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的标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要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领域;要有助于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及世界一流科学家建立稳固的战略科技合作伙伴关系;要有利于我国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术后代的培养;要有利于交流新的科学思想、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创新资源;要有利于创造团队合作的学术氛围,促进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产出。
历届综述
2017年度
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结果揭晓。来自英国卢瑟福实验室戴维·尼利(David Neely)教授、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彼得·乔治·布鲁尔(Peter G. Brewer)教授及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朱溢眉(Yimei Zhu)教授获奖。同时对获奖专家的合作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给予了通报表彰。中科院副院长张杰宣读了获奖名单和表彰决定,院长白春礼为3位外国获奖专家颁发了奖状和奖牌。
2016年度
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颁发2016年度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为获奖的陈德亮、厄尔·沃德·普拉默和肖开提·萨利霍夫授奖。
2015年度
2016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为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者隆重颁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为获奖个人颁发奖章和奖牌。本次奖项由德国籍的Katharina Kohse-Höinghaus、美国籍的John Kutzbach和英国籍的John Roger Speakman三位科学家获得,同时我院对获奖专家的合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环境研究所和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给予了通报表彰。
2014年度
2015年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为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者隆重颁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为获奖个人颁发奖章和奖牌。本年度该奖项分别由Peter J. Stang教授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获得,同时上述获奖专家的推荐单位——化学研究所和过程工程研究所也得到通报表彰。
2013年度
中国科学院2013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揭晓,本年度该奖项分别由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拉曼教授和美国杜克大学王小凡教授获得,同时上述获奖专家的推荐单位——化学研究所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也得到通报表彰。
2012年度
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授予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先进科学研究中心拉奥教授、德国马普学会赫伯特·雅克勒教授和俄罗斯科学院日列布佐夫教授“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为获奖专家颁发了获奖证书和荣誉奖章,并对上述获奖专家的推荐单位——化学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给予表彰。
2011年度
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授予丹麦奥胡斯大学弗莱明•贝森巴赫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朗尼•汤姆森教授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黑川真一教授“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同时,对上述获奖专家推荐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给予表彰。
2010年度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授予日本东京大学岩本爱吉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斯蒂芬•波特教授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副校长逯高清教授“2010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同时对专家合作单位——北京生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给予表彰
2009年度
1月27日,中科院宣布授予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艾伯特•赫尔曼•格哈德•伯纳教授、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彼得•汉密尔顿•雷文教授和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罗格•博奈教授“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同时对专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给予表彰。
2008年度
中科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授予日本科学技术振兴财团会长有马朗人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沈元壤教授和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石·米歇尔教授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同时对专家合作单位——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给予表彰。
2007年度
经专家评审,中国科学院决定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罗斯高(Scott Douglas Rozelle)教授和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洛塔.雷(Lothar Reh)教授首届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并于3月26日举行颁奖仪式。
获奖名单
姓名 | 单位 | 合作单位 | 国家 | 年度 |
施春风(Shih Choon Fong)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新加坡 | 2018 |
尼尔斯·克里斯蒂安·斯坦塞斯(Nils Christian Stenseth) | 挪威奥斯陆大学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挪威 | 2018 |
小池俊雄(Toshio Koike) | 日本东京大学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日本 | 2018 |
戴维·尼利(David Neely) | 英国卢瑟福实验室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 英国 | 2017 |
彼得·乔治·布鲁尔(Peter G. Brewer) | 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 |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美国 | 2017 |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朱溢眉(Yimei Zhu) | 美国能源部 |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美国 | 2017 |
陈德亮 | 瑞典哥德堡大学 | 青藏高原所 | 瑞典 | 2016 |
厄尔·沃德·普拉默(Earl Ward Plummer) | 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 | 物理所 | 美国 | 2016 |
肖开提·萨利霍夫(Shavkat Salikhov) |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 | 新疆理化所 | 乌兹别克斯坦 | 2016 |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 | 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 | 中国科大 | 德国 | 2015 |
约翰.库茨巴赫 |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 地球环境所 | 美国 | 2015 |
约翰.斯皮克曼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遗传发育所 | 英国 | 2015 |
彼得·史唐(Peter J. Stang) | 《美国化学会志》(J.Am.Chem.Soc) | 化学研究所 | 美国 | 2014 |
杨·克里斯特·杨森(Jan-Christer Janson) |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 过程工程研究所 | 瑞典 | 2014 |
让·保罗·雷纳(Jean-Paul Renard) | 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法国 | 2014 |
阿塔拉曼教授(Atta-ur-Rahman) | 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 | 巴基斯坦 | 2013 | |
王小凡 | 美国杜克大学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美国 | 2013 |
拉奥(C.N.R. Rao) |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先进科学研究中心 | 化学研究所 | 印度 | 2012 |
赫伯特•雅克勒(Herbert Jaeckle) | 德国马普学会 | 上海生命科学院 | 德国 | 2012 |
日列布佐夫(G. A. Zherebtsov) | 俄罗斯科学院 |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俄罗斯 | 2012 |
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 | 奥胡斯大学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丹麦 | 2011 |
朗尼·汤姆森(Lonnie G. Thompson)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 青藏高原研究所 | 美国 | 2011 |
黑川真一 |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加速器实验室 | 高能所 | 日本 | 2011 |
岩本爱吉 | 日本东京大学 | 北京生命科学院 | 日本 | 2010 |
斯蒂芬•波特 | 美国华盛顿大学 | 地球环境研究所 | 美国 | 2010 |
逯高清 |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 金属研究所 | 澳大利亚 | 2010 |
格哈德•伯纳 | 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 德国 | 2009 |
彼得•雷文 |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美国 | 2009 |
罗格•博奈 |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法国 | 2009 |
有马朗人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财团 | 日本 | 2008 | |
沈元壤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物理所 | 美国 | 2008 |
石·米歇尔 | 法国巴黎第六大学 | 法国 | 2008 | |
洛塔·雷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过程所 | 德国 | 2007 |
罗斯高 | 国斯坦福大学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 美国 | 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