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已经于2018年9月30日正式启动(简称“丝路环境专项”),执行周期为五年,牵头单位为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丝路环境专项将面向“一带一路”和“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绿色发展战略,立足环境变化影响与应对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示范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绿色发展途径全链条科学集成,阐明泛第三极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评估和应对重点地区与重大工程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丝路环境专项以自然与人类双重作用下泛第三极地区环境变化对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西风与季风影响下泛第三极地区环境变化不确定性这两大统领问题为抓手,聚焦“如何应对绿色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如何科学认识和防范环境灾害风险”“如何调控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和“西风与季风作用如何影响环境和水资源变化”等五大科学问题,阐明泛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及其影响,评估和应对重点地区和重大工程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泛第三极的绿色发展路径。
丝路环境专项的实施将对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专项启动实施意义重大,既有科学前沿问题,又有国家战略问题,还有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泛第三极是涵盖第三极——青藏高原、伊朗高原、高加索、喀尔巴阡及其他山脉的亚欧高地及其水文过程影响区,面积2000多万平方公里。泛第三极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其变化将影响区域内30多亿人的生存环境,也会对全球气候等产生重要影响。
专项负责人:
姚檀栋
项目执行时间:
2018年-2023年
参与单位: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
兰州大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云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四川大学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项目设置:
-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方案”
- “生态屏障动态监测与区域绿色发展方案”
- “重点地区和重要工程的环境问题与灾害风险防控”
- “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调控”
-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适应策略”
- “西风与季风相互作用和水资源变化”
- “地质演化及环境资源效应”
三个联合攻关项目
-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空间路线图的综合集成研究”
-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变化与调控对策”
- “西风-季风作用与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广域影响和绿色发展方案”
泛第三极及其水文过程影响区示意图(图片来源于中科院院刊)
信息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