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施简介
获得地壳变形过程的精细图像,是研究地球动力学及地震孕育过程等相关地球科学问题的重要基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尺度、高精度观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变形状态提供了技术条件。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简称“网络工程”)是我国“九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技术为主,辅之以已有的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VLBI)和人卫激光测距(SLR)等空间定位技术,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其科学目标是以监测地壳运动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为主,兼顾大地测量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是一个综合性、多用途、开放型、数据资源共享的地球科学观测网络。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由中国地震局、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测绘局联合申请建设,1997年4月8日国家批复立项建议书,1997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2000年12月25日项目按计划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由基准网、基本网、区域网、以及由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数据共享子系统组成的数据传输与分析处理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基准网由27个GPS连续观测站组成,并具有绝对重力、相对重力、水准、VLBI和SLR等观测技术手段,观测数据实时传送至数据中心。基本网由55个定期复测的GPS站组成,作为基准网的补充,主要用于一级块体本身及块体间的地壳变动的监测。区域网由1000个不定期复测的GPS站组成,用于监测主要地块的运动,并兼顾大地测量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二、取得成就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使我国利用现代空间技术建立地壳运动观测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大型实验基地,确立了我国在地壳运动观测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2001年1月17日网络工程的竣工被两院院士评为2000年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网络工程一直运行良好,运行完好率达98%以上,取得了一批科学产出和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利用观测资料,我国可以自主发布GPS卫星精密星历,摆脱了精密星历完全依赖国外的历史;中国地震局已将GPS的观测结果用于地震年度会商和地震日常会商,在中长期地震预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服务于基础测绘和国民经济建设,为我国“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提供了基础观测数据;服务于天气预报和近地空间环境监测;服务于地学基础研究,如攀登计划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等基础研究项目,为我国的地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产生了许多有广泛影响的论文,如美国《科学》杂志2001年10月刊登了网络工程GPS数据分析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论文。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与基本站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
(王琪、张培震等,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 Science, 294,574-577,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