五是要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把怀柔科学城建设成为创新之城、宜居之城。

在国务院去年发布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中,北京将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推动央地科技资源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北京市与中央有关部门会商合作,优化中央科技资源在京布局,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的研发优势,形成北京市与中央在京单位高效合作、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

中关村科学城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高等学校和中央企业,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实现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怀柔科学城重点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群,创新运行机制,搭建大型科技服务平台。未来科学城着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集成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引进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强化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集聚区。

在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的建设方案中,这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重点开展7个方面工作,即系统推进重点科学领域跨越发展;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科学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集聚国内外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谋划推动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积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统筹布局前瞻未来的国家实验室。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9月13日09:59: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19180.html
从0到1,他们在这里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机构动态

从0到1,他们在这里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摘要: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浦东集聚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浦东集聚。他们将利用...
张江示范区531平方公里土地上 集聚着3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 这里每平方公里0.62个“最强大脑 未分类

张江示范区531平方公里土地上 集聚着3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 这里每平方公里0.62个“最强大脑

  策动未来,源流奔涌。剑指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张江示范区一次次蓄势“深蹲”,一次次发力“冲刺”。   十年,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张江示范区)先行先试锐意改革,历经四次空间调整...
深圳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政策制度

深圳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唯有强化基础性科学研究,才能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原动力。近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
将建设全国第四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凭什么? 科研基地

将建设全国第四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凭什么?

盛会将至,深圳也以全新身份再度与全球会面。 今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