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微信公众号“科研数据会说话”授权转载
为了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2015年,国家将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共同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农业部、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形成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i]。自2016年正式实施以来,国家已经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后支持了两千多个项目,投入了超过500亿的科研经费。2018年作为“十三五”的中间年度,2016年和2017年获批的大部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都如期进行,陆续产出了相应的成果。截止2018年5月30日,2018年已经正式公示了18个专项的拟资助项目。
本报告基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上公示的2016-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拟资助项目,分别对其总体资助情况、中科院受资助情况、C9高校的受资助情况进行深度分析。
1 本报告中使用数据及分析方法的一些说明
1.1 使用数据来源
本报告中所有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cn/index/)【项目】和Thomson Reuters的web of Science【项目的科技论文产出】,项目数据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公示的数据为基础(2018年数据统计至2018年5月30日),直接获得的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机构、所属专项、受资助经费额度、项目周期几项。
1.2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1)数据的预处理:在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获得的项目资助信息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借助Grid[i]等公开的规范名称库对机构的上下位属关系(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机构性质等信息进行补充;同时,参考李红军等人的研究[ii],对照专项的前期归口管理部门,将各专项进一步划分为“社会发展”、“高新科技”、“农林科技”、“基础研究”、“基础配套”五大类主题。
(2)数据的分析方法:本报告中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为统计和科学计量。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尽管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下辖了较大数量、具有独立法人机构的院所中心,但进行综合比对过程中,仍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一级组织作为统计单位进行统计,在分别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的分析中再分别考虑了各独立的独立研究所。
[i] Global Research Identifier Database. https://www.grid.ac/
[ii] 李红军,张红伟,李晨英. 从国家首批重点研发计划管窥高校的科研优势领域.高校与学科发展,2016(3):9-23
[i] 《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政策解读. http://www.most.gov.cn/ztzl/shzyczkjjhglgg/zcjd/201501/t20150107_117295.htm
2016-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概况分析
1 2016-2018年已公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据说明
自2016年开始至今,已公示的拟资助项目达到2665项(其中有90个项目公示当年未发布资助经费,需需1-2后评估择优的项目;有20项定向指南项目;有10项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经费总额超过了570亿元,经费共计流向了790家一级机构(1001家二级机构)。具体而言,每年的数据情况如下:
(1)2016年共计设立42个专项,公示了1173个项目,其中70个项目未发布资助经费额度和项目周期(1-2年后评估择优),有10项为青年科学家项目。有明确资助金额的1103个项目获得总资助经费约为278.5亿元,单项项目受资助额度约为2525万元,单项最高资助经费为4.33亿,最低为56万。公示的1173个项目分别由419家一级机构(559个二级机构)承担。
(2)2017年共计设立44个专项(与2016年相比,新增资助了“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和“智能机器人”两个专项),公示了1185个项目,其中18个项目未发布资助经费额度和项目周期(两年后评估择优),有20项为定向指南项目。有明确资助金额1167个项目获得的总资助经费约为237.3亿元,单项项目受资助额度约为2033.5万元,单项最高资助经费为1.176亿,最低为151万。公示的1185个项目分别由484家一级机构(609个二级机构)承担。
(3)截止2018年5月30日,2018年共计公示18个专项的307个项目(这18个专项在2016、2017年持续受到了资助),其中2个项目未发布资助经费额度和项目周期(两年后评估择优)。有明确资助金额305个项目获得的总资助经费约为60.78亿元,单项项目受资助额度约为1992万元,单项最高资助经费为8509万元,最低为92万。公示的207个项目分别由149家一级机构(190个二级机构)承担。
下文中所有分析均基于上述数据集开展。
2 单项项目平均受资助额波动平缓,单项项目资助额度差异缩小,单项项目资助额度越发趋向1000万-3000万元
从1中对数据总体情况的说明中可以看出,自2016-2018年,单项项目的平均受资助额度波动不大,均超过了2000万,但单项项目的最高资助额与最低资助额之间的差异逐年缩小,从2016年的近800倍缩小为2018年的92倍。近一步对目前已经公示的项目经费额度按照不同区间划分(表1),可以看出,单项资助额度在1000万-3000万之间的项目比例逐年上升,从2016年的41.9%上升至2018年的65%。
表1 2016-2018年已公示资助额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费分布
3 重点研发计划聚焦“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类项目,对“基础研究”的关注上升明显
对照专项的前期归口管理部门,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已经将各专项分别归类到了 “社会发展”、“高新科技”、“农林科技”、“基础研究”、“基础配套”五大类中。对2016、2017年所有公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进行统计对比(2018年已公示专项太少,从该维度上不具对比价值),形成了表2所示的结果,从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过去两年“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是重点研发计划关注的重点,设立的专项数量、资助的机构数、公示项目数及经费总额在过去两年中均远超其他三个类别的项目,不过“基础研究”在经费总额方面上升明显。
表2 2016-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在五大领域的概况
注:(1)因为当年批复的项目中均有少量项目未公示经费额度,需要1-2年后评估择优,因此在计算单项均资助额时,这一部分项目不计入其中,但在统计公示项目数时计入其中考虑。
4 各专项资助情况均有波动,部分专项波动较大
2016年-2018年已公示的资助专项项目中,已有17个专项持续3年受到资助,分别为:云计算和大数据,先进轨道交通,全球变化及应对,地球观测与导航,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纳米科技,网络空间安全,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高性能计算,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从图1中对这18个专项下拟资助的项目经费总额变动情况来看,每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专项经费分布各有侧重,总体上这18个专项存在下述四类经费变动情况:
(1) 资助经费总量持续上升:云计算和大数据,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2) 资助经费总量持续下降:先进轨道交通,全球变化及应对,地球观测与导航,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高性能计算,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3) 资助经费总量先升后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纳米科技,网络空间安全,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干细胞及转化研究。
(4) 资助经费总量先降后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
为了进一步看出不同年份上对各专项的资助变动,图2-图4分别展示了2016、2017、2018三年已公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经费分布。按照总资助经费体量来看,2016年,受资助最多和受资助最少的专项分别是“七大农作物育种”(156206.9万元,占当年42个专项总资助经费的6%)和“网络空间安全”(21402万元,占当年42个专项总资助经费的1%);2017年,受资助最多和受资助最少的专项分别变为“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120770万元,占当年44个专项总资助经费的5%)和“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16639万元,占当年44个专项总资助经费的不足1%),按资助经费总量倒排,2016年受资助最多和最少的两个专项在2017年分别位列第18位和第35位。
从受资助项目数量来看,2016年,受资助项目最多和受资助项目最少的专项分别是“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总资助经费106198万元,资助项目93项,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经费为1141万元)和“先进轨道交通”(总资助经费122629万元,资助项目6项,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经费为20438万元);2017年,受资助最多和受资助最少的专项分别变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总资助经费63387万元,资助项目75项,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经费为845万元)和“先进轨道交通”(总资助经费48091万元,资助项目7项,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经费为6870万元)。
从项目平均受资助金额来看,2016年,项目平均受资助金额最多和最少的专项分别是“先进轨道交通”(总资助经费122629万元,资助项目6项,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经费为20438万元)和“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总资助经费58300万元,资助项目73项,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经费为798万元);2017年,项目平均受资助金额最多和最少的专项分别变为先进轨道交通(总资助经费48091万元,资助项目7项,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经费为6870万元)和“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总资助经费63387万元,资助项目75项,平均每个项目受资助经费为845万元)。
图1 2016-2018年已公示的共有专项的资助变化情况
图2 2016年已公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经费分布
图3 2017年已公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经费分布
图4 2018年已公示专项的经费分布(含定向指南项目)
5 科研大省地位相对稳定,北京一枝独秀,上、苏、鄂、粤亦斩获大量经费
依据承担项目的二级机构所在省份进行统计,可以看出明显的区位科研优势(表3)。
从上榜机构看,2016、2017年两年,排名前十的省份未发生变动,仅是排名顺序上有所变动。北京、上海连续三年从项目总数量、项目总经费量两个方面牢牢占据了前两名的位置,北京更是一枝独秀,遥遥领先于位列第二的上海;江苏连续两年位列第三,但2018年受公示项目不全的影响,目前暂时位列第五;湖北、广州也稳稳占住了前五的两席。
从覆盖的专项类别看,北京科研方向的全面优势凸显无遗,几乎每年均全部覆盖了当年的全部专项(除2017年缺失1个专项)。而上海、江苏表现也不俗,每年覆盖的专项均超过了当年总资助专项的三分之二。
从经费占比上看,北京连续三年所获资总额均超过了当年全部资助总额40%,排名前十的省份获得了当前资助综合的超80%。
表3 2016-2018年全国各省份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表现
6 高等院校承担项目数量最多,科研院所获资助经费最多,承担项目的企业类机构数量最多
2016-2018年已公示的两千多个项目流向了近1000个机构,由于设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因此在受资助的机构中各种类型的机构均有参与。通过对比2016、2017年两年公示的全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表4),可以看出,从受资助的项目数量角度看,高等院校承担的项目数量最多,科院院所获得的资助经费额度最高,而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中承担项目的一级机构中,企业类机构的数量最多。
表4 2016-2017年不同类别机构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中受资助情况
对2016-2018年已公示的项目中获资助经费最多的前十个一级机构进行排序(2018年仅对当前已公示的18个专项项目进行排序,实际顺序最终会有调整),可以看到如表5所示的结果。这三年中,每年资助经费总额进入前十的机构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据主要地位。中国科学院由于其整体体量大,科研人员多,涉及的研究方向众多,每年均雄踞榜首;C9高校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主力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连续三年位列前十;农业领域的专业研究所也表现较为突出,2016、2017年均入选;每年受资助力度最高的前十个机构中至少有一个公司,2016年和2018年均有至少两个公司上榜。
表5 2016、2017、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受资助的top10机构(2018年度数据不完整)
对这十个机构所获资助的占比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每年资助经费总额中的近三分之一流向了前十的机构。
表6 2016-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承担机构经费总额的top10及其占比
进一步从项目所属的五个大类对2016、2017年数据进行统计,可得出表7所示对比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在高新技术方面,企业类机构的承担优势显著,两年的经费总额均超过了其他两类机构,2017年在立项项目数量上也超过了其他两类机构,而在基础配套方面,企业的表现也较为突出,虽然从项目数量上略逊于科研院所,但经费总量上差异不大,2017年的经费量更是超过了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高等院校的优势突出,两年来的立项项目数和受资助的项目经费总额均超过了其他两类机构。在农林科技方面,科研院所显著优于其他两类机构。而在社会发展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平分秋色,差异不甚显著。
表7 2016-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不同类型机构在各个方向上经费的分布
2016-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分析报告(2)-中国科学院受资助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报告(1)中可以看到,中国科学院2016-2018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持续独占鳌头,2016年、2017年两年获得的资助经费均接近全年总经费的15%。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经费的去向,我们将从具有独立法人机构的中科院院所中心入手进行详细分析。
1 2016-2018年已公示中科院受资助项目数据说明
自2016年开始至今,已公示的由中科院各院所中心承担的项目达到了365项(其中有26个项目公示当年未发布资助经费),资助经费总额超过了89.27亿元,占总资助金额的15.48%,这些经费共计流向了89个院所中心。具体而言,每年的数据情况如下:
(1)2016年,中科院的70个院所中心承担了16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其中有24个项目未发布资助经费额度和项目周期(1-2年后评估择优),这些项目涉及了当年的35个专项,覆盖了除“基础配套”之外的四个大类。2016年全年获得的总资助经费约为41.46亿元,单项项目受资助的平均额度约为2839万元,单项最高资助经费为1.42亿,最低为100万(不含未公示经费的项目)。
(2)2017年,中科院的59个院所中心承担了14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其中有2个项目未发布资助经费额度和项目周期(1-2年后评估择优),这些项目涉及了当年的27个专项,覆盖了五个资助大类。2017年全年获得的总资助经费约为35.58亿元,单项项目受资助的平均额度约为2505万元,单项最高资助经费为1.11亿,最低为397万(不含未公示经费的项目)。
(3)截止2018年5月30日,中科院已有36个院所中心承担了5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些项目涉及了14个专项。2018年全年获得的总资助经费约为12.23亿元,单项项目受资助的平均额度约为2397万元,单项最高资助经费为8509万元,最低为456万。
2 中科院在重点研发计划的五个大类均有布局,但主力聚焦于“基础研究”、 “高新技术”与“社会发展”类项目,其中“基础研究”优势逐年凸显
从2016年、2017年两年中科院所获得的资助来看,中科院在重点研发计划的五个大类中均有涉及,但从涉及的研究所、获得的项目总数和资助总额来看,“基础研究”、 “高新技术”与“社会发展”三类的项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尤其是在其在基础研究类项目中的优势,在2017年展露无遗。表8中给出了2016-2017年中科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五个大类上的总体项目分布统计,下文中将针对每个大类上的情况进一步展开分析。
表8 2016-2017年中科院所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在五大类项目中的分布
2.1中科院在“基础研究”类专项中优势突出,且呈稳定上升趋势
截止2018年5月31日,2018年基础研究类6个专项已经全部公示。综合2016-2018年三年的资助数据,可以看出这三年中每年均发布六个“基础研究”类专项,而中科院在这六个专项中每年均有相应的项目收获(表9)。
从总体上看,2016年,6个专项共计批复了178个项目和32.25亿的资助经费,科研院所从中获得了68项项目共计13.24亿元,而中科院从中获批54个项目共计9.94亿元的资助,与6个专项的总体情况相比,中科院的项目数量和经费体量的占比均超过30%,与科院院所在该类下的表现来看,中科院的项目数量和经费体量占比分别超过了75%,展示出了在科研院所中的绝对优势地位;2017年,6个专项共计批复了186个项目和43.03亿的资助经费,科研院所类机构获批77个项目共计20.74亿元经费,中科院则获得了63个项目共计17.79亿元的资助,总体上项目数量占比超过33%,经费占比超过41%,在科研院所类机构所获项目与经费中,比例超过了80%。2018年,6个专项共计批复了103个项目和18.64亿的资助经费,科院院所类机构获得了45个项目的9.6亿经费,中科院从中获批37个项目共计8.11亿元的资助,与“基础研究”大类相比,项目数量占比超过35%,经费占比超过43%,与科院院所类机构承担项目相比,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依然超过80%。据此可以看出,中科院持续三年在“基础研究”类专项中项目数量占比和经费占比两个方面呈现上升趋势。
具体来说,中科院总体上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项中表现尤其突出,连续两年承担的项目经费数和项目数量均超过了当年该专项的50%,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专项上表现提升比较明显,2016年项目数量和经费均不足当年该专项资助的6%,至2018年,项目数量占比达到当年的20%,经费占比达到25.9%。其他四个专项方面,中科院在这三年中也主要呈现了上升趋势。
表9 2016-2018年中科院在“基础科研”类项目数量及经费方面的表现
2.2中科院在“社会发展”类项目中总体表现呈下降趋势,个别专项逆势增长,数个专项上仍具显著优势
与“基础研究”类专项相比,中科院各所在“社会发展”类专项方面的表现比较平淡。由于2018年“社会发展”类专项暂未有一个专项公示资助项目,因此仅能对比2016、2017年两年的情况(表10)。
总体上看,中科院在“社会发展”类专项上的表现呈现了下降趋势,2016年,国家总共在“社会发展”类专项上设立了558个项目,资助了共计103亿的经费,科研院所类机构共计从中获批216个项目的44.96亿经费,而中科院在其中获得了66个项目13.48亿经费,项目数量和经费体量占到了当年总量的11.83%和13.08%; 到了2017年,这两方面在总量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分别降到了8.8%和9.1%,在科院院所中的表现也呈现双降趋势。
具体到每个专项,从表10中可以看出,在“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两个专项上,中科院呈现了明显的优势,2016、2017年收获项目数和经费呈现双增长状态,在各专项中占比均超过10%,2017年更是在“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上超过了24%。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上,尽管2017年的项目数量占比和经费占比较2016年均有显著下降,但中科院在此专项上仍占据了绝对优势,2017年的项目数比例和经费比例接近40%,同样的,在“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上,虽逐年下降,但中科院仍在此方面表现出了明显优势,项目数量和经费份额均超过15%。其它在“精准医学”、“数字诊疗装备研发”、“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三个专项上呈现下降趋势,且份额优势不甚显著;在“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方面表现平稳,亦未呈现明显优势;而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四个专项方面出现年度空缺,2016年获得资助后,2017年未收获新的项目。此外,中科院在“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方面未出现项目布局。
表10 2016-2017年中科院在“社会发展”类项目数量及经费方面的表现
2.3中科院在“高新技术”类项目中总体表现平稳且每年有小幅下降, 数个专项表现突出
截止2018年5月31日,2018年高新技术类已公示11个专项,仅剩“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和“智能机器人”专项目前尚未有动静。综合2016-2018年三年的资助数据,除了“先进轨道交通”专项外,中科院在其它“高新技术”类专项上均有参与。 可以看出这三年中每年均发布六个“基础研究”类专项,而中科院在这六个专项中每年均有相应的项目收获。
2016年,12个专项共计批复了236个项目,资助经费超过77亿,科院院所共计从中获得74个项目和20.79亿经费,中科院从中获批37个项目共计10.33亿元的资助,项目数量与经费份额在总体上占比分别超过15%和13%,在科研院所中占比超过50%;2017年,“高新技术”类下新增了“智能机器人”专项,13个专项共计批复了325个项目和67.71亿的资助经费,科院院所共计获得38个项目和16.56亿元,中科院从中获批38个项目共计8.74亿元的资助,项目数量和经费在总量中的占比超过11%和12%,在科研院所中占比接近50%。2018年,11个专项共计批复了164个项目和38.64亿的资助经费,科院院所共计获得32个项目和8.96亿元,中科院从中获批14个项目共计4.12亿元的资助,项目数量和经费在总量中占比超过8%和10%,在科研院所中的占比依然在50%左右。据此可以观察到,中科院持续三年在“高新技术”类专项中项目数量占比和经费占比两个方面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平缓,但在科研院所类机构中的表现平稳,不同年份只有小幅波动,总体上表现平稳。
具体来说,中科院总体上在“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中表现尤其突出,连续三年承担的项目经费数和项目数量总体上超过了当年该专项的30%,类似的还有“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和“高性能计算”两个专项,优势地位也较为明显。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网络空间安全”、 “云计算和大数据”三个专项上下降比较明显。
表11 2016-2018年中科院在“高新技术”类项目数量及经费方面的表现
2.4中科院在“农林科技”类项目中总体表现不佳,仅在个别专项表现尚可
在这一轮的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布的“农林科技”类项目并未占到主体地位,但从其自主项目和资助经费的体量上来看,也不容小觑。从表12中可以看出,在2016、2017年两年中,“农林科技”类专项中资助的项目数量和经费超二分之一强流向了科研院所,但是,中科院在此类专项中未有良好表现,多数专项中仅体现出了参与感。2016年,中科院所获的项目数量和经费体量仅占当前资助总量的11%和14%,2017年,这一占比更是跌倒了4%和5%。在8个“农林科技”类专项中,中科院仅在“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专项和“七大农作物育种”中表现尚可,前者持续两年均获得项目,后者则是项目经费体量上占到了三分之一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中表现了绝对优势。
表12 2016-2017年中科院在“农林科技”类项目数量及经费方面的表现
除上述四个大类外,中科院在“基础配套”项目中并未有亮眼表现,仅在2017年由“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中承担了一项“高性能离子泵开发和应用” 项目,在基础配套领域,中科院各机构显示出了绝对的弱势地位。
3 中科院top10的各机构总体上受资助体量差异不大
从项目数量、经费总额和涉及的专项几个角度对2016年和2017年中科院各所受资助的情况进行统计,除了榜单第一的研究所占比较大外,其他进入top10榜单的各研究经费总额在中科院当年受到的总资助额占比呈现出差异不大,且进入前十的机构参与的专项类别均不止一项,201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是在4类计划中承担项目。其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表现突出、稳定,连续两年均进入了top10的榜单。
表13 016-2017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中科院各研究所经费总额的top10及其经费分布
4 中科院全国各区域研究所参与度高,且展示了一定的区域研究优势
中科院下属了100多个科研院所遍布在全国各地,按照不同的大类从研究所所在区域和专项进行联合统计,可以形成图5中科院各区域研究所在四大类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参与分布,该图中4个子图分别代表了中科院各研究所所在区域在四个大类中与各专项的关联,图中节点包括区域(省份/直辖市)名称和专项缩写两类,节点之间的关联由区域-专项构成,即坐落于某区域范围内的某个研究所若获得某专项下一个项目,则该区域与该专项的关联度为1,获得两个项目关联度为2。
从4个子图中可以看出,中科院分布于各个区域的研究所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参与度均比较高,其中,因为多数研究所位于北京,所以,北京在各个大类下的表现均占据了突出地位。除北京外,综合各个子图中区域名称的出度(即与该区域名称相连的专项)及边的强度(区域与专项关联的次数,表现为边的粗细)来看,在“农林科技 “类目中,江苏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中科院设立于该省的研究所在农林类的专项中也展现了不俗的表现;在“高新技术”类中,上海的研究所展示出其较强的实力;在“基础研究”类专项中,上海的研究所依然表现强劲,江苏、广东、吉林、辽宁的研究所表现也不错;在“社会发展”类项目中,上海的研究所继续保持良好,而吉林、辽宁、甘肃、广东亦表现上佳。
图5 中科院各区域研究所在四大类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参与分布
5 中科院各机构在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参与度广泛,研究所之间学科交叉表现明显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科院各研究所在各个专项上的表现,我们进一步按照不同的大类,从研究所参与的专项角度进行联合统计,可以形成图6-9四个分布结果,图中节点包括中科院各研究所名称和专项缩写两类,节点之间的关联由研究所-专项构成,即某个研究所若获得某专项下一个项目,该研究所与该专项关联度为1,获得两个项目关联度为2。
基于下述四个图可以看出,在这一轮的重点研发计划中,中科院各个研究所参与度比较广泛,每一个大类下均关联了众多的研究所,多个专项下的项目所关联的研究所超过10个,为数不少的研究所参与在同一类下参与的专项超过1项。在数个研究主题鲜明的研究专项下, 除了传统的密切相关的研究所参与外,跨学科的研究所也有明显的参与,学科交叉表征明显。比如,“基础研究”类下的“纳米科技”专项,除了国家纳米中心、苏州纳米所这类研究所参与外,自动化所、半导体所、电子所、微电子所这一类的研究所也有显著的表现。
图6 中科院各机构在基础研究类专项中的参与分布图
图7 中科院各机构在社会发展类专项中的参与分布图
图8 中科院各机构在高新技术类专项中的参与分布图
图9 中科院各机构在农林科技类专项中的参与分布图
农林科技类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情况分析
2018年6月5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公示了5个农林科技领域专项的63个项目,这五个专项在过去两年中均有资助。l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农林科技领域的专项有明显的学科属性,因此,本报告针对该领域内专项进行专门分析。
1 2016-2018年已公示农林科技类专项资助项目数据总体说明
自2016年开始至今,已公示的农林科技类专项项目达到了319项(无公示当年未发布资助经费的项目),占总体资助项目的11%,资助经费总额超过了100.27亿元,占总资助金额的11.12%,这些经费共计流向了111所一级机构。具体而言,每年的数据情况如下:
(1)2016年,共计51个一级机构承担了116项农林科技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些项目来源与8个专项。2016年全年获得的总资助经费约为52.76亿元,单项项目受资助的平均额度约为4548万元,单项最高资助经费为1.41亿,最低为1200万。
(2)2017年,共计69所一级机构承担了14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些项目覆盖8个专项,与2016年专项布局相同。2017年全年获得的总资助经费约为38.21亿元,单项项目受资助的平均额度约为2729万元,单项最高资助经费为7152亿,最低为1255万。
(3)截止2018年6月5日,已正式公示5个农林科技领域专项(这5个专项在过去2年中均有资助),共计45所高校承担了6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前已获得的资助经费约为9.31亿元,单项项目受资助的平均额度约为1477万元,单项最高资助经费为2772亿,最低为682万。
表1 2016-2018年已公示农林科技领域项目概览
注:(1)上表中经费总量计量单位为万元。
2 单项项目平均受资助额度下降明显,单项资助额度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平均水平
从2016年、2017的单项资助金额分布(表2)可以看出,农林科技类项目的单项资助额度主要落在2000万-5000之间,在2016年重大研发计划发布的首年,单项资助额度更是大幅集中于5000万-1亿之间。2016、2017年的单项项目中均未出现1000万以下的单项项目。这种分布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项目的经费分布相比(主要落于1000万-3000万之间),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表2 2016-2018年度农林科技类单项项目资助金额分布
3 高等院校在农林科技类项目中优势逐年上升,科研机构逐年下降
从表1中经费在不同类型机构间的逐年分布来看,高等院校在农林科技类项目中的优势逐年上升,从第一年项目数量和经费体量不超过当年总量的30%,至2018年占比已接近或超过45%,而与之相反,科研机构的优势则逐年下降。企业在农林科技类专项中尽管优势不显著,但亦有不错的表现,尤其是2018年,目前的数据中已有明显提升。
4 top10的一级机构占农林科技类项目资助比例超45%,但占比逐年下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农林科技类项目中资助经费总额top10的一级机构中,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其中,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连续三年占据top10榜单前三。对比2016、2017年的前十名单,可以看到,农业类高校是农林科技类专项项目的研究主力,每年不少于5所农业类高校入围。对比每年的项目和经费在农林科技类项目中的占比,可以看出,连续三年,前10机构的受资助比例均超过了当年农林科技类项目总资助额的45%,但这一占比是逐年下降的,2016年,前十机构经费占比达到了69%,2017年则为53%,2018年降至46%。
表3 2016-2018年资助经费总额Top10一级机构分布
表4 2016-2018年资助经费总额Top10二级机构分布
5 “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在农林科技类中地位显著,“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专项资助较低
截止6月5日,尚有“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和“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三个农林科技类专项2018年资助项目尚未公示,表5从8个专项入手,分别统计了包含、去除2018年数据后,每个专项总共获得资助项目数、受资助的一级机构、受资助的二级机构以及获得的经费总额。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在农林科技类项目中地位显著,无论从受资助的项目数还是从受资助的经费数目上看,该专项均名列前茅,经费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专项,而“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专项表现一般,项目数量和经费体量均排名比较靠后,参与的单位较其他专项也明显少。
表5 2016-2018年农林科技类8个专项的资助概况
注:(1)上表各行表格中()外的数据为包含2018年的数据量,()外的为去除了2018年的数据量;(2)上表中资助经费计量单位为万元
6 各专项资助总体呈下降趋势,“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波动最大
截止6月5日为止,2018年已经正式公示5个农林科技类专项,这5个专项在过去两年中亦有持续资助,为了了解资助波动情况,进一步按照这5个专项在不同年份上获得的项目和经费进行统计。从表6可以看出,从经费上看,各个专项资助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且“七大农作物育种”领域波动最大,而从资助项目数量看,“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呈现上升态势,而“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比较平稳,“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波动较大。
表6 2016-2018年连续有资助的农林科技类专项统计
5.7 多个专项的地域参与度高,传统农业大省专项覆盖全面,个别省份地域优势突出
为了展示出国内各地域(省份/直辖市)在各个专项上的表现,我们进一步按照不同的大类,从地域参与的专项角度进行联合统计,可以形成图1的网络图,图中节点包括地域(省份/直辖市)名称和专项缩写两类,节点之间的关联由地域-专项构成,即某C9高校若获得某专项下一个项目,该研究所与该专项关联度为1,获得两个项目关联度为2。
从图1可以看出,在这一轮的重点研发计划中,每个重大专项中均有多个地域的机构参与,其中北京因为高校、研究机构众多,因此,与每个专项的关联也最强。在北京之外,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苏、河南也同样表现突出,江苏覆盖了农林科技类的全部专项,河南则覆盖了7项,仅在“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中未有项目参与,而河南与江苏相比,江苏的参与力度较为平均,每个专项上的强度差异不明显,河南则主要在“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上凸显出优势,其他专项表现一般。山东无愧于蓝翔技校家乡,在“智能农机装备”专项上表现突出,吉林则在“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上有不错表现。此外,重庆、新疆、甘肃、青海、西藏、江西五省的机构均只在一个专项中有参与。
图1 各省份在农林领域类专项中的参与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