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学校以钱伟长教育思想为指导,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2017年,学校以“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年来,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重要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总体情况
一年来,在教育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大学致力于推动“双一流”建设,“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总体目标完成情况良好,部分关键指标已提前超额完成。
(一)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国家级人才引培超额完成。截至2018年12月,全校新增国家级人才27人,其中学科群新增10人,超额完成全校新增23人、学科群新增5人的年度目标。
国家级奖项提前超额完成。2017年,我校新增2项国家级奖项,“脉冲磁致振荡凝固均质化技术及其在轴承钢连铸中的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速运动刚柔相互作用系统非线性建模与振动分析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单位);2018年,我校新增3项国家级奖项,“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单位),“海气界面环境弱目标特性高灵敏度微波探测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单位),“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学科群新增3项国家级奖励的目标。
顶尖论文提前超额完成。2017年吴明红教授团队在石墨烯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2018年Mark Waller教授在应用深层神经网络及人工智能算法领域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曹世勋教授与RICE大学Kono教授在量子物质研究方面合作研究成果在《Science》发表。2020在顶尖科技期刊实现论文突破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学科排名稳步提升。截至2018年11月,上海大学工程学ESI排名由2017年11月的1.9‰提升至1.6‰、材料科学ESI排名由2017年11月的2.0‰提升至1.7‰,2020至少一个ESI学科进入前1‰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二)重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上海大学“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依托“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构建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实施学位点动态调整,通过学科群的点上突破带动学校学科布局优化。2018年,学校围绕“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逐步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结合医学院建设规划,申请自主设置智能医学诊疗、新药物与新材料两个交叉学科博士点,构建符合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组建跨学科高水平创新团队。2018年,我校以“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任务为导向,组建了9个创新团队,在学科群的辐射和带动下,学校在材料、计算机与通信、医学等领域又组建了14个创新团队(全校共39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其中学科群及相关学科23个)。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全面负责团队建设,确定内部协作模式和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其凝练方向、引领发展的作用。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跨学科交叉课程建设,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2018年“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已启动无人艇方向交叉课程建设和智能运载方向本科生通识课程开发。
持续加强学科平台建设。2018年,学校依托“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项目,持续加强“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及相关学科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学科平台的经费投入比例逐年提高,2016-2017年学科建设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31.75%,2018年占比提升至54%,2019年已评审的预算中学科平台建设的投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达到58.94%。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2018年,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整合优势力量,以点带面,打造学科高峰,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2018年,我校着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优化人才培养规模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近年来,我校在校生规模基本保持稳定,持续优化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研本比从2012年的1:2.42稳步调整至2018年的1:1.35,力争到2020年达到1:1。
调整完善研究生招生计划。研究生招生指标在满足基础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向“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学校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领域、国家急需专业学科、“卡脖子”的关键学科、优势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倾斜,深化研究生分层分类和科教协同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硕占比。
推进专业建设标准试点。2018年,我校《面向全球卓越城市 厚植人才培养优势 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群》项目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目前学校已完成77个本科专业分析,选择其中8个开展试点,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18年学校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3个人工智能类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校考察。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启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改革,打造“贯通培养、一流水平、凸显创新”的研究生课程体系。2018年,我校钱伟长学院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系),5名本科生分别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
2.促进科教融合育人,建设一流本科
推进课程标准建设。2018年11月学校出台《上海大学研究型挑战性教学课程标准》,在全校开展“金课有我”研究型挑战性课程建设研讨会,加快推进“金课”建设速度,突出课程的挑战性与研究性,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截至12月,全校共有270门课程申请认定,预计到2020年,全校将有1000门课程实施研究型挑战性教学。
推进精品课程建设。2018年,我校网络精品课程“创新中国”被1000多所高校选用,选课学生20多万,获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际化小学期开设国际化课程53门,近千名学生参与受益;“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出版配套教材9部,同步制作在线课程6门,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新开“人工智能”、“智能文明”、“人文智能”、“智能法理”等课程。
注重课内外衔接。构建科研创新人才课外培养四层体系,以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联合大作业、本科生科研拔尖计划为抓手,点面结合培养科研创新人才。2018年,全校1050人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竞赛奖项,其中国际、国家一等奖135人次、国家二等奖174人次、国家三等奖309人次。
3.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
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制定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和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办法;通过校企合作双导师队伍建设,协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技术培训,促进科教协作和产教融合,推动校企、校所、校地协同科研、协同育人;启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建立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包含推免生、教育部学科评估B档以上学科等多维生源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取消导师终身制,遴选优秀副教授作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建立“学术学位以创新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专业学位以职业胜任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分类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弹性学制,完善研究生中期考核与分流淘汰机制;实行“课堂教学秩序与质量”专项评估,积极参与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特别是国际教育质量认证工作;建立研究生网上评教管理系统,实时、精准反映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位点质量和学位授予要求,根据《上海大学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实施方案(试行)》(上大内﹝2016﹞32号),撤销“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计划纳入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加大投入、优化服务来提升内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18年建设公共平台课12门,34个教学案例被上级部门收录;在第十五届数学建模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64项、三等奖96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并列第一,总获奖数位列全国第五。
4.打造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成立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工作室,开设未来合伙人计划实验班、紫荆谷创新创业训练营,进一步丰富拓展创新创业创意学生社团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银奖2项、铜奖3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铜奖2项,获批上海市A级创业指导站。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课程培养体系中专设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出台《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立专项奖学金。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中的获奖数再创新高,获全国“优秀组织奖”3次、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51项、三等奖133项,获奖总数位居上海高校第四。
5.找准需求,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作为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高校,上海大学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特别是为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要工程和重要项目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我校毕业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不断增强,在大型央企国企签约就业的毕业生占28.8%,在长三角地区签约就业的占88.6%,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签约就业的占87.59%,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签约就业占91.65%。2018年毕业生投身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500强企业等重点领域人数达2320人,连续六年上升,年均增幅9.7%。在超过毕业生半数的留沪就业人员中,有21.69%的毕业生签约互联网通信行业、21.02%的毕业生签约高端制造行业,近50%的留沪就业毕业生签约与“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密切相关的行业,学科群建设对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的牵引作用日益凸显。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2018年,我校继续实行开放、积极的人才政策,力争快速建设一支活跃在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立人才引进背景考察制度,加大对拟引进人才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方面的考察审核;突出思想引领,统筹推进教师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发布《上海大学教师手册(2018年试行版)》,举办2018年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班,开展“钱伟长教育思想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师德师风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打造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师与远方;弘扬高尚师德,拓展师德宣传平台,树立师德激励导向,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师德制度体系建设。2018年2月,学校发布《上海大学教师师德行为规范》,明确把师德行为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晋升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上海大学处理师德失范行为暂行办法》和《上海大学违反学术规范处理办法(试行)》,建立师德惩处机制;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统筹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2.改革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推进人才引进快速反应。人才引进快速反应决策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纪委书记和主管人事工作校领导组成,领导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通过“一人一议”、“两周一审”,及时研究解决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中的重大问题。
拓展精准引才新渠道。2018年,学校以“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领域为试点,举办4场“国际青年英才论坛”,159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参会,30余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达成就业意向;承办上海市教委“人才揽蓄工程”,邀请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学术交流,提高了人才引进的精准度。
精心培育校内优秀人才。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帽子、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制定《“荣誉岗位引领计划”实施办法》,排摸学术贡献大、社会影响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与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有机衔接,激励校内优秀中青年教师为学校长远发展做贡献。
近三年我校高层次人才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8年新增高层次人才66人,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33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21人,上海市级人才213人),3个月以上外籍教师280人。
3.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校围绕“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及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领域组建了39个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全面负责教学研究团队组建,内部协作模式及激励机制。
(三)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1.加强重大科研项目和平台基地的组织策划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行动计划,在智能运载、两机重大专项、材料基因组等方面加强组织策划,认真组织学科团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申报;加强平台基地建设,2018年学校新增“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3个教育部科研平台基地。
2.深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深度合作,不断开拓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新路径。2018年,学校横向经费比2017年增长20%,“纸变钱”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试点推进专利战略制定实施,为部分专业领域的研究开发、专利布局等提供驱动内核及权利保障。全校服务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占比71%,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3.服务国家和区域能力逐步提升
2018年,“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团队研制的海上智能无人艇多次应用于南海岛礁海域探测、东海重大工程勘测、南极新科考站选址海域水文探测、东海桑吉号海上重大撞船溢油事故应急处置和海洋环境监测与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学科群建立的海洋环境智能监测研发平台,解决了影响海洋环境监测与治理实时性、原位性、智能性、网络性的关键技术问题;学科群研制的波浪监测系统、海洋保障系统、海洋大气VOCs实时在线检测、营养盐自动分析系统和红外探测器等海洋探测高端装备也陆续投入使用。
2018年,学校承接国家“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1项,承接核电厂隔震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项,承接江南造船厂喷涂车间和预处理车间的VOCs治理工程项目1项;与中国商飞上航公司的合作项目荣获“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唯一特等奖;管理学院联合计算机学院、机自学院,获企业资助打造不动产研究院;上报中宣部决策咨询报告66篇,其中有13篇被采用,4篇获国家主要领导人正面批示;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高校百强智库。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以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改革成果在教育部“双一流”现场推进会上作交流。2018年,新增“大国方略”课程5门(总数达10门),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系列微课59门,“从大国方略到创新中国”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首日教育、校长奖颁奖典礼以及升旗仪式、出征仪式等仪式活动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校训精神、励志成才教育和感恩奉献教育融入仪式,让学生在仪式中体验责任、学会感恩,以仪式教育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上海大学以文明校园“六个好”(思想品德建设好、领导班子建设好、教师队伍建设好、校园文化建设好、校园环境建设好、活动阵地建设好)为标尺,努力创建全国文明校园。注重大学精神挖掘、价值引领和文化创新,通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培育工程、特色项目创建计划、优秀成果示范宣传等方式,扶持和建设校园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师生参与面广、开展活动时间长的校园文化品牌。
发扬中华民族灿烂的优秀文化。大力倡导师生品读经典,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升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2018年,学校引进京、昆、沪、越、话剧、音乐会等各类高水平演出10场以上,每场受众约800-1000人,陆续推出“朗读者”、“书香校园阅读月”、“经典诵读”、“人文知识竞赛”、“传统文化展示”等活动,“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五)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合作格局。2018年,学校与悉尼科技大学、女王大学、拉夫堡大学、科克大学和肯塔基大学在更多学科领域开展了本硕3+2和硕士1+1双学位项目;与女王大学、查尔摩斯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德国马普所、香港城市大学和法国索邦大学的联合科研及博士联合培养合作不断深化;与悉尼科技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早稻田大学、罗格斯大学、女王大学合作实施了以专业定制课程为主的师生海外学习项目;与拉夫堡大学、不来梅大学、东北大学和罗格斯大学合作举办了固定机制的学术研讨会。
高端国际合作稳步推进。学校进一步深化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班戈大学共建“特种光纤与先进通信国际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推进与美国西北大学共建“材料基因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强强联合,努力打造国际学术高地。2018年,我校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沃顿-上大合作项目办公室”正式揭牌,并启动商科教师高端培训;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启动高端艺术设计联合课程,通过引进世界一流的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探索一流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引智基地捷报频传。继“集成计算材料与材料基因组创新” (2016年)和 “现代冶金与材料学科创新”(2017年)两个111引智基地获批后,2018年我校“复杂网络化系统智能测控及应用学科创新”再次获批111引智基地,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连续三年入选该项目的地方高校。
留学生工作稳中向好。继续推动知华系列教育,开展“知华讲堂”、“知华实践”、“知华导师”和“知华导生”,加深国际学生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解和认知;实施国际学生大使计划,鼓励留学生参与国际招生与国际交流,增强留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2018年学校国际学历学生总人数较2017年增长29.7%,学历与非学历留学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学校率先制定理工农医类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备案制工作方案,得到了教育部及上海市教委的认可;成立上海大学东京学院,与厄瓜多尔钦博拉索理工大学完成MBA双学位项目协议签署,澳大利亚悉尼上海学院项目稳步推进。
三、制度建设
2018年,学校持续加强党的领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推进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供给。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2018年学校胜利召开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作出“三步走”战略安排。学校制定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等议事决策规则,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委对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对重点工作的督促落实;探索“四责协同”机制建设,拟定《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形成责任明确、协同发展、系统科学、落实有力的党建工作体系;开展大学习大宣讲活动,常委会上集中学习“双一流”现场推进会重要精神,十九大宣讲团宣讲近150场,开设“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48门,专业教师发表上百篇理论解读文章。
2.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由分管副书记、副校长为组长的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校内资源,深入、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决策建设方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机制等重大问题;工作小组落实方案规划、预算编制、阶段总结、绩效评估、审计监督等具体工作,以党的坚强领导领航学校“双一流”建设。
3.优化学校治理体系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召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成立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成立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专委会、教学指导专委会、学术道德专委会等议题,进一步健全了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召开第二届校董会第二次会议,收集提案44项,与校内15个部处进行分析,联合推进改革措施。完善资源募集机制,探索全校性筹资网络,拓展筹资渠道,截至12月25日,筹集资金实际到账金额较去年增长45.44%。完善部市共建机制,依托上海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的合作,推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上海)成功落户上海大学。
优化资源配置体系。学校研究制定《上海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对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工作程序、工作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保证项目规范有序推进;学校研究制定《上海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加强校级统筹,根据建设进度和建设成效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为进一步提升仪器设备的共用共享,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的开放共享,学校研究制定了《上海大学贵重仪器设备会员制管理办法》,完善多学科会聚的平台基地运行机制和开放共享、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办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主战场的中心地位,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常态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建设;修订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指标,增加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导向评价,持续发布年度教育质量白皮书,进一步优化院系人才培养的内部质量评估体系。
创新教师考核及职称评聘体系。积极探索“以德为先,注重实绩”为主要原则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守师德与学术道德底线,强调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坚决破除“四唯”、“五唯”。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已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军工科研人员、实验技术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教学型教师、党务工作人员等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初步构建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还不够,学科群和专业建设的育人功能拓展不足,学科群和专业建设的思政功能挖掘不深。学校将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价机制,切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动学科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教师回归育人本分,努力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保落实抓落地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双一流”建设重点难点工作,学校抓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存在信息层层衰减、工作层层弱化的现象。“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早有谋划,但落实不够有力;与产业合作尚未形成清晰的战略,缺少工作抓手。学校将健全“双一流”建设定期会议机制,加强建设任务过程跟踪,反馈建设任务进展,分析建设难点,制定有效、及时的精准解决方案,确保 “双一流”建设任务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学科交叉平台共建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学科交叉平台涉及多学院、多学科及多部门的管理,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不匹配。学校将加快推进职能部门管理模式改革,提供归口管理与归口服务,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提供制度供给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