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申报指南(2017年)

2019年1月6日23:22:57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申报指南(2017年)已关闭评论2,345 views 25068字阅读83分33秒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目  录

项目一:5G研发........................................................................................................... 1

(一)5G无线技术....................................................................................... 2

课题1-1:增强移动宽带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2

课题1-2:低时延高可靠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3

课题1-3:低功耗大连接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5

课题1-4: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6

课题1-5:低时延高可靠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8

课题1-6:低功耗大连接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10

课题1-7:5G多接入融合组网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12

课题1-8:5G无线接入与回传一体化研发、标准化........................... 14

课题1-9:5G高低频融合组网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15

(二)5G网络与业务................................................................................. 17

课题1-10:5G网络切片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17

课题1-11:5G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化和验证................. 18

课题1-12:5G网络边缘计算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20

课题1-13:5G前传及回传接口研发与验证.......................................... 22

课题1-14:5G无线接入网虚拟化技术研发与验证............................. 24

课题1-15:5G安全总体架构研究与标准化.......................................... 26

课题1-16:5G与信息中心网络(ICN)融合技术研发....................... 28

(三)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 29

课题1-17:5G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研发与验证............................. 29

课题1-18: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模拟器研发.................................... 32

课题1-19:移动物联5G终端模拟器研发............................................. 34

课题1-20:3.5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 36

课题1-21:20-30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 37

课题1-22: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 39

课题1-23:5G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专利评估数据库......................... 41

课题1-24:5G广播电视网与移动通信网融合架构方案研究............ 43

项目二: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45

课题2-1:LTE-Advanced Pro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开发.......... 45

课题2-2:LTE-Advanced Pro终端一致性TTCN测试集开发............ 47

 

 项目一:5G研发

项目说明: 5G整体研发进程加快,进入到技术标准研究及研发试验的关键阶段。3GPP在2016年启动5G标准研究工作。我国于2016年初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支撑5G标准研制。

2017年度,5G研发项目聚焦在5G技术研发与标准化、5G设备样机研发及试验、知识产权等总体研究方向,为推动国际标准化奠定基础。主要包括: 5G无线技术、5G网络与业务、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三个部分。

(1)5G无线技术:开展5G系统样机、终端芯片样片研发;进行组网技术研发与标准化,包括5G多接入融合组网、无线接入与回传一体化、高低频融合组网等。

(2)5G网络与业务:进行网络关键技术与标准化,包括网络切片、新型移动性管理、网络边缘计算、前传与回传技术、无线网络虚拟化;开展5G网络安全总体架构与标准化、5G与信息中心网络(ICN)融合技术研发等。

(3)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支持大规模信道模拟器和终端模拟器等仪表开发;支持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评估、广播电视与移动通信融合网络研究等。

(一)5G无线技术

课题1-1:增强移动宽带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课题说明: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已全面启动,本课题将面向ITU性能需求,在统一系统框架下,设计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优化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研发与测试验证,推动5G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撑5G试验的顺利开展。

研究目标:为支持5G技术研发试验,面向增强移动宽带应用场景,结合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新波形以及先进调制编码等多种关键技术,在统一框架基础上,设计满足5G典型场景性能指标需求的5G技术方案,开展5G系统概念样机开发,在外场实际组网环境下验证5G技术方案的性能,推动5G国际标准制定。

考核指标:本课题主要面向增强移动宽带场景及ITU性能需求,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并进行测试验证。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基于统一技术框架,完成面向5G典型应用场景的空口技术方案,进行仿真评估验证;

(2)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开发,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面向低频段,支持3400-3600MHz频段,系统带宽为200MHz,实现小区平均频谱效率>10bps/Hz/Cell,用户体验速率>100Mbps,单小区峰值速率10Gbps;

(3)基于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平台,搭建由不少于7个宏站的小规模试验网,验证针对5G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5G概念样机性能;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5)提交国际标准提案不少于20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本课题建议由设备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2:低时延高可靠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课题说明: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已全面启动,本课题将面向ITU性能需求,在统一系统框架下,设计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优化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研发与测试验证,推动5G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撑5G试验的顺利开展。

研究目标:为支持5G技术研发试验,面向5G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结合新型多址、新波形以及先进调制编码等多种关键技术,在统一框架基础上,设计满足5G典型场景性能指标需求的5G技术方案,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在外场实际组网环境下验证5G技术方案的性能,推动5G国际标准制定。

考核指标:本课题主要面向低时延高可靠场景及ITU性能需求,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并进行测试验证。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基于统一技术框架,完成面向5G典型应用场景的空口技术方案,进行仿真评估验证;

(2)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场景:

面向低频段,支持3400-3600MHz频段,满足空口时延<1ms;端到端时延<10ms要求;

(3)基于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平台,搭建由不少于7个宏基站构成的小规模试验网,验证针对5G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5G概念样机性能;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5)提交国际标准提案不少于20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本课题建议由设备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3:低功耗大连接5G系统概念样机研发

课题说明: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已全面启动,本课题将面向ITU性能需求,在统一系统框架下,设计满足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的优化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研发与测试验证,推动5G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撑5G试验的顺利开展。

研究目标:为支持5G技术研发试验,面向5G低功耗大连接应用场景,结合新型多址、新波形以及先进调制编码等多种关键技术,在统一框架基础上,设计满足5G典型场景性能指标需求的5G技术方案,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在外场实际组网环境下验证5G技术方案的性能,推动5G国际标准制定。

考核指标:本课题主要面向低功耗大连接场景及ITU性能需求,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并进行测试验证。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基于统一技术框架,完成面向5G典型应用场景的空口技术方案,系统连接能力>100万连接/km2,支持终端超低功耗(最大耦合损耗164dB时,完成单次200byte数据传输能耗小于3.5J,休眠状态下漏电流小于5μA);完成技术方案及主要性能指标可行性分析与进行仿真评估验证;

(2)开发5G系统概念样机,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满足低功耗大连接场景。面向低频段,支持3400-3600MHz频段,支持系统连接能力>100万连接/km2

(3)基于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平台,搭建由不少于7个宏基站构成的小规模试验网,验证针对5G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的5G概念样机性能;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5)提交国际标准提案不少于20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本课题建议由设备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4: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课题说明:为满足5G应用场景的需求,针对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终端侧需提供灵活可重配置能力去实现软件可定义空口,开发基于新型架构的5G终端芯片核心模块,验证5G关键技术及终端芯片新型架构,为后续5G芯片研发产业化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发具备重配置能力的5G终端芯片基础开发平台,实现增强移动宽带技术方案的终端原型,研发基于该新型架构的5G终端原型样机及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完成支持5G新空口软件可定义特性实现的新型终端基带/射频架构设计;完成支撑新型终端架构功能演示的具备多元可重配置能力高性能硬件平台研发;基于新型终端架构及硬件平台实现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技术方案的5G终端原型。

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 新型架构具备灵活可重配能力,其基带架构能够支撑不同场景下的5G新空口多种方案及参数化设计,包括波形、多址、编解码、帧结构等;其射频架构能够支撑6GHz以下多频段、带宽、双工等设计需求;
  • 完成支撑5G终端芯片新型架构的硬件平台研发,具备单载波或载波聚合支持200MHz带宽能力,4GHz-3.6GHz频段支持能力,至少配备4个端口,单端口具备Gbps级别峰值能力;基带硬件平台可基于SoC或FPGA或两者混合等架构,射频硬件平台基于RFIC,平台具备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应用场景极限指标支持能力;

(3)基于新型架构、硬件平台,完成满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的5G新空口技术方案终端原型研发,提供10套终端原型;能够在200MHz带宽条件下实现每端口>1Gbps峰值速率能力;满足3GPP对5G该场景的要求;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 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10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5:低时延高可靠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课题说明:为满足5G应用场景的需求,针对低时延高可靠物联网应用场景,终端应具备灵活可重配置能力,以实现软件可定义空口,需要开发基于新型架构的5G终端芯片核心模块,验证5G关键技术及终端芯片新型架构,为后续5G芯片研发产业化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发具备重配置能力的5G终端芯片基础开发平台,结合5G软件可定义空口,实现包含物联网场景在内的多种技术方案的终端原型,研发基于该新型架构的5G终端原型样机及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完成支持5G新空口软件可定义特性的新型终端基带/射频架构设计;完成具备多元可重配置能力的新型终端架构高性能硬件平台研发;基于新型终端架构及硬件平台,完成低时延高可靠物联网场景在内多种技术方案的5G终端原型研发。

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 新型架构具备灵活可重配能力,其基带架构能够支撑不同场景下的5G新空口多种方案及参数化设计,包括波形、多址、编解码、帧结构等;其射频架构能够支撑6GHz以下多频段、带宽、双工等设计需求;
  • 完成支撑5G终端芯片新型架构的硬件平台研发,具备单载波或载波聚合支持200MHz带宽能力,4GHz-3.6GHz频段支持能力,单端口具备Gbps级别峰值能力及至少配备2端口;基带硬件平台可基于SoC或FPGA或两者混合等架构,射频硬件平台基于RFIC,平台具备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应用场景极限指标支持能力;
  • 基于新型架构、硬件平台,完成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5G新空口技术方案终端原型研发,提供10套终端原型;满足空口时延<1ms,端到端时延<10ms,满足3GPP对5G该场景的要求;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 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10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6:低功耗大连接5G终端芯片原型平台研发

课题说明:为满足5G应用场景的需求,针对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终端应具备灵活可重配置能力,以实现软件可定义空口,需要开发基于新型架构的5G终端芯片核心模块,验证5G关键技术及终端芯片新型架构,为后续5G芯片研发产业化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研发具备重配置能力的5G终端芯片基础开发平台,结合5G软件可定义空口,实现包含低功耗大连接场景在内的多种技术方案的终端原型,研发基于该新型架构的5G终端原型样机及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完成支持5G新空口软件可定义特性的新型终端基带/射频架构设计;完成具备多元可重配置能力的新型终端架构高性能硬件平台研发;基于新型终端架构及硬件平台,完成低功耗大连接场景技术方案的5G终端原型研发。

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1)新型架构具备灵活可重配能力,其基带架构能够支撑不同场景下的5G新空口多种方案及参数化设计,包括波形、多址、编解码、帧结构等;其射频架构能够支撑6GHz以下多频段、带宽、双工等设计需求;

(2)完成支撑5G终端芯片新型架构的硬件平台研发,具备单载波或载波聚合支持200MHz带宽能力,3.4GHz-3.6GHz频段支持能力,单端口具备Gbps级别峰值能力及至少配备2端口;基带硬件平台可基于SoC或FPGA或两者混合等架构,射频硬件平台基于RFIC;

(3)所研发的平台具备低功耗大连接场景极限指标的支持能力:当最大耦合损耗为164dB时,完成单次200byte数据传输能耗小于3.5J,休眠状态下漏电流小于5μA;完成上述指标的可行性分析与仿真评估验证;

(4)基于新型架构、硬件平台,完成满足物联网场景的5G新空口技术方案终端原型研发,提供10套终端原型;低功耗大连接场景在10MHz带宽条件下实现50万用户以上的支持能力;满足3GPP对5G该场景的要求;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6)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10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不超过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7:5G多接入融合组网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课题说明:5G无线网络将包括新的无线接入技术、LTE演进技术和WLAN演进技术等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同时5G将工作于更高的工作频段,需要有能力支持多种业务类型。多种技术的协同组网,尤其是在无线接入网络侧的统一控制与融合是5G网络高效支持多种业务的关键所在。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支持多种无线技术协同的网络架构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5G无线网络存在的多网络、多接入技术共存的网络特性,设计高效的支持多种无线技术协同的网络架构,研究支持该架构的关键技术和算法,并进行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

(1)研究支持5G网络中多种无线技术在无线侧融合与协同的网络架构,输出相关研究报告;

(2)研究5G多接入技术融合的关键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双/多连接技术、LWA、eLWA、LWIP等,输出相关研究报告,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仿真验证;

(3)研究5G多接入技术融合的公共无线资源管理、业务连续性保障、业务QoS与资源匹配关系等关键算法;

(4)构建可以验证上述关键技术与算法的外场测试环境,对相关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测试验证,解决5G多接入技术融合的基础性问题。测试环境以LTE为基础网络,接入技术应包括LTE、WiFi,在条件具备时同时接入5G无线接口。

(5)测试环境应至少包括3个LTE蜂窝小区,20个WLAN AP,50-100个支持LTE/WiFi融合的测试终端。

(6)提交发明专利10项;

(7)提交国际标准文稿15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4家。

课题1-8:5G无线接入与回传一体化研发、标准化

课题说明:5G超密集组网、高频段通信对无线回传提出极大需求,部署光纤或者微波等回传方式成本都太高,无法支撑大规模密集组网和大带宽通信需求。通过对5G无线接入和回传链路的技术方案及资源使用方式进行联合设计,同时将接入和回传系统从技术、标准到形态上融合成一套系统可以大大减少设备体积及功耗,降低系统部署成本,有利于密集组网和高频通信系统的快速商用推广。

研究目标:研究接入与回传的统一空口和协议(包含波形、多址及帧结构等)设计,推动国际标准化,研究接入与回传联合资源分配技术。

考核指标:

(1)完成接入回传一体化完整系统方案,峰值频谱效率不低于5.0bps/Hz,支持LOS和NLOS回传方式;

(2)采用无线接入与回传联合资源分配、回传感知的用户接入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接入和回传容量的合理均衡;

(3)完成无线接入和回传一体化新一代无线空口和协议设计,包括波形、帧结构、信令、网络架构等;

(4)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5)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15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4家。

课题1-9:5G高低频融合组网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课题说明:5G将采用高低频融合组网的方式,在满足连续广域覆盖的同时,通过高频解决热点地区的大容量要求。为此,需要对高低频融合组网技术方案开展研究,并进行组网验证。

研究目标:研究5G高低频融合组网的关键技术,形成高低频混合组网技术方案,进行样机开发及测试验证,支撑标准研制。

考核指标:具体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1)针对高低频组网中的高低频融合空口设计、U/C分离、自动负载均衡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形成3篇关键技术研究报告;

(2)基于高低频组网中的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5G高低频融合组网及移动性管理技术方案,推动3GPP标准化;

(3)完成高低频融合组网终端技术方案,包含接入、RRC状态管理、不连续接收DRX、功率控制等过程;

(4)完成支持上述高低频融合组网关键技术及技术方案的试验样机研发,提供至少1个6GHz以下低频基站(3.4-3.6GHz,带宽200MHz),6GHz以上高频基站不少于3个(如28GHz或38GHz,带宽1GHz),测试终端1个(支持高、低频段);

(5)搭建高低频融合组网测试环境,验证所提出的关键技术及整体方案;其中,终端接入低频和高频基站的用户体验速率分别达到100Mbps和1Gbps;

(6)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国际专利不少于5项;

(7)提交3GPP标准文稿15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4家。

(二)5G网络与业务

课题1-10:5G网络切片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课题说明:5G网络不再是单一和刚性的网络架构,而是能适应各种应用场景,并满足各种垂直行业多样化需求的网络系统,而灵活的网络切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技术。本课题重点需要突破端到端网络切片的资源管理、编排和部署等关键技术,并完成典型场景下的系统验证。

研究目标:针对接入网和核心网开展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研究,提出完整的端到端网络切片系统模型和关键技术,实现网络切片的功能差异化定制、编排和自动化部署,以及灵活的切片资源管理,并完成典型场景下的系统验证。

考核指标:

  • 完成网络切片的端到端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的切片间资源隔离机制、接入网和核心网的功能重构机制、接入网和核心网切片间的接口、终端对切片的选择机制、切片的资源管理机制以及切片的自动化部署机制;
  • 创建切片时间不超过1小时;网络切片资源扩容与缩容的调整时间不超过10分钟;
  • 一张网络内至少支持3个切片,支持5G三种典型的应用场景;
  • 每个网络切片可实现独立的管理界面,包括独立的KPI监控、独立的故障管理、独立的参数配置,以及拓扑管理等;
  • 每个切片在满足业务特性的差异化和隔离的基础上,保持RRM性能相对于整体实现不下降;
  • 完成原型样机开发和实验室验证,实现网络切片功能、拓扑、协议的按需定制和灵活部署独立网络。提供1套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的端到端的原型设备;
  • 申请发明专利20项;
  • 完成标准提案15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1:5G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化和验证

课题说明:5G新业务对移动性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业务要求具有较高的移动性,有的业务要求简化移动性管理信令。5G新型移动性技术成为5G网络的关键技术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需要对5G新型移动性技术进行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化。

研究目标:研究基于业务需求的5G新型移动性管理架构和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开发5G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验证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

(1)研究新型移动性管理技术和按需移动性管理技术,包含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的新型移动性功能架构和功能分布、基于业务需求的按需移动性功能分级技术、基于终端移动类型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之间的移动性管理和信令交互机制等,形成移动性管理整体方案;

(2)研制5G网络原型系统1套,包括控制面移动性管理功能模块、会话管理功能模块、用户面数据转发功能模块等,验证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的新型移动性管理机制、按需移动性管理功能分级以及按照不同业务终端配置相应的移动性能力。搭建验证平台,仿真或者模拟验证3GPP定义的增强移动宽带、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场景;

(3)5G网络原型系统实现低功耗大连接业务场景的连接数不小于1000,低时延高可靠业务场景的数据端到端传输时延最低至10ms,增强移动宽带业务场景的业务中断时延最低至150ms(在最大移动速度为500km/h的场景);

(4)提交不少于发明专利10件;

(5)提交10篇国际标准文稿。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2:5G网络边缘计算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

课题说明:网络边缘计算(MEC)技术将计算存储能力与业务服务能力向网络边缘迁移,使应用、服务和内容可以实现本地化、近距离、分布式部署,从而一定程度解决了5G网络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以及低时延高可靠等技术场景的业务需求。同时MEC通过充分挖掘移动网络数据和信息,实现移动网络上下文信息的感知和分析并开放给第三方业务应用,有效提升了移动网络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网络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研究目标:研究5G网络边缘计算(MEC)技术的技术需求、系统架构、部署方案和关键技术;研发基于虚拟化平台的MEC网络设备;并针对5G典型应用场景,开展MEC对网络运营以及业务性能提升等方面的系统测试和评估。

考核指标:本课题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 基于5G网络业务发展要求以及网络架构演进趋势,完成MEC技术的需求分析报告;
  • 完成5G网络边缘计算(MEC)技术系统架构设计,包括硬件平台、软件架构和第三方API接口设计;
  • 完成5G网络边缘计算(MEC)设备部署方案和组网方案的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
  • 完成5G网络边缘计算(MEC)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本地分流、业务缓存和加速、本地内容计费、智能化感知与分析、网络能力开放和移动性管理等,形成研究报告;
  • 研发基于虚拟化平台的MEC网络设备。搭建组网验证环境,至少包含7个无线网络站点、3部终端以及2个MEC网络设备,针对大流量本地业务和时延敏感类业务等开展组网和系统关键技术验证,评估MEC技术对于5G网络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以及无线网络智能化等方面带来的增益,要求MEC设备吞吐量不小于5Gbps,部署MEC功能后本地业务识别率达到100%,业务端到端时延降低到10ms量级;
  • 提交国际标准提案10篇;
  • 申请发明专利10个。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3:5G前传及回传接口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 5G网络诸多新技术及应用特性的引入对前传、回传及承载传输能力等均提出了严峻挑战,非常有必要及时开展下一代前传及回传接口、承载传输组网技术、接口开放性评估等研究,形成试验系统,为后续5G产业化和部署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突破5G高效前传接口、无线与光融合、大容量协同光传输组网等关键技术,提出完整的5G大容量、低时延前传及回传技术解决方案,完成5G前传及回传接口的开放性(标准化)评估,研制试验系统并完成测试验证。

考核指标:针对5G前传及回传需求,提出完整的5G大容量、低时延前传及回传技术解决方案,研制试验系统并完成测试验证。具体指标包括:

(1)提交面向5G的下一代前传及回传接口及承载方案分析报告;

(2)完成下一代前传及回传接口设计方案,包括:

  • 下一代前传接口最大传输距离大于10km;支持5G低频段不低于200MHz带宽、128及以上射频通道;
  • 支持5G高频段与低频段等同数据容量的前传能力;时延、时延抖动和同步性能满足5G要求;
  • 前传网络点到点总承载传输容量不低于等同1Tb/s CPRI类型接口容量;
  • 回传网络单纤传输能力不小于5Tb/s(等同于100个5G站点,单站点50Gb/s传输需求);
  • 支持前传、回传和核心网光传输网络的协同传输;

(3)完成下一代前传及回传接口试验系统研发及测试验证;

(4)申请发明专利5项;

(5)完成5G前传及回传开放接口研究与评估,提交研究报告。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4:5G无线接入网虚拟化技术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无线接入网设备的软硬件分离,将会对设备形态和运维管理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基于通用处理器平台和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实现无线网络资源的按需编排,网络功能的按需部署和网络切片的按需创建,基于模板和策略机制实现无线网络的定制化,研发原型机并建设试验网络,验证虚拟化技术应用于无线网络在灵活组网方面的优势。

研究目标:开展无线接入网功能虚拟化关键技术方案的研究,原型机样机开发并完成试验网络建设,验证无线接入网功能虚拟化及可编排性带来的弹性伸缩覆盖能力。

考核指标:

(1)提交无线接入网功能虚拟化的软硬件功能划分和无线接入网协议层次划分方案报告、无线网络可编排管理方案、高可靠性设计方案;

(2)依据系统设计方案,给出相关接口定义,包括:数据封装、系统各部分间的接口定义、MANO控制管理接口定义、无线网络能力开放接口定义等;

(3)依据系统方案设计并开发基于通用处理平台和可编排网络框架的无线接入网络虚拟化基带池系统,应具备50个基站管理能力,其中宏站10个,微站40个,实现:

  • 相同硬件平台下,为不同的覆盖需求或不同类的业务(如:高可靠低时延、超高吞吐量等),提供差异化处理的定制化网络的能力,可配置实现应对等不同场景的无线通信能力;
  • 实现策略配置机制,依据策略触发标准(如业务量变化等)可自动创建/修改/删除虚拟无线网络功能单元,实现小区数量、配置参数等调整,动态开启或关闭小区间协作化能力,从而实现按需调整网络覆盖和处理资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理念;
  • 全系统功耗应做到基于业务量的动态变化,如:白天高话务时功耗随业务变化而变化,夜间低话务时全系统功耗应在保持基本覆盖的前提下实现低位运行;
  • 设备具备高可靠和自愈能力:实现基带池内任意硬件或软件故障的监测,具备故障自愈能力,小于50ms的业务中断,在线业务不掉话;
  • 基于上述系统,搭建试验网,覆盖多场景、多业务需求的复杂区域,邀请友好用户或现网用户,验证上述策略配置在运营管理上的优势;

(4)参与NFV、OPNFV等国际组织,输出RAN网络相关标准化文稿10篇;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6)提交MANO/SDN与软硬件各部分的接口定义、流程等关键技术文档不少于8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4家。

课题1-15:5G安全总体架构研究与标准化

课题说明:5G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满足千倍流量增长、降低时延、海量设备连接的网络发展需要,支持异构网络融合和多种业务场景,同样5G网络也需要为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差异化的安全服务。在这种背景下,需要研究5G安全总体技术架构和安全机制,开展合法监听等研究,为5G安全的标准推进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深入分析5G不同应用场景和多安全等级等不同业务需求,针对5G无线接入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进行需求分析,提出5G安全总体架构、安全机制及5G网络合法监听等技术方案,针对新技术的引入和基础设施平台的部署等导致的安全风险进行研究,开展5G安全关键技术评估与验证。

考核指标: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针对不同场景对5G安全挑战和安全需求进行分析,明确终端和网络不同层面的安全问题和需求,提出5G安全总体架构及安全机制,规划技术演进策略和发展路径;

(2)针对5G接入平面呈现节点超高密度部署、多种无线网络技术体制并存、多种安全机制并存等特点,研究并突破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安全接入技术、IoT设备安全接入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5G无线接入安全技术报告;

(3)分析5G网络引入新的技术(如SDN、NFV等)实现控制与转发分离、软件和硬件解耦后5G网络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威胁,研究IT化、虚拟化5G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技术,针对多安全级虚拟网络切片、可重构网络控制平面安全等技术,形成5G网络安全技术报告;

(4)通过分析不同场景下5G网络中用户隐私和数据保护的需求,研究5G隐私保护、端到端安全机制及技术,面向特殊行业的高安全移动业务的安全保障技术,形成5G业务安全技术报告;

(5)针对5G网络的典型应用场景,研究网络与业务相融合的统一身份管理、密钥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5G安全技术报告;

(6)建立5G安全仿真验证平台,完成5G安全架构和关键技术的评估,完成主要关键技术评估验证;

(7)提出5G合法监听技术需求和实现方案的报告;

(8)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国际标准文稿不少于10篇。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1-16:5G与信息中心网络(ICN)融合技术研发

课题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物联网多种新型应用的涌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5G)面临诸多的挑战。面向5G及未来业务需求,结合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新型网络架构、命名编址与路由、虚拟化、核心设备与系统等开展研究,探索5G与未来网络的结合与发展。

研究目标:本课题重点开展5G与信息中心网络(ICN)融合的网络架构、新型编址与路由、标识与地址分离、网络虚拟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构建ICN网络试验平台,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和评估。

考核指标:本课题具体考核指标包括:

  • 完成5G与ICN融合网络架构设计和演进路线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 完成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包括:新型编址与路由、标识与地址分离和网络虚拟化等,形成技术方案;
  • 研发支持上述关键技术的ICN等原型设备;
  • 搭建5G与ICN结合的网络试验环境,针对5G与ICN融合的网络技术制定测试规范,完成关键技术的验证和评估;

(5)提交标准提案10篇;

(6)申请发明专利15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建议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三)5G关键设备(仪表等)模块及平台

课题1-17:5G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研发与验证

课题说明:为满足未来更高传输速率要求,5G基站将支持具有上百根天线的大规模天线阵列和数百兆系统带宽。现有信道模拟器在通道数和带宽上无法满足上述需求,迫切需要研发更先进的信道模拟器,支持宽带大规模天线技术及产品的测试验证。

研究目标:面向5G大规模天线技术及产品测试,研发宽带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研究并推动大规模天线信道建模标准化,完成与系统厂商的互操作测试。

考核指标:完成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器研发与性能验证,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1)工作频率支持400MHz至76GHz;工作频点及带宽灵活可调;

(2)支持3GPP和ITU定义的5G信道模型,可通过软件编程灵活改变信道模型和参数配置,并支持符合MATLAB MAT格式信道数据文件的导入和导出;

(3)低频指标要求:

  • 单台信道模拟器支持4-3.6GHz频段,32x4 TDD双向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与测试(每射频通道带宽不低于200MHz);
  • 多台信道模拟器级联支持4-3.6GHz频段,128x4 TDD双向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与测试(每射频通道带宽不低于200MHz);
  • 射频功率输入范围大于80dB(+20dBm至-60dBm),射频功率输出范围大于90dB(+0dBm至-90dBm),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1dB,AWGN调整步长0.1dB,衰落信道增益动态范围60dB,EVM小于-42dB(OFDMA,1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

(4)高频指标要求:

  • 单台信道模拟器支持毫米波频段(如:25-30GHz,37-43.5GHz和66-76GHz频段)32x4 TDD双向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与测试(每射频通道带宽不低于500MHz);
  • 多台信道模拟器级联支持毫米波频段(如:25-30GHz,37-43.5GHz和66-76GHz频段)128x4 TDD双向大规模天线信道模拟与测试(每射频通道带宽不低于500MHz);
  • 25-30GHz频段:输入范围大于62dB(+10dBm至-52dBm),射频功率输出范围大于90dB(+0dBm至-90dBm),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AWGN调整步长0.1dB,衰落信道增益动态范围40dB,EVM小于-36dB(OFDMA,5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92dBm/MHz;
  • 37-43.5GHz频段:输入范围大于57dB(+10dBm至-47dBm),射频功率输出范围大于70dB(-10dBm至-80dBm),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1dB,AWGN调整步长0.1dB,衰落信道增益动态范围40dB,EVM小于-34dB(OFDMA,5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80dBm/MHz;
  • 66-76GHz频段:输入范围大于50dB(+10dBm至-40dBm),射频功率输出范围大于60dB(-10dBm至-70dBm),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1dB,AWGN调整步长0.1dB,衰落信道增益动态范围40dB, EVM小于-32dB(OFDMA,5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72dBm/MHz;

(5)低频和高频信道模拟器可基于统一平台实现,也可基于不同平台实现;

(6)提出基于信道模拟器的5G高频和低频大规模天线系统测试方案,并完成与2个系统厂商5G大规模天线样机的互操作测试;

(7)提交3GPP/ITU相关标准化文稿10篇;

(8)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8: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模拟器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模拟器设备对于新技术及产品研发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已开始5G研发技术试验,需要通过具有终端模拟功能的仪表来实现5G增强移动宽带场景空中接口的终端侧方案,验证5G关键技术与系统方案,推动5G标准制定,支撑5G产品研发。

研究目标:面向5G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阶段的测试需求,开发满足5G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技术需求的终端模拟器,完成5G终端物理层和高层协议模拟,可灵活地实现终端侧的空口技术方案,配合系统设备厂商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推动5G新空口标准化。

考核指标

  • 研制5G增强移动宽带终端模拟器样机,提供2套5G终端模拟器仪表;
  • 支持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测试,单终端天线数不少于8根,可同时支持16个以上终端进行性能测试;
  • 射频指标要求:面向6GHz以下低频段,工作频率支持400MHz至6GHz,单个终端带宽不低于100MHz,射频输入范围大于60dB(-25dBm至-85dBm),射频输出范围大于80dB,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1dB,EVM小于-42dBm(OFDMA,1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面向6GHz以上高频段,工作频率支持6GHz至76GHz相关5G波段(至少包括24.25-30GHz、37-43.5GHz、66-76GHz等频段之一),单个终端带宽不低于200MHz,射频输入范围大于60dB (-25dBm至-85dBm),射频输出范围大于80dB,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EVM小于-42dBm(OFDMA,2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
  • 研发硬件平台具备支持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测试的能力,实现至少2家系统厂商的5G新空口终端侧技术方案并完成互操作测试,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中与系统厂商的测试;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本课题由仪表企业牵头,鼓励系统设备企业作为联合单位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19:移动物联5G终端模拟器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模拟器设备对于新技术及产品研发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已开始5G研发技术试验,需要通过具有终端模拟功能的仪表来实现5G移动物联空中接口的终端侧方案,验证5G关键技术与系统方案,推动5G标准制定,支撑5G产品研发。

研究目标:面向5G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阶段的测试需求,开发满足5G移动物联技术需求的终端模拟器,完成5G终端物理层和高层协议模拟,可灵活地实现终端侧的空口技术方案,配合系统设备厂商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推动5G新空口标准化。

考核指标

(1)完成2套5G移动物联终端模拟器研发;

(2)支持低功耗大连接场景测试,单套终端模拟仪可模拟10万连接/小区,支持基站设备大连接能力指标测试;

(3)支持低时延高可靠场景测试,满足空口时延1ms指标要求;

(4)射频指标要求:工作频率支持400MHz至6GHz,射频输入范围大于60dB(-25 dBm至-85dBm),射频输出范围大于80dB,射频输出电平分辨率0.1dB,EVM小于-42dBm(OFDMA,100MHz带宽),输出底噪小于-102dBm/MHz;

(5)所研发硬件平台具备支持移动物联场景测试的能力,基于统一硬件平台,实现至少2家系统厂商的5G新空口终端侧技术方案并完成互操作测试,支撑5G技术研发试验中与系统厂商的测试;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仪表企业牵头,鼓励系统设备企业作为联合单位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20:3.5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

课题说明:5G终端核心器件是影响5G终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突破3.5GHz频段等6GHz以下频段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的研发,掌握低损耗芯片封装技术。

研究目标:基于5G低功耗高速率应用需求,研发6GHz以下频段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试验样片,解决芯片效率和线性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

考核指标:研发满足5G需求的3.4-3.6GHz终端功率放大器样片芯片,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 完成4-3.6GHz终端开关和功率放大器芯片研发和封装测试;
  • 功率放大器和开关的工作电压范围4-4.2V,一体化形式芯片可采用2-3颗晶片封装实现;

(3)功率放大器饱和输出功率和功率附加效率:PSAT>34dBm,PAE SAT>45%;1dB压缩点输出功率和功率附加效率:OP1dB>32dBm,PAE1dB>35%;大信号-1dB带宽:BW-1dB(OP1dB)>300MHz(即OP1dB在300MHz带宽内变化小于1dB);功率放大器线性输出最大功率27dBm时, 输入64QAM调制信号满足ACLR≤-36dBc,增益>28dB,PAE>30%;输入输出阻抗50Ω,输入回波损耗10dB;进行64QAM调制信号测试,实现不低于1Gb/s数据率,在平均输出功率24dBm下EVM<2%;实现芯片一体化封装,一体化封装后开关导致的插损不高于2dB;

(4)完成5G终端开关和功率放大器芯片设计和样片流片,提供实验样片100片以上,优先在国内流片;

(5)完成所研发芯片的特性测量、建模和仿真;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21:20-30GHz频段5G终端功放芯片样片研发

课题说明:5G终端核心器件是影响5G终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突破20-30GHz频段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的研发,掌握低损耗芯片封装技术。

研究目标:基于5G低功耗高速率应用需求,研发工作在20-30GHz重点频段的5G终端高效率高线性功率放大器芯片试验样片,解决芯片效率和线性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

考核指标:研发满足5G需求的24.25-30GHz频段终端功率放大器样片芯片,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1)完成5G终端开关和功率放大器芯片研发和封装测试;

(2)功率放大器和开关的工作电压范围3.4-4.2V,一体化形式芯片可采用2-3颗晶片封装实现;

(3)功率放大器饱和输出功率和功率附加效率:PSAT > 26dBm,PAE SAT>35%;1dB压缩点输出功率和功率附加效率:OP1dB>24dBm,PAE1dB>25%;大信号-1dB带宽:BW-1dB(OP1dB)>5GHz(即OP1dB在5GHz带宽内变化小于1dB);功率放大器线性输出最大功率18dBm时,输入64QAM调制信号满足ACLR≤-38dBc,增益>20dB,PAE>20%;输入输出阻抗50Ω,输入回波损耗10dB;进行64QAM调制信号测试,实现10Gb/s数据率,在平均输出功率15dBm下EVM<2%;实现芯片一体化封装,一体化封装后开关导致的插损不高于3dB;

(4)完成5G终端开关和功率放大器芯片设计和样片流片,提供实验样片100片以上,优先在国内流片;

(5)完成所研发芯片的特性测量、建模和仿真;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1-22: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

课题说明:为推动全球统一5G标准研制及产品研发,我国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构建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汇聚国内外主流设备、芯片、仪表企业,重点通过技术方案验证和系统及组网验证各阶段测试,推动技术标准研发,针对5G低频和高频候选频段开展兼容性测试。

课题目标:构建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重点开展技术方案验证和系统及组网验证测试,验证5G技术方案与概念样机性能,针对5G低频和高频重点频段开展兼容性测试。

课题指标:

  • 集成测试仪表与测试软件,构建室内外测试环境,形成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对专项布局的5G系统、终端、仪表等研发课题开展测试验证;
  • 构建5G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系统,满足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5G典型场景下5G技术方案及概念样机的吞吐量、频谱效率、流量密度、时延、用户连接数等ITU性能指标测试需求,支持大规模天线阵列、新型多址、高频段通信、新型多载波及先进编码等5G核心关键技术的功能与性能测试验证;
  • 面向ITU性能指标要求,基于系统厂商提出的5G技术方案,开展5G概念样机的单站及组网性能测试,完成至少3家系统设备厂商技术方案的测试验证,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
  • 利用终端模拟仪表,开展5G系统概念样机的性能测试,至少完成1款终端模拟仪表与2家系统厂商的5G概念样机的性能测试,并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
  • 开展4-3.6GHz频段5G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兼容性测试以及6GHz以上重点频段的5G系统特性研究和兼容性评估,并提供相应的频谱研究及测试评估报告;
  • 制定统一的5G技术研发试验规范,完成至少20本5G技术测试规范;
  • 基于所构建室内外测试环境,开展5G典型业务演示;
  •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由第三方研究机构牵头承担,系统及运营企业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5个。

课题1-23:5G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专利评估数据库

课题说明:5G技术的演进路线逐渐明晰,产业格局呈现新的特征,技术创新和竞争态势在5G阶段出现新的变化并影响产业发展,为企业在5G知识产权布局和未来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需建立5G知识产权综合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创新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促进5G产业化进程。

研究目标:针对5G发展的新形势,研究5G知识产权战略和5G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5G标准必要专利,研究5G标准相关开源协议知识产权风险,建立5G专利信息数据库和预警平台;建设5G专利质量评估平台,研究5G专利协同运用和联合运营机制,开展专项三5G课题知识产权质量评估。

考核指标:完成5G知识产权战略及相关研究、建设5G专利信息数据库和预警平台,以及5G专利质量评估平台,开展标准必要专利评估。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1)研究5G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确定战略目标、发展任务和工作重点,并规划具有前瞻性与可操行性的战略路线图,完成5G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年度报告,不少于3册;

(2)研究以标准必要专利为主的专利诉讼和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规则,建立符合产业需求的标准必要专利披露公共信息平台,完成符合5G产业发展的标准必要专利披露、评估与许可规则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不少于3册;

(3)开展5G标准必要专利的评估分析,每年完成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开披露的标准专利评估不少于500件,总评估量不少于1500件,并形成评估分析报告不少于10册;

(4)形成5G关键技术专利信息数据库,包括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新波形、网络切片、边缘计算、接入网虚拟化等多个5G技术专题,增强移动宽带,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多种5G场景,总专利数量不少于1万件;形成5G技术创新和专利风险预警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成5G各关键技术领域分类专利态势研究及风险预警年度分析,并形成研究报告总数不少于15册;

(5)搭建5G开源代码知识产权状况评估环境,实现对5G标准相关开源协议和代码的评估比对,具备对至少3项5G主要开源协议的代码评估能力;形成5G标准相关开源协议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报告不少于3册;

(6)搭建专项三5G专利质量评估平台,研究5G专利协同运用和联合运营机制,开展专项三5G课题知识产权质量评估,跟踪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完成专项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研究年度报告不少于3册,5G专利协同运用和联合运营机制建议1册。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5: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在该领域具有知识产权研究和平台基础的单位牵头承担,组织产学用协同开展研究。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课题1-24:5G广播电视网与移动通信网融合架构方案研究

课题说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移动电话或者平板电脑来观看实时或非实时的广播影视内容。未来,移动终端必定是支持移动通信网、WiFi、广播电视网等技术的多模终端。为此,针对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进行有效的网络和业务融合,取长补短,灵活的配置和使用单播、广播技术手段,则可以全面提升网络的传输效能,满足用户的多种业务需求。

研究目标:

研究广播电视与移动通信融合网络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提出融合网络的系统架构和技术实现方案及融合网络的频率规划建议方案。

考核指标:

(1)研究已有内容提供商、广播网络运营商、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模型和网络模型,提出未来智能融合媒体网络的业务需求报告和技术需求报告各一份;

(2)开展相关频率规划和测算研究,重点侧重广播大塔与移动通信基站的干扰测算,提出融合网络的频率规划研究研究报告;

(3)研究通过大数据、智能引擎等技术,对业务数据进行汇聚和分流,对用户实现业务引导,对网络实现数据引导;

(4)提出一种广播电视网与移动通信网络融合的技术方案,提出相应的研究报告。可实现通过智能管理和调度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和协同覆盖,增加广播业务的灵活性,降低移动通信网络的带宽需求压力,提高全网传输效能。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5: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广电系统相关单位联合通信相关单位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5个。

项目二: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说明:2017年度该项目聚焦于LTE-A pro技术测试仪表等薄弱环节,支撑LTE-A技术和产业发展,保持产业竞争力。

课题2-1:LTE-Advanced Pro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开发

课题说明:全面支持LTE-Advanced Pro/LTE- Advanced/LTE/WCDMA/TD-SCDMA/GSM的多模多频是终端发展方向,能够对多频多模终端射频一致性进行测试的系统是多模终端研发的必备测试验证平台;针对面向R13的LTE-Advanced Pro终端特点及相关新技术,依据实际测试需求,研究LTE-Advanced Pro终端的射频测试方法,将填补LTE-Advanced Pro射频测试系统的空白,推动终端性能进一步提高。

研究目标:开发面向R13的LTE-Advanced Pro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提供射频测试和验证手段,支持LTE-Advanced Pro/LTE-Advanced/LTE/WCDMA/TD-SCDMA/GSM多模多频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

考核指标:开发自主基站模拟器,支持3GPP R13标准或我国通信行业标准(截至2018年6月版本)要求的80%以上LTE-Advanced Pro多模终端的射频指标测试,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多模支持能力:提供两套LTE-Advanced Pro多模多频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仪表支持LTE-Advanced Pro/LTE-Advanced/LTE/WCDMA/TD-SCDMA/GSM等系统功能,支持3D/FD-MIMO、Massive CA、Dual Connectivity、LAA、ProSe等功能;

(2)多频段支持能力:射频指标测试用例需支持多频段,仪表至少支持36.101规定的全部LTE-Advanced Pro频段和系统带宽配置,至少支持如下频段:TDD:Band 38/39/40/41/42;FDD:Band 1/2/3/7/12/23/27;

(3)测试用例覆盖能力:能够对R13的LTE-Advanced Pro终端进行射频发射机、接收机、收发信机进行全面的标准符合性测试,支持LTE-Advanced Pro测试用例个数不少于3GPP R13标准或我国通信行业标准(截至2018年6月版本)射频一致性部分的80%;

(4)射频指标要求:频率范围100MHz至18GHz,分析带宽支持160MHz,相位噪声-133dBc/Hz@10kHz 500MHz,最大接收功率+30dBm,输出电平范围-15dBm至-120dBm;

(5)系统软件研发:实现对系统内所有仪表的远程控制,开发射频测试系统的自动化测试软件,所有测试用例均可自动控制运行,测试数据可自动记录;

(6)产业化水平:组成系统的仪表国产化率不低于60%(按组成系统的仪表种类计算),形成年产10台(套)的产业化批量生产能力;

(7)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建议测试仪表企业牵头承担。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不超过4个。

课题2-2:LTE-Advanced Pro终端一致性TTCN测试集开发

课题说明在新一代移动通信5G标准完善并商用化之前,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终端能力全面支持物联网通信D2D等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是移动终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运营商网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套针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开发的TTCN代码集是对终端能力进行全面测试以确保向5G技术平滑过渡的先决条件。

研究目标:开发一套针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终端TTCN测试代码集,支持D2D、eIMTA、NB-IoT、eMTC等3GPP Release 13版本协议中规定的TD-LTE- 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特性的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能够满足终端商用需求。

考核指标:

(1)开发一套针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终端TTCN测试代码集,针对3GPP Release 13版本协议中规定的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的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

(2)更新相应的测试模型,支持针对3GPP Release 13版本D2D、eIMTA、NB-IoT、eMTC等特性及其增强特性的测试需求;

(3)测试代码集中包含3GPP RAN5 R13标准(截至2018年9月版本)定义的针对TD-LTE-Advanced及其后续演进技术的全部测试例数的90%以上,测试内容包括相关制式下小区重选、切换、重建立、重定向、随机接入、测量上报等空口信令流程测试;

(4)终端一致性代码成果应用于LTE-A pro终端一致性仪表研发,形成年产10台(套)的产业化批量生产能力;

(5)定期对测试代码进行更新以支持3GPP RAN5/GCF认可的终端一致性测试最新标准版本。

实施期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经费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本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方式。

申报方式:公开择优,拟支持1个团队。建议具有TTCN测试集开发经验的单位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如联合申报,联合单位(不包括牵头单位)数量不超过5家。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1月6日23:22: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23950.html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20个专项@20210617) 科研资讯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20个专项@20210617)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 2021.6.17发布(3个)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等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重点专项 项...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50个专项@20210517) 科研资讯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汇总(已发布50个专项@20210517)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 关于“揭榜挂帅”项目,指南提出,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申报指南汇总 科研资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申报指南汇总

截止2020年12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项目中,70个重点专项发布了申报指南。 3月23-25日(17个) 20201-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申报指南 20201-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进程(锐动源截至11月23日) 科研资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进程(锐动源截至11月23日)

根据国科管系统和各专业机构官网公开数据,动源君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0年项目中,45个重点专项发布了申报指南。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