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简称“鸿鹄专项”)已经于2018年3月12日正式启动,执行周期为五年,牵头单位为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筹)。
鸿鹄专项将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重载浮空器、持久驻空超压浮空器、可复用动力浮空器、球载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系统、临近空间中高层科学探测平台等三类5型实验平台,建成我国首个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聚焦临近空间环境和生态系统,在青藏高原、低纬度、中纬度等3个典型区域,开展迄今为止覆盖参量最全、高度范围最完整的临近空间综合探测。该专项将深度刻画临近空间天气、电磁环境与辐射环境,探查临近空间生物多样性,揭示临近空间关键环境要素的生物效应,引领国际临近空间科学研究,提升临近空间开发利用能力。
临近空间(Near space),也被称为“近空间”、“亚轨道”或“空天过渡区”,是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维基百科将临近空间的定义为介于商用客机飞行高度之上、轨道卫星高度之下的空域:由于大气已经足够稀薄,所以不可能为传统航空器提供足够的气动升力;因为大气阻力影响已经非常显著,所以地球卫星在这个高度难以保持在开普勒轨道上运行。有别于卫星和传统航空器,能够在临近空间运行的飞行器称为临近空间飞行器,包括临近空间浮空飞行器、超高空太阳能无人机、超声速亚轨道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简称空天院)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光电研究院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于2017年7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空天院的成立,是中国科学院党组顺应党中央对科技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深化四类机构改革的重要举措。空天院以成为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力量,引领我国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为总体目标。在空天信息领域承担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和系统性重大任务,提出并组织国家空天领域重大科技计划,建设和运行国家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成果。
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概览(图片来自《2018年临近空间科学热点回眸》)
专项负责人:
蔡榕
项目执行时间:
2018年1月--2022年12月
参与单位:
力学所
大气所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质地球所
工程热物理所
......
项目设置:
- 创新科学实验
- 新型平台技术
- 新型载荷技术
- 新型应用技术
以上信息由科塔学术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