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二○一四年四月
课题1-1:TD-LTE-Advanced基站宽带高性能功放样机研发 2
课题1-5:LTE-Advanced MIMO矢量信号分析仪 8
课题1-6:LTE-Advanced 空口监测分析仪表 10
(二)支撑LTE及LTE-Advanced规模发展及应用 11
课题1-7:TD-LTE-Advanced 面向商用系统设备研发产业化 11
课题1-8:TD-LTE-Advanced 16nm基带终端芯片研发 13
课题1-9:LTE网络基于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的无线前端回传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 14
(三)LTE-Advanced演进技术标准及产品研发(3GPP R12/R13) 16
课题1-13:LTE-Advanced(3GPP R13)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验证 20
课题1-14:免许可频段的TD-LTE-Advanced关键技术研究 21
课题1-15:TD-LTE-Advanced大容量MIMO技术应用与验证 22
课题2-4:下一代WLAN关键技术研究、标准化与原型系统研发 29
课题3-3: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指纹传感器处理芯片及其智能终端系统研发和产业化 36
课题3-5:高实时WIA-PA网络片上系统(SoC)研发与示范应用 39
课题3-7:物联网专用LTE芯片及机器SIM认证体系及产品研发 41
课题4-1:基于TD-LTE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终端与基带芯片开发 43
课题4-2:基于TD-LTE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设备研发及规模组网验证 45
课题4-3:基于感知无线电的专网共享频谱技术验证与标准化 47
课题4-4:Gbps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商用芯片研发和产业化 48
课题4-5:60GHz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测试验证平台研究 49
课题4-6: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总体技术研究 50
项目1:LTE及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说明:2015年该项目重点加强LTE关键元器件、仪器仪表等薄弱环节,支撑LTE-A产业发展及后续关键技术研发及标准工作,保持产业竞争力。本项目分为三个部分:LTE关键器件及仪表、支撑LTE及LTE-Advanced规模发展及应用、LTE-Advanced演进技术标准及产品研发(3GPP R12/R13)。
为推动TD-LTE产业链整体发展,加强该项目下各课题间的统筹衔接,课题组织实施将在实施管理办公室与总体组的组织指导下,依托TD-LTE工作组开展:
1、入围的课题承担单位应加入TD-LTE工作组,在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下,积极参与TD-LTE研发与产业化工作;TD-LTE工作组应向实施管理办公室与总体组及时报告TD-LTE设备研发进展情况。
2、标准研究与检测单位通过承担测试平台类课题,依据TD-LTE工作组制定的相关设备规范、测试方法,对设备研发类课题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检查和成果交付后的第三方测试;运营商通过承担规模试验课题,并结合网络建设和招标采购情况,检验设备开发课题的产业化进展。为体现公正性,运营商、标准研究与检测单位不得以联合单位的身份参与设备研发类课题团队(不包括测试仪表、试验平台课题),应依托TD-LTE工作组,通过发挥运营商的市场导向作用、标准研究单位的联调测试作用,组织协调好产业链各环节研发课题的衔接。
3、设备研发课题承担单位依据课题合同要求,并结合TD-LTE工作组的整体工作安排,开展研发工作。
4、申报书中应明确给出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衔接方案。如芯片与终端;测试仪表与被测设备;天线、关键器件与基站整机等。
相关要求,将在合同签订时进一步落实。
(一)关键器件及仪表类
课题1-1:TD-LTE-Advanced基站宽带高性能功放样机研发
课题说明:LTE-Advanced可提供宽带无线传输能力,无线射频前端的超宽带化成为必然趋势。基站功率放大器作为射频前端的最核心部件,是产业需要攻克的难题。
研究目标:解决超宽带射频前端系统中所面临的功放技术瓶颈,研制出符合TD-LTE-Advanced小基站系统需求的超宽带、高效率、多频段、多载波、线性化功放样机,实现小基站系统的超宽带绿色节能。
考核指标:
(1)超宽带、高效率小基站功放样机,覆盖TD-LTE主流通信频段:单个功放实现Band 39、40、41多频段同时并发 (射频带宽1.8-2.6G);Band 39、40、41多频段、多载波聚合带宽 ≥ 200MHz;功放平均输出功率 ≥ 5W, 功放效率 ≥ 45%;
(2)超宽带、高效率小基站功放线性化算法平台:实现Band 39、40、41并发条件下的功放线性化,下行ACLR优于-45dBc,其他指标符合CCSA和3GPP相关规范;
(3)超宽带、高效率功放及算法核心技术的突破,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2:LTE终端高性能多频滤波器研发
课题说明:多模多频是LTE终端设计所面临的难题。频段数量的增加将直接增加射频前端滤波器或双工器的数量,从而影响终端的集成度、体积和成本;同时,多模式共存情况下,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系统间干扰,要求滤波器/双工器需要具有额外的带外衰减,以保证终端间的共存。
研究目标:基于行业标准和3GPP等国际标准,研发多频多模TD-LTE终端所需的高性能、小体积射频前端滤波器/双工器,并解决规模产业化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射频滤波器/双工器与射频前端有源电路的集成。
考核指标:研发射频前端滤波器/双工器,支持多频段TD-LTE/LTE-FDD、WCDMA、cdma2000、TD-SCDMA和GSM/EDGE等工作模式。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工作频段:
- TD-LTE滤波器频段至少应包括Band 39/40/41,其余模式至少支持国内商用频段;
- 双工器至少应包括Band 1/3/5/8;
- 滤波器/双工器最大承受功率应不小于30dBm;
- 滤波器在工作频带内的插损典型值应不超过5dB,带内波动小于1dB;天线口的回波损耗典型值不小于12dB,收发信机端口的回波损耗典型值不小于15dB;工作于band39/41的滤波器需要考虑在相邻的LTE-FDD和WiFi频带提供额外的抑制(20dB以上);
- 双工器发射到天线端口插损典型值应不超过5dB,天线端口到接收端口插损典型值不超过2dB Max,带内波动不超过1dB;发射接收端口间的隔离典型值在发射频带内应不小于55dB,在接收频带内应不小于50dB; 天线口的回波损耗典型值不小于15dB,发射端口回波损耗典型值不小于15dB,接收端口回波损耗典型值不小于12dB;
- 滤波器/双工器在带外其它频率上的衰减应该达到当前商用产品的性能指标;
(6)体积和封装方式应该适于手机终端使用;
(7)提供100片给终端企业进行替代性试验;
(8)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3:TD-LTE基站小型化介质天线研制及产业化
课题说明:面临2G、3G、LTE 等多系统共存和频谱资源愈显短缺的现状,网络间的干扰亟待优化,同时,对天线小型化提出了更高的工程化需求。应用高Q值(电路品质因数)介质材料的小型化LTE天线,能够以更小的插入损耗、更高的带外抑制特性、以及更小的天线单元体积,实现多模网络设备的小型化,降低射频间干扰,提升频谱利用效率。
研究目标:解决高Q值(电路品质因数)的系列化微波介质材料技术,开发面向商用的支持TD-LTE/TD-LTE-Advanced的基站小型化介质天线产品,实现更高的带外抑制特性与更加稳定的温度特性,并大幅降低天线尺寸和功耗,满足3GPP R8/ R9/R10相关技术规范及LTE/LTE-Advanced网络部署需求,提供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并大规模应用。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商用的支持TD-LTE/TD-LTE-Advanced的基站小型化介质天线,满足3GPP R8、R9、R10和国内通信行业标准要求,并提供不少于3000套天线产品用于TD-LTE/TD-LTE-Advanced网络规模商用。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支持TD-LTE/TD-LTE-Advanced;
(2)TD-LTE/TD-LTE-Advanced支持Band 39/41,并根据产业进展,进一步支持1GHz以下低频段和3.5GHz频段应用;
(3)实现介电常数在8~100的系列化微波介质材料的大规模量产,提升Q值2倍以上,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40℃~85℃范围内,温度漂移从-10ppm到+10ppm可调;
(5)满足天线与RRU的集成一体化的应用需求, 解决制约LTE基站灵活部署的问题;
(6)优化材料和制造工艺,在同等性能的情况下,使8通道双极化阵列天线单元及阵列的物理体积降低50%以上,天线增益能力不低于常规双极化天线;
(7)提供不少于3000套天线产品用于TD-LTE/TD-LTE-Advanced网络规模商用;
(8)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3个团队。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4:LTE-Advanced终端协议一致性仪表
课题说明:全面支持TD-LTE-Advanced/TD-LTE/LTE-Advanced FDD/LTE FDD/TD-SCDMA/WCDMA/GSM多频多模终端是终端发展方向,能够对多频多模终端进行协议一致性进行测试的系统是多模终端研发的必备测试验证平台。
研究目标:研制基于TTCN的TD-LTE-Advanced多模多频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仪表,至少支持TD-LTE-Advanced协议、TD-LTE协议、LTE-A FDD协议、 LTE FDD协议、 TD-SCDMA协议、WCDMA协议和GSM协议(共7种制式)的多小区环境模拟及终端的协议一致性测试,并能够进行产业化,满足多模商用终端的测试需求。
考核指标:
(1)提供两套TD-LTE-Advanced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仪表,仪表支持TD-LTE-Advanced/LTE-FDD-Advanced/TD-LTE/LTE FDD/TD-SCDMA/ WCDMA/ GSM多小区模拟;
(2)仪表支持36.101规定的全部LTE频段和系统带宽配置,并至少支持如下频段:TD-SCDMA:Band 34/39;WCDMA:Band 1/2/5/8;GSM/GPRS/EDGE:Band 2/3/5/8。仪表支持带内和带外载波聚合、eICIC、MDT等功能。仪表支持3GPP E-UTRA TDD/FDD R10及以上协议版本,支持TD-SCDMA/WCDMA/GSM R9及以上协议版本等,支持业内主要应用技术标准;
(3)仪表支持相关制式下小区重选、切换、重建立、重定向、随机接入、测量上报等空口信令流程,支持TD-LTE/LTE FDD和WCDMA/TD-SCDMA/GSM之间的互操作,支持数据业务在TD-LTE和TD-SCDMA网络间的RRC重定向、切换和重选,在TD-LTE和GSM网络间的RRC重定向和重选,在LTE FDD和WCDMA网络间的RRC重定向、切换和重选,在TD-LTE和LTE FDD网络间的RRC重定向、切换和重选,以及话音业务由TD-LTE向WCDMA、TD-SCDMA和GSM的CS Fallback,由FDD LTE向WCDMA的CS Fallback回落,支持SRVCC和VoLTE;
(4)测试规范支持协议标准: 36.523-1和34123-1中所有R8\R9\R10协议测试用例,以2016年最新标准为准;支持LTE相关系统内及系统间测试例, LTE-Advanced系统内及系统间测试例,所有测试例的80%以上与两家不同终端芯片平台调试通过,并通过GCF或其他国际组织验证认可;
(5)仪表支持ZUC算法;
(6)支持LTE多模多频及LTE-Advanced TTCN测试集的开发工作;
(7)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测试仪表企业牵头承担。为推动仪表企业集中力量申报优势课题,本指南中1-4、1-5、1-6三个课题同一个法人单位牵头或联合申报课题不超过2项。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5:LTE-Advanced MIMO矢量信号分析仪
课题说明:本课题以研究开发支持LTE-Advanced在内的多模信号分析仪为目标,开发出通用、稳定、高性能的信号分析仪硬件和软件平台,并可以扩展支持各种通信制式信号测量和射频频段,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通信测量仪器产业的装备能力,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研究目标:研究开发8通道多模无线信号分析仪硬件和软件平台,用于通信元器件的研发和生产测试。研制出高测量带宽、优异测量性能、支持GSM、GPRS、EDGE、WCDMA、TD-SCDMA、TD-LTE、LTE FDD及LTE-Advanced标准信号测量的8通道多模无线信号分析仪。
考核指标:
(1)支持20-6000MHz的频率范围,支持至少60MHz连续带宽载波聚合;20M+20M非连续带宽载波聚合;
(2)支持模拟和数字的基带信号分析,单通道支持如下具体指标:
相位噪声 | -133dBc/Hz
@500MHz,10kHz offset |
显示平均噪声(DANL) | -153dBm/Hz
@2GHz,Preamp OFF |
三阶交调截至点(TOI) | +15dBm
f<6GHz |
镜像抑制 | -80dBc |
最大输入功率 | +30dBm |
衰减器范围 | 70dB |
幅度测量精度 | ±0.5dB |
输入驻波比(VSWR) | <1.3 |
分辨率带宽(RBW) | 1Hz~100MHz |
剩余杂散 | -90dBm |
扫描时间 | 1ms~1000s |
- 支持蜂窝网络主流通信制式,包括GSM、GPRS、EDGE、WCDMA、TD-SCDMA、TD-LTE、LTE FDD及LTE-Advanced的信号测量;
- 支持多通道并行检测和并行显示;
- 支持TD-SCDMA、TD-LTE、TD-LTE-Advanced 下行8通道基站信号分析;
- LTE-Advanced支持3GPP R10、R11版本协议;LTE支持R8、R9版本协议, 3G支持R8版本协议,2G支持R7版本协议;
- 支持LTE-Advanced天线模式2、3、7、8、9、10;
- 实现小批量生产,至少在2家基站和终端的设备研发和生产测试中使用验证;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测试仪表企业牵头承担。为推动仪表企业集中力量申报优势课题,本指南中1-4、1-5、1-6三个课题同一个法人单位牵头或联合申报课题不超过2项。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6:LTE-Advanced 空口监测分析仪表
课题说明: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TD-LTE网络,开发LTE-Advanced空口监测仪表将对我国后续建设和优化TD-LTE-Advanced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标:研发符合3GPP及行业标准要求的LTE-Advanced空口监测仪表的硬件和软件平台。支持LTE-Advanced空口L1、L2、L3的协议栈监测和跨层关联分析,采取实时跟踪方式监测多用户的业务建立、信令过程和数据流量,分析用户业务行为及网络问题。
考核指标:
(1)支持3GPP R10、R11标准版本,支持LTE-Advanced空口监测功能;
(2)支持3GPP规定的全部TD-LTE频段,同时应支持LTE FDD频段;
(3)支持单载波射频带宽设置1.4MHz、3MHz、5MHz、10MHz、15MHz、20MHz;射频动态输入范围>80dB;接收机最大输入电平-10dBm;接收机灵敏度高于-94dBm(20MHz)或-97dBm(10MHz),能够显示接收机灵敏度;频率误差:<±0.1ppm;最大无损伤输入电平:0dBm;
(4)支持PHY、MAC、RLC、PDCP、RRC和NAS控制面协议栈,以及PHY、MAC、RLC、PDCP、IP、应用用户面协议栈;支持LTE和LTE-Advanced增强特性,包括载波聚合(最大支持5载波聚合,含intra-band、inter-band载波聚合)、eICIC、UL MIMO、下行基于码本的8天线单/双流发送等空口信息解析;
(5)支持LTE和LTE-Advanced空口的实时监测及显示。包括但不限于:协议实时解码和自动识别,指定eNodeB/小区的Uu接口实时抓包,分析传输层、链路层、网络层各层的协议包,提供特征包查找功能、数据包及协议的显示和捕捉过滤功能;并支持多用户、多小区、多天线模式的实时监测,多频段并行同步监测,同频和异频切换监测,IP业务的实时解析等,支持IPv6协议;
(6)支持不少于48个用户的实时监测,记录每个用户空口控制面和用户面数据,识别用户业务类型和分析用户业务感知,保存至少10分钟的原始数据(IQ采样数据)和解析后的数据,支持离线分析及显示;
(7)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专业仪表企业牵头承担。为推动仪表企业集中力量申报优势课题,本指南中1-4、1-5、1-6三个课题同一个法人单位牵头或联合申报课题不超过2项。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二)支撑LTE及LTE-Advanced规模发展及应用
课题1-7:TD-LTE-Advanced 面向商用系统设备研发产业化
课题说明:当前的TD-LTE商用产品在射频带宽、基带信号处理、MIMO支持等方面能力仍需不断提升。同时,TD-LTE-Advanced需通过新的系统架构和平台设计,支持100MHz带宽和高阶MIMO,多点协作等功能,支撑TD-LTE商用网络的升级演进发展。
研究目标:开发TD-LTE-Advanced系统设备,支撑向3GPP R10/R11的演进,所提供设备应能够实现频段内及跨频段100MHz带宽载波聚合,下行8x4 MIMO多用户多流波束赋形;支持增强SON和异构组网;支持VoLTE和eSRVCC,CSFB性能优化。
考核指标:提供100套TD-LTE-Advanced基站商用设备,1套EPC商用设备,支持规模商用组网验证。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10/R11和国内标准的主要指标要求。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频率支持Band39、41等频段,基站可通过多RRU实现频段间载波聚合;
- 支持多个载波的跨频段聚合,最大占用100MHz信号带宽;
- 下行可实现8x4 MIMO多用户多流波束赋形;
- 支持多点协作,提升小区边缘性能;支持增强SON和异构组网;支持异构网络之间的干扰协作;
- 支持VoLTE和eSRVCC,话音业务满足商用要求;优化的CSFB,接续性能与2G、3G语音的用户感知相当;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3个团队。系统设备厂家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8:TD-LTE-Advanced 16nm基带终端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 终端基带芯片是LTE-Advanced产业链中最重要和薄弱的环节,涉及的技术多,复杂度高,需要加大投入优化芯片设计,降低功耗,满足终端基带芯片产业化要求。
研究目标:采用14/16nm工艺设计,开发出支持LTE-Advanced和TD-SCDMA等多模终端基带芯片。LTE-Advanced满足3GPP R11和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
考核指标:
完成TD-LTE-Advanced/LTE-FDD-Advanced/TD-LTE/LTE FDD/ TD-SCDMA/WCDMA/GSM多模基带芯片研发,满足3GPP R11相关规范基本要求。提供1000片LTE-Advanced 芯片给终端厂家,用于LTE-Advanced终端产业化设计。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支持LTE-Advanced、LTE、TD-SCDMA、WCDMA和GSM等多模;
- TD-LTE-Advanced至少支持Band39/40/41;其他制式至少支持国家无委分配的频段;
-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 10MHz, 15MHz和20MHz;实现载波聚合,上行和下行至少支持40MHz带宽;
- 支持LTE-Advanced规定CAT7终端的上下行峰值数据速率等性能指标;
- 上行支持双流2×8 MIMO,支持上行天线模式2;
- 下行至少支持2载波,每载波8×2或8×4 MIMO,支持天线模式2、3、7、8、9、10;
- 支持64QAM,16QAM,QPSK,BPSK调制方式;
- 支持非对称时隙配置;
- 支持CSFB、VoLTE语音通话和eSRVCC;
- 全面提供对IPv6的支持,支持ZUC算法;
- 半导体工艺线宽:14/16nm及以下;
- 待机功耗和工作功耗满足手机产业化要求;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其中地方财政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3个团队。终端芯片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9:LTE网络基于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的无线前端回传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
课题说明:MIMO技术是LTE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的核心技术,基站的多天线射频单元与基带处理单元的链接通道成为传输的瓶颈。WDM-PON被认为是下一代光接入网技术中最有开发前景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高速的数字和宽带模拟信号的混合接入,将大大提高接入的性能、灵活性和兼容性。本课题将面向LTE以及演进技术的无线通信技术,研发无色(无源)WDM-PON无线接入模块中的关键芯片和器件,实现数字和模拟信号混合接入,用于天线拉远和光纤直放站模块。
研究目标:利用WDM-PON技术,实现射频和数字的混合接入;研制无色WDM-PON ONU模块;多种调制格式和多个频点的光接入技术;研制支持LTE及其演进技术的射频拉远系统,单根光纤支持24个天线射频单元。
考核指标:
- 通过WDM-PON技术实现LTE无线传输技术的射频数模混合信号接入,单根光纤实现40Gbps的数字速率和24通道6GHz模拟载波传输;
- 天线与射频拉远模块支持24天线射频单元系统,对原系统EVM指标恶化小于5%;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三)LTE-Advanced演进技术标准及产品研发(3GPP R12/R13)
课题1-10:LTE-Hi多模终端基带及射频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基于LTE热点增强技术(LTE-Hi)是由我国主导提出的国际技术和标准,主要解决室内和室外热点场景中剧增的数据业务。LTE-Hi将在2014年中完成国际标准(3GPP R12),急需开展产品研发。
研究目标:开发支持TD-LTE-Advanced等LTE-Hi多模终端基带工程样片、射频工程样片,满足3GPP R12和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
考核指标:完成TD-LTE-Advanced和TD-SCDMA等多模基带工程样片、射频工程样片的研发,满足3GPP R12相关规范基本要求。提供200片TD-LTE-Advanced 终端基带工程样片、200片射频工程样片,用于室内外的试验测试。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支持LTE-Advanced、TD-SCDMA、WCDMA、GSM等多模;
(2)TD-LTE支持band 39/40/41/42,TD-SCDMA支持Band 34/39;
(3)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 10MHz, 15MHz和20MHz;实现载波聚合,至少支持40MHz带宽;
(4)支持宏基站与小小区双连接功能;
(5)支持TD-LTE-Advanced规定峰值数据速率等性能指标;
(6)上行支持双流多天线传输;
(7)下行支持四流多天线传输;
(8)支持64QAM、16QAM、QPSK、BPSK调制方式,支持256QAM、64QAM、16QAM、QPSK、BPSK解调方式;
(9)支持非对称时隙配置和动态时隙配置;
(10)支持VoLTE和eSRVCC,支持祖冲之算法,支持IP v6;
(11)基带芯片半导体工艺线宽:28nm及以下;
(12)射频芯片接收机提供大于100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1dB;
(13)射频芯片发射机提供85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0.5dB;
(14)射频芯片发射误差矢量幅度(EVM)小于2.5%;
(1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5,其中地方财政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3个团队。终端芯片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11:LTE-Hi基站设备研发
课题说明:我国率先提出基于LTE的高频高速热点增强技术LTE-Hi并开展标准推动。本课题重点开展面向商用的LTE-Hi基站设备研发,促进我国在该频段LTE-Hi基站尽快商用部署。
研究目标:基于3.5GHz等典型频段,开发面向商用的R12 i低功率小型化基站设备,支持LTE-Hi相关重要技术特性。
考核指标:研制LTE-Hi小型化基站芯片,提供50套LTE-Hi小型化基站试验设备,支撑组网方案验证。LTE-Hi小型化基站设备具体指标如下:
- 满足3GPP R12和国内CCSA标准技术和性能主要指标要求,达到预商用要求;
- 支持频段:至少包括band 42;
-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10MHz,15MHz和20MHz;
- 实现载波聚合,至少支持40MHz带宽;
- 支持VoLTE和eSRVCC,IPV6和祖冲之算法等基本功能;
- 支持LTE-Hi技术和功能,如256QAM,小小区开关及发现,空口同步,TDD动态上下行配比和双连接协议栈;
- 下行支持双流多天线传输;上行支持双流多天线传输;
- 支持基站同步、即插即用、SON、节电模式(下行自动关断等)、IPsec等功能;
- 支持多种传输接口(ADSL/LAN/xPON等);
- 体积小于5L;
- 稳定性、可靠性、操作维护性能等面向预商业应用;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4个团队。系统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12:LTE-Hi公共测试验证平台
课题说明:为了加快LTE-Hi产品的成熟,有必要借鉴LTE阶段积累的成功产业推进经验,构建公共的试验验证平台,对技术、样机及预商用设备进行试验验证,实现设备间功能一致和互通,更早地发现产品研发中的问题,缩短产业研发周期,并通过试验,验证LTE-Hi设备组网性能和运营效率,一定程度上解决设备在外场典型实际场景下的组网问题,为实现LTE-Hi商用研发和产业化打下基础。
研究目标:开发和构建基于LTE热点增强技术(LTE-Hi)公共测试验证平台,制定我国LTE-Hi规范,支撑LTE-Hi研发和产业化,实现LTE-Hi产业链芯片、终端、系统、仪表各环节联合推进测试,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
考核指标:
(1)构建支持LTE-Hi的仿真平台、关键技术测试验证环境、室内验证环境,与LTE/LTE-A互操作测试验证环境;
(2)针对室内和室外热点场景,构建20个基站左右的外场验证和技术试验环境,支持LTE-Hi关键技术、宏微协同等组网性能测试;
(3)对LTE-Hi在关键技术(如更高阶调制、小区快速开关、TD-LTE动态时隙配置、双连接等)、技术样机、开发和互操作等阶段技术和产品进行全面测试验证;
(4)制定系统设备、终端的功能、性能、互通、组网等规范及测试规范不少于20份;
(5)完成不少于5款网络设备和10款终端设备的测试,测试分析报告不少于15份;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具有组织LTE技术试验经验的中立第三方单位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1-13:LTE-Advanced(3GPP R13)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验证
课题说明:在国际标准推进过程中,需要持续加强总体组织层面的工作,继续利用和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和机制,推进国内的研究和国际标准化工作。
研究目标:推进国内3GPP R13重点技术研究和国际标准化工作,重点包括:小小区进一步增强、3D-MIMO、终端直通D2D和集群通信等。
考核指标:开展3GPP R13阶段的总体策略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仿真评估及技术验证。具体指标包括:
(1)提交3GPP R13关键技术领域国际标准推进总体策略研究,包括小小区进一步增强、3D-MIMO、终端直通D2D和集群通信等研究报告;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形成合力;
(2)3GPP R13关键技术研究及标准推进,在小小区进一步增强、3D-MIMO、终端直通D2D、集群通信和先进接收机等重点技术领域,提交3GPP国际标准文稿40篇,预期接收文稿15篇;
(3)建立公共仿真验证平台,开展小小区进一步增强、3D-MIMO、终端直接通信D2D和先进接收机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评估,提交评估报告;
(4)开发新技术验证平台,对3D-MIMO、终端直通D2D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原理验证;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8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标准化研究机构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1-14:免许可频段的TD-LTE-Advanced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MBB业务的迅速增长对于运营商网络的频谱需求越来越强烈,免许可频段由于其巨大的可使用带宽以及低廉的许可费用,可以作为运营商网络基于许可频段已部署的LTE/LTE-Advanced网络的补充。本课题将重点研究将TD-LTE-Advanced技术有效的移植到免许可频段,充分利用已部署网络的网络架构,有效的降低运营商CAPEX/OPEX,提供高效的免许可频段的使用方法及实施验证。
研究目标:开展对免许可频段的TD-LTE-Advanced系统部署场景、管制要求、射频指标,及共存问题研究,提出TD-LTE-Advanced应用于免许可频段的技术方案,进行标准推动,并开展技术验证。
考核指标:
(1)完成免许可频段TD-LTE-Advanced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及系统设计,支持免许可频谱上LTE-Advanced系统与其他系统(例如WiFi)的共存、频谱资源共享和感知机制,支持免许可频谱上多个运营商LTE-Advanced系统的共存和频谱资源共享,支持干扰避免与抑制机制,支持适应于免许可频谱特性的自配置自优化技术,支持非授权频谱与授权频谱设备的联合组网(包括TDD模式和DL only模式);
(2)组网环境下,免许可TD-LTE-Advanced技术方案的载波频谱效率高于WLAN 20%以上;
(3)完成免许可频段TD-LTE-Advanced标准化策略和建议报告, 完成相应的物理层、高层规范以及射频规范;
(4)搭建系统仿真平台,对关键技术和技术方案进行评估;
(5)开发免许可频段TD-LTE-Advanced验证平台,构建免许可频谱上与WiFi共存环境,及多个LTE-Advanced系统共存环境,验证频谱感知、频谱共享、干扰避免与抑制机制等关键技术,验证组网性能;
(6)提交标准化文稿不少于1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课题1-15:TD-LTE-Advanced大容量MIMO技术应用与验证
课题说明: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容量及频谱效率,LTE-Advanced系统将进一步向着异构化、密集化的网络结构以及MIMO维度扩展的方向演进。在3GPP标准化组织中已明确在R13版本标准演进中对大容量MIMO技术进行标准化。大规模MIMO传输方案设计、阵列设计与校准、系统组网方式等关键技术都还需要研究与验证。
研究目标:研究面向异构、密集等复杂的LTE-Advanced未来网络部署环境中的大容量MIMO技术和解决方案,建立和完善技术评估与仿真平台,并进行标准化推动。
考核指标:
- 完成基于TD-LTE-Advanced网络的大容量MIMO应用场景研究,提出大容量MIMO传输、反馈、协作、检测技术方案,以及高效基带、射频处理算法、高效资源管理等技术应用方案;
- 提出用于TD-LTE-Advanced系统的大规模有源天线阵列天线设计方案,分析影响大容量MIMO性能的射频指标参数并提出测量方法;
- 提出基于TD-LTE-Advanced的大容量MIMO组网技术方案;
- 完成基于TD-LTE-Advanced的大容量MIMO技术评估与仿真平台,对仿真结果及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完整大容量MIMO系统设计方案;
- 开发基于TD-LTE-Advanced的大容量MIMO原理验证和演示样机平台,工作频点小于6GHz,天线单元不少于128个,完成不少于10个UE的MU-MIMO(多用户MIMO)传输方案原理验证和性能评估,单小区频谱效率比4G提升5-10倍以上;
- 提交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提案不少于20篇;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3个团队。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2家。鼓励牵头申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项目2:5G研发
项目说明:国际电联已正式启动5G标准研究工作,5G进入到关键技术突破及标准形成的关键阶段。ITU已于2013年开始5G需求、频谱及技术趋势的研究工作,计划2016年完成技术评估方法研究,2018年完成IMT-2020标准征集,2020年最终确定5G标准。国家863计划已于2014年启动了5G技术研究项目。重大专项5G相关研发课题将于863任务相衔接,支持863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IMT-2020国际标准化进程中。
本项目的目标是面向国际标准,提出IMT-2020系统需求及关键指标、频率需求及候选频段,开展IMT-2020系统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以及系统产品研发。2015年本项目重点设置IMT-2020系统关键技术、国际标准及重点场景优化研究等。
课题2-1:毫米波频段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为支撑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频谱资源。20GHz以上毫米波频段具有丰富的空闲频谱资源,并存在大气传播窗口,是解决未来移动通信容量超千倍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5G的重要技术方向。面对毫米波频段通信领域的严峻挑战,设置本课题围绕毫米波通讯领域面临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和技术验证。
研究目标:完成毫米波频段在各种室内外环境和天线配置下的信道测量与建模;突破相关的关键技术,形成毫米波频段通信的整体技术方案;研发毫米波高频段通信试验系统,构建仿真和测试验证平台,完成对整体技术方案、关键技术和试验系统的测试及演示验证。
考核指标:
(1)搭建20-40GHz毫米波频段信道测量平台,完成室内、室外和大规模MIMO条件下的信道测量与建模,并完成相应的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报告;
(2)提出毫米波频段通信的整体技术方案,信道带宽500MHz,工作频段20-40GHz;室内场景下,基站发射功率24dBm、覆盖半径30米以上;室外场景下,基站发射功率30dBm,覆盖半径200米以上;支持64阵元以上Massive MIMO动态自适应波束赋形技术;峰值速率达到10Gbps以上,室内外覆盖边缘(室内30米处、室外200米处)用户速率达到1Gbps以上;支持良好的非视距传输;
(3)完成满足整体技术方案要求的毫米波高频段无线通信试验系统;
(4)构建仿真和测试验证平台,完成对整体技术方案、关键技术和试验系统的测试及演示验证;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6)提交国际标准化提案不少于10篇。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申报团队中应有企业承担或参与,通过企业推动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2-2:IMT-2020网络架构研究
课题说明: 网络架构演进是IMT-2020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开展网络架构和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新型的网络架构需要满足千倍流量增长、降低时延、海量设备连接的网络发展需要,支持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网络资源的虚拟化和网络控制的集中化。承接863计划在5G无线网络方面设置的高密度、高通量、超蜂窝3个课题的阶段成果,通过对IMT-2020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整合现有技术和新技术,把IMT-2020网络打造成更高吞吐率、更低时延、更多连接数量、更低能耗、更安全、融合WLAN/4G/3G/2G和更加扁平化、智能化的通信网络。
研究目标:把虚拟化、SDN、高性能存储和信息处理等技术与移动网络的通信技术相结合,研究扁平化、虚拟化、智能化、控制与转发分离的端到端新型IMT-2020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IMT-2020网络架构主要技术指标与评估方法,对IMT-2020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测试评估。
考核指标:
(1)面向2020年及未来的业务需求,完成IMT-2020网络架构、网络功能实体、接口和协议栈的总体设计;
(2)形成IMT-2020网络关键技术方案,涵盖IMT-2020网络移动性管理、资源管理和分配、网络能力开放和调用、内容存储和分发、网元功能虚拟化、接入网和核心网融合、与现有网络的融合与互操作等主要关键技术;
(3)提出满足未来移动通信业务需求、5G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4)建立IMT-2020网络仿真平台,完成IMT-2020新型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的仿真评估,完成主要关键技术评估验证;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相关标准文稿不少于10篇,论文不少于5篇。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申报团队中应有运营企业承担或参与,通过企业推动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2-3:IMT-2020国际标准评估环境
课题说明:IMT-2020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已在全球范围启动,国际电联(ITU)积极推进IMT-2020国际标准化,已启动IMT-2020需求、技术和频谱研究,后续将启动IMT-2020国际标准的候选技术方案征集与评估工作。为支撑我国开展上述工作,承接863计划在5G技术评估与测试验证技术相关课题的阶段成果,构建IMT-2020国际标准评估环境,对IMT-2020候选技术进行评测,推动我国IMT-2020候选技术方案形成,促进国内IMT-2020技术创新,为实现引领IMT-2020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目标:面向IMT-2020候选技术研究和国际标准化,构建IMT-2020国际标准评估环境,包括IMT-2020候选技术仿真评估平台和测试验证平台,能够完成IMT-2020潜在网络架构、关键技术、算法、协议等的可行性和实际性能评测,支撑IMT-2020候选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制定及后续产品研发;基于上述平台,面向IMT-2020技术需求,开展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高频段通信、M2M增强、D2D、C-RAN、SDN、NFV、CDN等IMT-2020候选技术的评估与验证。
考核指标:
(1)搭建IMT-2020国际标准评估环境,含无线接入网、终端、核心网及光纤传输网;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无线接入网覆盖室内和室外典型环境,包含不少于10个宏基站和不少于50个small cell;支持主要IMT-2020频段及毫米波频段;单站峰值速率可达10Gbps以上,室内热点区域用户速率不低于1Gbps,室外区域用户速率不低于100Mbps;
- 测试终端数目不少于30个,最高传输速率3-5Gbps;
- 核心网采用虚拟化网络架构,支持SDN、NFV、CDN等新型网络技术;
- 光纤传输网支持SDN通用数据转发,容量不低于1Tbps;
- 采用集中式管理架构,所有基站的BBU和核心网设备集中于统一的数据中心;
- 平台可灵活配置、升级和扩展,如:增加天线数目、升级核心算法和协议、扩大网络规模等;
(2)基于IMT-2020国际标准评估环境,完成不少于15个候选关键技术、算法、协议的测试验证,并提交相应测试报告;
(3)研发2个以上独立的IMT-2020国际标准候选技术仿真评估平台,对主要IMT-2020潜在关键技术和候选技术方案进行独立的仿真评估,完成不同仿真结果及相应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并提交评估分析报告;
(4)对IMT-2020潜在和候选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知识产权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提交评估报告;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6)提交国际标准化文稿不少于10篇。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具有3G和4G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织实施经验的中立第三方单位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2-4:下一代WLAN关键技术研究、标准化与原型系统研发
课题说明:下一代WLAN(HEW)旨在进一步改善WLAN频谱效率,提升WLAN区域吞吐量和密集组网环境下的实际性能,能够有效增强运营商业务支撑能力,是5G的一种重要技术方向。目前,下一代WLAN标准预研即将结束,将启动正式的标准化。本课题将支持开展下一代WLAN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推进HEW国际标准化。
研究目标:研究面向室内外密集组网场景、具有更高频谱效率和更高区域吞吐量的下一代WLAN关键技术,推动IEEE 802.11 HEW国际标准化,完成下一代WLAN关键技术仿真评估,研发下一代WLAN原型验证系统。
考核指标:
(1)完成下一代WLAN技术需求分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整体技术方案,主要技术要求:工作频段为2.4GHz和5GHz免许可频段;单链路MAC层吞吐量不低于10Gbps;单AP支持终端数不少于200个,且单用户吞吐量不低于20Mbps;支持每个 AP覆盖面积小于100m2的成片密集部署,AP平均吞吐量不低于4Gbps(用户密度不低于50个/AP);
(2)完成下一代WLAN链路级和系统级仿真平台开发,完成对整体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的仿真评估,并提交相应的评估报告;
(3)完成下一代WLAN原型系统研发和外场测试,包括5个AP和50个终端;完成对主要关键技术的试验验证,并提交相应的测试报告;
(4)提交IEEE 802.11 HEW国际标准提案不少于15项;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申报团队中应有企业承担或参与,通过企业推动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2-5:IMT-2020候选频段分析与评估
课题说明:IMT-2020新的技术、场景与业务特征,给相关频谱资源的需求、规划配置和使用方式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有必要及早开展IMT-2020候选频段的研究,并对已有的频率资源进行评估和审计,提前部署IMT-2020频率资源策略,促进当前移动通信频率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为IMT-2020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资源保障。
研究目标:研究梳理IMT-2020新特征对频谱资源的多维度需求,研究并提出IMT-2020潜在候选频段,完成相关传播特性测试与兼容性分析评估,研制相应技术设备对移动通信在用频段的频率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提出科学、合理的IMT-2020频率规划建议。
考核指标:
(1)根据IMT-2020技术特征和应用场景,完成IMT-2020频谱总体需求研究报告;
(2)完成不少于3个IMT-2020潜在候选频段的传播特性测试,以及3个潜在候选频段中IMT-2020系统与其它无线电系统间的共存仿真研究、半实物兼容性评估,撰写相关报告;
(3)研制支持多模的频率使用评估设备2套:
- 支持2G(GSM)、3G(WCDMA、CDMA2000、TD-SCDMA)、4G(TD-LTE、LTE FDD)等标准的当前商用版本,具备后向演进能力;
- 频率范围:300MHz-40GHz,能够空口识别并采集上述制式的射频信号,获取相关标识位置信息;
- 能够对上述各制式实现协议级、业务级的评估,重点评估上述制式的现网频率承载能力,包括但不限于频段占用、载波使用情况(如时隙资源、码资源以及资源块)、频谱调制效率、连接用户情况等,给出系统在时间、空间、频率及其他资源等方面的总体与个体性能;
(4)结合IMT-2020候选频段与当前移动通信频率使用情况,给出IMT-2020频率规划建议报告;
(5)向ITU、APT、IMT-2020推进组等国内外标准化相关组织提交文稿不少于10篇;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申报团队中应有企业承担或参与,通过企业推动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2-6:低时延、高可靠性场景技术方案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针对低时延、高可靠性业务场景,在蜂窝网络开展新型空口方案设计,以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满足业务需求。
研究目标:针对低时延、高可靠性场景开发系统仿真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和系统方案仿真验证。开发新型技术试验验证平台,验证各项关键技术和系统性能。
考核指标:
(1)完成低时延、高可靠性的场景,需求和技术指标研究报告,细化各场景下的通信模型,业务模型,移动性模型,网络拓扑模型,确定技术指标;
(2)完成低时延、高可靠性系统设计报告,涵盖空口底层和高层以及网络架构设计和系统方案;
系统设计指标包括:
- 空口时延:发送端发送IP数据包到接收端完成IP数据包接收过程的用户平面空口传输时延最小1ms;
- 空口可靠性:接收信干噪比不高于5dB时,用户面空口传输IP数据包准确按时到达概率999%;
- 组网方式:支持有中心和无中心组网,支持中继和D2D直接通信特性等容灾设计;
(3)建立低时延、高可靠性性能仿真验证系统,设计测试例,完成系统性能仿真报告;
(4)开发低时延高可靠新型通信终端和基站硬件验证平台,对空口关键技术和系统整体方案可实现性和性能进行验证与演示,同时满足:
- 端到端时延:单基站组网时不大于5ms;
- 端到端可靠性:单基站组网时IP包准确到达概率优于1-10-9。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申报团队中应有企业承担或参与,通过企业推动创新成果纳入国际标准。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项目3:移动互联网研发
项目说明:2015年本项目重点研究移动网络,重点增强网络虚拟化、CDN关键及架构研究;研究移动办公等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开发M2M公共平台、工业无线传感网片上系统研发、物联网专用芯片等课题。
课题3-1:基于NFV/SDN移动核心网络系统研发
课题说明: NFV及SDN是移动核心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现有基于NFV实现的核心网网元具有性能不强、通用性差、平均功耗高的问题,难以达到商用要求。基于NFV/SDN的移动核心网络设备急需进行标准化及设备研发工作。
研究目标:采用NFV实现移动核心网EPC等设备,基于通用设备实现,达到高性能、高可靠、自动化;EPC设备采用SDN实现控制与转发的分离,提升网络的灵活性。
考核指标:参考NFV架构,实现可商用级EPC虚拟化核心网。EPC支持控制与承载的分离。
完成如下设备及原型系统开发和功能测试:
(1)研发通用的虚拟网络设备的云管理系统,支持EPC网元功能动态部署,支持自动化的硬件资源分配和网元管理,实现节能的效果;
(2)EPC网元在统一虚拟化平台实现时,设计并实现不同网元功能接口的优化机制,提交标准化文稿;
(3)基于SDN实现的EPC架构具有标准的控制和转发面接口,开发网络控制器;
(4)研发基于通用处理器的用户面优化方案,并实现开源;提交用户转发面和虚拟化平台接口标准化文稿;
(5)系统设备以通用处理器、通用服务器架构实现,控制面的服务器可支持的用户在线连接数到1M;
(6)测试验证系统的性能和成本,系统达到或接近5个9的可靠性,单比特数据转发成本不高于现网设备;
(7)研究EPC提供符合Restful规范的开放API,并开发原型验证;
(8)提交标准化文稿不少于20篇;
(9)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3个团队。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3-2:移动网络内容分发网CDN技术研究与试验
课题说明:内容分发网络是均衡利用承载网络资源、保障业务高效稳定运营、提升用户内容访问速度的重要网络能力,被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广泛部署及应用。随着LTE网络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未来大流量、高带宽业务占比将不断增加,针对移动网络的内容分发方案及关键技术,开展CDN与LTE融合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内容分发效能,更好地满足移动用户的业务访问需求,应对LTE网络中的流量冲击。
研究目标:研究Mobile CDN架构下的用户请求调度机制,设计多内容系统(如IDC、Cache、CDN节点)下的资源探测,协同机制和调度策略优化方案;设计内容分发网络的自适应数据压缩技术方案,完成应用场景和业务适应性研究,提升内容分发及服务响应速度。研究CDN服务节点在LTE网络中向核心网/无线网侧下沉的技术方案及应用策略,设计并完成业务计费、流量优化、访问控制与鉴权等技术方案;研究CDN系统与LTE协同提供内容访问QoS的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
- 研究移动网络中内容资源探测和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内容资源对移动网络与终端的适配;研究CDN内容调度算法和多节点协同策略,使得访问加速比大于6,提交研究报告;研究内容分发数据压缩技术方案,实现节点到节点之间、节点到用户终端之间的压缩能力,完成实验室验证;
- 研究移动网络演进过程中,Mobile CDN的技术方案和组网方案,CDN服务节点设置在LTE核心网/无线网侧的技术方案及应用策略,CDN与LTE QoS协同的技术方案,提交研究报告;完成服务效果建模和原型开发,具备组网演示和实验室验证能力,通过验证平台完成验证,提交测试报告;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提案不少于5篇。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建议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公司、设备制造商联合申请,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3-3: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指纹传感器处理芯片及其智能终端系统研发和产业化
课题说明: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身份识别信息被盗和假冒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基于传统口令方式的身份识别方案,在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问题。作为用户的唯一生物特征的指纹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适合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超薄小尺寸低功耗的指纹传感器以及安全处理器的研发生产在国内处于空白,急需研制指纹识别相关环节的关键器件。
研究目标:本课题研制适合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指纹传感器、指纹识别安全处理芯片、指纹识别应用软件、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后台云服务方案。
考核指标:
(1)研制高精度、小尺寸、低功耗的指纹传感器,传感器厚度小于0.5毫米,功耗小于10毫瓦,满足智能手机用户体验的工业设计;
(2)研制指纹识别安全处理芯片,包含指纹预处理算法、指纹图像重构算法、指纹匹配算法等在内的指纹识别软件,以及密码算法模块;
(3)指纹识别系统(传感器+安全处理芯片),整体待机功耗小于1毫瓦,工作功耗小于150毫瓦,拒识率<1%,误识率<0.001%,识别速度<900毫秒;
(4)开发指纹识别芯片的应用软件开发API,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至少完成三个基于指纹识别的关键应用的开发;
(5)支持基于指纹识别的PKI密钥体系的安全数字证书管理系统;
(6)至少完成一个基于指纹识别的互联网服务应用(网络支付或登陆认证)方案的开发,并提供在线服务,用户数>10万;
(7)提交基于指纹识别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及应用服务的国家标准草案1份,形成行业标准2项以上;
(8)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9)研制基于指纹识别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产品,指纹传感器和指纹识别芯片形成量产能力,销售超过20万套。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企业牵头申请。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3-4:智能终端移动办公安全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随着智能移动设备计算能力的日益强大、触控体验的逐步完善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员工携带个人移动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办公成为未来办公的趋势。移动办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信息安全无疑也提出很多的挑战,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必要从底层硬件架构、操作系统以及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开展相应关键技术的研发,为移动办公安全技术提供支撑。
关技术员础上研究目标:移动办公安全运行环境的隔离方案的研究,提出动终端办公安全体系架构。基于该方案可以构建可信硬件平台,以承载安全移动办公业务。
考核指标:提出移动终端办公安全体系架构,进行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各种隔离方案的安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环境,完成移动终端产品工程论证、测试验证以及样机,推动我国移动办公安全终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工作。
- 完成移动终端办公安全的体系架构设计,该安全体系架构至少实现以下列安全功能:个人环境和办公环境完全隔离的安全运行环境;对操作系统Root权限的保护,移动终端系统关键参数的保护,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关键软件的保护;可有效防止各类软件病毒攻击;
- 完成基于安全隔离的操作系统内核及应用执行环境的开发,实现对内存、外设、存储、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和应用的安全隔离访问管理功能,并完成内部安全开发接口API供外部调用;
(3)完成移动办公安全隔离架构的外部开发接口API,支持主流操作系统,易于和现有软件生态环境兼容;
(4)完成移动办公安全的智能手机终端样机1000台,建立示范性硬件安全平台,该平台上承载移动办公业务,系统的性能、稳定性、成本和功耗指标能达到上市商用要求,支持移动办公的用户1万以上;
(5)提交3项国家/行业标准草案;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 ,拟支持不超过3个团队。企业牵头申请。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3-5:高实时WIA-PA网络片上系统(SoC)研发与示范应用
课题说明:工业无线技术WIA-PA已被IEC接受成为国际标准。为推动产业化发展,,需要开展WIA-PA核心芯片及其工业智能设备研发。
研究目标:实现WIA-PA片上系统(SoC)软硬件架构设计,完成WIA-PA SoC芯片研发,实现WIA-PA整体网络协议;芯片支持外部通用接口技术;实现WIA-PA协议测试平台;实现采用WIA-PA芯片的工业智能设备的研发;实现至少3种规模化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完成WIA-PA片上系统(SoC)软硬件架构设计并实现WIA-PA整体网络协议,提供500片可供商用的WIA-PA SoC芯片样片;
(2) WIA-PA 芯片符合GB/T 26790.1-2011 工业无线网络WIA规范 第1部分:用于过程自动化的WIA系统结构与通信规范要求;研发WIA-PA协议测试平台,完成WIA-PA芯片协议一致性测试;
(3) WIA-PA芯片需集成32位低功耗处理器、网络协议引擎、基带处理、射频前端电路,并支持通信速率200-250Kbps,时间同步精度在100us以上,支持多种休眠模式;芯片静态功耗达到微瓦级,工作时功耗小于90毫瓦;接收灵敏度达到-100dBm以上;芯片支持外部通用接口技术;
(4) 采用WIA-PA网络SoC芯片完成10种以上工业智能终端研发,并搭建应用示范系统,实现3种以上的示范应用;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3-6:通用M2M设备抽象和语义规范标准化研究
课题说明:由于应用领域、地理与政策因素的条块分割,造成物联网技术、标准和市场的条块分割。oneM2M标准组织旨在提供独立于底层接入网络技术的物联网平台,以粘合不同领域的M2M应用。oneM2M技术能够使能快速跨平台底开发物联网新应用,降低了开发和推广的门槛,由此可能催生新的物联网商业模式。
研究目标:研究独立于底层接入网络技术的oneM2M平台技术,包括oneM2M系统架构、平台和中间件,设备资源抽象与描述、通用语义模型等,设计并实现具有基于oneM2M技术的演示系统。
考核指标:
- 完成独立于网络接入技术的平台和中间件系统架构与协议研究,提供完整的研究报告;
- 完成与物联网应用和网络无关的设备抽象和语义技术研究,完成面向运营商网络的大数据技术研究,提供完整的研究报告;
- 提交标准提案不少于2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 完成基于oneM2M技术的原型演示系统,并在典型业务和环境开展技术验证。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3-7:物联网专用LTE芯片及机器SIM认证体系及产品研发
课题说明:一方面,市面上的通信芯片主要面向手机市场,不能满足物联网终端在低功耗、小体积、高稳定性和灵活的开发模式的需求。本课题将基于上述物联网终端需求,展开物联网低功耗LTE芯片的研发工作,研究低功耗、高集成度、便捷的应用开发环境等物联网专用芯片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目前不同网络和应用的接入认证方式各成体系、无法互通,无法满足面向未来复杂网络接入环境和多样传感设备形态情况下多网融合的简单、安全认证要求。本课题将研究基于机器SIM的物联网领域新型认证体系核心技术,为实现安全、方便、低成本的物联网应用部署提供安全基础。
研究目标: 开发面向物联网领域的专用LTE芯片和基于该芯片的通信模组,实现低功耗、低成本、小体积、高稳定性的解决方案;开发物联网专用芯片的嵌入式软件,实现应用的便捷开发;研究面向物联网领域的基于机器SIM的接入网络融合认证技术,多设备、多用户统一认证技术,基于云计算的统一用户认证中心和用户数据融合管理平台技术,研发新型物联网认证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物联网领域的低功耗的专用LTE芯片;提供基于此芯片的通信模组; 提供物联网专用芯片嵌入式软件;完成基于机器SIM的新型物联网认证体系及核心技术研究,实现新型认证体系原型系统研发。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完成物联网专用LTE芯片样片研发
- 支持TD-LTE/LTE-FDD/GSM多模;
- 支持物联网应用需要的多种接口:UART、USB、SPI、IIC、ADC、GPIO等接口;
- 采用28nm及以下半导体工艺;
- 待机功耗小于5mA;
- 支持64QAM、16QAM、QPSK和BPSK调制方式;
- 发射误差矢量幅度(EVM)小于5%;
- 具有多媒体应用处理器,支持1080P格式的显示,支持Android等开源智能操作系统;
- 终端单晶圆芯片的性能、稳定性、成本和功耗指标能达到市场商用要求;
(2)完成基于上述芯片的物联网专用LTE通信模组样机50套;
(3)物联网专用芯片Java/C SDK、测试工具原型系统1套;
(4)提交《新型物联网认证体系及核心技术研究报告》;
(5)新型物联网认证体系原型系统1套;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家。通信芯片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项目4:专网应用及专项知识产权研究
项目说明:2015年,本项目重点布局宽带集群设备研发、高速无线局域网及短距离技术研发。宽带集群方面,设置宽带集群终端与芯片、系统设备研发;针对宽带无线接入特殊应用设置“基于感知无线电的专网共享频谱技术验证与标准化”;针对新一代无线局域网设置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芯片研发;在短距离通信方面安排了60GHz及可见光通信技术研发。
课题4-1:基于TD-LTE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终端与基带芯片开发
课题说明:基于TD-LTE的宽带多媒体集群已成为宽带集群发展的方向,其终端与基带芯片是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该课题充分利用TD-LTE宽带高速基带芯片技术基础,开发满足典型行业应用特点和要求的终端基带芯片,打造宽带集群产业链。
研究目标:研制基于TD-LTE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标准的、满足典型行业应用特点和要求的终端基带芯片;依托该芯片构建典型行业终端解决方案,开发满足典型行业应用的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终端。
考核指标:
- 宽带多媒体集群终端基带芯片开发:
- 内置硬件支持CCSA标准《基于TD-LTE技术的专网宽带集群系统空中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可选同时支持PDT标准;
- 支持64QAM,16QAM, QPSK调制方式,可选支持FSK调制方式;
- 支持非对称时隙配置;
- 支持可变速率带宽,包括: 5 MHz 、10 MHz 、15MHz、20 MHz ;
- 终端处于RRC空闲态时:G-RNTI使用公共搜索空间或专用搜索空间。终端处于RRC连接态时:G-RNTI必选使用公共搜索空间,高能力终端还应支持专用搜索空间;
- 半导体工艺线宽:28nm及以下;
- 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典型行业商用的要求;
- 提供500片终端基带芯片,用于室内外的试验测试。
- 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终端的开发:
- 满足CCSA标准《基于TD-LTE技术的专网宽带集群系统空中接口技术要求(第一阶段)》,可选同时支持PDT标准;
- 至少覆盖下列无线通信频段中的一个:340-370MHz、400-430MHz、1447-1467MHz、1785-1805MHz;
- 功耗指标、稳定性和应用设计满足典型行业的要求;
- 终端类型必选支持手持集群终端,可选支持车载集群终端;
- 提供不少于200部终端。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家数不超过3个团队。企业牵头申请。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4-2:基于TD-LTE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设备研发及规模组网验证
课题说明:CCSA关于 TD-LTE专网宽带集群系统行业标准将在2014年内完成,研发符合标准的系统设备,并通过在重点行业大规模同频组网验证,以完善和推广标准、促进产品成熟、带动TD-LTE专网宽带集群产业链发展和技术进步。
研究目标:在TD-LTE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标准的基础上,研制符合标准的系统设备,研究大规模同频组网技术方案,促进TD-LTE专网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在行业中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为形成包括系统、终端、应用在内的TD-LTE宽带多媒体集群完整产业链做好试验验证工作。
考核指标:
- 满足CCSA的TD-LTE专网宽带集群系统标准;
- 开发基站、核心网、调度台等在内的系统设备;
- 支持集群业务大规模同频组网
- 组呼建立时间<=300ms;
- 话权申请时间<=200ms;
- 支持行业要求的安全加密能力;
- 支持可视组呼、视频监控、视频调度等宽带多媒体调度应用;
- 支持基于北斗的GIS可视化指挥调度应用;
- 可选支持与PDT网络的互联互通;
- 支持终端移动速度不小于120km/h;
- 建立TD-LTE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大规模同频组网验证基地,规模不少于30套基站、500个终端;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3个团队。企业牵头申请。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4-3:基于感知无线电的专网共享频谱技术验证与标准化
课题说明: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各个行业用户如电力、石油等对无线专网的带宽提出越来越多的需求。目前,针对专网频率主要采用固定分配方式进行频谱管理,随着行业用户带宽需求的增加,传统的专网频段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用户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用户的业务特征,导致频谱资源利用率不高。引入频谱感知、频谱共享等技术手段,提高频谱使用率,同时有效降低我国安全、电力、石油、环保等行业经营成本,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目标:研究基于感知无线电的专网共享频谱技术,提高频谱利用率;研究223~235MHz频段支持感知无线电的频谱规划方案,实现与非感知窄带系统的共存,并提交相关标准建议;开发223~235MHz频段无线电管理数据库,研发支持感知无线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样机,建设实验网络,开展关键技术和指标验证。
考核指标:
- 完成223~235MHz频段支持感知无线电的频谱规划方案研究,至少保证支持3个以上的专用宽带蜂窝网络同时工作使用,并且与在用非感知窄带系统的共存;
- 提交支持感知频谱规划方案的相关标准建议,并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 开发223~235MHz频段无线电管理数据库,对该频段授权频点和站点信息进行管理,支持频谱感知无线系统的实时访问;
- 完成223~235MHz频段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样机研发,具有对在用窄带系统和宽带专网的动态感知能力;
- 建设具有30个节点以上的试验网络,组成多个频谱感知的蜂窝网络专网,并对与在用窄带系统共存等关键技术和指标要求进行验证。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无线电研究机构牵头,联合相关系统设备研发企业和行业应用单位。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4-4:Gbps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商用芯片研发和产业化
课题说明:无线局域网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及便携式电子设备接入互联网的必备选项,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网协同共赢是未来无线网络的基本形态。研发支持IEEE 802.11ac标准的 Gbps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的芯片,可以满足我国智能手机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需求。
研究目标:突破双频2.4GHz/5GHz完整的WiFi系统架构(MAC/基频/射频)关键技术、波束成形技术、多用户MIMO和低功耗芯片设计技术,研发满足智能手机/便携式电子设备需求的新一代Wi-Fi商用芯片,支持IEEE 802.11ac标准,兼容802.11 a/b/g/n;实现芯片产业化并规模化商用。
考核指标:研发成功新一代的Wi-Fi商用芯片,支持IEEE 802.11ac标准,兼容802.11 a/b/g/n。芯片可以满足智能手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商用需求。芯片满足智能手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需求并规模化商用。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完成支持IEEE 802.11ac标准的商用芯片开发。
(1)支持2.4GHz和5GHz频段;
(2)支持80MHz/160MHz带宽;
(3)支持64/256QAM调制;
(4)支持8x8 MIMO,波束成形,下行多用户MIMO;
(5)多站时通过量大于1Gbps,单链路时通过量大于500Mbps;
(6)支持高质量点对点语音、数据和视频图像的传输;
(7)支持802.11 a/b/g/n;
(8)芯片耗电等性能应满足智能手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生产需求;
(9)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2个团队。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
课题4-5:60GHz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测试验证平台研究
课题说明: 60GHz无线通信技术具有高达数Gbps的无线传输速率。根据我国《信无函[2006]82号关于60GHz频段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技术应用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划分59~64GHz用于微功率无线传输。根据我国的频谱划分方案,制定了国家标准。国内外研发机构和企业将开始推出60GHz频段的应用产品,但国内尚无依据该标准搭建的60GHz频段验证平台和测试规范,支持国家相关测试机构建设测试平台,制定产品与技术测试规范,是推动60GHz毫米波通信产品产业化、应用和推广的重要一环。
研究目标:依据国家无委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测试规范,搭建测试验证平台,验证60GHz无线通信系统标准的技术参数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验证60GHz无线通信系统产品与标准的符合性。
考核指标:
- 根据我国60GHz毫米波无线通信的标准,制定60GHz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技术测试规范:主要包括60GHz产品的功能、性能、互操作性以及设备的空中接口物理层等的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
- 建立60GHz毫米波测试验证平台,完成相应的测试用例;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标准和检测机构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4-6: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总体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无线局域网(WLAN)及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的应用日益普及,与之相应的802.11和802.15系列标准化工作持续开展。可见光通信(VLC,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将通信与照明有机结合,为解决无线局域网络的“频谱紧张”、“深度覆盖”以及“绿色节能”等问题提供了全新手段。目前,美国、欧盟等均已先后启动VLC室内外应用网络的研究项目。开展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无线局域网总体技术研究,构建未来新型室内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十分紧迫。
研究目标:面向IEEE 802.15,围绕中低速、低功耗、近距离应用需求,开展可见光成像通信技术研究;面向IEEE 802.11,围绕高速、高密度无线局域网应用需求,开展可见光光电协同通信技术研究,形成国家标准,提交国际标准提案。
考核指标:
- 完成基于可见光通信的高速无线局域网、基于可见光成像通信的新型业务应用需求分析,为制定技术方案和标准提炼共性技术需求,提交应用需求研究报告;
- 提出面向11系列的高速可见光通信无线局域网络方案,包括可见光高速传输、上下行机制、干扰抑制、多址接入等,设计基于光电协同的可见光与802.11无线局域网融合的体系架构,提交研究报告;
- 提出面向15系列的室内高精度定位、短距离中低速率成像通信的系统方案,提交研究报告;
- 面向11系列的高速无线局域网,搭建基础测试环境,包括可见光通信前端、信道模型、采集处理分析平台等,测试可见光通信高速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方案,开展系统级仿真与评估,并对相应的关键技术进行测试与筛选验证,仿真系统包括接入点不少于3个,终端不少于9个,单灯下峰值传输速率达到500Mbps~1Gbps;
- 面向15系列的近距离低速成像通信,开展系统级仿真与评估,并对相应的关键技术进行测试与筛选验证,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峰值通信速率达到100 Kbps~1Mbps;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交标准化提案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支持1家。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3家。鼓励牵头申报单位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以外协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外协经费建议在企业自筹经费中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