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

2018年9月22日07:58:19来源:科技日报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已关闭评论2,385 views 4059字阅读13分31秒

优秀论文争相“出国” 中文期刊望“洋”兴叹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数只有0.37%。

在这次主题为“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的会议上,大家为中国优质论文成果外流而忧心忡忡。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认为,我国科学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转型,摆脱从源头到出口“两头在外”的外包工处境,这首先要从提高汉语的科学“币值”、振兴中文科技期刊做起。

发表重大原创成果首选国外

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文科技期刊 4599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91%。

“中文科技期刊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滞缓;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这样分析现状。他举例,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有519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1.29%,无论是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

“此外,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稿源紧张状况始终未得到缓解。”彭斌透露,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中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有30万篇论文发在国外SCI期刊上,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

“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

其实,中文科技期刊也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论文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

“但是,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高福坦承。

影响因子等评价“魔咒”难破除

“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刘忠范认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举了一个例子:某研究所计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赫然将期刊进行分类并依次折算成论文的得分,位于期刊分类金字塔尖的只有两份期刊——《科学》和《自然》。

“很多科研机构的‘计分本’明确将一些外国杂志制定的指数作为依据,这很要命!这不是鼓励作者向这些杂志投稿,让政府背书吗?”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

“写文章看影响因子,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杰青’‘长江’等各种帽子都来了。有些高校发表一篇CNS论文奖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风气堪忧。”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看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欧阳钟灿用他老领导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一方面,优质论文频频投向国外名刊;另一方面,低水平论文纷纷投向国内劣质期刊。“由于评职称、毕业论文等各种需求,劣质期刊靠收取版面费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刘忠范说。

内忧外患下国内期刊如何突围

任胜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纷纷创办新期刊,抢占学术资源。“特别是一些大牌期刊社采取‘级联式评审’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录用,编辑就向稿件作者推荐转投其下一级子刊,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消化了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发表2万多篇文章。”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成长,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学部也通过鼓励院士候选人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等措施,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建议,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即以学术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

“关键是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高福认为,要增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

刘忠范透露,此次会议围绕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降低SCI评估权重、增强科学家责任、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经验、促进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经费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关意见和建议。

指挥棒往“西”,优秀论文怎能往“东”

“评职称、毕业、奖励都要看SCI、EI,国内就这么几个期刊,还有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还不如直接投国外呢。”

近日,本报刊文描述我国科技期刊之怪现状:优秀文章纷纷出国,国内期刊无好米下锅。上述网上点赞量最高的读者留言,道出了一些科研人员内心的苦处——指挥棒如此,如何能苛责他们投稿时“无问西东”?

投到中文期刊根本就不算数

之前有学者和中国科协做过我国科技工作者科研论文发表动机的调查,综合来看,“职称要求”占比为28.6%,“考核要求”占比为15.2%。也就是说,近一半学者发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要求”。

要求是什么?至少在大多数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发SCI和EI期刊才是正经事。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朱维群前不久在某学报上发了一篇自己的研究成果论文。连编辑都跟他说,你这个研究很有意义,但发在我们这里,意义就不大。

朱维群不指望拿这篇论文作为评奖或评职称的筹码,只是留个证明。“日后要是我的技术方案得到认可,它可以证明我的原创性。”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维群这样,坦然接受“论文没用”的结果。

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员丁巍伟坦言:“好文章写出来,我们确实更愿意向国外期刊投稿。”

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受众更广,成果会有更多人看到;二是被SCI收录的期刊,才能算是工作成果。毕竟,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连博士毕业都要求发SCI论文。

很多科研机构还将发表论文的奖励金额与期刊的影响因子挂钩。根据珠海《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他们会按照当年中科院的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分区,给予论文作者3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励。

这类明码标价,也赤裸地揭示了价值导向——发国际期刊,更有前途,也更有钱途。

国内SCI期刊僧多粥少,还有圈子文化

当然,国内也有高质量的SCI期刊。

根据统计,2017年,中国的SCI期刊有197份(或种)。而且,其中一些期刊的影响因子已经高到足够让科研人员心动。

问题是,从文章发表数量来看,中国SCI期刊的平均年载文量近年来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认为,这可能表明我国科技期刊的稿源竞争力近年来整体上有所下降。

“毕竟国内SCI期刊的数量相对较少。”科研人员林风(化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投国内SCI期刊,有两大现实的问题:审稿周期相对较长,评价方式还不够公正透明。

如果选择投稿国内SCI期刊,可选范围非常窄。“好的就那么几本,大家都投,编辑人员和审稿人员不足,论文就容易‘塞车’。”林风还记得,他曾尝试向国内某知名期刊投稿,从投稿到拿到审稿意见用了10个月。

“而且,国内很多东西存在利益交换。如果我审你的稿子,有时候我会直接告诉你。下一次,如果你审我的基金或者论文,你就要还我这个人情。”林风表示,在现行评价机制下,文章和科研人员前途息息相关,牵涉利益太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人为因素”。

多年前,林风曾向国内某SCI期刊投稿。之后,他收到了审稿人的邮件,对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建议他在文中引用该审稿人的文章。最后文章成功刊发。“我至今都觉得欠了人家的人情”。

国内中文期刊:质量低好稿少,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国内数量众多的中文期刊为何得不到青睐?

“我一般不推荐学生看中文文章。”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储涛说得很直白,“一些文章水平不高,有些是挂名之作,质量堪忧。”

对不少中文期刊来说,恶性循环似乎已经形成——期刊学术影响力低,科研人员看不上,缺乏高质量稿源;由于缺乏高质量稿源,期刊学术影响力又无法提高。

在受访者看来,国内高质量、高知名度的中文期刊凤毛麟角。

储涛曾在日本东京大学、NEC公司基础研究所和国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工作多年。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日本大部分科研人员并不太过执着于国际期刊。

“日本公司和一些研究所,论文一般被看成两种:《科学》和《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论文,以及其他论文。”储涛表示,科研人员愿意将顶尖成果投稿到顶级期刊,但对于其他成果,他们并不在乎论文发在哪,“甚至可能更愿意发在国内”。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日本的科研评价体系更为本土化。科研人员在国内发文,更有助于提升自己在国内学术圈的声誉。

储涛说,日本的“大牛”教授会受邀在本土学会的会刊上亲自撰写高质量的研究回顾或最新前沿动态综述。“我们和很多实验室会把这些刊物完整保留下来,因为他们的文章写得又有高度又详细,研究指导价值非常高。”

那么,怎样才能让国内期刊也成为学者的“珍藏”?

丁巍伟认为,要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就得坚持办刊特色,持续发表高质量文章,不要急功近利;可以组织和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来写专刊、专栏。“完成影响力的‘原始积累’,走上正轨后就好办了。”

储涛则指出,适当的行政干预是可行且必要的,可以考虑要求科研人员在完成国家项目的同时,需要发表若干篇国内期刊论文才能结题。“既然拿国家经费,科研人员就有义务让国内科研人员和学生更方便地阅读和理解他们的科研成果。”储涛表示,发中文论文的人多了,中文期刊就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灌水文章能减少,中文期刊也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科技日报 整理 发表于 2018年9月22日07:58: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20078.html
瞧这家科技期刊如何超越论文服务科研 学术文献

瞧这家科技期刊如何超越论文服务科研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第十四届论坛将于10月23-24日在湖北武汉举办。为了大力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在论坛举办之际,我们将一些期刊的好做法好点子介绍给大家,以助力我国科技期刊...
刊载强国梦想 助力科技创新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综述 学术文献

刊载强国梦想 助力科技创新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综述

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是争夺国际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主要平台,在记录和传播科技成果、引导学术建设、开展学术评价等方面发挥着...
中国何时能有世界闻名科技期刊 科学传播

中国何时能有世界闻名科技期刊

来源于《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6日 08版)   在过去100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是全球科技人员公开发表科技成果的信息平台,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科学...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正式发布 机构动态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正式发布

“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已达5052种(中文科技期刊4599种,英文科技期刊330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123种),居世界第三位。”23日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中国科技期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