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全世界的“院士”从本质精神上都大同小异,都属于科学及学术界的最高(终身)荣誉头衔。评选制度从原理上也是大同小异,由已当选的院士来推举、投票。
院士及院士制度起源于法国。法国于17世纪中叶最早建立院士制度,后该制度被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各国相继成立(国家级性质)科学院,聘选院士。在法兰西学院过去300多年的历史中,一共仅仅产生过709名院士。也就是说,法国平均每年才会产生两名法兰西院士。
法兰西学院始终保持了40名院士这一“神奇”编制。名额如此稀贵,不难理解,为什么雨果在连续申请4次后才被选中,而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则连续24次被法兰西学院拒之门外。法国人很尊重院士,将院士尊称为“圣人”。当其40名院士当中有人去世时,才会遴选新院士来弥补这一空位。不过,新院士的选举往往要在老院士去世后几个月进行。法兰西把这几个月称为“悼念期”,以表示对去世院士的尊重。
法兰西学院(L’Institut de France)成立于1795年10月25日,是法国独具一格、世界闻名、群英荟萃、举足轻重的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下设五个学术院:法兰西学术院(L’Académie française),成立于1635年;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成立于1663年,即后来的法兰西文学院;法兰西科学院(L’Académie des sciences),成立于1666年;法兰西美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成立于1816年,是成立于1648年的绘画和雕塑学术院、成立于1669年的音乐学术院和成立于1671年的建筑学术院的组合;法兰西人文院(法兰西人文科学院)(L’Académie des sciences morales et politiques),成立于1795年,1803年被取消,1832年得以恢复。
法兰西学院中的法兰西学术院,设院士40人,开始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家,后来陆续入选为院士的也有少数哲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知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甚至军事家等。院士是终身制职位。只有在某成员去世留下空缺时,才通过全体成员投票选举新成员。被选为院士则意味着从此进入法国文化历史的殿堂,成"不朽者"。名字刻在学院墙壁上,令后代永志不忘。
创办者意在挑选出每一时代文学与思想界的顶峰人物,让他们共济一堂,以弘扬法兰西语言与文化。候选人可由自己申请或由社会推荐。
非常有趣的是,法兰西学术院的40位院士享有王室成员的殊荣,与贵族一样享有佩带宝剑的权利。如今,帝制和王室已经随风而去,而学院象征荣誉、权利与地位的院士宝剑依然作为传统保留下来,每位院士的宝剑都是自己构思、专人设计、独一无二的珍品。
法兰西学术院的首位华裔院士程抱一(本名程纪贤),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一位华裔院士,于2002年被选为法兰西学术院终身院士,当他被选为这个象征着法国荣誉的学术机构的院士时,全法国的华人为之振奋。他不仅是院士中的第一位华裔,也是法兰西学院近370年历史中第一位亚裔院士。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盛赞程抱一“是位我们这个时代的智者”。程抱一先生成为有史以来的第705名院士,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亚洲人。(责任编辑张媛媛,主编李志民)
英国
英国皇家学会对新院士的推选有严格的名额限制,是与法国宁缺毋滥的稀缺思路相近的国家,但名额比法国多一些,目前共有1527名院士。每年只能选出最多44名新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的起源和历史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始创于1660年,迄今已有358年历史,是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其院士均为尖端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皇家学会是一个独立、自治的机构,在制定章程、选举院士时独立操作,无须政府批准,但与政府的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政府为皇家学会经营的科学事业提供财政资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是学会的赞助人。
第一次“学会”会议于1660年11月28日召开,在此之前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在格雷沙姆学院做了一次演讲,与罗伯特•博伊尔(Robert Boyle)和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等其他顶尖学者一起,很快得到了英国王室的批准。从1663年起,它被称为“伦敦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
学会的座右铭为“Nullius in Verba”,含义为“不相信任何人的话(take nobody’s word for it)”,它表达了研究者们抵抗权威的支配、通过实验确定的事实来核实所有陈述的决心。
1850年,当时的英国政府向皇家学会提供了第一笔资助1000英镑,用以资助科学研究,英国政府对皇家学会的资助制度由此确立。尽管如此,皇家学会始终保持独立运作,不对政府负责,也不接受政府领导和管理。到了1876年,政府的年拨款数额升至5000英镑。现在,皇家学会每年能筹集到4200万英镑,大部分来自政府资助,其余部分来自多种渠道的收入,如学会的投资、遗产及个人的捐赠、出版物、工业界的研究合同等。
学会没有自己的科研实体,它的科学研究、咨询等职能主要通过指定研究项目、资助研究、制订研究计划、通过院士与工业界联系及开展研讨会等实现。
院士总名额
英国皇家学会会址位于伦敦市中心区。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共有21名成员,每年通过年会改选其中10名。21名成员中有5名是学会的负责人,依据学会章程,除这5人外,其他16名理事会成员不得连续任职两年以上;学会会长及外事秘书任期为5年。自1915年以来,皇家学会的历任会长大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现任的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是Dr Venki Ramakrishnan,于2015年12月1日开始任期。他在核糖体结构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并于2012年被授予爵士头衔。
1660年创立之初,皇家学会大约只有100多名院士,10年后人数增加了一倍。到19世纪初叶院士达到500人上下,但其中真正的科学家还不到一半,一大半都是名誉院士。1731年学会修改了章程,所有院士(院士)候选人都必须获得书面推举,并需要得到支持者的签名。到1847年学会才决定,院士的获选提名必须基于他们的科学成就。这样,英国皇家学会从一个“会所”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科学学会。目前共有1527名院士。
增选名额
英国皇家学会是一个由英国和英联邦最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自治团体。研究员和外国成员是通过同行评议程序,在科学卓越的基础上终生选举产生的。有大约1600名研究员和外国成员,其中有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每年从现有研究金提议的大约700名候选人中选出最多52名研究员和最多10名外国成员。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当代的斯蒂芬·霍金、胚胎移植及肝细胞研究权威安妮·麦克莱伦、互联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等世界著名科学家都在其院士名册。数据显示,皇家学会的院士中有5%是女性。过去10年间当选的院士中女性占10%。
2018年5月8号公布了今年的院士名单,50位杰出的科学家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其中10位是对科学的具有杰出贡献的外国成员。其中招收的研究员(12名)和外国成员(2名)中共14名为女性。新成员来自英国和英联邦,包括奥克兰、墨尔本、纽卡斯尔、萨里和多伦多,以及来自以色列、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和瑞士的国际机构。具体成员名单可参见:https://royalsociety.org/news/2018/05/distinguished-scientists-elected-fellows-royal-society-2018/
增选办法
·提名
每一位竞选者或外籍院士的候选人必须由皇家学会的两名成员提名,并签署建议书。该证书载有一份说明,说明提出建议的主要理由,并可供其他研究员查阅。填妥的建议书必须于每年9月30日前收到。此外,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鼓励大学校长、研究理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向候选人提出建议。这些建议也必须在每年9月30日以前收到。提名研究员有责任通知候选人他或她已获提名。申请人须与候选人协商,确保所有与提名有关的资料均为最新资料。任何一年新提名的人数都没有限制。在2019年的选举中,约有700名候选人竞选院士,约70名候选人正在考虑成为外国成员。候选人一旦被提名,就有资格参加七年的选举。如在此期间未能当选,可在三年任期届满后重新提名一名候选人,然后仍有资格参加三年任期的选举。这个三年周期可以无限重复。除在评审过程中私下咨询的个人外,学会不会向其他人士提供获提名候选人的详细资料。
·选举
英国皇家学会理事会负责监督遴选过程。生物科学秘书和物理科学秘书这两名干事负责这一进程的顺利进行。理事会委任十个学科领域委员会,即分区委员会,负责推荐最具实力的候选人参选。每个候选人由相关的部门委员会根据完整的简历、他们的研究成果的细节、他们所有的科学出版物的清单和他们20篇最好的科学论文的副本来考虑。小组委员会的成员每年3月初投票产生一份最终名单。各部门委员会还推荐外国院士候选人。理事会在4月确认了最多52名候选人和最多10名外籍候选人的最后名单,并在5月的一次会议上举行一次无记名投票。候选人如果能在出席并参加投票的议员中获得三分之二的选票,就能当选。多达52名候选人提名奖学金,最多18个奖学金可以分配给候选人来自物理科学,18位来自生物科学,10位来自应用科学、人文科学和联合物理生物科学。
·任命
在7月的仪式上,新院士正式被协会录取,届时他们将签署《章程》和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院士的义务。该义务如下:“我们在此签署,特此承诺,我们将努力促进伦敦皇家学会提高自然知识的好处,并追求该学会成立的目的;我们将尽我们所能,执行以按照理会名义要求我们采取的那些行动;又遵守本会的章程和常例。只要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向我们的会长表示要退出学会,将来就可以免除这一义务。”
皇家学会是英国实际上的国家科学院,在国内、国际上都代表英国科学界,学会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并一直在欧洲科学基金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多年来,学会与英国国内及世界各地众多科学组织都建立并保持着互利合作的关系,为促进世界科学的进步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责任编辑肖书笑,主编李志民)
日本
日本学士院(The Japan Academy)是日本最高的学术机构,位于东京都台东区的上野恩赐公园内。1879年1月15日,在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倡导下,日本仿照法兰西科学院成立了东京学士院。1906年东京学士院改称帝国学士院。1947年改名为日本学士院,并作为日本科学委员会的附属机构。1956年,依据日本政府颁布的《日本学士院法(The Japan Academy Law)》,日本学士院恢复其独立身份,成为文部科学省的一个特设机构。其宗旨(Aim)主要有两条:特殊优待取得突出学术成就的杰出科学家;开展有益于追求学术进步的必要活动。
日本学士院由“会员(Members)”组成,会员为终身荣誉。会员实行定员制,最初1879年东京学士院定员为40人,1906年帝国学士院定员为60人,1925年又扩展至100人,1949年日本学士院定员为150人,此额度后被写入1956年的《日本学士院法》,至今未曾变更。会员根据所属专业不同分为两个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定员为70人;纯科学及其应用学部(Pure Scien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定员为80人。两个学部下面的分学部也进行了定员,由于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通常会出现缺员的现象。日本学士院的现只有128位,缺22人名额。
表1 日本学士院会员构成情况
会员由日本学士院根据章程从取得杰出成就的学者中选举产生,为终身制,并以兼职国家公务员的身份获取会员年金(Annuity)。会员身份既象征着国家层面的认可和荣誉,也意味着追求学术进步的责任和义务。《学士院法》明确规定,会员必须在总会上提交或介绍自己的学术论文。
日本学士院还为对日本学术做出杰出贡献的外籍人士授予客座会员称号(Honorary Members),同样采取定员制,满员为30人,我国的杨振宁院士是纯科学及其应用学部的现任客座会员,已故的季羡林先生曾经是人文与社会科学部的客座会员。
日本学士院的运行经费来自政府财政拨款,2011年的年度预算接近5.97亿日元。日本学士院有自主管理权,实行“会员治院”,其正院长(the President)、副院长(the Vice President)和两个学部的主席(the Chairmen of Sections)均由会员选出,院长经总会同意,可为学士院制定内部管理法规。学士院设有秘书处(Executive Secretary),秘书处职员定员为11人,秘书处处长在院长和其他官员的指导下管理学士院日常事务,秘书处职员在上司的指导下参与事务管理。日本学士院的重要事宜是以会议的形式商议和决定的,总会(General Meetings)负责学士院重要事宜的商议和决定,学部会(Sectional Meetings)负责各自学部重要事宜的商议。
日本学士院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活动(Activities),为会员提供服务并促进科学技术发展:1.对学术上特别优秀的论文、著作及其他研究业绩授奖(Awarding Prizes);2.编辑和出版学士院学刊(Transactions)和纪要(Proceedings),并发表会员或由会员介绍的论文;3.实施适宜于学士院执行的鼓励学术研究的其他活动,如国际交流、公众演讲和研究经费补贴等。
日本学士院所颁发的个人奖主要有帝国奖(Imperial Prize)、日本学士院奖(Japan Academy Prize)和爱丁堡公爵奖(Duke of Edinburgh Prize),前两者每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取得卓越研究成就或发表特别杰出学术论文或著作的个人,至今已分别有179人和801人获奖,后者则每两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物种保护方面取得成就的个人,至今已有16人获奖。为了肯定年轻学者的工作、鼓励他们勇攀学术高峰,日本科学院于2004年起从日本科学促进会主办的JSPS奖年度获奖者当中遴选出6个以内的优秀者授予日本科学院勋章(Japan Academy Medal),至今已有80人获奖。(责任编辑杨硕,主编李志民)
美国
美国的院士制度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1863年3月3日,为满足政府对有关科学问题的独立决策建议的迫切需求,当时的林肯总统签署了成立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的国会法令。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使命是“应任何政府部门或机构的要求,调查、研究、试验和报告任何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随着科学在很多领域及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断增大,美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国家科学院体系不断扩大。最终,发展出另外平行的三个组织: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1916年)、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NAE)(1964年)和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1970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医学研究院都是由杰出科学家组成、是独立的、非营利性团体,也是荣誉性的咨询机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则是三大研究院的主要执行机构。美国联邦政府并不向它们提供直接拨款,但国家科学院的很多研究都是应国会和有关政府部门的要求开展的,因而可以获得这些机构相应的资助。除了为联邦政府服务外,科学院还根据一些基金会、州政府、私营机构和慈善团体的要求开展一些对国家有益的重大课题研究,这些也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科学院可以接受捐赠,但前提是捐赠的资金不能影响科学院研究的客观性。另外,科学院通过出版等业务获得的收入也是其经费来源之一。
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研究院这三个科学团体均由院士、名誉院士和外籍非正式院士组成,外籍非正式院士取得美国国籍即可成为院士。
院士须经选举产生。最初成立时国家科学院只有50名院士,后来不断有杰出的科学家通过选举成为院士,院士队伍逐渐得以扩大。每年4月份在华盛顿召开一次年会。从2012年科学院年度大会开始,2012年至2017年,每年年度大会新增选的院士人数不得超过84人,外籍院士每年增选的人数不超过21名。根据新的规定,新增院士名额减少,2018年及以后的年度大会每年新增选院士人数不得超过72人,每年新增选的外籍院士人数为院士的25%。每年新增选的外籍院士中居住在美国的不得超过3名。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现已有近20名的中国籍院士。
美国医学研究院每年新增65名院士、5个外籍院士,授予在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成就卓著的学者。美国国家工程学院每年增选院士人数不超过上年度院士总数的3%,授予在工程研究、实践以及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
院士选举依据的是科学家在本领域的杰出成就,实行提名制,没有院士申请程序。按规定,院士候选人必须经过一名院士的正式提名。院士提名候选人必须以书面的形式提交提名信。书面提名信内容必须包括一份对被提名者学术成就的不超过250字的简要介绍,并选列不超过12份此人的出版物作为参考。提名还需要一份50字以内的提名陈述,对被提名者的学术成就给予肯定。考察院士候选人从提名开始,接下来要对被提名人的情况进行全面核实。被提名者需在学部内或者跨学部进行考察,获得学部赞成的被提名者才能进入候选人名单,提交科学院进行投票选举。投票选举需经过两轮,第一轮是倾向性投票,在年度大会之前举行,根据这一轮投票的得票多少将候选人排序;第二轮是在年度大会上进行决定性投票。在第二轮决定性投票选举中获得2/3以上赞成票的候选人方可当选。名誉院士和外籍院士没有选举权,他们无权参加院士和科学院管理者选举的投票。
美国国家科学院设有数理科学、生物科学、应用和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社会科学五个学部。涵盖了包括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化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生理科学、神经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种群生物学、进化与生态学、工程学、应用生物学、应用物理和数学科学、医学遗传学、血液学和肿瘤学、医学生理学、内分泌与代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和政治学、经济科学等主要学科领域。
为确保美国国家科学院体系出具的各类研究报告的真实性,树立公正的形象,获得公众的信任,国家科学院体系对于研究委员会的组成和平衡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规定明确要求科学院体系发布的所有报告都必须符合相关程序,研究委员会的组成要避免利益冲突。这项规定认为,研究委员会成员的个人资质并不是这个过程的唯一决定因素,高素质、高水平的委员会成员是研究报告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鉴于科学技术及相关问题的缜密和复杂性,必须对委员会成员的知识、经验和视角等进行全面、认真评估,以利于委员会完成其使命。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影响个人客观判断和给他人或其他机构带来不公平的任何人都不能参加相关的研究委员会。
总之,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院士都是由高水平的、卓越的科学家们组成的队伍。他们不仅在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于政府的发展方向和重大科技问题的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责任编辑李曦,主编李志民)
俄罗斯
俄罗斯科学院
俄罗斯科学院(Российская Aкадемия Hаук)是俄罗斯的最高学术机构,于1724年2月8日在圣彼得堡成立,至今已有294年的历史,目前总部设在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规模庞大、科研实力雄厚,长期以来,俄罗斯科学院卓有成效地推动着俄罗斯科学事业的发展,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众多世界一流的成果,至今已有19位院士先后获得诺贝尔奖。
2012年之前,俄罗斯科学院拥有工作人员九万多名,但只有55%为学术研究人员;当年科学院共有500多名院士和700多名通讯院士,这些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4岁。2000年至2014年,俄罗斯民用科研预算翻了20倍(其中很大部分流入科学院),但这14年间俄罗斯科研人员在Web of Science收录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并无明显提升,比例仅占2.1%,排名跌出世界前十。
为提高科学机构的效率和竞争力,振兴科学发展,俄罗斯于2013年开启了科学院改革进程。2013年9月俄总统普京正式签署改革法案,将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并入俄罗斯科学院,并宣布成立联邦科研机构管理局,管理科学院资产。2014年6月27日,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签字批准俄罗斯科学院章程,这是俄科学院历史上的第七份章程,是改革后的俄科学院将遵循的根本性文件。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章程规定,院士和通讯院士的增选为每三年一次。自2015年起俄政府开始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精简整合,科研经费逐步流向科研效率高的机构。改革后的俄罗斯科学院包括3个分院(西伯利亚、乌拉尔和远东分院)、13个学部,下设15个地区性科研中心,共500多个科研机构,有工作人员约5.5万名,主办的刊物有《俄罗斯科学院学报》、《俄罗斯科学》和《自然》等。
俄罗斯科学院最近一次院士增选是在2016年10月举行的,这也是科学院改革后的首次增选。俄罗斯科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必须是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的顶尖学者才能成为院士,通讯院士则必须是在本学科领域做出突出学术贡献的学者。此次院士增选还严格遵照了俄罗斯科学院章程的规定程序,首先由政府认可的科研机构、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推荐候选人,已当选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也拥有推荐权。此后,候选人名单被提交至对口的俄罗斯科学院各学部的分部,在分部进行投票,通讯院士的人选由现任的通讯院士和院士投票,而院士人选只能由现任的院士进行投票。人选应获得2/3以上的选票,如果多人获得了2/3以上的选票而名额只有一人,则得票最多者当选,如票数相同则需要二次投票,重复投票最多只能举行三次。经过俄罗斯科学院各学部分部、各学部、主席团的多轮公开讨论和无记名投票筛选,在2016年10月召开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大会上最终增选了176位院士、323位通讯院士和62位外籍院士。增选后的统计分析显示,新一轮增选的院士实现了年轻化。例如,此次增选前的院士平均年龄为76.2岁,而此轮新增选的院士平均年龄为69.2岁,最年轻的院士刚满40岁;增选前的通讯院士平均年龄为70.4岁,而此轮新增选的通讯院士平均年龄为53岁,最年轻的通讯院士为31岁。
2017年9月27日,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的新一任院长。截至2018年8月底,俄罗斯科学院现有俄罗斯院士1978人(包括院士875人,通讯院士1103人),外籍院士478人。(责任编辑刘楠,主编李志民)
德国
2007年以前,德国的科学院体系一直由8个地方科学院,一个工程院和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组成。很长时间以来,德国政府和公众都希望德国能有一家国家科学院,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向政府提供科学咨询,向公众传播知识,并在国际上代表德国。2008年,由于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院士来自全德国范围,在国际上影响显著,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决定选择其作为德国的国家科学院。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Leopoldin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院,以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命名,是德国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和医学方面的联合会,也是世界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学术机构(研究中心),学院总部现位于德国东部城市哈雷。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每年增选名额有不超过60人的限制,目前由1500多位院士组成,包括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著名学者。院士大多是在高校或各大研究所工作的教授或研究人员。章程规定科学院每年增选院士约60名,实际选出约50名左右,年满75岁则空出名额,但终身享受院士称号。当选的院士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其中四分之三来自3个德语国家(即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四分之一来自其他国家。中国科学家路甬祥、武忠弼、卢柯、张杰等多名教授都曾先后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共设28个学科组和4个类别学部。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选举过程首先从提名候选人开始,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经3轮选举后产生,选举过程严谨而复杂。第一轮,由本学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的评审组负责人将候选人资料送交给本学科的每位院士,候选人资料包括简历、学术成果及5至10篇在国际著名出版物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和研究成果。所有本学科成员都要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打分,5分为一定入选,4分为特别优先入选,3分为优先入选,2分为基本入选,1分为勉强入选,零分为专业不够格。院士要将自己的打分表和拒绝评选某候选人的理由以保密形式寄送科学院评选委员会,院士在选举中不得投弃权票。获得四分之三选票的候选人才有资格进入第二轮。科学院评审委员会还需听取其他学科部门院士的意见以及非院士的意见。第二轮选举在学部范围内举行。各学科评选组负责人及科学院领导成员参加此轮评选,通过评审委员的详尽讨论,最后通过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第三轮,科学院评审委员会根据各评委的投票结果宣布当选院士候选人名单。新当选院士需要签署承诺书,履行院士的义务。不签署承诺书者视为不接受院士称号。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选举完全是以无记名方式秘密进行的。成员要匿名填写意见表,参与学科组评选、类别部评选以及主席团评选的人都是不同的,学科组有30~40人,类别部有10人左右,主席团有12人。候选人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提名,整个过程就像诺贝尔奖评选一样,接到信函通知才知道自己当选。这就避免了任何个人或小团体对选举结果施加影响。有关专家强调,选举信息透明仅限于院士评委范围内,对外界则严格保密,蒙在鼓里的反而是最后的当选者。
从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章程中看到,德国的院士并不是中国意义上的院士称号,国家科学院实际上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学术组织,德国院士称号虽然拥有最高学术荣誉,但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截至2011年,共有168名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包括居里夫人(Marie Curie),达尔文(Charles Darwin)、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普朗克(Max Planck)、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eothe)、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等享誉全球的科学大师。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选举院士要保证独立性和学术性,德国院士称号突出的是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任何物质利益挂钩。
我国的院士制度起步较晚,国家科学院虽然在新中国诞生伊始便已成立,改革开放后成立了国家工程院,但是与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老牌科学院比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作为在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的国家战略咨询机构和研发力量,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科学院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方面也很多,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上发挥关键性作用,并代表我国科技界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责任编辑段桃,主编李志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