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文件明确了,面向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技术领域需求,建设若干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共性关键技术的需求,建设一批专业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17年11月,科技部发布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文件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布局建设20家左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原则:
——聚焦产业。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运营管理、研发投入、人才集聚等方面改革创新,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的运行提供支撑保障。
——开放协同。建立技术、人才、项目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链接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形成面向全球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领域: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态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包括大数据、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现代农业、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精准医学等。
——面向经济主战场。突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能够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领域,包括高速列车、移动通信、智能电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油气勘探与开发、生物种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环境综合治理等。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卡脖子”问题,包括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大型飞机、核心电子器件、核电、深海装备等。
围绕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创新战略,统筹考虑区域布局。
一、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英文:National Innovation Center Of High Speed Train)是国家科技部、国资委共同批准青岛市与中车集团联合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它是集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的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平台。
2016年9月,科技部和国资委批复同意中国中车集团 青岛市共同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2017年9月,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作为事业法人实体正式注册成立,标志着国内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运行。
2018年1月,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等5个项目正式签约入驻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首批项目的成功签约入驻,标志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首批签约入驻的5个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城市轨道交通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和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科技专项。其中,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将对我国突破城市轨道交通试验验证技术瓶颈,形成统一完善的试验标准体系产生重大意义。高速磁浮实验中心和高速磁浮试制中心两个项目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升级与发展。中车工业云平台项目将通过资源虚拟化、能力服务化和过程协同化方式,实现创新中心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共享应用。环境风洞综合实验室项目将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环境空气动力学试验体系,填补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综合气候环境和高速列车专用空气动力学实验装备的空白。
2018年2月,青岛市政府与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实施协议》,标志着该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展开。该创新中心将重点建设“三平台、两中心、一网络、一基地”,使其成为高速列车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主导高速列车技术标准制修订的国际化基地、轨道交通区域产业聚集发展的创新高地。青岛市与中车集团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在体制机制、运营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共同推进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目前,该创新中心青岛事业法人单位已正式成立,理事会和全球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在筹建。轨道交通产业是青岛市重点培育的千亿级产业链之一,中车集团在青岛市已拥有四方股份、四方有限、四方所、庞巴迪等4家核心骨干企业,为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National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是科技部推动建设的第二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是汽车行业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北京市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发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大举措。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打造一个世界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高地(策源地)为总体目标,力争打造一个“中心”、两个“高地”、三个“平台”。一个“中心”,即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共性、前沿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心。两个“高地”,即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将打造成为引领全球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服务的技术、标准、模式的输出高地;成为新能源汽车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三个“平台”,即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将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成为面向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学术交流、专业咨询、创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成为立足北京、面向全球的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科研转化的金融创投平台。
2017年12月9日,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成立,落户位于亦庄的北汽新能源总部“中国蓝谷”。根据规划,创新中心将在2018年完成试验试制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孵化辅导平台的基础搭建,完成整车、电驱动、动力电池中试基地的建设;并将积极申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2018年1月11日,科技部回复北京市《关于恳请支持在京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的函》,原则同意《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批。
2018年3月1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同时建设推进会暨共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北京市科委、北汽集团关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对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此次推进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进入全面加速建设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