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实验室会赚钱(经济观察·核心技术之问⑤)

2018年9月23日10:56:18来源:人民网这里的实验室会赚钱(经济观察·核心技术之问⑤)已关闭评论1,844 views 1981字阅读6分36秒

30年前,这里是城乡分界线,被戏称为“城市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30年间,这里诞生了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数字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国际电联标准……

500多平方公里,1800多家高科技企业,平均每天10多项发明专利诞生——光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我国重要区域创新中心,缘何迸发如此的创新能量?

  股权激励、放开成果转化限制等提升动力

1976年,我国第一根光纤在烽火科技的前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诞生。此后,武汉邮科院进行公司化改革,自谋生路。虽然刚开始光纤光缆等产品供不应求,但不久就遇上互联网寒冬,烽火通信等子公司业绩出现了大滑坡。“创新和研发是高科技企业的生存根基,啃老本走不远。”痛定思痛,公司负责人决定降薪裁员、改革绩效管理,通过市场机制激发研发人员创新活力。

烽火通信试水股权激励,200余名技术骨干获得公司股份,成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员工持股的先行者,5年行权期内,销售额翻番。2014年底,实施了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对象扩至732人,包括骨干管理层与核心技术人员。股权激励下,烽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改变跟跑状态。

“以前因为地处内陆,难以吸引企业研发人才,更谈不上大企业落户了。”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说,但光谷周边聚集了42所高校、50多个科研院所,何不先行先试做好转化这篇大文章,将智力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

2009年,光谷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股权激励等试点。截至目前,70余家国有及校办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研发人员成为股东,能让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更紧密地联结,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夏亚民说。

2012年,武汉率先在光谷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去年,光谷再次放开科技成果转化限制。

一系列优化企业研发人才创新环境的举措,成就了一个个会赚钱的实验室,让一批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成长为行业翘楚。光谷,这条曾经的电子一条街,如今已发展出光电子产业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培养领军人物,孵化大学生创新团队

在武汉锐科研发中心,万瓦光纤激光器快速击穿钢板。但11年前,我国工业光纤激光器全部依靠进口。第二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入选者、激光领域专家闫大鹏,改变了这一尴尬局面。2007年,他与光谷企业华工科技展开合作,创办了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公司。

为吸引并留住科技人才,东湖高新区在企业注册、融资、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居住就医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2013年,锐科激光研发出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国家。

2009年,光谷提出“3551人才计划”,用3年时间,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如今,该计划已经成为了光谷吸引全球英才的强大磁场。9年来,累计投入15.7亿元专项资金,围绕高新技术等产业招才引才。截至目前,已有5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集聚光谷。

光谷还是大学生、年轻人的逐梦之地。160万人口中,70%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2013年,光谷搭建创业者和投资人、企业家交流交易的平台,帮助120多个项目累计融资30亿元。近万名博士、6万名硕士,上千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光谷创新创业。

  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加强科技金融服务

“我们能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与相关部门及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是分不开的,可以腾出手来投入更多研发资金。”长飞光纤光缆公司财务人员王义超表示,仅2017年,公司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1.15亿元。

30年前,长飞只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一个中国工厂。“甚至一个螺丝钉、一个配件都需要进口,人家要加价,你还是得买,因为是独家。”总裁庄丹至今记忆犹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此后,长飞设立研发中心,掌握源代码,自主改造升级。

从专项资金“搭桥”股权激励到科技企业注册资本“零首付”,从鼓励设立天使基金到大力度的税收扶持政策,光谷一系列创新举措,缓解了长飞研发投入的后顾之忧。

“每年销售额至少5%用来做研发,研发费上不封顶。”长飞研发中心总经理王瑞春说。如今,长飞已拥有境内外专利权300多项,一半以上是发明专利。

光谷还集聚各类金融及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其中银行科技支行达到24家,是全国科技支行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去年12月,武汉挂牌成立光谷金融控股集团和500亿元规模的光谷产业发展基金,计划打造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带动超万亿元社会投资。

今年上半年,光谷专利申请量超1.4万件,平均每天70多件。“未来,要继续为企业研发人才提供创新环境,打造国之重器,培育一批科技产业领域的领跑者。”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9日 03 版)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人民网 整理 发表于 2018年9月23日10:56: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20158.html
18年两次“卡脖子”报道,中国科技经历了什么? 杂谈天下

18年两次“卡脖子”报道,中国科技经历了什么?

“卡脖子”报道见证中国科技变迁。 在近日举行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上,中兴正式公布了被解禁后的首款旗舰机型,并推出了最新的“5G设备解决方案”。 此时距离这家中国通讯巨头被美国“断芯”已...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11-15) 杂谈天下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11-15)

相关阅读: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1-5)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6-10)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11-15)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亟待攻克的核...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这35项卡脖子技术只是冰山一角! 杂谈天下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这35项卡脖子技术只是冰山一角!

6月21日下午,我在中国科技会堂的科学传播沙龙上,做了一个题为“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的即席演讲,介绍了《科技日报》推出“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栏目的经过和意义,然后指出一些中国科技界存在的问...
这里的年轻人劲头足(经济观察·核心技术之问④) 政策制度

这里的年轻人劲头足(经济观察·核心技术之问④)

日前,本版刊发“核心技术之问”系列报道,聚焦如何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报道刊登后,引发基础研究人员、企业研发人员等科技工作者广泛关注。他们表示,突破核心技术,关键在人。当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