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 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桉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部署令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 四个中心” 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为导向, 坚持党的领导、追求卓越、以人为本、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五大战略,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特制定本方案。
到2020 年, 全面建成国际知名` 有特色`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总体办学实力进入亚洲百强, 若于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前列, 在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董要作用。
到2030 年, 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大学, 初步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构架。学校总体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 若于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到2060 年建校100 周年时,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总体办学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为此, 学校根据首都北京发展需求和自身在城市建设、污染治理、环境改善、交通拥堵缓解等方面具有的明显的特
色优势, 构建了“ 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作为一流学科建设内容书以土木工程学科为龙头,以土木、环境、交通工程为核心,以先进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两翼,引领和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提升。以首都城市建设需求为引领, 在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与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为学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将以综合改革为抓手, 墙力加强党的基本建设, 改进与完善党的领导; 落实立徙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科学管理,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开放办学, 深入推进国际困内合作, 加强与其他高校和企辛业单位的协同创新; 建立“ 双一流',推进机制, 构建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 完善不同层级指标体系, 优化资源筹集与配翌机制。深度参与北京社会经济建设, 做到“ 首都重大工程有贡献, 国家超级工程有身影”。
学校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 精准发力, 以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的精神, 奋力走好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 在实现工大梦、北京梦、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奋勇搏击!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梢神,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根据北京和首都建设发展需求, 结合学校发展实际,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牢牢抓住全面提高入才培养能力核心点,建成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发展目标
学校始终把立穗树人作为立身之本, 始终坚持以为北京首都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拔尖领军人才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和根本任务。
一一到2020 年, 全面建成国际知名、有特色、商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总体办学实力进入亚洲百强, 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前列, 在国冢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一到2030 年, 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大学, 初步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构架。学校总体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 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一到2060 年建校100 周年时,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总体办学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三)建设思路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按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部署, 贯彻落实“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五大发展理念, 以服务首都“ 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为使命。
坚持追求卓越。践行“ 不息为体, 日新为逆”的工大校训, 突玻思维定式,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追求卓越、勇争一流的精神动力, 瞄准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不放松, 围绕目标, 改革体制机制` 汇聚资源, 加快建设步伐。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培养“ 顶天立地的商素质专门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拔尖领军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建成集聚全球城市建设领域高端人才的磁力中心, 凝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合力。
坚持特色发展。以特色务实根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质贵的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 构筑特色鲜明的“ 高精尖新”学科体系, 扎根首都, 服务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建设, 解决区域创新难题, 以此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整体提升。
坚持开放办学。以全球视野统筹围内国际资源, 汇聚优质教育资源, 形成开放发展大格局, 建设内涵发展、提质增效、互利共森,、协同创新、为我所用的全球交流合作的学术殿堂。实现与其他在京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董要引擎。
(四) 学校概况
经过57年的建设,学校巳成为北京市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的重要力量和展现北京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根据2017 年《QS 亚洲大学排名》, 学校亚洲排名107位, 在中国大陆高校排名26位。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数学3 个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400 名, 入选学科数在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27名。在最新的ESI 学科排名中, 工程学、材料科学和化学3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 。在2017 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进入前5%,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入前10% , 机栨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统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学科取得明显进步, 为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办学定位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北京、服务首都” 的办学定位,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其它学科发展, 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堂和服务北京首都的能力, 满足北京和首都建设发展不断增长的对人才、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需求, 努力建成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
(六)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按照“ 突出重点、创建一流、科学发展、优化结构”的指导思想, 秉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建设一流学科为标准,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级平台、团队建设为措施,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为推手” 的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 突出建设簦点, 打造学科高峰, 若于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行列。
突出重点与特色,分类分层次建设。根据国家和京津冀发展需求、各学科发展现状、对其它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对学校中长期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 将全校学科分为高蜂学科、高原学科、特色学科群三种类型, 分别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和考核评价要求。
以世界一流学科为建设标准,着力打造高峰、高原学科。根据国家和京津冀发展需求以及学校优势学科基础, 对土木(交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形成高蜂高原学科。从师资队伍、资蔥配置等方面重点投入, 优先发展, 使学科特色彰墨, 高烽高原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进入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推进特色学科群建设,互相促进,整体提升水平。以服务北京全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 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 大力建设理学学科群、信息学科群、先进制造学科群、经管人文学科群和设计学科群, 推进理工交叉、学科融合。支持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及平台建设, 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一批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令具有国际影响力; 支撑和扩展高蜂商原学科, 优化学科体系。
(七)拟建设学科
拟建设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核心学科包括土木工程( 0814 )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 、交通运输工程( 0823 ) , 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类学科等为支撑学科,引领和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提升, 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兮综合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
二 学科建设
(一)口径范围
北工大根据发展需求和自身在城市建设、污染治理、环境改善` 交通拥堵缓解等方面具有的明显的特色优势, 构建了“ 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 学科群作为一流学科建设内容,以土木工程学科为龙头,以土木、环境`交通工程为核心,以先进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两翼,引领和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提升。在引领城市建设学科发展的同时, 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深度参与首都城市建设发展, 为推动绿色低碳、环保互居和智慧高效的现代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 并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领军以及一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 至2020 年, 1-2 个核心学科进入因内一流学科行列, 固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中期目标: 至2030 年, 核心学科全部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 学科群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远期目标: 至2060 年, 核心学科建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 学科群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丸。
(三)建设基础
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拥有专任教师350 余名,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 人, 长江、杰青、千人计划学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7 人; 拥有18 个国家级基地和省部级基地。学科特色和优势明显。已培养研究生` 本科生共近20000人, 为北京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 篇(全国商校排名第3) 。
核心学科均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投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结构工程为国家蜇点学科。在2017 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获评A,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评A。
核心学科具有“ 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国家工程实验室、“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 教育部童点实验室、“ 交通工程省部共建围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多个国家、省部级基地和平台。核心学科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支, 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
核心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十二五” 期间主持完成国家级重大项目8 项、重点项目或课题21 项; 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0 项(第一完成单位4 项)、国家发明专利710 余项。主持和参与完成北京、南京等城市的20余个地铁工程抗震论证专项, 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规范规程30 余部。
核心学科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学校Civil and Stmct11ral Engineering 学科群进入QS 学科第1 50-200 位区问。学校是“国际生命线与基础设施地赏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拥有“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 、“ 城市与重大工程防震减灾”和“ 污水生物处理与过程控制技术”等北京市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四)建设内容
- 立德树人质量为本,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将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实质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 实施“ 一流本科教育工程”和“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一流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行业专业评估为抓手, 完善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特区, 以樊恭热荣誉学院、茅以升实验班为依托, 统筹信息类实验班、材料类实验班等全校各大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单独制定培养方案, 配备优秀师资等多种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提高人才培养质堡。
构建一流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 在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领域贯通本硕博培养。改革招生选拔方式, 加大推免生考核和接收力度, 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 完善分类培养机制, 加强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增加双语教学和全荚文课程建设; 试行博士生团队招生与培养制度, 全面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
打造一流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整合优秀教育教学资渥, 加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育俜教双馨、学术卓越的一流, 教学名师, 探索与一流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提前布局、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国家级教学成果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一流的教育教学模式。系统推进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慕课教学、讨论教学法、课题教学, 深入推进探究式` 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建立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建设, 开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 强化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建立土木类、交通类、环境类、信息类、新材料类学科专业大类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平台, 加大对学生创新科研工作支持力度, 推进创业育成平台建设, 打造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
持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完善工程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改革。完善研究生质量保陟体系建设, 强化学位论文前、后盲审制度, 完善分流机制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引领, 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从伍, 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贵制。健全教学质贵保证体系, 加强学术追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环境。
以高水平科研支撑一流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箕中心、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匡家工程实验室等育人平台,加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力度, 建立工程实践一一科研创新互动的实践平台, 以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 程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的培养。产教融合, 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面向学科前沿、面向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开放办学,加强联合培养、聘请国外教授来校上课、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实践、短期社团文化交流` 国际竞赛等项目, 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 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 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发展国外留学生教育,增强学科群对学校国际化的贡献, 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 立足首都战略需求,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贡献
服务“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大科研推进计划。以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环境污染与防治` 城市规划与建设、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等领域为重点, 做好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协调与实施, 提升科研水平与竞争能力, 产出高水平有影响的大成杲, 显薯增强科技队伍整体实力, 墨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构建商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建立更为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科技园, 完善激励机制, 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落地。
打造“现代城市建设高端特色智库',。充分发挥学校在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领域的学科和人才优势, 围绕首北京和京津冀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积极承担和参与重大社会服务项目, 抓住冬奥运、世园会、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北京新机场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机遇, 深入开展论证研究, 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 提供战略咨询和技术支撑, 建成“ 现代城市建设高端特色智库气
实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工程”。以服务首都“ 四个中心” 功能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为导向,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 环境治理等领域, 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 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积极创造条件, 吸引企业共同成立研发中心, 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采用高校联盟、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成果示范应用等多种方式, 促进校际合作, 注重推动成果转化, 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的重大需求, 提升贡献度。
- 依托优势学科方向,大力增强服务北京能力
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凝练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面向首都北京“ 四个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
建设, 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千年大计, 为绿色低碳、环保宜居和智慧化的首都北京及城市群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及技术支撑。重点服务于: 首都北京及城市群综合规划; 首都北京土木工程绿色智慧设计与建造; 智慧北京基础设施协同运行与监控; 首都北京环境污染治理与健康循环;首都北京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防灾减灾。
- 高端集聚智弓)精育,大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学校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条件保证, 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呴力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后备力置。增加科研为主型岗位数量, 支撑学科建设。通过人才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等方式, 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和综合竟争力, 强化青年教师的发展。
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一流学科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能力建设, 鼓励聘请外籍教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设立面向“ 一带一路”国家的博士后专项资金, 吸引” 一带一路” 国家优秀人才进入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平台学习, 促进学科群发展。
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和人才队伍保障体系。完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 建立“ 师德至上、绩效优先、注重质量、突出贡献”的人才评价体系,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促进学科发展。改善薪酬管理制度, 给予建设学科更大的自主权。包括提高高级岗位的数堂, 自主制定岗位职贵,自行制定薪刮分配办法; 建立完善人才成长的梯度培养体系, 资源配置优先投向一流学科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务实和彰显" 艰苦奋斗, 穷究莫理, 锐意创新, 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和“ 不息为体、日新为递”的价值理念, 弘扬延安梢神、传承红色基因, 坚守传统文化立场, 树立工大文化自信, 彰显工大文化特色。积极营造崇尚学术、多元并存、奉献社会、节能环保的文化育人氛困。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不懈努力, 在师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大学本身的文化品位等大学文化的基本面上取得新突玻, 丰富文化建设形式,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此将坚持价值引领, 弘扬工大文化梢髓; 树立文化品牌, 增强工大文化自信; 打造传播平台兮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 开放办学引智助力,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国际品牌创建工程”。积极举办大型国际研讨会,各类专题国际研讨会令切实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 以教师间的科研合作为根基, 推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教师发展、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实质、全面的合作。通过建立海外实习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 形成短期访学、长期研修的国际交流格局, 加大青年教师出团培训和学习的力度,切实增强一流学科骨干教师的固际化能力。实施“国际前沿科技合作工程”。建立对接国际标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合作, 提升国际论文的发表数量, 增加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支持力度, 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五)预期成效
至2020 年, 土木、环境和交通工程等核心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土木工程学科进入围内一流学科行列; 先进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文撑学科水平大幅提升, 进入国内前列; 全面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实现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 科学研究` 体制机制改革与围际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 产生一批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标志性成果, 深度参与北京建设与发展, 为首都“ 四个中心”的新定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为建成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 整体建设
(一)一流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
- 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主,全面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 与在京高校协同发展
以北京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 积极开展与其他高校的协同创新。引智借力其他一流高校建设经验, 协同推进其他市属高校发展, 共同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
- 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北工大在“ 双一流” 建设中将发挥自身在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优势, 与企辜业单位开展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置。
(二) 2017-2020 年落实《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
五大改革任务的具体举措
- 落实五大建设任务的具体举措
(1)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加大力度实施“ 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支持计划” 、“ 师资队伍补充与支持计划”和“ 境内外学者短期聘任计划”。改革人才引进机制。改革人才聘任与评价机制。建立富有竞争力的激励保隙机制与薪酬体系。建立和完善职员制。
(2)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瑶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富有创新梢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构筑新时代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构建纵向分层(高素质专门人才、布素质创新人才、拔尖领军人才)、横向分类(工程型` 复合型` 国际化等)、培养阶段(本、硕、博三阶段) 令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模式多样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制度。实施一级学科大类招生, 加强通识教育建设。试行完全学分制, 灵活学生专业选择。深化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建立相对科学完备的本科教学质置监测与评价体系。打通本硕培养、硕博培养,形成优秀学生贯通培养模式, 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3)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以国家簦大需求为导向, 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 菏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妗创新的能力, 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打造具有中因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力争建成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对现有的重点科研基地进行优化整合, 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转变科研发展模式和组织方式, 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打造以“ 现代城市建设高端特色智库”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智库和一批人文社科智库。
(4)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建设文化载体支撑平台, 构建文化环境建设平台, 打造文化影响传播平台, 加强人文社科研究, 以良好的人文氛围传承优秀创新文化心
(5) 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 蒂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 推动董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杲转化体系, 选取部分重点成果先行先试。究善科研社会服务机制。
- 落实五大改革任务的具体举措
(6) 加强与改进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贵制, 牢牢把握布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贵制,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和部队伍建设。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窒传思想工作。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7)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加程学术组织建设, 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进一步优化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从增蛋发展向存量改革过渡, 形成育人培才的良好氛围。坚持依法治校, 推进学术治理体系建设。
(8) 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人求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配登等方面的改革。整体办学: 将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建设成为学校综合改革试验特区。人才培养: 调整优化本科专业设置和硕博士学位授权点。提高本科生推免研究生比例。动态调整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全面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人事制度: 建设学科可自主确定师资从伍的职称比例结构、自主决定校内收入分配、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积极申报国家和北京市海外布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学科与科学研究: 支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国冢重点实验室申报与建设, 自主调整北京市级科研基地, 扩大科研项目经费调整权限。国际化办学: 大力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加大师生因公出国及外国留学生和学者访问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资源配置: 在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与使用上给予建设学科更多自主权, 允许其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和事业发展需要自主编制预算, 自主管理和监督、自主评估与考核。
(9)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理来会制度, 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模式。全与社会合作的相关制度, 积极推进信息公开, 扩大社会参与办学的广度与深度, 在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对大学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实效等进行规范, 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 引入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化社会机构, 对学校的治理结构、办学水平以及办学取向进行评估与督促。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使社会监督与岐府监督相互补充; 促进和规范校友会、理事会、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的建设, 引导和规范上述机构参与大学治理的过程, 健全与各机构成员之问的协商、合作机制。
(10)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 加强因际协同创新, 切实提寄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 探索国际、国内学术团队合作机制, 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扩大交换学生和留学生规模,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国际化的北京工业大学”建设工程,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 和“ 国际师资引智工程”。
(三)学校推动建设学科发展的具体政策举措及进度安排
- 具体政策举措
——成立“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实施、保障等工作, 包括确定双一流建设总体布局、框架和优先发展领域, 加强组织实施的领导与协惘, 宏观指导双一流建设与运行。设立“ 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 , 负贵双一流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一一成立“双一流建设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前沿技术问距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对双一流廷设的实施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指导做好双一流建设考核与评议工作。——协调各种资源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条件保障。创新人才管理制度, 优化组织模式, 把建设学科建成综合改革实验特区。并在政策、师资队伍、物理空问及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心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管理职贵和义务, 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对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内部跟踪、管理、审计等。
- 进度安排
笫一年度: 成立“ 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和“ 双一流建设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做好组织保嗦工作。
第二年度: 完善建设学科建成综合改革实验特区的各项制度, 优化组织模式和资源分配机制。
笫三年度: 进一步优化学校学科结构, 完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 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四)相关的管理体制机制、自我评价调整机制、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等
- 相关的管理体制机制
己组建“城市建设学部”。理)1质学校管理体制, 形成学部、院所并行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新格局。推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 下放人权、财权和事权等管理权限, 构建学部、院所与学科之间的新型关系, 让学部、院所享有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赋予学部在人才培养、师资聘任、经费使用、科研平台等自主权, 进行资源投入、人员管理、成果应用、绩效奖励等方面的新体制机制探索。激发学部创新活力, 形成分工科学、运转顺畅高效的校、学部/院所管理架构。
- 2. 自我评价和调整机制
对建设学科开展学科国际标杆对比与分析、第三方评估、国际同行评估。分析学科的优势与不足, 明确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双一流建设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评估学科发展状况, 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资源配翌机制, 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 在资源配置上重点倾斜,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 建立以水平贡献和发展潜力为基础、以效益优先和突出重点为根本原则的资泥配置机制, 参照学科评估结果, 全面提高资源配篮的合理性、竟争性和有效性。
构建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完善不同层级指标体系。从考察数贷转化为考察层次、水平和质量, 从根本上促使学科建设从数贷提升到质贷提升的转变。客观选取评估数据, 突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大学精神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科发展的成效及成果, 借助于国际上学科评估的先进经验, 改进科研产出和成效的评估, 促进专利转化应用,学科成果服务于社会, 关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对北京及京津冀区域经济的贡献度。鼓励学科交叉合作, 对前沿和新兴学科壅视相对排名。主动引入动态调整机制, 实施“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 加大对优势学科的投入力度; 对于长期建设效果欠佳、不能很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 实施“ 关停并转”。加强内涵建设、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特色化的递路。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围绕若于优势学科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现跨越式发展。
- 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
积极开拓外部资源,多方筹集办学资淑。拓展并完善多元化筹资渠道, 提升资源获取能力, 保陓办学经费持续增长。整合优化和深入挖潜, 盘活存量建设资金, 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统筹安排生均拨款经费、学费收入、科研经费及其他各项收入, 用于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根据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 资金分配概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流师资队伍, 包括本科优秀教学团队、高水平科研团队、优秀研究生指导团队、思政教育团队等;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瑙力提高人才培养质垦;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战略管理和宏观调控手段。以学科建设目标为导向, 加强绩效考核, 完善拟建设学科所属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 实行年度报告、3 年中期评估和5 年期满考核验收相结合的办法: 强化绩效激励, 根据考核结果、资金使用效益,动态调整绩效激励力度; 建立以明确经费使用贲任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以效益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机制、以风险防范为目的的内控监管制度: 加快推动公共资源及科研平台的开放共享。
查看原文:
http://xxgk.bjut.edu.cn/xxgkdt/2018213/1518492978298823_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