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君今日发布: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10余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科学管理人员、科学家为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献计献策。
因为一场科技盛宴,怀柔再次成为科学界瞩目的焦点。
10月18日、19日,第二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在怀柔举办。来自中国、美国、瑞士、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科学管理人员、科学家以及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相关领导近百人再次相约齐聚于风景秀丽的雁栖湖畔,交流、分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北京市副市长王红和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
▲北京市副市长王红致欢迎辞
▲中科院副院长、科学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涛致欢迎辞
研讨会上,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发表题为“打造百年科学城,建设世界知名科学中心”的主旨演讲,从组织推进机制逐步完善、一批科研机构陆续入驻、一批科研设施和平台启动布局、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四个方面,介绍了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的一系列成效,并从聚焦五大科学方向、汇聚一流创新主体和人才、布局一流的创新支撑体系、提供一流的服务保障、建设符合科学发展功能的空间构架五个方面,介绍怀柔科学城规划情况。
科技“大牛”分享科学中心建设经验
对于科技界来说,本次研讨会可谓是明星闪耀,星光熠熠。与会专家们围绕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国家科学中心政策机制及典型实践案例等主题,分设主题报告和两大分论坛,作了多场有分量的报告。
下面就跟着发改君的步伐,一起来看看这些“大牛们”都说了什么吧!
主题报告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主任沃尔夫冈·马夸特教授
马夸特教授介绍了于利希研究中心的交叉学科研究相关经验,包含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建设“多方法平台”,加强平台投资、运营、使用等方面的合作。同时,他重点提到了与中方的合作项目,主要有长期的学者奖学金项目、FZJ的保险计划,以及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项目,这些项目致力于年轻的科学家的培养,以促进于利希研究中心与中国的交流合作。
西班牙阿尔巴同步加速器主任卡特里娜·比斯卡利教授
比斯卡利教授主要介绍了阿尔巴同步加速器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包括建立了强大的控制和IT系统、加强与创新型企业合作、积极举办科普活动等等,这些有效措施不仅能为年轻科学家以及工程师搭建教育和培训的平台,还能为社会以及经济带来重大的贡献。
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长期战略规划分论坛
欧洲自由电子激光(德国)执行理事会助理弗里德里克·勒·彭皮克教授:
彭皮克教授介绍了欧洲自由电子装置的长期战略规划,主要包括:完善组织架构、加强产业界参与、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由市场提供需求和资金。
英国科学技术设施委员会执行主任安德鲁·泰勒博士:
泰勒博士分享了粒子物理实验室的长期发展战略,包括以三个支柱为支撑、推进地球观测研究、应用大科学的能力和技术来推动小科学的发展。
国家科学中心政策机制及典型实践案例分论坛
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所长约尔·梅索特教授:
梅索特教授主要分享了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一些经验。要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拥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专注挖掘技术潜力。
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离子束物理与材料研究所主任曼弗雷德·赫尔姆教授:赫尔姆教授主要谈到两点建设经验:培育独特的核心优势、促进基础研究设施开放共享。
英国钻石光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鲁·哈里森教授:哈里森教授交流了四点经验: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积极发展远程试验模式、加强与产业界合作、积极打造孵化器。
精彩的内容实在太多,发改君遗憾无法一一为大家分享。可以肯定的是,与会专家们分享的有关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在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方面的经验,对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来说,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献计献策
除了精彩的专家论坛,研讨会期间,还召开了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会议,聘任安东尼•莱格特、陈和生等20位国内外科学家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为智囊团,科学家们为怀柔科学城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瑞典MAXIV 实验室前主任克里斯托夫·奎特曼教授建议要加强国际合作战略研究,要加强国际大企业合作、产业发展、大装置使用等战略研究;同时要建立一些博士生和博士后交流项目,促进科研单位、科研设施的互联互通。
我国专家王礼恒教授建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考虑军民融合,在安排上、策划上要特别关注;同时加强对单向的某一个主题、专题的研究,更好地发挥专家作用。
博众家之所长,集群英之荟萃。本届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为怀柔科学城规划建设汇聚了国际著名科学城和科学中心的建设经验、启动了专家委员会的咨询机制。
怀柔科学城正朝着世界一流科学城和科学中心的愿景迈进,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刘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