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7家,到2025年将建40家)

2018年9月25日18:28:34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7家,到2025年将建40家)已关闭评论11,443 views 3364字阅读11分12秒

《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一、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

落户城市:北京

依托单位: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http://www.glabat.com)(有研总院为国联的发起单位和第一大股东)

成立时间:2016年06月30日

主要内容: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将以国联研究院为核心、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为外延,围绕研发设计、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和行业服务能力开展建设工作,搭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动力电池创新平台,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加快实现动力电池技术革命性突破为使命,聚焦关键材料、动力电池及系统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推动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贡献力量。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华晨等7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天津力神电池股份公司、宁德时代、华鼎新动务共同投资组建。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7家,到2025年将建40家)

 

二、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

落户城市:西安

依托单位: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http://www.niiam.cn/

成立时间:2016年12月23日批复

主要内容:

创新中心对整合全国优势资源、聚集增材制造领域的优势科研团队、优势技术公司、主要工业界用户和投融资机构,促进增材制造共性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及产业化,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和承载主体,由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5所大学及增材制造装备、材料、软件生产及研发的13家重点企业于2016年共同组建,公司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及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科研资源,为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青睐的以增材制造集成技术供应源为重要特征的高市值上市公司。

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以国家战略性目标和制造业创新发展为导向,制定发展战略和科研计划,瞄准重大设备、重要材料、关键工艺、核心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自主研发与技术集成,突破行业技术瓶颈,打造完整的创新链。通过互联网和创新联盟在全国推广研究成果,孵化高科技企业,引领增材制造行业发展,带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7家,到2025年将建40家)

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落户城市:武汉

依托单位: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湖北省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成立时间:2018年4月26日(2017年10月31日批复)

主要内容:

创新中心的发展愿景是汇聚行业优势创新资源共建信息光电子产业创新平台。要实现面向新一代网络、数据中心光互联、5G及接入、光传感、国防光电子等信息光电子应用领域,在高端材料生长、核心芯片工艺、先进封装集成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

目标:3-5年建成国际一流的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创新平台,推动核心光电子芯片和器件行业供给率超过30%;2025年,核心光电子芯片和器件实现自主可控。

通过政府牵引、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集聚行业优势资源,创新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学研用融”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通了先进制造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首次商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创新链条,促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向规模化、经济高效的制造能力转化。

股东情况: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天孚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航天高投光电子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武汉祥道光电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廊坊中科微纳半导体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7家,到2025年将建40家)

四、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

落户城市:沈阳

依托单位:沈阳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18年6月19日(2017年10月批复)

主要内容

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将着力培育发展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能力、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试孵化能力、应用示范能力及行业支撑服务能力等,形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行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以沈阳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依托,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新松公司等单位筹;按照企业化机制运行,采用“公司+联盟”模式运营,包括14家股东单位,整合了国内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重点学科群和科研基地。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7家,到2025年将建40家)

五、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落户城市:广州

依托单位: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18年1月9日(2017年10月批复)

主要内容

中心主要面向印刷显示器件与材料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建设印刷与柔性显示技术集成与研发公共开放平台,打造印刷显示产业生态聚集圈。中心目前正在建设G4.5和200mm印刷显示平台,已经完成5英寸并在开展31英寸印刷AM-OLED器件结构开发,TFT背板阵列设计、印刷工艺等核心技术开发,预计今年初可展示31英寸印刷AM-OLED显示样机,二期将建设G8.5以上印刷显示平台。

以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为载体,整合深圳华星光电、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22家业内的骨干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多家国外知名材料、设备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7家,到2025年将建40家)

六、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落户城市:上海

依托单位: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18年7月3日

主要内容:

主要聚焦5纳米及以下集成电路,聚焦新器件研发、先进仿真和模拟技术、EUV光刻工艺及OPC技术、先进集成工艺等四大共性技术。并且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由探索与集成电路产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融合,为产业技术升级、未来大生产线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国产高端芯片在国内制造企业实现生产。中心目前落户在复旦大学张江校区,未来将吸引国内集成电路的龙头企业,共同形成中国集成电路研发的合力。

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将依托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采用“公司+联盟”的方式,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建立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以行业协同创新模式组建。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7家,到2025年将建40家)

七、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

落户城市:上海

依托单位: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18年7月3日

主要内容: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则专注于传感器设计集成技术、先进制造及封测工艺,布局传感器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和物联网应用方案等领域,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创新中心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面向国内物联网/传感器设计、材料、制造、设备、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上的大中小型企业提供领先的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则依托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联盟”的方式,由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电海康、上海国际汽车城、格科微电子、苏州晶方半导体、福建上润精密仪器、华立科技、郑州炜盛电子、杭州士兰微电子、常州波速传感器、北京中科微等行业骨干企业组建。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7家,到2025年将建40家)

科塔学术(https://www.sciping.com)负责收集整理,文章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感兴趣,请访问科塔学术导航(https://site.sciping.com/institute.html#lab)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9月25日18:28: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20282.html
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科教资金

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投入增速有所回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比上年下降。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am...
中国科技人才大数据:广东总量第一,“北上”这类人才多 人才奖励

中国科技人才大数据:广东总量第一,“北上”这类人才多

作为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中国科技人才规模如何,近年有哪些变化?地区分布有何特点? 科技部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R&...
深度解码,上海科技创新的底色和支撑(来源远博志城) 机构动态

深度解码,上海科技创新的底色和支撑(来源远博志城)

一、上海高校的优势 1、 上海高校的全球数量与质量优势 上海高校的数量优势,仅次于东京、北京国际城市 上海高校数量虽远少于东京、北京,但与伦敦、纽约、香港以及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相比,依然具有数量优势。 ...
从0到1,他们在这里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机构动态

从0到1,他们在这里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摘要: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浦东集聚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浦东集聚。他们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