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中科大举行,现场揭晓了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和“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者名单。
经“求是奖”评审委员会审慎评核以及基金会顾问与执行委员会审定,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授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率领的激光强场物理团队,“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则分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朱书等12位青年学者。
求是简介
“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1914-2007) 及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创立。“求是”之名﹐是查先生根据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而取的。基金会之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助在科技领域上有成就的中国学者,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
获奖人或团队介绍,来源于求是官网
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江雷
江雷,中国科学院院士、百人、杰青、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
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在该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获博士学位(导师:李铁津 教授)。1994年-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合作导师:Akira Fujishima 教授)。1996年-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学院任研究员。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201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8月至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2006年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2008年至今,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学术贡献: 重要论文包括:Nature 3篇,Science 1篇,Nat. Nanotechnol. 1篇,Nat. Mater. 1篇,Nat. Rev. Mater. 1篇,Nat. Comm. 5篇,Sci. Adv. 5篇,Chem. Rev. 2篇,Chem. Soc. Rev. 7篇,Acc. Chem. Res. 6篇,J. Am. Chem. Soc. 31篇,Angew. Chem. 46篇,Adv. Mater. 128篇,已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现兼任《Small》国际顾问编委会主席、《材料科学》副主编、《Adv. Funct. Mater.》、《Acs Nano》、《Adv. Mater. Interfac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2017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2016年分别获得日经亚洲奖(Nikkei Asia Priz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米科技与纳米技术贡献奖(UNESCO Medal "Fo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ies"); 2015年获得ChinaNANO 奖(首位华人获奖者);2014年作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奖人获得美国材料学会奖励“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同年获得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奖以及最具国际引文影响力奖; 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11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2005年以“具有特殊浸润性(超疏水/超亲水)的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构筑”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2007年被聘为“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仿生智能纳米复合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激光强场物理团队
激光强场物理团队由上海交大、中科院物理所和国家天文台的三个课题组构成。在团队负责人张杰院士的带领下,聚焦激光强场物理重要前沿和激光聚变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挑战,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并为激光聚变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激光聚变研究领域,该研究团队围绕新型激光驱动器、新型激光聚变方案、新型超高时空分辨诊断技术等开展系统研究。创新性提出并验证了“准参量放大(QPCPA)”强激光放大新概念,该方案的放大能力大幅度超过之前美国提出的CPA方案和欧洲提出的OPCPA方案;成功研制超高动态范围的超短超强激光单次信噪比测量仪,比之前国际报道最好指标高出4个数量级;发展了原创的超快电子束探针技术和相应的电磁场分布的重构方法,使得激光聚变等离子体中电场时空分布的实时测量成为可能;在新型激光聚变方案研究方面,在强流超热电子定向产生和输运控制等核心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证明了锥靶对强流超热电子的引导作用,极大推动了国内外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
其次,在强激光实验室天体物理领域,该团队在强激光实验室创造出类似于天体环境下的高能量密度物质状态,开拓了基于强激光的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该团队利用我国的神光II高能激光装置,构造了等离子体磁重联拓扑结构,在实验室首次成功模拟了太阳耀斑中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现象。针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作用问题,该团队利用激光等离子体构造了与地磁环境相似的磁重联结构,发现了磁重联过程中的运动“磁岛”等新结构,为解读日地空间高能粒子产生的卫星观测提供了新手段。
第三,在基于超短超强激光的新型粒子加速器和新型超快辐射源产生研究方面,提出了电离注入等创新方案,使得激光尾场加速电子束的品质、稳定性得到极大提高,为实现从激光加速到激光加速器的格局性转变做出了关键性贡献;通过对电子注入方式和电子加速过程的操控,实现了超快X射线源在转换效率、峰值亮度、信噪比等关键参数上的大幅提升;在强太赫兹辐射产生方面,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激光等离子体的高功率THz辐射产生新机制,为实现实用小型化、大能量、宽谱太赫兹辐射源开辟了新途径。
自2000年以来,该团队在包括Nature子刊、PNA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本领域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团队成员获得了包括激光聚变领域国际最高学术荣誉的爱德华⎯泰勒奖等在内的多个国际重要奖项,研究团队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内奖项,并入选201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8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张超
我的研究方向是系统与软件安全,主要通过挖掘并修补安全漏洞降低软件的攻击面,通过程序加固等保护软件免受攻击,以及通过自动化攻击评估软件的脆弱性。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基于程序分析和测试技术,实现了多个漏洞挖掘方案,有效提升了挖掘效率;基于程序加固技术,对多个关键的软件状态进行了保护,能够有效缓解主流的漏洞攻击;基于符号执行等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攻击技术原型,可以验证经典漏洞的可利用性。
我的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综合采用人工智能和程序分析技术,突破漏洞挖掘方案的瓶颈,进一步提升漏洞挖掘的效率;二是结合硬件特性,实现更高安全性及更低性能开销的软件加固方案;三是采用模糊测试等技术缓解符号执行的瓶颈,通过模拟人类黑客思维,提高自动化攻击技术的成功率。通过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动化攻防能力,提升网络空间安全的防护水平,以及抢占网络空间的战略地位。
张超,1986年生,2008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2016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同年11月进入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任副教授。2017年获第三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入选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张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和软件安全防护方面,在自动化攻防方向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国际四大安全会议中发表近10篇论文,其中一篇是2013年四大会议中最高引用十篇论文之一。研究的自动化方案挖掘了200多个安全漏洞;防御方案获得微软BlueHat竞赛特别提名奖;自动化攻防系统获得DARPA CGC机器自动化攻防竞赛初赛防御第一、决赛攻击第二。
郑浩
我的研究领域是实验凝聚态物理,最感兴趣的方向是拓扑物质。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物理中拓扑物质的发现比喻成数学中无理数的发现。数学家曾经认为0,1,2……这些整数和1/10,1/100,1/1000……等分数能够铺满整个数轴,足以描述世界上所有的数量。直到√2被发现,它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而且后来证明这一个数字背后代表的那个集合(无理数)比之前已知的所有数字(有理数)组成的集合还要大。物理学家也曾经认为朗道的自发对称性破缺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物质的相和相变,直到量子霍尔效应的出现。在强磁场下,出现的量子霍尔态这一全新的物质相是超越原有理论框架的,必须引入全新的数学—拓扑学,才能够描述。自此之后,寻找不需要外加磁场,存在本征拓扑相的材料成为凝聚态物理的主攻方向之一。近年来,这一领域出现重大突破,拓扑绝缘体、陈绝缘体(具有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材料)、外尔半金属等一系列拓扑物质被陆续发现。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工作在该领域的理论先驱,是对拓扑物质研究的重要肯定。
我希望在将来的工作中,主要依靠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分子束外延两项先进实验手段,对拓扑物质这一凝聚态物理、材料学、量子计算科学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拓扑超导体及其磁通涡旋中存在的马约拉纳型准粒子进行探测、度量和调控。一方面对其例如非阿贝尔统计特性等基础物理性质进行钻研,另一方面也对构造马约拉纳量子比特、实现拓扑量子计算等应用前景进行探索。
郑浩,1980年出生,2007年于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4年于德国基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至2016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副研究员。2016年底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任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2015年度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6年度上海市“千人计划”。
郑浩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尤其是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分子束外延技术对拓扑非平庸物质、奇异费米子、非常规超导体和低维量子材料等体系具备的独特电子态的物理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参与了外尔半金属的实验发现,并主导了首个外尔半金属的表面量子干涉实验; 突破了扫描隧道显微术数据采集瓶颈,实现等效栅极测量,并应用于单原子量子点的研究。共发表文章50余篇,总引用2800余次;获得专利7项。
田志宇
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研究最简单的代数多项式方程:阿基米德与阿波罗尼乌斯系统研究了圆锥曲线,丢番图则在他的重要著作《Arithmetica》中给出130类代数方程的解。现代代数几何则源自法国学派,以格罗滕迪克为首的一批法国代数几何学家建立了代数几何新的基础,并且将代数几何与数论,复分析,拓扑等基础数学的诸多方向紧密联系起来。近年来代数几何在诸如理论物理,密码学等方向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一类非常基本的代数几何对象:有理连通代数簇。如果说代数几何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多项式方程,那么有理连通代数簇就是一类特殊的低次数多项式,也可以看作是圆锥曲线更一般化的推广。对于这样的方程,我们希望知道是否可以在有理数(或者其他类似的“数”)中找到他们的解,这就是求解丢番图方程的问题;也可以考虑他们在复数中的解集的性质,比如如果把这个解集合进行连续的拉伸变化,是不是可以保持他们的基本的低次数多项式的性质。诸如此类的问题,相互关联,显示出数学内在的和谐统一之美。
田志宇,2003-2007年在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2007-2011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数学系进行博士阶段学习,师从Jason Starr教授,于2011年5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自2011年9月至2014年8月,在加州理工学院任Taussky-Todd instructor。2014年秋天,在德国波恩大学访问,2015年1月,正式入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担任研究员,2018年3月起成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田志宇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代数几何。他在对有理连通簇的几何,算术,拓扑性质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2015年7月,田志宇博士受邀请在每十年举行一次的国际代数几何会议Summer Institute on Algebraic Geometry上作学术报告。
高晓飞
我的研究以人类造血系统为基础,以血液干细胞生成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为模型,探索造血干细胞和其他干细胞的自我复制与分化的分子机理。人体干细胞可以在各种环境下做出自我复制与分化的决定。正确的决定对人体器官发育十分重要;反之,错误的决定会造成组织器官发育缺陷等重大疾病。然而,目前对影响干细胞自我复制与分化的分子机理仍有許多未知的問題,也极大影响了我们对相关疾病的治病机理的理解与相关治疗药物的开发。
红细胞是人体最多的细胞,大约占总细胞数的1/4。人体红细胞都是由红系祖细胞BFU-E细胞分化而来。为了保证大量的红细胞产生,BFU-E细胞内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与转录因子需要相互作用,保证其能够进行正常的自我复制与分化。 BFU-E自我复制出现问题会造成严重的血液疾病。例如一种罕见的贫血疾病,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即由于患者骨髓中的BFU-E细胞数量显著降低,造成病人严重的贫血。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此类疾病。我的工作不仅发现了多条新的调控红系祖细胞自我更新的信号通路, 且系统性地分析了血液干细胞特别是如何集成各类信息并做出自我更新与分化的决定,同时也找到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 为遗传性贫血以及多种血液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高晓飞 (1981-), 江苏南京人,2003年在南京农业大学获得本科学位;2012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7年在美国Whitehead Institute 与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经获得包括美国白血病和淋巴瘤学会学者奖, 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国国家优秀留学生奖等荣誉。
高晓飞的研究兴趣是研究兴趣是探索细胞因子与环境因素如何协同作用并决定干细胞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曾经发表于Nature, Blood, Cell host&Microbe, PNAS等杂志。
朱书
我的研究方向是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目前主要以小鼠模型研究肠道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互作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粘膜免疫器官,聚集了远超过人体细胞数目的微生物,肠道免疫系统则与之共同进化形成拥有由肠道上皮细胞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及由全身一半以上的免疫细胞组成的复杂精密起到调控作用的免疫系统。尽管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些肠道微生物诱导的免疫反应和人类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如说炎症性疾病(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神经性疾病(抑郁,自闭症),甚至肿瘤。但是人们对于肠道免疫系统利用何种机制识别多种各异的微生物,以及肠道免疫细胞如何介导和调节针对微生物的免疫反应还知之甚少,对于这些机制的详细解析有助于设计新的药物来靶向治疗肠道相关疾病。
在前期研究中,我发现了作为肠道物理屏障以及第一道免疫防线的肠道上皮细胞,通过特异性表达一类免疫识别受体,感知肠道病毒的入侵的机制(Science, 2015; Nature, 2017a),对于肠道病毒疫苗的改进具有重大意义。我还发现肠道最为丰富的免疫细胞之一辅助型T细胞的表观遗传功能调控机制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信号的调节机制(J Exp Med, 2011; Nature medicine, 2012; Nature Communication, 2015; Nature, 2017b),为肠道相关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靶点
近期研究主要利用擅长的多种小鼠遗传以及疾病模型,CRISPR筛选和新一代测序来研究:1. 肠道上皮细胞如何识别肠道各异的微生物?2. 肠道T细胞免疫反应如何被激活以及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活动?3. 肠道病原微生物以及共生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 在详细解析其机制的基础上,以期通过靶向宿主免疫反应,或者靶向微生物设计药物来实现对于人类疾病比如感染,炎症和肿瘤的干预。
朱书,1984年出生,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获郭沫若奖学金。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获吴瑞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科院百篇优博论文。同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免疫学系,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系主任Richard Flavell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获 Helen Hay Whitney基金会及HHMI联合资助。2017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以及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
朱书的研究工作集中于肠道免疫应对微生物的机制研究,现已发表学术论文30篇,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Science、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J Exp Med以及J Immunol上发表研究论文。多次被Natur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Immunology点评以及被Faculty 1000收录和推荐。总影响因子超过455,总引用超过1990次,H index 19(GS)。实验室目前针对已经发现的一系列靶点开始合作开发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以期实现对感染、炎症和肿瘤等疾病的干预。
刘锦涛
我的研究领域是细菌生物被膜。菌膜是由细菌紧密聚集形成的群落,是细菌存在的一种常见形态。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并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很多细菌感染都涉及到菌膜。此外,菌膜还常附着于医疗器械的表面,为公共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在群体状态下,细菌对药物及人体免疫系统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菌膜常导致持续性感染并难以根除。然而现有工作大多仍将细菌做为单个的个体来研究,我们对处于群体状态的菌膜的了解尚有很大不足。
我运用多学科的理论,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菌膜的群体行为及其动态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菌膜生长的动力学特点,发现了菌膜内细菌相互合作与竞争的机制。我们致力于进一步探索菌膜产生、生长和调节的机制,以寻找能够治疗和预防菌膜感染的有效途径。
刘锦涛,1982年出生。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1至2012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系统与计算生物系、2012至201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科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年入选第十四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刘锦涛主要从事细菌生物被膜方面的研究。他发展了全新的菌膜培养及观测方法,并对菌膜的动态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菌膜内细菌的相互作用、菌膜内信号传导及菌膜间资源共享的新机制。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Science 、Cell 等国际学术期刊,并被多家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及大众媒体广泛报道。
高敏锐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氢能及相关新能源器件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目标是为新能源器件(如燃料电池,光/电解池等)提供经济、高效、稳定的电极材料,加速其商业化进程。以氢为能源的燃料电池有望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它利用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唯一产物是水,具有能量效率高、洁净、无污染、噪音低等特点。氢能在使用上既可集中,也适合分散,可操作性强。以氢能为基础的新型能源经济将逐渐取代现行碳经济,成为下一代能源经济的首选。因此,氢经济及其相关材料研究不仅是当前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也是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研发与推进的极具竞争性的领域。例如,2003年,美国推出12亿美元的“氢燃料行动”计划;2015年,日本丰田公司氢能驱动汽车Mirai宣布进入北美市场。作为我国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的重点,我国的氢能及相关材料研究突出自主创新。电极催化剂作为氢能器件的核心材料,其性能决定了大电流密度工作时的器件性能、运行寿命及成本等,成为相关研究的重中之重。
当前,氢能器件仍采用贵金属作为电催化剂,高昂的价格和有限的储量制约了其规模化使用。寻找这些贵金属的替代材料已成为当前各国推动氢经济发展的热点研究领域。我们以氢能商业化为导向,着眼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材料,从物相调控、新微纳结构构筑、材料电子结构优化等入手设计新型电极催化材料,研究指向新能源规模化应用,具有突出的原始创新性和商业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材料的理性设计和优化,兼顾成本、性能和污染性等因素,创造出适用于新能源器件电极的新一代催化材料,从而使得氢经济社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高敏锐,201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俞书宏教授。2012年至2016年先后在美国特拉华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和德国马普协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1月入选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C类(青年俊才),2016年7月全职回国工作,2017年入选国家第八批“青年千人计划”,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敏锐一直从事氢能及相关能源器件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主持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基金。现已在包括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及论著上发表论文50多篇,ISI高引论文12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单篇引用超过150次的9篇,超过100次的13篇。为美国科学出版社《半导体纳米技术百科全书》撰写综述章节。相关成果被中科院,美国能源部,德国Chemistry & Industry,Phys.Org, ChemistryWorld, MaterialsViews China,合肥新闻联播等机构和媒体报道。
王潇
我的研究兴趣是从化学的角度理解生命现象。参差多态的万物生灵还原到微观尺度,只有一百多种化学元素和几大类分子模块,并且大部分的物种遵守共有的运行规律。中心法则指出生物信息始于DNA,转录为信使RNA(mRNA),再翻译为蛋白质执行生物功能。但在这个基本的图景之上,仍有极多未知的分子机制和时空规律有待发现;而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新知识,又需要发明新的分析测量技术。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发现真核生物细胞的mRNA上存在着甲基化修饰(m6A),但是受分析工具和研究思路的限制,直至我2010加入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实验室开始博士研究之时,这种化学修饰的生物功能还是未知。通过寻找和表征细胞内m6A读取蛋白,我博士论文的一系列研究工作首次揭示了m6A可以加速从DNA到蛋白质的基因表达,而这些读取蛋白为其组成了一条优先通道(VIP track)。我们与合作者进一步发现这一分子机制控制了动物发育中的细胞分化路径和整体时间进程。于此同时,遍布全球的众多实验室也陆续将研究重点转移到m6A这个新兴前沿,并且发现m6A广泛影响着动植物及致病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我们期待这些研究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疾病的检测与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1665年胡克发明了显微镜并第一次观察到了细胞结构。上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桑格发明了生物大分子的测序技术,使我们可以读取DNA, RNA和蛋白质的序列编码。之后显微镜技术与测序技术作为现代生命医学研究的两大核心技术。但是这两大技术并不相容,对于珍稀、复杂样品,比如胚胎,大脑,病人组织,无法再同一样品中同时获得物理空间信息(形态与分布)与基因编码信息(RNA序列等),阻碍了对复杂生命体的生理学与病理学解析。2015年我加入了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光遗传学之父Karl Deisseroth教授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利用自己的化学背景,开发了可以融合显微成像与测序的原位测序方法:星图测序(STARmap)。作为概念证明,我与神经科学家们合作利用该方法同时测量了小鼠脑组织中细胞的空间位置和基因表达,并发现了哺乳动物大脑新皮层的组织规律。这一新技术将产生之前无法获得的多维度分子信息和多模态生物图像,帮助科学家们和医生建立从基因到整体器官功能的因果联系。未来,我将继续开发更加先进、灵敏的化学分析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在分子水平上解析哺乳动物最复杂的器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尝试理解智能与意识的产生。
王潇,1988年出生;2006年获得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决赛金牌,保送北京大学,2010年获得学士学位;2010-2015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并取得博士学位;2015至2018年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第十四批“青年千人计划“,将回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并加入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
她的研究方向为生命化学分析与脑科学,其代表性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Cell 和 Science等期刊上。
陆盈盈
我主要研究以金属锂电池为基础的高能量密度大功率密度电池,力争在金属锂电池关键技术瓶颈——安全问题上取得突破,最终实现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兼具的金属锂电池。在目前所提出的高能锂电池体系中,锂金属由于其比容量高(3860 mAh g-1)和电势低(-3.04 V vs. 标准氢电极)是负极材料的必然选择。然而,在过去40年锂电池研发过程中,锂金属负极由于其与液态电解液的高反应活性,易引起锂枝晶生长、带来安全问题,被排除在大规模生产的锂电池体系之外。因此,锂金属负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关基础研究重新引起了国内外研究组的极大关注,是高能金属锂电池走向实用的关键技术瓶颈。
我们的前期工作说明了通过强化锂离子在电解质及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中的迁移速率,可以有效抑制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提升电池安全性能。这一发现可以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近10倍,为解决金属锂电池等高能电池遇到的安全问题开拓了新思路。另一方面,我们证实了通过增加金属锂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电化学反应活性位点、改善锂离子在界面中的传输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局部电流密度,减弱电极表面电荷分布不均一的现象,从而抑制锂枝晶生长,改善电极体积膨胀。我们将以此为基础,通过构筑新型稳定的SEI,阐明枝晶生长引发的电池失效的微观机制以及SEI生成与破裂机理,从而有效的解决锂金属负极体积膨胀、枝晶形成等安全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通过对高能电池电解质/电极界面相关基础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新型电极材料、界面材料、电池结构,直接转移应用于高能电池的产业化研究,从而为我国储能和新能源产业通过源头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供技术支持,占据产业转型制高点。
陆盈盈,1988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2010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14年6月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Lynden A. Archer教授。 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12月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2015年5月入选国家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2015年10月至今回到浙江大学化工学院任研究员(独立PI)、博士生导师。
陆盈盈博士近年来主要研究以金属锂电池为基础的高能量密度大功率密度电池,在金属锂负极保护机制及电池安全问题等方向取得了系列进展。提出理论容量为现有石墨负极10倍的三维金属锂负极材料,提高电极储锂能力,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阐明金属锂负极产生枝晶的微观机理,实现锂离子在电极表面的稳定电沉积,消除枝晶产生,突破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难以兼具的难题;应用于高能量密度金属锂电池的高效储能,发展新型电池技术。尤其重要的是,在金属锂电池安全问题上,通过强化电极/电解液界面上离子传递过程,解决了锂枝晶形成这一困扰金属锂电池40年之久的难题。在Nat. Mater., Sci. Adv.,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引用1500余次,相关成果被Nat. Mater.亮点点评,获授权专利3项,其中授权的国际专利被美国NOHMS公司实施工业应用。入选2015年度福布斯·亚洲榜30岁以下精英榜、2016年度福布斯·中国榜30岁以下精英榜;已入围化工权威期刊Ind. Eng. Chem. Res.期刊2017 Class Influential Researchers及化学权威期刊Chem. Comm.期刊2018 Emerging Investigators。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青年专项基金。
万敏平
我的研究方向是湍流。湍流是高雷诺数流动的基本特征,也是自然界和工业届流动的普遍形态。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层流被破坏,相邻流层间相互混合,产生许多大小不一的旋涡,形成湍流。在自然界中,我们常遇到的流体,比如大气流动、江河急流、烟囱排烟等都是湍流。同样,飞机、船舶、汽车、火车周围的流动,叶轮机械内部的流动,污染物的扩散,风能、水能和核能装置的内外流动,无一不是湍流。研究湍流,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物理探索,更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它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减阻、风沙治理等重大核心技术直接相关。
我主要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湍流中的能量传递、耗散和混合问题,以及其在环境、空间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比如我们研究了二维湍流中能量逆级串的物理机制,我们发现小涡被压扁拉长的过程中能量从小涡传递到大涡,这项发现将有助于解释台风和飓风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我们还研究了空间等离子体湍流中能量传递和湍流结构的关系,它对空间天气预测和空间旅行有重要意义。我们近期在湍流应用研究上开展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潮流发电当中的核心湍流问题。潮流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海洋能,其资源比较丰富,其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并且其利用不需要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我们希望通过对潮流发电过程中湍流场的分析,研究影响潮流水轮机发电效率的不同因素,优化水轮机设计及发电场阵列分布以提高其发电效率。
万敏平,1980年生,2002年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和2008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分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15年在特拉华大学先后任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2015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工作,现任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敏平主要从事湍流理论和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侧重湍流和磁流体的非线性、非定常和间歇性研究。博士期间对二维湍流能量逆级串的物理机制、能量级串的拉格朗日特性进行了原创性研究;之后对空间等离子体湍流中能量耗散和湍流相干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先后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Physics of Fluids等领域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论文被引用1700多次,H因子22(Google Schol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