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申报指南(2012年)

2019年1月6日23:07:3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申报指南(2012年)已关闭评论2,450 views 22062字阅读73分32秒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012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二○一一年四月

项目1:LTE及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3

课题1-1:TD-LTE面向商用的多模单待手机研发... 3

课题1-2:TD-LTE-Advanced系统试验设备开发... 5

课题1-3:TD-LTE-Advanced终端基带芯片工程样片研发... 6

课题1-4:TD-LTE-Advanced终端射频芯片工程样片研发... 8

课题1-5:TD-LTE  TTCN扩展测试集仪表开发(协议一致性部分)... 9

课题1-6:TD-LTE TTCN扩展测试集仪表开发(无线资源管理部分)... 10

课题1-7:TD-LTE-Advanced TTCN终端协议仿真测试仪开发... 12

课题1-8:LTE覆盖增强组网技术研究... 13

课题1-9:TD-LTE-Advanced无线中继(Relay)试验设备开发... 14

课题1-10:基于用户体验的端到端3G/LTE业务质量评测与分析系统研发... 15

项目2: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 17

课题2-1:云计算应用模式下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研究... 17

课题2-2: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9

课题2-3: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流量管理和优化技术研究... 21

课题2-4: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22

项目3:无线新技术... 23

课题3-1:手机终端的多模、多频段的多天线技术... 23

课题3-2:TD-LTE系统中的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与验证... 24

课题3-3:支持基带集中处理的RAN构架研究... 26

课题3-4:蜂窝移动通信终端直通技术研究... 27

项目4:宽带无线接入与短距离互联研发和产业化... 28

课题4-1: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组网技术与应用示范网络开发... 29

课题4-2: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的国际标准化与技术验证研究... 30

课题4-3:面向行业专网应用的带宽可变频点可变无线宽带射频芯片研发... 32

项目5:物联网及泛在网... 33

课题5-1: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 33

课题5-2: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研究及仪表研发... 35

课题5-3:基于Web的无线泛在业务环境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与演示验证... 37

课题5-4 :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物联网总体技术研究... 38

课题5-5:面向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信息化的无线物联网技术总体研究... 39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网上公示的申报课题分属以下五个项目:

项目1:LTE及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

项目3:新型无线技术

项目4:宽带无线接入与短距离互联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5:物联网及泛在网

项目1:LTE及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说明:“十一五”期间,LTE研发和产业化已作了较为全面的部署,基本完成了系统、芯片等关键环节的产品开发。“十二五”期间,将实现LTE产业化及规模应用,并开展LTE-Advanced关键技术、标准化及整体产业链的研发和产业化。

2012年,LTE及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包括:为完善TD-LTE产业链,重点安排了TD-LTE面向商用的多模单待手机研发、TD-LTE TTCN扩展测试集仪表开发;针对TD-LTE-Advanced设备研发,启动了系统试验设备、终端基带芯片、终端射频芯片、TD-LTE及TD-LTE-Advanced TTCN终端综合测试仪表课题。

课题1-1:TD-LTE面向商用的多模单待手机研发

课题说明:TD-LTE手机产品研发是我国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多模单待手机是TD-LTE面向商用国际主流的终端方式,开发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尽快开发TD-LTE面向商用的多模单待手机。

研究目标:基于面向商用TD-LTE/TD-SCDMA/GSM终端多模单待基带芯片,开发面向商用TD-LTE/TD-SCDMA/GSM多模单待手机。具体包括开发TD-LTE/TD-SCDMA/GSM多模终端平台,采用小型化设计、低功耗设计以及系统的可扩展性设计,支持语音业务,解决终端产品的稳定性、低功耗、及内存的合理应用等技术问题。支持IPv6。

考核指标:

(1)提供500部TD-LTE/TD-SCDMA/GSM多模手机;

(2)支持数据和语音业务;

(3)TD-LTE模式下:至少支持2.6GHz和2.3GHz频段,支持最大20MHz射频带宽;

(4) 最大上行、下行数据吞吐率指标应达到3GPP规范终端等级3的要求;

(5)支持下行2 x 2的MIMO方式;

(6)支持TD-LTE与TD-SCDMA/GSM的系统间PLMN搜索、系统间测量、系统间小区重选、系统间切换;

(7)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面向商用的要求;

(8)申请发明专利 10项;

(9)终端支持IPv6功能,具体包括支持IPv4/IPv6双栈运行,支持IPv4,IPv6及IPv4v6 双栈PDN,支持IPv6优先,为终端上应用开发提供IPv4/IPv6无关的API等。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联合申请。

课题1-2:TD-LTE-Advanced系统试验设备开发

课题说明:为支持TD-LTE技术与产业的进一步增强与发展,需要支持TD-LTE-Advanced系统试验设备和预商用设备的研发。2012年度支持系统试验设备的研发。

研究目标:开发TD-LTE-Advanced基站及SAE试验设备,可满足3GPP R10 TD-LTE-advanced关键基本技术和基本功能要求。具体包括:TD-LTE-Advanced关键技术研发,主要包括多天线技术增强、载波聚合技术、小区间干扰控制增强技术、用户平面延迟改善技术等;TD-LTE-Advanced实现技术研发,如宽带功放、高速数据接口和传输技术等;先进的信号检测和译码算法研究与实现;TD-LTE-Advanced验证平台硬件架构研究及基站试验设备开发。支持IPv6。

考核指标:

提供10套TD-LTE-Advanced基站试验设备,1套SAE试验设备,参加室内外的试验测试。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10和国内标准的主要指标要求。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频率支持6GHz的频段;
  •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 10MHz, 15MHz和20MHz;

实现载波聚合,至少支持40MHz带宽;

  • 下行可实现8x4 MIMO多用户多流波束赋形;
  • 峰值传输速率、峰值频谱效率和平均频谱效率要满足3GPP TR36.913的要求;
  • 系统应全面支持IPv6,包括支持用户IPv6数据包、传送层使用IPv6,以及设备使用IPv6进行管理;系统应同时支持IPv4和IPv6双栈。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联合申请。

课题1-3:TD-LTE-Advanced终端基带芯片工程样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基带芯片是TD-LTE及其增强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难度大、国际竞争压力大,所以应及早启动部署,并确保足够投入。

研究目标:开发支持TD-LTE-Advanced和TD-SCDMA等多模终端基带工程样片。TD-LTE-Advanced能够满足3GPP R10和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具体包括:TD-LTE-Advanced终端功能验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确定芯片架构方案、芯片工艺方案、多核协同工作解决方案;TD-LTE-Advanced/TD-SCDMA双模设计、开发与验证;TD-LTE-Advanced/TD-SCDMA双模物理层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TD-LTE-Advanced /TD-SCDMA双模高层协议栈软件的设计与开发;TD-LTE-Advanced/TD-SCDMA双模参考设计方案的设计与开发;芯片和样机测试软件设计与开发。支持IPv6。

考核指标:完成TD-LTE-Advanced和TD-SCDMA等多模基带样片研发,满足3GPP R10相关规范基本要求。提供200片TD-LTE-Advanced 终端基带工程样片,用于室内外的试验测试。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鼓励在国内投片。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支持TD-LTE-Advanced和TD-SCDMA等多模;
  • TD-LTE-Advanced支持2.3GHz、6GHz,TD-SCDMA支持2010-2025MHz和1880-1920MHz;
  •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 10MHz, 15MHz和20MHz;实现载波聚合,至少支持40MHz带宽;
  • 支持TD-LTE-Advanced规定峰值数据速率等性能指标;
  • 上行支持4×4 MIMO方式;
  • 下行支持8×4多流波束赋形;
  • 支持64QAM,16QAM,QPSK,BPSK调制方式;
  • 支持非对称时隙配置;
  • 半导体工艺线宽:40nm及以下;
  • 基带芯片应该全面提供对IPv6的支持,具体要求包含:芯片的各模式支持IPv4,IPv6,IPv4v6 PDN/PDP Type;应能实现IPv6头压缩功能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联合申请。

课题1-4:TD-LTE-Advanced终端射频芯片工程样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射频芯片是TD-LTE-Advanced产业链另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

研究目标:开发出TD-LTE-Advanced的终端射频芯片样片,满足3GPP R10 TD-LTE-Advanced和国内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具体包括:分析TD-LTE-Advanced系统对终端射频芯片的指标需求,研究多模多频段射频芯片实现架构,明确与基带芯片的功能划分和控制配合,终端射频芯片要通过实测验证,性能满足TD-LTE-Advanced系统的需求。

考核指标:提供600片TD-LTE-Advanced 终端射频芯片样片。具体技术要求为:

  • 符合3GPP TD-LTE-Advanced及国内相关规范要求;
  • TD-LTE-Advanced支持2.3GHz、6GHz频段,TD-SCDMA支持2010-2025MHz和1880-1920MHz频段;
  •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10MHz、15MHz和20MHz;实现同频段载波聚合,至少支持40MHz带宽;
  • 支持64QAM,16QAM,QPSK,BPSK调制方式;
  • 上行支持4×4 MIMO 方式;
  • 下行支持8×4 MIMO方式;
  • 支持无线信道跨频段切换,切换时间<80us,方便组网频点选择;
  • 集成射频收发前端(除PA外)和模拟基带处理,提供数字基带接口;
  • 接收机提供大于100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1dB;
  • 发射机提供85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0.5dB;
  • 发射误差矢量幅度(EVM)小于2.5%;
  • 支持多接收时隙独立增益自动控制,满足无线资源的快速调度;
  • 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联合申请。

课题1-5:TD-LTE  TTCN扩展测试集仪表开发(协议一致性部分)

课题说明: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TTCN)是验证终端对标准的符合程度,检验和推进终端是否具备商用水平的最关键手段。TTCN涵盖规范研究和制定、测试集的开发和仪表的开发三个方面,测试仪表难度大,门槛高。其中协议一致性是重要的一部分。

研究目标:开发具有独立硬件平台或基于系统硬件平台,支持TD-LTE(3GPP R8,R9)/TD-SCDMA/GSM多模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的TTCN扩展测试代码集,可形成商用仪表。具体包括:独立硬件平台或基于系统硬件平台的开发、物理层各个物理信道的设计与实现、物理过程关键算法研究、高层协议研究与设计,测量算法研究、设计与验证。实现物理过程、协议处理流程、呼叫流程、关键测量项目设计与实现,完成TD-LTE及其增强 TTCN仪表产业化。相关测试集仪表均应包含对IPv6相关的测试要求。

考核指标:

(1)提供两套TD-LTE/TD-SCDMA/GSM多模的 TTCN仪表,支持3GPP TS36  R8、R9终端一致性系列测试规范所定义的全部测试集,包括对TD-LTE终端NAS层,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等的各个特性进行独立测试、业务组合及不同系统间切换等测试;

(2)完成TD-SCDMA增强技术(HSUPA,HSPA+等)相关一致性测试例的开发;

(3)相关测试集仪表应包含对IPv6相关的测试要求;(4)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6:TD-LTE TTCN扩展测试集仪表开发(无线资源管理部分)

课题说明: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TTCN)是验证终端对标准的符合程度,检验和推进终端是否具备商用水平的最关键手段。TTCN涵盖规范研究和制定、测试集的开发和仪表的开发三个方面,测试仪表难度大,门槛高。其中无线资源管理是重要的一部分。

研究目标:进行基于TTCN的TD-LTE/TD-SCDMA/GSM多模终端无线资源管理(RRM)一致性测试仪表扩展集开发,确保终端与系统设备的互通,确保终端在多小区环境下可正确执行RRM行为。研究并提出符合TD-LTE技术特点的RRM一致性测试规范,对终端产品设计全面验证。具体包括:系统模拟器(SS)整体仪表架构的设计,并重点研究多小区可扩展硬件平台,针对TD-LTE无线资源管理特点和测试例设计,相应TTCN测试脚本的开发和调试,TTCN 适配层的实现,操作维护台的升级。

考核指标:

(1)TD-LTE满足3GPP R8、R9相关一致性测试规范要求;开发两套基于TTCN的TD-LTE技术终端RRM一致性扩展集测试仪表样机,可考察终端小区注册、重选、切换、测量过程及测量精度等无线资源管理能力;

(2)提供方便实用的测试消息分析窗口,正确记录消息流程,能够对测试结果进行判决;提供多种系统配置,满足不同用户的测试需求,且系统具可升级性;

(3)提交基于TTCN的TD-LTE终端RRM一致性测试仪表, 满足全部RRM测试例对终端产品设计全面验证;

(4)同时完成TD-SCDMA增强技术(HSUPA,HSPA+等)相关一致性测试例的开发。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7:TD-LTE-Advanced TTCN终端协议仿真测试仪开发

课题说明:终端协议分析仪通过模拟网络侧功能,提供基于TTCN的终端测试环境,提供开放的测试例开发接口,对终端各层(L1/L2/L3)的协议功能进行全面测试,提供完备的测试log及消息分析功能,并开放业务开发接口,支持终端业务测试和卡接口一致性测试,推进TD-LTE-Advanced终端芯片的研发。

研究目标:依据3GPP R8/R9/R10 TD-LTE及TD-LTE-Advanced标准,研制硬件平台和设计软件模块,开发出基于TTCN的TD-LTE-Advanced商用终端协议分析仪,促进终端芯片产业发展。具体包括:系统模拟器整体仪表架构设计,包括独立硬件平台的开发、L1/L2/L3协议层的设计与实现;支持TTCN测试例的适配层的设计与实现;完备测试消息输出机制和消息解析功能的实现;基本终端业务测试功能的实现;多小区和多系统环境模拟的设计与实现等。

考核指标:

(1)提供两台TD-LTE-Advanced TTCN终端协议分析仪样机;严格按照3GPP协议和行业标准要求实现L1/L2/L3协议功能;与终端建立信令连接,包括注册、MO和MT等;可通过TTCN测试例灵活配置各协议层功能,能够模拟各种正常和异常的信令流程;单表可模拟多小区,并支持与其他仪表级联搭建TD-SCDMA/GSM等多系统环境;

(2)提供开放的开发接口,支持各协议层的TTCN测试例。用户可针对终端L1/L2/L3各层协议功能编写测试例,通过终端协议参数配置和网络环境模拟集成测试环境;

(3)具备完备测试信息分析功能,提供与终端互通过程中L1/L2/L3协议层的关键信息输出,支持消息过滤、空口消息编解码和层间原语解析功能;

(4)单表能够支持基本终端业务测试,例如Voice call和Video call 的端到端测试和回环测试、FTP下载、短信、彩信等;能够支持各种能力等级的终端接入并支持数据吞吐量的性能测试;并提供业务开发接口,具备与其他设备一起搭建业务测试系统和卡接口一致性测试系统能力;

(5)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8:LTE覆盖增强组网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LTE的关键技术特性决定了其覆盖的性能,需要对LTE关键技术特性在室内外环境进行实际验证,并综合验证LTE的覆盖增强性能。

研究目标:结合现有的2G/3G基础设施,研究LTE的关键技术在室内、室外环境中的组网性能,并进行相关的测试验证。具体包括:研究OFDM/MIMO等LTE中的关键技术在实际组网环境中的性能并进行测试验证;研究MIMO信道特性;研究LTE室外环境中的无线覆盖增强技术,并在实际环境中进行验证;在与2G/3G共用基础设施的条件下,研究室内环境LTE覆盖特性、室内覆盖及系统改造关键技术;对LTE中的8天线、IRC、COMP等新技术进行探索研究。

考核指标:

  • 结合实际组网环境中不同的站址资源,研究OFDM/MIMO等LTE中的关键技术在实际组网环境中的性能,包括同频组网、干扰协调、小区切换等,并进行测试验证;
  • 提交MIMO信道的研究与相关测试验证报告;
  • 提交无线覆盖增强技术研究与测试验证报告,开发相关设备,并进行测试验证;
  • 提交LTE室内覆盖相关技术研究与测试报告;
  • 提交8天线、IRC、COMP等新技术的研究与测试验证报告;
  • 申请专利8项。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9:TD-LTE-Advanced无线中继(Relay)试验设备开发

课题说明:中继基站产品为TD-LTE的未来部署和应用提供了灵活覆盖和容量扩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完善TD-LTE及其增强技术的产品体系。

研究目标:开展面向TD-LTE-Advanced无线中继传输技术的试验设备研发。

考核指标: 开发基于TD-LTE商用平台的TD-LTE-Advanced Relay基站试验设备10台,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9,R10标准主要指标要求。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支持TD-LTE的频段:2.3GHz、2.6GHz等;

  • 支持灵活的带宽配置,包括10MHz, 20MHz;
  • 满足现有业务的QoS要求;
  • 回传链路支持定向和全向天线;
  • 回程链路支持2发2收、2发4收及2发8收,支持下行单用户波束赋形、多用户波束赋形、上行单用户MIMO、上行VMIMO等多天线技术。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1-10:基于用户体验的端到端3G/LTE业务质量评测与分析系统研发

课题说明:未来3G/LTE网络承载的业务将日益丰富,其中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网络资源占用比例将越来越高,基于网管的网络质量指标不能有效地反映业务的实际用户体验。需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质量分析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进行端到端3G/LTE业务质量评测与分析,提高用户的3G/LTE业务的用户感知。

研究目标:本项目主要建立基于用户体验的3G/LTE业务质量分析和评测的理论,提出相应的业务质量分析评测模型和方法。同时,研发支持端到端的3G/LTE业务质量评测与分析系统,实现提高移动业务用户感知的网络质量监测和优化手段。具体包括:研究将3G/LTE业务用户主观的、模糊的评价信息和业务质量客观的关键指标进行映射,建立基于用户体验的3G/LTE业务质量分析评测模型和方法。研发面向商用的支持端到端3G/LTE业务用户感知质量评测和分析系统,包括路测终端、支持网络数据和普通商用终端测量数据的采集设备、用户感知分析专家系统等。

考核指标:

  • 提供基于用户体验的3G/LTE业务质量分析评测模型和方法的研究报告;
  • 提交端到端3G/LTE业务质量数据采集和分析、业务质量提升解决方案;
  • 研发面向商用的支持端到端的3G/LTE业务质量评测与分析系统,包括路测设备、支持网络数据和普通商用终端测量数据的采集设备和用户感知分析系统。实现对无线网络优化的辅助决策功能(包括问题定位和提出建议),能通过开放接口与分析优化工具相连接,测量数据包括信令、关键系统参数、无线参数与业务参数等,支持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提供用户对无线网络质量感知的分析报告;
  • 支持提出无线网络及终端的分析和优化建议。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2:移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研发

项目说明:在十一五期间,部署了承载网架构、业务控制和多媒体编解码方面的研究。从十二五起,重点研究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业务应用,侧重改善用户体验和终端使用效果的新技术。

课题2-1:云计算应用模式下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研究

课题说明:随着云计算技术研究和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云计算技术引入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演进趋势。云计算的大规模运算与存储资源集中共享的模式,给移动互联网的总体架构带来重大影响,使得移动互联网体系发生变化。云计算及其服务的安全,尤其是云计算的虚拟化、多租户和动态性等特点为移动互联网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安全问题,表现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内容安全、运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针对云计算应用模式下的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及关键安全技术开展专项研究,对完善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体系,保障移动互联网演进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目标:全面研究云计算引入移动互联网后,在数据管理、应用部署、运行环境、服务模式等方面引入的安全风险,对数据保护、用户隐私、内容安全、运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等核心安全问题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和方案研发、论证。

云计算引入移动互联网后的安全风险研究:在云计算引入移动互联网后,对于数据管理、应用部署、运行环境、服务模式等方面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性研究;提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云计算安全技术体系架构。

客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由于云计算模式下数据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可能分离,客户将通过移动互联网对数据资产进行访问和使用,客户对数据资产安全的担忧成为重要的安全障碍。研究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重点解决客户数据保护、敏感信息泄露和数据内容安全问题。

虚拟化运行环境安全:重点研究云计算应用模式下虚拟机隔离、监控、安全迁移及镜像文件的安全存储,文件存储、块存储、对象存储等云计算存储服务的安全机制,以及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架构的影响。

动态云安全服务:在提供云计算服务时要考虑到不同企业、不同应用的差异化的安全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结合移动互联网应用架构,提供动态差异化的云安全服务,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保护服务。

风险评估及安全监管体系研究:云计算在IT应用架构和服务模式方面带来的全新变化,给云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云计算应用模式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测评体系及监管体系,以支撑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准入和政府监管。

考核指标:完成移动互联网应用架构下云计算安全风险与安全体系架构,涵盖计算、数据、存储、网络等云计算相关的各重要方面;完成客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案研究,基于用户的数据需求提供定制化保护措施;完成虚拟化运行环境安全机制与方案研究,覆盖虚拟机的隔离、监控、安全迁移及云计算安全存储等场景;结合移动互联网体系架构特点,完成差异化云安全服务研究,使云平台可支持依据用户需求动态调配安全资源、提供云安全服务的能力;完成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包括评估方法、规范体系、辅助评测工具、安全监管方案等。基于上述关键技术研发原型系统或开展试点验证。发表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完成国际标准化文稿3篇。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2: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说明: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是指将计算机虚拟生成的信息与用户所处的(或用户看到的)真实物理环境进行关联映射,从而通过智能终端的视觉虚拟化,向用户呈现出一个虚拟与现实混合叠加的增强情景。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设备计算能力的提升、多媒体性能的增强、各种传感模块的集成使用,将AR技术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应用到移动智能终端上,即AR技术的移动化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

研究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增强关键技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摄像头、GPS、传感器等丰富功能,利用移动互联网络的移动、广覆盖、实时在线等特性,研发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增强现实系统化技术架构解决方案,通过示范应用形成移动互联网上新的增值业务、信息服务模式,推动产业发展。

研究目标:研究移动智能终端增强现实系统的技术架构方案;研发支持增强现实应用的移动终端硬件能力的高效调用技术,如电子罗盘、GPS、摄像头、GPU等硬件接口调用;研发增强现实的目标识别和捕捉技术,如真实物体识别、运动行为追踪技术;研发增强现实信息展现技术,如增强现实信息的存取格式、3D图像展示、视频图像的实时叠加技术;开发移动智能终端侧增强现实软件客户端;开发增强现实业务应用平台,支持多类型增强现实信息(如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等)的存取,支持多模式网络接入访问(如2G/3G/WLAN等);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增强现实的典型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完成移动智能终端增强现实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解决方案报告;

(2)完成增强现实业务应用平台;

(3)完成移动智能终端侧的增强现实软件客户端;

(4)完成2种以上增强现实典型示范应用;

(5)完成标准化文稿5篇,针对关键技术申请专利5项。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参与。

课题2-3: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流量管理和优化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爆炸性增长,业务极其丰富,对网络资源的需求无限增长,对移动网络有限的空口资源带来挑战。少量用户和特定应用大量占用网络资源造成其他用户接入体验差等问题,影响了网络资源的公平使用。为传统有线互联网设计的大量应用并不能很好适应移动互联网特点,如IM类频繁的心跳报文和状态更新消息占用大量空口无线资源;P2P类的应用更是大量消耗无线上行带宽,引发整个小区通信及传输质量的急剧下降。因此,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管理,分流和卸载,终端节能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在网络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需要研究智能化的网络流量管理机制,提升资源效率,保障服务质量。

研究目标:研究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管控和优化的技术方案,建立移动网络和互联网应用之间的互动,结合移动网络特性优化应用的行为,解决网络资源滥用、用户体验差、重要业务服务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构建智能的、高效的、融合的、公平使用的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流量管理和优化技术应该充分考虑在IPv6下的应用方式。

考核指标:完成基于网络状态、用户位置、业务类型、资费策略等综合因素的移动互联网端到端智能流量管控和流量优化,分流和卸载技术方案,实现基于用户感知和网络监控的智能流量管理架构。提出应对智能终端,永远在线应用和SNS、P2P、网络视频等主流互联网应用的网络优化和新的网络服务能力。针对当前主流互联网应用,提出针对移动网络环境的协议和机制改进优化建议,并提出适合移动互联网环境特点的协议机制,实现资源优化提升10%以上,智能终端实现省电30%以上;相关的流量管理和优化技术应该充分考虑在IPv6下的应用方式。研发1套原型系统,并开展相关测试验证。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个; 在3GPP、IETF、ITU等重要的国际标准化中输出文稿不少于30篇;  设计方案完成研究报告不少于7个。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4: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评估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移动智能终端成为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智能终端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政府和企业需要对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等进行安全测评。目前,互联网产品已有较完善的测评体系及工具,但智能终端安全评测体系及工具十分缺乏,需尽快研发。

研究目标:开展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评测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安全评测体系,开发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测评的工具及实验环境。具体包括:构建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评测体系模型,安全评估测试方法;研究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评测关键技术并制定相应标准;研发相应的安全性测试评估工具并搭建智能终端安全评估测试的实验验证环境。

考核指标:

  • 研究建立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评估体系并提交研究报告;
  • 研究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本地用户数据存储等安全评估及测试关键技术,提交标准文稿5项;
  • 开发测评工具,可实现对智能终端2种以上操作系统、10个以上应用软件等安全进行测试,重点对恶意代码、系统软件远程控制安全威胁等进行评测;可支持针对终端操作系统IPv6协议栈和IPv6应用实施安全测评;
  • 搭建智能终端安全评估测试实验验证环境;可支持IPv4/IPv6两种网络验证环境;
  • 申请相关技术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3:无线新技术

项目说明:继续加强对无线移动通信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探索后IMT-Advanced技术发展趋势,关注标准化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标准建议。

课题3-1:手机终端的多模、多频段的多天线技术

课题说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发展,2G/3G/LTE等多制式移动通信网络同时共存。为满足用户漫游及多种业务需求,终端产品需要有支持多模、多频段的多天线。由于在终端上尺寸受限,必须研发高集成度、低成本的宽带MIMO天线。

研究目标:解决多模多频段终端的宽带MIMO天线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发高集成度、低成本的宽带MIMO天线单元,并进一步集成开发支持2G/3G/LTE的多模多频段终端产品样机。

考核指标:单天线支持700MHz~2600MHz的频段范围,至少支持如下频段:FDD频段包括:B2、B3、B5、B8、B1、B7、B13、B17,TDD频段包括:B34、B38、B39、B40,天线辐射效率不低于40%;天线增益不低于0dB;天线间的隔离度不低于15dB;完成5款以上配备上述指标的多天线终端,用于LTE初期商用,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终端至少支持如下多种模式:TD-LTE/LTE-FDD(R9)、TD-SCDMA(R7)、

GSM、WiFi;终端支持可变信号带宽,最大支持20MHz;终端支持4天线MIMO,支持空间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赋形技术,终端峰值速率接近理论水平。上述研究和开发工作,针对相应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个;设计方案完成研究报告不少于6个。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移动终端厂商牵头,联合高校、科研和运营单位。

课题3-2:TD-LTE系统中的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频谱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无线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日渐匮乏,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频谱。认知无线电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以TD-LTE系统为基础研究认知无线电实用技术,利用现有频段(如UHF频段或其它频段)的空闲频率提供新的频谱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研究UHF频段或其它频段空闲频率资源的可利用性,包括研究空闲频率资源的容量分布、TD-LTE与可用频段上现有系统的共存要求、保证可用频段上现有系统性能的要求下TD-LTE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研究具有认知无线电功能的TD-LTE技术方案,包括频谱检测、频谱退让、无线接入控制与动态频谱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发有认知无线电功能模块的TD-LTE原型基站和终端系统,验证关键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室内和室外功能演示。

考核指标:

完成UHF频段或其它频段空闲频率资源的可利用性报告,具体包括可用频段上能提供给移动通信使用的空闲频率资源的容量分布特性,TD-LTE与可用频段上现有系统共存条件;给出TD-LTE频谱检测、频谱退让等关键技术的性能指标要求,为关键技术研究提供指导。

完成TD-LTE系统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系统方案,支持频谱检测、频谱退让、接入控制与动态频谱管理等功能,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具有可实现性。

研制具有认知无线电功能的TD-LTE基站及终端原型试验系统,对系统方案进行验证,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系统至少包括2个认知基站,8个认知终端,给出室内和室外应用场景的测试结果。

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申请专利不少于10项,提案不少于10个。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3:支持基带集中处理的RAN构架研究

课题说明:基于开放平台支持多标准的基带集中处理的RAN构架,对于降低无线接入网成本,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频谱效率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 突破基带集中处理的RAN架构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包括:大规模基带处理单元(BBU)互联构架技术,支持动态资源调度和系统级冗余备份的大规模光互联技术方案,该方案应具有低成本、大容量、低延迟的特点;协作无线收发技术和无线资源动态管理、处理资源动态调度技术等。形成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实现系统验证样机。

考核指标:

基带集中处理RAN系统样机:

  • 大容量的、集中式基带处理池样机,应实现基带处理资源的聚合和冗余备份,满足动态资源共享和调度,并满足低成本、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性要求;
  • 平台系统:应基于可编程的开放软、硬件平台系统,支持热备份和处理资源的在线迁移;
  • 标准支持:至少支持三种主流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空中接口可实现与商用终端或者测试终端完成基本的语音呼叫测试和数据业务测试;
  • 样机系统容量:可平滑扩展的架构,能够从100个20MHz LTE载波扩展到1000个20MHz LTE载波的大规模BBU互联构架关键技术;
  • 高带宽:系统中任意两BBU间支持同时传输10Gbps数据流量传输;
  • 低延迟:系统中任意两BBU间传输实时无线信号数据的延迟小于100us。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3-4:蜂窝移动通信终端直通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IMT-Advanced下一步将终端直通(Device-to-Device,

D2D)技术作为改善覆盖和增强区域容量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将形成一套支持D2D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系统覆盖和区域容量,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提案,提高我国在国际主流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比例。

研究目标:面向IMT-Advanced后续演进,突破D2D技术,包括D2D相关的信道与网络联合编码、协作中继、中继链路性能增强等关键技术,拓展D2D技术在移动中继、多跳中继等中的应用,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核心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标准化进程。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出适用于IMT-Advanced系统的D2D技术方案,完成用于D2D技术的评估和测试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完善的方案评估分析,开发IMT-Advanced的D2D技术试验验证原型平台,完成方案验证。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建议:向IMT-Advanced推进组提交标准化文稿数量,及预期接受文稿数量;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4:宽带无线接入与短距离互联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说明:

本项目“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重点发展宽带多媒体集群无线系统与行业典型应用,同时发展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广域覆盖的低成本宽带无线接入系统。针对行业应用的多样化需求,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积极开展提高频谱效率、功率效率、动态频谱与环境感知、网络融合和大规模自组织的创新技术研究和应用。面向复杂环境应急、超高速移动、教育信息化、军民融合特殊应用、公众系统与专用系统相结合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利用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高速无线网络,开发系列化基于超宽带芯片技术的短距离高速无线通信设备和产品,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量产目标,满足商用和相应的服务要求。

2012年,本项目在宽带无线接入方面安排了“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组网技术与应用示范网络开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的国际标准化与技术验证研究”和“面向行业专网应用的带宽可变频点可变无线宽带射频芯片研发”等课题。

课题4-1: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组网技术与应用示范网络开发

课题说明: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存在着许多偏远、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消费水平低、居住分散、距离中心城市远、缺乏电力供应、缺少传输线路。传统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建设方案成本高、使用效率低下,需要研究开发一个新的以宽带无线接入传输为核心、低成本广域覆盖的组网技术。

研究目标:针对缺乏电力供应、缺少传输线路的偏远地区场景下,以模块化、分布式、自组织和绿色节能技术为基础,以广域覆盖宽带接入网络建设成本构成分析、基站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终端解决方案的研究为纽带,研究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网络组网技术,并建立广域覆盖低成本无线宽带接入示范网络。

    具体包括:适合偏远地区的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网络技术,缩短偏远地区与城市鸿沟。

1)研究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自中继技术,利用广域自中继技术,降低传输线路的建设成本;

2)研究语音、视频等业务平台的分布式实现技术,利用分布式的业务平台,解决无线自中继系统中传输带宽有限的问题,同时降低网络中业务平台的建设成本。分布式业务平台具备自组网能力,具备自适应业务、带宽变化的资源路由重构能力。支持智能协同带宽变化的媒体编解码及处理能力。支持语音、数据、视频业务,支持多媒体集群业务;

3)研究广域自适应组网技术,结合分布式业务平台,满足偏远地区网络快速机动架设的需求。支持机动方式下的无线自规划、自配置、自优化的能力;

4)研究广域覆盖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绿色节能技术,开发环境适应性广的设备,降低供电系统建设成本;

5)开发适合偏远地区使用的多用户终端,降低用户终端的建设和使用成本。

考核指标:针对国内、国际不同的偏远地区场景,研究相关的技术,开发相关的产品,建立2~3个不同场景的具有明确应用要求与区域的低成本广覆盖示范网络。开发以广域无线自组网和分布式业务平台为特征的机动应用示范成套设备,进行应用示范。示范20个节点组成的拓扑网络,覆盖范围大于1万平方公里,路由收敛时间不大于10秒,网络支持多媒体集群业务。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4-2: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的国际标准化与技术验证研究

课题说明:针对下一代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推动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并完成产业化前期准备工作。

研究目标:完成我国参与IEEE802.11ac及ISO/IEC国际标准化的可行性分析,明确国际标准化路线,推动我国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化的进程,完成芯片设计和产业化前期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

1)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包括(1)高效物理层技术:多用户MIMO条件下的信道估计与信道匹配、基于认知的无线信道聚合、高速信道编译码、高速信道同步检测、频偏估计与纠正;(2)高效的多址接入技术:支持高效物理层技术的MAC协议架构、多模式协商机制、多用户并行传输的高效MAC协议、节能机制、公平接入机制;(3)低功耗芯片设计技术:物理层、MAC层协议芯片设计、多天线系统的芯片设计及功耗优化。

2)具有多个集中控制点的规模性示范网络搭建,及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验证;

3)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化研究。

考核指标:提交国际标准化提案15项以上,拥有国际标准中相关核心技术专利的知识产权。完成低功耗基带芯片的研发和功能及性能测试;建设测试验证网络,集中控制节点不少于3个,终端数量不少于100台。实验系统下行吞吐量大于1.2Gbps,上行大于600Mbps。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产学研用联合申请,鼓励在本专项前期相关课题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课题4-3:面向行业专网应用的带宽可变频点可变无线宽带射频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我国行业无线网络的种类繁多,射频器件配套困难。其工作频率大多集中在100MHz到1.2 GHz范围内,带宽约为5kHz-2MHz。拟通过可变带宽与频点的无线宽带射频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满足日益增长的海岸通信、公安/军队通信、煤矿井下通信、灾害应急通信、铁道列车通信和传感网等行业与专网的应用需求。

研究目标:面向行业无线网络应用,突破可调谐的宽带无线射频关键技术,研制出工作频点在100MHz至1.2GHz范围内, 工作带宽在5kHz至2MHz的频点与带宽可配置射频芯片及其配套收发模块。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频信道带宽可调技术、支持100MHz~1.2GHz以内任何频点模拟前端宽带匹配技术、超宽带LNA、PA、VCO等关键射频模块、谐波抑制技术、高发射增益(片内CMOS PA要求达到16dBm)和高接收灵敏度技术(片内接收灵敏要求达到-110dBm)、高集成度射频技术(片内集成LNA、VCO、PLL、CMOS PA、天线开关,以及FSK、BPSK/DSSS等调制解调器)。

考核指标:研制出频点和带宽可配的射频芯片及其收发模块10套,完成在2-3个行业与专网典型系统中的应用。射频芯片支持100MHz至1.2GHz频率范围内频点可调,5KHz至2MHz范围内带宽可调。芯片集成PA、LNA、VCO以及天线开关,支持FSK、BPSK、DSSS调制方式,对外提供数字数据接口。片内PA发射功率大于16dBm,接收灵敏度达到-110dBm。芯片具备外置PA和LNA接口。采用CMOS工艺,工作电压支持3.0V-4.5V。提交国家发明专利4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项目5:物联网及泛在网

项目说明:本项目“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以重点行业应用带动信息汇聚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和信息化服务的规模应用,包括无线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传感节点设备及网关等设备、中间件及协议栈、应用系统与平台、相关网络设备及管理系统等。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和泛在网的网络与信息融合架构及技术体系,开展协同融合阶段的智能感知、高效传输、灵活组网、泛在网络融合、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物联网设备研发、规模试点示范系统建设;大力推动物联网和泛在网技术体系在国内、外的标准化工作,在部分领域成为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

2012年,本项目安排了“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研究及仪表研发”和“基于Web 的无线泛在业务环境体系架构、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三个技术研发课题。

课题5-1: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

课题说明:将IPv6技术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是当前物联网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一些关键技术,包括在资源受限网络环境下IPv6协议简化、适配、路由、安全以及应用层协议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支持多协议异构无线传感网络与Internet互通的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也需要深入研究。

研究目标:推进国际国内关于IPv6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组网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开发低功耗IPv6协议栈,研制IPv6无线传感器节点;推进IPv6无线传感器网与Internet互通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研制多协议物联网网关设备。具体包括:研究IPv6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编址、路由、安全以及轻量级的IPv6协议栈等;研究多协议物联网网关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包括多协议适配、协议翻译机制等。

考核指标:

  • 完成IPv6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国际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 完成无线传感器环境的轻量级IPv6协议栈设计,包括编址、路由、安全以及轻量级的IPv6协议栈等;
  • 开发低功耗IPv6协议栈,包括适用于低功耗有损网络环境下的IPv6适配层协议、低功耗有损网络环境下的路由协议。研制支持15.4和802.11的IPv6无线传感器节点;
  • 完成支持IPv6技术的无线传感网与Internet网络的互通关键技术研究、国际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 研制物联网多协议网关样机,具体功能指标如下:下行物理层/链路层支持15.4等协议,其中802.15.4支持多频段,包括780MHz和2.4GHz;网关支持802.15.4等无线传感网与IPv6互联网之间的协议互联,整机吞吐量达到100K BPS以上;
  • 利用项目开发的IPv6无线传感节点和网关设备,构建100个节点以上规模的实验验证环境,对组网协议进行验证;
  • 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向IETF等提交文稿5篇。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2: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研究及仪表研发

课题说明:将IPv6技术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是当前物联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是验证节点对标准的符合程度,检验和推进端节点是否具备商用水平的关键手段。课题涵盖测试规范制定、测试集开发和测试仪表研发三个方面,课题实施有助于指导IPv6无线传感器节点的产业化,可以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的成熟和产品研发提供测试和验证依据。

研究目标:根据IPv6协议在物联网中使用的研究现状,针对物联网中轻量级的IPv6协议栈(如6LoWPAN等)的数据链路层、适配层、网络层及其路由协议研究相应的IP物联网协议测试技术,开发测试集,并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开发一套适用于可支持IPv6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的一致性测试仪表,对IPv6无线传感器节点产品设计进行全面验证。具体包括:对IPv6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协议测试规范的制定,并开发可支持IPv6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一致性测试仪表,内容包括数据链路层、适配层、网络层以及路由协议等。结合国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行业标准,为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产品研发提供依据和检验手段。

考核指标:

  • 完成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测试规范的制定,内容包括数据链路层、适配层、网络层以及路由协议等;
  • 开发一套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一致性测试仪表,完成开发的测试例占规范测试例总数的80%以上。具体协议测试功能要求如下:
  • 物理层支持15.4接口,其中802.15.4支持780MHz、2.4GHz;
  • 数据链路层支持15.4协议一致性测试;
  • 适配层支持6LoWPAN协议一致性测试,包括包头压缩、解压缩、分片、重组等;
  • 路由协议支持RPL低功耗路由协议一致性测试。
  • 协议一致性测试仪表提供方便实用的测试消息分析窗口,正确记录消息流程,能够对测试结果进行智能判决;提供多种系统配置,满足不同用户的测试需求,且系统具备可升级性;
  • 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行业标准2项以上;
  • 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3:基于Web的无线泛在业务环境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与演示验证

课题说明:基于Web的异构无线网络业务环境为开放化、混搭化的泛在网业务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搭建基于Web的泛在无线网络应用环境,验证泛在网开放创新模式,探索产业形态特征,进行相关产品研发,推动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

研究目标:完成基于Web的无线泛在网业务的、面向开放创新模式和产品、产业形态特征的研究;探索基于Web的无线泛在网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形成基于Web技术的开放式无线泛在网业务平台;推动公众参与泛在网业务应用创新;促进相关技术的标准化。应支持IPv6。

考核指标:基于Web的无线泛在网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和产品、产业形态特征研究报告;基于Web 的泛在网业务环境体系架构研究报告;搭建基于Web 的泛在网业务环境试验演示系统;研发泛在网关中间件、业务资源综合管理平台、服务聚合与应用生成平台,基于Web的泛在资源鉴权和接入控制中间件等;支持泛在设备的能力汇聚于开放、设备的即插即用、异构无线网络发现与自动配置;支持IPv6;业务环境可以支撑用户参与应用研发,并面向教育、园区等领域需求形成10-15项演示验证。

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5-4 :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物联网总体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公路路网是国家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规模庞大,信息化管理任务繁重。提升公路路网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我国 “十二五”期间公路交通发展的重点任务。本课题拟针对我国公路路网信息化的新需求,开展面向公路路网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物联网体系架构、总体技术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为推动我国公路路网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究我国公路路网智能化交通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需求、新型应用场景。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完成面向公路路网信息化的无线移动通信新应用相关框架设计,开展公路无线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方向的研究,为我国公路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提交公路无线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与总体技术框架论证报告;进行适用于公路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系统等新型应用的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及指标的论证,对关键技术开展分析与初步验证并提交报告;研究支持这些应用的后台处理技术需要攻关的内容;研究对IPv6的支持及体现IPv6特点的组网和应用技术;研究分析国内外已有的技术标准和发明专利;提交适于在本专项“十二五”期间拟设立课题及指南的建议。

实施期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经费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申报方式:公开发布。产学研用联合申请,需行业应用单位参与。

课题5-5:面向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信息化的无线物联网技术总体研究

课题说明:我国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利用先进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从而提升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对于改善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完成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信息化的无线移动通信新应用相关框架设计,开展无线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方向的研究,为我国医疗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究我国面向未来发展的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信息化对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新的应用需求、新型应用模式与发展策略,提出我国面向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信息化的无线移动通信新应用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信息化的无线移动通信新的应用所涉及的需要攻关的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我国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信息化的无线移动通信应用的提交体系架构与总体技术框架论证报告;进行适用于数字医疗和电子健康档案等新型应用的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及指标的论证,对关键技术开展分析和初步验证并提交报告;研究支持这些应用的后台处理技术需要攻关的内容;研究对IPv6的支持及体现IPv6特点的组网和应用技术;研究分析国内外已有的技术标准和发明专利;提交适于在本专项“十二五”期间拟设立课题及指南的建议。

实施期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

申报方式:公开发布。产学研用联合申请,需行业应用单位参与。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1月6日23:07: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23939.html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20个专项@20210617) 科研资讯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20个专项@20210617)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 2021.6.17发布(3个)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等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重点专项 项...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50个专项@20210517) 科研资讯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50个专项@20210517)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 关于“揭榜挂帅”项目,指南提出,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申报指南汇总 科研资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申报指南汇总

截止2020年12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项目中,70个重点专项发布了申报指南。 3月23-25日(17个) 20201-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申报指南 20201-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进程(锐动源截至11月23日) 科研资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进程(锐动源截至11月23日)

根据国科管系统和各专业机构官网公开数据,动源君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项目中,45个重点专项发布了申报指南。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