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6个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

2018年11月17日09:18:57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6个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已关闭评论7,771 views 19721字阅读65分44秒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6个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见附件)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18年11月15日至2018年11月29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凝练布局和任务部署已经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咨询评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实施。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各专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根据征求意见情况,修改完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将不再反馈和回复。

联系方式:sfs_zyhjc@most.cn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2018年11月14日

附件: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 号) 等相关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要求, 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及北京等相关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 6 项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撑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 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 2~3 年。2019 年拟部署 6 个指南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 30%。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5 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

本专项 2019 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监测预报预警技术

1.1 全耦合多尺度雾-霾预报模式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雾-霾污染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机制以及与大气颗粒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精细化动力学新理论和新算法,突破雾-霾与天气过程之间全耦合的建模关键技术、资料同化技术、高精度短期数值预报技术、中期数值预测技术和多模式集合自动预警技术,建立雾-霾预报技术与空气质量预报技术的内在关联,支撑建成全球、全国、区域及城市尺度的雾-霾多模式集合预报与预警综合分析平台,在国家级预报中心及重点区域实现业务化运行。

考核指标:建成全耦合多尺度雾-霾预报模式系统,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雾-霾 120 小时预报准确率超过 80%,5~7 天预报准确率超过 70%,7~14 天预报准确率超过 60%。

1.2 大气污染航空测量关键技术与示范平台

研究内容:研发建设大气污染飞机航空测量综合平台的基础技术系统构架,包括气象观测、大气污染物采样进样、污染物化学组分高分辨在线测量、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测量和污染物排放与干沉降测量等关键技术和适航装备;建立大气污染航空测量的多源数据集成采集和快速分析系统;选择典型区域大气污染事件开展技术应用示范,为大气污染立体观测和传输演化规律研究提供航空测量技术体系和示范平台。

考核指标:主要污染物测量技术达到秒级时间分辨率, 颗粒态污染物质量浓度测量范围 0.1~1000μg/m3,主要化学组分质量浓度测量范围 0.1~100μg/m3,组分测量精度<10%。测量技术可使用于 0.7~1.0 大气压和航速 150~400km/h;提出建设国家大气环境科研飞机航测体系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议书。

  1. 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

2.1 煤化工与焦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全过程管控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煤化工与焦化行业 VOCs 排放量大,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严重等问题,开展煤气化、煤焦化全过程VOCs 产生与排放特征研究,研发煤制甲醇、煤焦化等行业典型工段 VOCs 收集与净化技术、工艺与装备,重点突破VOCs 全过程一体化管控技术,构建 VOCs 污染物源头控制与净化系统统筹监管技术体系,并在汾渭平原开展应用工程集成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 2 个以上工艺废气净化(总废气量大于30 万 Nm3/h)示范工程,关键工艺、设备及技术达到规模应用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家最新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VOCs 总减排量大于 95%,不产生二次污染。

  1.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

3.1 汾河平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联防联控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排放清单测算、数据质量审核校验和不确定性分析,进行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测量、颗粒物膜采样及组分分析、颗粒物来源解析, 开展行业治理技术现状评估、影响评价、减排潜力挖掘、技术路线提升等深度治理方法研究。研究汾河平原(汾渭平原) 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影响,构建集重污染案例库、预报预警、应急调控、效果评估、公众解读等为一体的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精细化到乡镇的汾河平原 5 城市高分辨率动态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实现精确到行业、精细到重点源、精准到污染过程的 5 城市大气 PM2.5 精细化来源解析; 形成典型行业和典型领域深度治理技术流程并开展示范应用;提出从区域层面融合城市方案的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以及 5 城市“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被省市级政府采纳应用。

说明: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

3.2 长江流域中上游大型工业园区全过程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大型工业园区大气污染防治需求,构建涵盖污染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耦合的重点源全过程大气污染控制适用技术、园区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园区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调控决策一体的精细化监管技术、绿色园区运维与评价技术等工业园区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技术系统, 并在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针对大型工业园区全过程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技术集成系统,提出大型工业园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技术途径及绿色发展策略。完成工业园区 3~5 个典型行业重点大气污染源应用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应达到一定规模, 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家最新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

拟支持项目数:拟在长江流域上游和中游各部署项目 1个。

说明: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

3.3 区域空气质量的调控原理与技术途径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特定地带大气污染异常排放的精准识别和智能化管控,突破污染信号与图像实时监控、数据反演及在线质控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化数字化执法机制,构建多技术一体化实时监控和多元信息留痕传输网络体系与大数据管理平台。围绕专项“232”考核指标,开展蓝天科研行动、蓝天产业行动、蓝天区域行动的成效评估和集成研究, 构建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的理论基础和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体系;调研国际大气环境科技前沿动态,评估专项整体进展,识别中长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科技短板, 研究提出“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科技的战略布局。

考核指标:在城市特定地带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污染源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和大数据云平台,初步形成数字化监管、科学化决策和智能化管理中心,智能化管控和执法效率达90%;提炼出专项在监测预警、污染成因、健康影响、控制技术和防治对策等领域的标志性重大成果,形成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全过程调控管理体系,提出我国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和科技发展路线图。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提出的资源勘探增储要求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 年)》(国办发〔2011〕57 号)等相关部署, 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  方案》(国发〔2014〕64 号)要求,科技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  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专项将形成 3000 米以浅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2000米以浅深部矿产资源开采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 5000 米以深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油气勘查技术能力扩展到 6500~10000 米, 加快“透明地球”技术体系建设,提交一批深地资源战略储备基 地,支撑扩展“深地”资源空间。

本专项执行期从 2016 年至 2020 年,2016—2018 年重点围绕克拉通破坏、增生造山、大陆碰撞和陆内变形等成矿动力学系  统,深部资源评价理论、技术与建模,地球化学勘查与移动平台   地球物理探测等深部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紧缺矿产、战略性资  源的评价勘查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等基础性研究、技术研发与勘查示范等方向启动了 48 个。2019 年拟支持 4个方向,大约 7 个项目,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概算约 9500 万元。重点针对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增储应用示范、深部矿产智能与绿色开采等共性  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类研究任务进行部署。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为 3 年。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  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   用。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  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5 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 家。

本专项 2019 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增储应用示范

1.1 锂、铍等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预测评价

研究内容:针对锂、铍等新型战略性金属矿产的自然属性及  其重要性,开展系统的矿产资源调查与研究,包括资源的赋存形   式、产出状态、分布范围、可开采潜力以及可利用价值等,揭示   制约锂、铍等矿产富集、分布及其产出的关键地质与地球化学要素,探索影响矿产富集的深部地质背景及其富集过程,全面掌握我国锂、铍资源分布的基本格局,科学评价我国锂、铍等矿产的  开发与利用潜力,同时针对我国特殊的成矿条件与成矿背景,预  测未来锂、铍等矿产资源的增储方向,发现且提供一批资源基地。

考核指标:查明我国锂、铍等金属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与分布规律,形成较完备的我国锂、铍等矿产资源数据库,建立锂、  铍等矿产资源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提交 1-2 处大型、特大型找矿远景预测靶区。

1.2 深层地热资源探测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火山区中深层地热资源探测评价技术研发,  揭示热源机制以及新构造活动对地热资源形成与出露的控制作  用,形成基岩区深部地热资源探测技术组合,综合评价 5000 米深度地热资源潜力,实施异常区地热钻探,实现华南找热突破。

考核指标:建立华南火山岩地区地热资源成因和控热模式,形成复杂岩性和构造条件下的深部地热探测技术和资源潜力评价  方法体系,完成 5000 米地热探井,优选 2-3 个能够提供 500KW 发电潜力的中-高温地热开发有利目标。

  1. 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

2.1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提取工艺存在的资源  回收率低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重点研发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高效绿色开采技术,揭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堆结构特征及溶液渗流机制,研制绿色高效浸矿剂和抑杂剂,研发绿色高效萃取富集回   收稀土新技术,研发离子吸附型稀土开采矿区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高效绿色开发技术  体系,离子态稀土资源回收率提高至 90%以上,并实现提取过程的零排放与零污染;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开采矿区复垦与生态重  建技术体系,生态修复率达 90%以上。

2.2 基于大数据的金属矿开采装备智能管控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金属矿开采装备工况复杂、状态信息繁多、  健康诊断困难等特点,主要研发金属矿山装备智能管控系统及开   采过程参数实时采集、通信、存储与检索等关键技术,研制基于   大数据的金属矿开采装备健康状态表征与动态调度决策平台,开  发金属矿充填系统全流程实时精准监测及自适应调控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一套基于大数据的金属矿山装备智能管控及开采过程参数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矿山装备健康诊断与管控平台,   实现对至少 5 类装备健康诊断、故障预测和动态维护;研制一套金属矿山充填智能化调控系统,使充填浓度波动范围收窄 20%以上。建立 1-2 个示范工程,示范矿山开采深度达 1000 米以上。

3.超深层新层系油气资源形成理论与预测评价技术

3.1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新层系古环境与古气候及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研究内容:通过解析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头组、登楼库组连  续的沉积记录,开展早白垩世重要地层界线定年和海-陆地层对比   研究,揭示早白垩世松辽盆地古湖泊环境与陆地古气候演化及其   与下白垩统陆相储集层和烃源岩形成的关系,探索古气候环境对   松辽盆地深层以及我国同类型盆地烃源岩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影响   方式以及约束机制,建立深层烃源岩的古气候形成理论,开展松  辽盆地及其外围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考核指标:通过区域已有钻孔和地震剖面完成钻孔选址、钻  探设计及施工任务;获取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采取率不低于 95%的连续岩心不少于 1000m,部署并利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钻井信息系统(ICDP DIS)采集相关数据;建立松辽盆地高精度早白垩世陆相地层年代格架;揭示早白垩世松辽盆地陆地系统古气候-  古环境演化规律及其陆相烃源岩成因机制模型。

3.2 西部叠合盆地盐下超深层大型油气田形成关键因素与预测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塔里木盆地盐下超深层复杂构造成像和盐下  高压条件下有效储层分布预测两个难题,重点研究叠合盆地盐下   超深层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盐下复杂构造成像与油气预测技术。研究:(1)盐下超深层油气聚集模式及成藏规律;(2)盐下高压条件下有效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3)膏盐层屏蔽作用及盐下复杂构造成像技术;(4)盐下储层地球物理表征与油气预测技术。

考核指标:揭示叠合盆地盐下高压条件下有效储层形成机制,  阐明超深层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建立盐下复杂构造成像及新一代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形成超深层有效储层预测技术软件,评价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盐下油气分布的有利勘探区带,提供 2-3 个勘探目标。

4.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与安全利用技术

4.1.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技术与开发利用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深部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精细探测装备  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探测技术标准体系欠缺等问题,研发城   市深部空间高精度探测技术及装备,突破抗干扰高分辨率探测关   键技术,研究城市深部活动断层精准定位技术、地下全要素信息   集成与智能建模技术、深部空间开发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及智能化  深部空间运维和安全控制理论、设备和管理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城市地下 0~200 米深度抗干扰、高精度、全要素探测技术方法体系与技术标准,形成城市地下全资源评价体系,在雄安新区等典型城市形成地下 0~200 米全要素高精度探测与资源评价综合示范 1~2 处,实现城市地下 200 米以浅透明化。形成城市深部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勘察、设计方面系列技术规范、标准,建立城市深部空间智能化运维和安全控制理论体系、设备和管理方法,形成地下立体开发新模式。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 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 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 2~3 年。2019年拟部署 5 个指南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5 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

本专项 2019 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1.1 油沙豆防风固沙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油沙豆用于华北及东北西部各类典型沙漠化土地的防风固沙技术研发并示范,研发生态环境友好、低成本的油沙豆采收技术,开发油沙豆根茎、地上茎叶的有效成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探索油沙豆防风固沙的“三生共赢”模式并开展评价。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各类典型沙漠化土地油沙豆荒漠种植操作技术规程 3~5 个,建设典型沙漠化土地油沙豆种植示范基地3~5 个,形成油沙豆根茎、地上茎叶的有效成分综合开发利用工艺 5 个以上。

  1.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

2.1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主要物种制约因子及其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区域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关键生物(人类活动、不同植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和环境制约因子,研发植物多样性种源补给和养分资源添加技术体系,研究牧草种子包衣生产工艺技术及其应用、野生牧草种子收获及其免耕补播技术研究和应用、草原免耕补播机械设备改制和应用,研发加速退化高寒草原和沙地恢复进程的微生物制剂技术体系及其恢复模式。

考核指标:识别不同区域不同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关键生物和环境制约因子;揭示加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物源调控途径和技术 2~3 项;研发野生植物种子采集设备 1 套、种子包衣技术 2~3 项、草原免耕补播机械 1 套、以及相关技术标准(规程)3~4 个;研发微生物制剂技术体系 1~2 套、微生物制剂恢复模式1~2 项。开展物源调控技术示范 100 公顷,微生物制剂示范 100 公顷。研发的技术、模式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结果、数据和参数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2.2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屏障作用,研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濒危物种分布格局与保护价值,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自然保护区的潜在影响机制;建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技术方法;建立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情景预测技术,开发预警模型,形成可对祁连山生境变化的预警机制;开发自然保护区全过程监控技术,提出天地一体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控网络设计途径与方法;形成可在全国推广应用的自然保护区评估、预警和监控技术体系,提出自然保护区有效监控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关示范基地。

考核指标: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和监控技术标准规范 4~6 项,形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办法 1 个,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控网络等相关示范基地 2 个,申请发明专利 6 项以上。

  1. 长江中上游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3.1 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研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景观格局演变过程、退化机理及其驱动机制;开发喀斯特湿地水资源调控技术,研发生态补水、水文调控及水质管理综合模型;研究景观资源保育和生态修复技术,形成系统修复技术;开展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价值评估, 建立承载力测算模型,探索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相关产业发展途径,建立自然景观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的系统方案和可持续利用模式;研制自然景观可持续利用信息共享与展示平台,建立相关试验示范基地。

考核指标:揭示漓江流域重要景观资源演变与退化机制;研发景观资源保育与生态修复技术系统和相应技术规范;提出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建立不同类型景观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模式;构建漓江流域景观资源数据库,开发漓江流域景观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提出桂林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申请发明专利 8 项,研制相关技术标准(规程)和评价规范 5 项以上。建立喀斯特退化景观修复与湿地水资源调控利用示范区 1 个,生态旅游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 1 个,示范区人均年收入提高 10%以上。

指南说明:要求产学研用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1.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4.1“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及分区管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与生态文明历史文化积淀,研究“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科学内涵和 建设目标。开展“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现状检测与评估,提出    “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战略框架和科技支撑体系。研究“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并选择不同类型省区开展示范。开发“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评估与展示平台。

考核指标:揭示“美丽中国”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和中华文明历史传承的关系,评估“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 挑战,提出分区分类的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1 套,编制建设成效评估技术规范 1 套,建成“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评估与展示平台 1 个,建设不同类型“美丽中国”生态建设评估示范应用个。申请软件著作权 2 项,提交政府决策咨询建议 5 份以上。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 号) 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 号)等相关部署,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海洋局共同制定了《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 年)》(国科办社〔2015〕59 号),统筹部署水安全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 50 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 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 3%以下。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 2~3 年。2019 年拟部署 6 个指南方向。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 30%。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  设课题数不超过 5 个,项目所含单位不超过 10 家。

本专项 2018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 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

研究内容:针对高新园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印染、化工材料等典型产业,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重点突破废水回收处理一体化技术,形成工业废水零排放与资源化利用的成套工程技术和设备;研究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体系和废水近零排放工程的  补贴政策,选择典型高新区开展工业废水零排放的整体技术方案与政策集成示范。

考核目标:形成 4~5 个适宜不同产业的废水零排放技术方案、标准体系及政策体系,建立 4~5 个万吨级/日的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实现高新区典型产业的废水近零排放和资源化,综合运行成本小于 5 元/吨废水,净化水回用率大于 90%, 高新区内典型产业的废水污染物排放量下降 90%以上。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2:1。

拟支持项目数: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各 1个。

  1.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

2.1 太原市高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太原市多水源供给、多用户分配等特征的水资源协同配置技术;研究适合太原市气候特征的建筑节水和智能节水关键技术;调研分析汾河沿线工业区现状和水资源特征,研发矿井水、煤化工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净化回  用和生态融合技术;系统集成生态环境用水和海绵城市透蓄水等水质控制关键技术与示范;开发基于水资源协同调控的安全保障技术,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开展政策集成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形  成协同调配技术方案 1 套;研发适于太原的雨污分流、水系

连通、建筑节水和废水回用的关键技术 5 项以上;构建适合资源型城市工程应用技术平台 1 个;在太原建成不少于 2 个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示范工程,污废水利用率达到 90%以上;所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示范工程应具有较好的技术先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并能自由实施,形成资源型城市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节水回用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1. 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国家水资源配置战略

3.1 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规划实施的要求,综合分析和研判长江变化环境条件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水灾害等方面潜在的重大约束性问题,提出长江大保护与长  江经济带发展协调的重大水问题系列性咨询政策建议;研究多目标多利益主体背景下长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方略  及管理体制机制,支撑长江大保护与经济带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

考核指标:定量预测长江流域未来 30~50 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及水灾害问题的变化趋势,完成 3~5 项国家咨询政策建议;完成长江水问题重大策略研究报告;完成适应未来 50 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长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集成体系;上述成果均需被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采纳并应用。

3.2 长白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长白山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水源区)的水资源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开展水源涵养功能及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研发流域水资源调配及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及技术,建立跨境流域及地下水资源安全风险的人工智能识别-评估-预警-管控系统,开展综合示范应用, 为地方水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定量解析长白山区水资源演变特征及规律,提出水资源安全保障方案及水资源调配技术;研发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模式与技术 3~5 套,建立跨境水资源动态监测与预警技术平台,示范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 10%以上,支撑跨境及三江水源区的水资源安全。

  1. 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

4.1 内蒙古生态脆弱区“一湖两海”(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典型湖泊退化机制与生态调控

研究内容:研究内蒙古“一湖两海”(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典型湖泊地区水资源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探明湖泊时空演变规律、水量水质动态耦合机制及生态退化机理;辨识湖泊水资源、水生态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  揭示冰封期多介质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效应;研发“一湖两海”典型湖泊控源减排技术、农业节水灌溉和水土资源调控技术、主要污染物深度消减及资源化技术、水环境治理及生态补水联动调控技术,形成内蒙古典型湖泊水生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建立湖泊水生态综合治理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综合调控决策支持系统。

考核指标:研发内蒙古“一湖两海”(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典型湖泊控源减排、农业节水灌溉和水土资源调控、主要污染物深度消减及资源化、水环境治理及生态补水联动调控等关键技术 5~6 项;提出内蒙古典型湖泊水生态综合治理方案 3 项及水资源安全利用评估标准 1 项,被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采纳并应用;建立湖泊水生态综合治理监测评价体系 1 套,构建湖泊流域综合调控决策支持系统 1 套;建成湖泊水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 3~4 个。

  1. 水资源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

5.1 水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生物膜、膜生物反应器、催化氧化技术、  复合肥料、储能技术等一体化技术攻关,研发适合不同规模人群的饮用水净化、生活污水资源化的撬装式成套设备,实现项目示范区生活废污水基本全回用的目标。研究城镇生活节水器具的推广激励机制,创新城乡生活水价和生活节水政策,加速城镇生活节水器具的普及。选择千人、万人、十万人规模的乡村、城镇,开展饮用水净化、生活节水和生活污水再生回用的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城镇节水和综合利用的创新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节水技术方案, 实现项目示范区用水效率提升 10%,用水总量零增长,新鲜淡水资源取用量降低 10%。

有关说明:依托科技部、水利部正式公布的节水型社会创新示范区进行申报,落实《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工作方案》  提出的创新试点科技任务。

拟支持项目数:共不超过 2 个项目。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  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原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中  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的需求,(1)重点发展海洋监测高新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仪器装备自给能力提升到 50以上;(2)重点发展全球 10 千米分辨率(海上丝绸之路海域 4 千米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模式,提供多用户预报产品并实现业务化运行;(3)重点构建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平台技术体系,实现平台业务试运行,支撑风暴潮、浒苔、溢油等重大海  洋灾害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

本专项执行期从 2016 年至 2020 年,2016-2018 年围绕专项目标和重点任务启动了“海洋声学层析成像理论、技术与应用示范”等 75 个项目。2019 年拟针对上述方面继续支持约 7 个项目,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 2 项。国拨经费约 1.2 亿元。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 2-3 年。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  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   金总额的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 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  过 5 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

本专项 2019 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

1.1 拖曳式光学、温度、盐度、压力传感器阵列研制

研究内容:自主研发拖曳式模块化阵列传感器,每个模块包  括海洋光学环境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和压力传感   器,模块串在拖曳链上形成阵列,拖曳链以电磁耦合方式与模块   之间实现数据传输和供电,拖曳链水下顶端固定有定深潜航器,  形成用于测量 200 米深海洋潜流、洋流尺度的在线设备,并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海洋光学传感器包括海水吸光度传感器和荧光传 感器, 皆为明场检测型, 其中, 吸光度传感器覆盖波长340nm-980nm,测量精度 0.0001AU;荧光传感器除测量海水中叶绿素外,还需检测示踪剂,海水中叶绿素检测下限分别≤0.05ug/L和≤0.005ug/L;温度传感器测量准确度±0.01℃,年漂移≤℃; 电导率传感器测量准确度± 0.0005S/m , 月漂移≤0.0005S/m;压力传感器测量准确度±0.2FS,年漂移≤0.1FS;  以上传感器响应速度皆≤0.1  秒,部件国产化率 以上;上述 5个传感器集成在 1 个划翼式模块内,含数据传输和储能电池,总功耗不大于 6W,内部总体积不大于 800cm3;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5000 小时;不少于 50 个模块安装在拖曳链上;技术成熟度达到8 级。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1.2 极地科技发展与国际治理战略决策支撑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梳理并结合国内外极地科技创新相关研究成  果,基于实施我国极地战略的考量,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总结   和分析我国开展南北极地区空间规划、相关履约和国际合作所面   临的主要法律和政策问题,包括国际法依据、相关国际法律议程  走向、各国的立场及主张、国内立法与政策保障等。

考核指标:建成极地科技创新研究成果的共享与集成评估机制,为我国参与北极理事会、北极科学部长会议、南极条约协商   等工作提供关键科技信息支撑;就我国极地空间规划的法律与政   策问题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包括参与相关国际议程的立场及主   张,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领域采取的配套举措,国内立法、政策及实施机制的具体建议;提出系统的极地国际合作策略,并与不少于 2 个国家/地区建立双边国际极地合作机制。

1.3 新型海洋大气边界层动力学剖面自动观测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台风等极端天气监测预  警、海上风能资源勘测开发等需求,研发具备海洋大气边界层剖  面观测能力和实时/准实时通信能力的新型漂浮式风廓线、湍流剖面测量设备,开展“两洋一海”示范网观测试验。

考核指标:设备在位工作时间不少于 6 个月; 海洋大气剖面测量高度  10~300m;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不低于 ,性能指标达 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通过第三方海上测试评估和应用检验。

  1. 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技术

2.1 面向全球海洋的数值预报业务化评估体系与公共验证服务平台构建

研究内容:基于多源异构的海洋数据,构建海洋数值预报产品的验证标准体系;针对全球及海上丝路海洋预报服务的需求,开展分区、分级、分类的多用户产品制作技术研究;形成海洋数   值预报模式由业务化试运行转为业务化运行的评估标准体系;研发海洋数值预报产品共享服务体系,构建海洋大数据共享和数值预报公共验证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海洋数值预报产品验证标准,符合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技术规范要求;针对不少于 5 个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不少于 10 家远洋运输、捕捞、工程和科考等单位,设计海洋数值预报产品;至少 1 套专项研发的数值预报系统由试运行转为业务化运行;构建万 TB  级的公共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具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的数据共享能力。

3.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

3.1 辽东湾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辽东湾主要污染物在流域-河口-湿地-海域中  的分布、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开展基于陆海统筹的辽东湾污染   防治方法研究;查明辽河口湿地翅碱蓬植被退化机理,建立其适   宜的生境指标,并在退养还滩区示范;研究生态化人工岸线改善  环境的机理与实施方案,并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给出辽东湾河口及海域 5 种以上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承载力;提出基于陆海统筹的辽东湾入海污染物精准化减排方  案;辽河口退养还滩区翅碱蓬恢复示范工程面积不少于 500 亩, 主要污染物削减率均超过 20%,形成河口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指导手册;形成人工岸线生态修复指导手册。

3.2 渤海湾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入海排放口主要污染物通量监测及估算技术研究;开展养殖区、港口航运区等海上污染源强监测与评估研究;解析氮、磷和新兴污染物的关键源区和路径;开展渤海湾重点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基于生态风险管控目标的主要入海  污染物减排方案;建立渤海湾入海污染物通量监测系统并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渤海湾入海污染物通量监测技术系统 1 套,运行时间不少于 1 年,提供监测数据共享服务;提交渤海湾陆源污染物通量监测方案和估算方法,提交示范期通量监测和估算结   果;查明海上污染源排污强度和排放规律;提出基于生态风险管  控目标的渤海湾主要污染物减排方案和监督性考核方案。

3.3 秦皇岛海域生态灾害多发原因及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秦皇岛附近海域赤潮、绿潮、水母等生态灾  害生消过程及环境控制因子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该海域生   态灾害多发的规律及成因;研发区域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及预警模式,并开展示范应用,为秦皇岛海域生态灾害应急处置  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秦皇岛附近海域生态灾害发生案例收集年限不低  于 30 年,查明该海域生态灾害多发原因并提出防控对策;建立区域监测预警系统 1 套,移动监测器速度可控,定点采样精度优于 30 米,最高时速大于 25 千米,连续作业时间不小于 3 小时,并可开展 2-3 个固定点的水质在线监测,致灾生物识别准确率不低于 ,致灾生物量监测误差小于   ;监测系统对监控海域内生态灾害的早期发现率不低于   ,示范运行时间不少于 3 个月,提供监测数据共享服务。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及上海市科委等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海洋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需求,将重点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 11000 米)潜水器研制,形成 1000-7000  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为进入、认识深海,开发利用深海油气、矿产和生物资源提供技术装备, 加快我国深海科技体系建设,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 2016 年至 2020 年,2016-2018 年围绕专项目标和重点任务启动了“全海深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锌银电池研究”等 113 个项目。2019 年拟针对上述方面继续支持约 13 个项目,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 2项。国拨经费概算约 2 亿元。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 2-3 年。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   金总额的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 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  过 5 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

本专项 2019 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 11000 米)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攻关

1.1 适用于深海滑翔机壳体的新型耐压复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艺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 11000 米)潜水器和探测设备的研制需求,研制适用于深海滑翔机壳体的新型耐压复  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艺。

考核指标:最大工作深度 11000 米,结构体重量体积比不大于 0.8g/cm3,满足深海滑翔机的制造需求。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1.2 全通透耐压结构设计、材料与建造技术

研究内容:突破全通透耐压结构设计、材料制备、结构建造  等关键技术,解决新结构形式载人舱总体布局难题,研制全通透  载人舱和电子舱耐压结构。

考核指标:最大工作深度不小于 1000 米;建立全通透耐压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并开展试验验证及评估,载人舱直径不小于1.6 米,电子舱直径不小于 300mm;载人舱总体布局优化,乘员不少于 2 人;建立用于全通透耐压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形成稳定的结构建造工艺,制定相关建造工艺标准。

  1. 深海通用配套技术及 1000-7000 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

2.1 全海深温盐深仪传感器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全海深科学考察的需求,研制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 11000 米)温盐深仪(以下简称 CTD),实现国产化。

考核指标:温度测量范围为-5 - +35℃,初始准确度≤±℃,年漂移≤0.002℃,响应时间≤70ms;电导率测量范围为0~9S/m,初始准确度≤±0.0003S/m,月漂移≤0.0002S/m,响应时间≤70ms;深度测量范围为 0~11000 米,初始准确度≤±0.03FS,年漂移≤03 F•S,响应时间≤20ms;国产化率 90 以上,通过海试验证。

2.2 全海深光电贯穿件及连接器技术

研究内容:根据深海环境下供电和大数据流的需求,解决高  压环境下的密封和光电传输技术,实现水密光电贯穿件及连接器的国产化研制,完成海上试验应用。

考核指标:光电贯穿件及连接器工作深度 11000 米,实现单路光纤、单芯光纤&二芯电气等系列产品;插拔次数>100 次,光纤参数:单模,波长 1310-1550nm,光通量损耗 0.5-0.7dB,最大1.0dB;单芯电流传输能力>10A。

2.3 全海深三维声学成像探测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深海科学考察的需求,研究用于多种深海潜  水器的高分辨率三维声学成像探测技术,研制出相应的三维声学  成像声纳,通过海试进行验证。

考核指标:全海深三维声学成像声纳:最大工作深度 11000 米,中央波束的水平和垂直波束角宽均≤0.5 度,水平和垂直覆盖角宽均≥45 度,波束数≥180×90 个(水平波束数×垂直波束数),作用距离≥50 米。国产化率 以上。

  1. 深海资源开发及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3.1 新一代海上高精度地震海量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适应最新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体系架构及发展趋势的 PB-TB 量级地震数据管理及复杂并行计算和大数据 I/O技术,研究应用大数据及地震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特色平台配套工具及技术,集成海上油气勘探实用先进的高精度处理技术,   形成适用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生产应用,具有开放性、通用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智能化海上高精度地震海量数据处理软件平台。

考核指标:新一代海上高精度地震海量数据资料处理集成软  件平台 1 套,实现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统一,实现海量数据智能化管理与分析及高效能复杂计算,能支撑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   发自主发展;适应海洋物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系统总体 I/O 效率达到硬件配置的 65以上;平台通过第三方测试,完 成不少于 2 个国内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与服务企业的应用试验。

3.2 环保型海洋工程装备防污材料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污损严重的静态海洋装备防污难度大的关键问题,开展自身具有防污性能的新型树脂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制备,研发环保型海洋工程装备防污材料;开展关键基础材料、涂料制备、涂层结构设计、应用性能加速评价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长效防腐材料。

考核指标:防污材料不含防污剂,海上应用实验 2 个生物旺季,海生物附着面积  ;防腐涂料耐盐雾、耐湿热≥5000h,耐蒸馏水、3.5NaCl≥300d;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形成关键基础材料及防腐防污材料的产品化技术体系。

3.3 深远海动态缆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前期交、直流海缆和动态脐带缆的研究基础,开展动态条件下海缆的电场分布、疲劳及蠕变等机理研究,形成   交流、直流动态缆分析设计、工业化制造、工厂在线连接和综合  测试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考核指标:一套适用于 1500 米水深的直流动态缆系统(含工厂接头),电压等级 200kV,输电功率≥300MW,并完成第三方认证;一套适用于南海油气田开发的交流动态缆系统,电压等级6kV-110kV,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一套动态缆综合测试平台,并完 成第三方验证。

3.4 深海天然气水合物钻孔原位测试装备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埋深浅、弱胶结、泥  质粉砂沉积层、所在区域工程多伴随灾害性地质等特点,研发3000m 深水静力触探测试(CPT)装置、原位十字板剪切测试单元和钻孔内旁压试验单元;在开展钻探原位测试装备系统设计基础上,研制一套适用于深水勘察船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原位测试装备。

考核指标:(1)一套作业水深 3000m 天然气水合物钻孔原位测试工程装备,泥线下 250 米内沉积层原始应力等物理特性连续测试;钻孔 CPT 测试装置:每回次贯入行程 3m 或最大贯入推力不小于 50kN;钻孔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单元:最大扭矩不小于70Nm,旋转速度 0.1°/s~1.0°/s 可控;钻孔旁压试验单元:最大测试压力不小于 3.5MPa,压力与体积变化量的测试精度优于5。(2)一套相应的原位测试数据的分析系统,第三方认证报告;(3)根据钻探目标所在区域和实际水深,完成海上试验。

3.5 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海域水合物泥质粉砂储层蠕变多孔介质开发  模型与泥质粉砂型水合物储层改造工程技术方法,开展储层和海   水中甲烷气体演化规律预报技术研究,开发泥流混合条件下管缆   水动力学载荷预报软件,开发适用于粉砂质的高速喷射式破土技  术与装备,开展泥沙混合流体分离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作业水深 1000 米以上,提高效率 。形成相关 技术标准/规范草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不少于 10 项。

3.6 深海资源混输和开沟技术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深海矿物和油气资源开采的需求,研究深海  介质输送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混输智能装备   和运行控制系统;研发适用于海底泥流混合复杂环境下的管缆开   沟技术和装备,建立母船-开沟装备-海洋环境耦合的多系统仿真  测试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混输智能装备适用水深达到 3000 米,额定流量不小于 150m3/h,矿物含量达到 30,具备适应高含气率、智能诊控、故障瞬态响应等功能;开沟装备最大作业水深 200 米,最大挖沟深度 3 米,典型挖沟速度 100-300  m/h,具备以喷射为直接动力的沿水下管缆路由的“自行走”功能。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3.7 重要深海药源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产生体系构建

研究内容:研究针对重大疾病有治疗潜力的深海天然产物的  生物合成途径、转录调控规律、关键合成步骤调节策略;构建异   源高效表达体系,建立高产生产平台,优化目标产物产率,鉴定  功能更佳新变体分子,评估其成药性前景。

考核指标:阐明 3-5 种复杂深海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建立 2-3 种深海来源天然产物的高效异源表达细胞体系,获得其合成生物学新变体 150 个以上,并从中优化新药先导化合物 10 个以上;建立 2-3 种产物的合成生物学规模化生产平台(100 L 规模发酵,产率 50  mg/L 以上);完成 2-3 种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成药性评价。

3.8 重要深海生物毒素及生物伤防护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重要深海剧毒生物毒素的生源、产生途径、释放和作用机制;研发一批基于理化和分子识别技术的深海生物毒素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一批基于分子、细胞、类器官、   动物水平的深海生物毒素致伤和防护评价技术平台;发展一批深海生物毒素及生物伤防治关键技术,为深海生物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考核指标:阐明 2-3 种深海剧毒生物毒素的生源、产生途径、释放和作用机制;研发 5 个以上基于理化和分子识别技术的深海生物毒素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建立和集成 10 个以上基于分子、细胞、类器官、动物水平的海洋生物毒素新战剂评价技术平台;  发展 5 个(项)左右深海生物毒素防护关键技术、方案和产品。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11月17日09:18: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22494.html
一文看懂“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项目形式审查条件要求(锐动源@20210524) 科研资讯

一文看懂“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项目形式审查条件要求(锐动源@20210524)

据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网站信息显示,截至5月24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启动52个重点专项指南征求意见,其中“数学和应用研究”等50个重点专项已发布正式指南。随着指南的陆续发布,预...
740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已启动项目指南编制专家名单(@锐动源) 科研资讯

740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已启动项目指南编制专家名单(@锐动源)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项目指南已陆续公布。据动源君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启动52个重点专项指南征求意见,其中“数学和应用研究”等50个重点专项已发布正式...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20个专项@20210617) 科研资讯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20个专项@20210617)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 2021.6.17发布(3个)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等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重点专项 项...
2016-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启动、立项情况一览(锐动源@20210525) 科研资讯

2016-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启动、立项情况一览(锐动源@20210525)

2021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批准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重点专项69个,多数专项已部署实施,立项项目达3500多项,中央财政经费投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