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天大贡献。
二、建设目标
学校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和“新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 2020 年,若干学科或领域达到世界一流,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步,到 2030 年,更多学科和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基本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
第三步,到 2045 年(建校 150 周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
三、拟建设学科领域
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发展理念,系统推进顶尖学科、优势学科、潜力学科和学科交叉支撑平台建设。重点支持若干顶尖学科和优势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引导潜力学科进一步凝练方向。创新学科领域组织模式,重点建设化工能源、新材料、管理与经济、化学与生命科学、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建设工程安全、智能制造、光电信息、数据科学、环境生态等十个学科领域。强化学科集群建设,形成互补支撑、协同发展、充满活力的学科群落和学科生态体系。
四、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
(一)办学理念
坚守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矢志创新的追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天大贡献。
(二)办学定位
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守天大品格。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内部治理改革,实现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队伍、打造一流学科、贡献一流学术、营造一流环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
五、建设内容
(一)重点建设任务
1.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打造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工科建设的“天大模式”,搭建天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大力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更加卓越的教育教学体系。
2. 实施一流师资发展计划,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系统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四个统一”和“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大对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天大特色的终身教职体系;探索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和资源配置机制。
3.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强科研方向的凝练和布局,工科研究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提升社会贡献力;理科研究以国际学术前沿为重点,提升学术影响力;人文社科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天大声音”传播力。
4. 实施天大文化构筑计划,发挥文化社会引领作用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推进实施“天大文化构筑计划”,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5. 实施成果转化推进计划,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以技术转移中心、区域研究院、校企联合机构为抓手,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加强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建设。
(二)重点改革任务
1.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障目标任务实现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统一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加强学院治理体系建设,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改革;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
3. 完善体制机制改革体系,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资源募集机制为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4. 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系,健全开放办学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天津大学理事会,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校友工作网络,依托北洋基金会促进社会资源参与办学。
5. 改革资源配置统筹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推进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扩大院级单位自主权,形成目标任务和资源支配相统一的资源配置和使用体系。
6. 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
丰富学生境外经历项目渠道,拓展学生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协同创新,提高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全面落实“留学天大”计划,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六、预期成效
力争到 202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性学科布局,提升学科结构性优势,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和领域。贯通本硕博全过程,建成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面向学生未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支撑体系。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领军人才,完善教师发展体系,造就一支潜心育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一流师资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科研管理组织形式,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建成一批特色新型高端智库。深化国际合作战略,提升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水平,建成世界科学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探索社会参与机制,优化校院两级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善天大品格文化体系,发挥天大文化的社会引领作用,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人文高地、学术高地。
七、组织保障
(一)切实加强党对改革事业的领导
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队伍、人才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探索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建设机制。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党员教师中牢固树立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改革创新意识。
(二)建立健全一流大学建设组织体系
成立“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建设方案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和督促落实;成立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对“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政策、建设项目遴选、建设资金分配等提出咨询意见,对实施进程进行监督,对建设成效提出评价意见,提出并推进重大专题研究,对学校建设和发展提出咨询建议。
(三)建立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管理有效机制
对“双一流”建设项目采取跟踪评价和动态改进机制,对冲击世界一流的学科采取国际、国内同行评议;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争取多方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构筑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资源募集机制,构建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强环境建设,形成一流大学的条件保障。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