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目录(290项)

2019年3月30日15:47:43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目录(290项)已关闭评论5,704 views 9394字阅读31分18秒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几类偏微分方程高效算法研究 专家提名(江松) 数学组
2 复杂数据流中的异常探查与在线监控 专家提名(邵启满,马志明,龙以明) 数学组
3 随机控制与非线性滤波的数学理论 专家提名(彭实戈) 数学组
4 不完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与理论 专家提名(朱力行,席南华,郑志明) 数学组
5 非线性椭圆型方程解的存在性及性态研究 专家提名(黄飞敏,陈永川,孙笑涛) 数学组
6 动力系统的规范化 专家提名(李安民,王诗宬,李勇) 数学组
7 几何结构研究及量子信息编码密码应用 专家提名(张伟平) 数学组
8 随机递归系统的最优控制理论 山东省 数学组
9 图与组合优化难题攻坚与生物数据挖掘算法研发 山东省 数学组
10 Pinkall-Sterling猜想和超曲面几何的研究 教育部 数学组
11 三维代数簇的精细双有理分类 教育部 数学组
12 多复变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 数学组
13 电子结构模型的数学基础与数值逼近 中国科学院 数学组
14 基于仿真的随机优化理论与方法 中国科协 数学组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探索暗物质晕中的星系形成与演化 专家提名(景益鹏,韩占文,戴子高) 物理与天文学组
2 铁基超导电子结构与磁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专家提名(谢心澄,孙昌璞,陈仙辉) 物理与天文学组
3 原子核的新奇现象及其相对论多体理论研究 专家提名(沈文庆,张维岩,王恩哥) 物理与天文学组
4 冷原子体系新效应的理论研究 专家提名(朱邦芬) 物理与天文学组
5 原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北京市 物理与天文学组
6 超构表面对电磁波的调控 上海市 物理与天文学组
7 亚波长结构对光电磁的新颖调控作用研究 浙江省 物理与天文学组
8 高温高密核物质的硬探针信号 湖北省 物理与天文学组
9 脉冲星高能物理过程研究 云南省 物理与天文学组
10 量子输运和拓扑量子材料 香港特别行政区 物理与天文学组
11 光纤与激光腔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 物理与天文学组
12 发现宇宙早期发光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 教育部 物理与天文学组
13 拓扑量子材料制备与量子特性的实验研究 教育部 物理与天文学组
14 CALYPSO晶体结构预测方法与应用 教育部 物理与天文学组
15 固态自旋量子调控及其应用 教育部 物理与天文学组
16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检验基础物理的CPT对称性 中国科学院 物理与天文学组
17 低维量子结构的物性调控及其原理性应用 中国科学院 物理与天文学组
18 超构材料光子芯片 中国科协 物理与天文学组
19 复杂氧化物低维体系激光法制备及其电磁光新奇物理特性研究 中国物理学会 物理与天文学组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计算光化学及其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专家提名(张东辉,李亚栋,俞书宏) 化学组
2 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 专家提名(丁奎岭,冯小明,陈军) 化学组
3 环状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方法学研究 专家提名(唐勇,席振峰,谢作伟) 化学组
4 近红外II区荧光量子点与活体成像研究 专家提名(严纯华,阎锡蕴,游书力) 化学组
5 固体催化剂结构缺陷调控方法和机理研究 专家提名(谢在库) 化学组
6 单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和应用 专家提名(赵宇亮,程津培,杨学明) 化学组
7 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研究 专家提名(万立骏,姚建年,徐红星) 化学组
8 过渡金属催化的卡宾偶联反应研究 专家提名(侯雪龙,支志明,周其凤) 化学组
9 共轭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和聚集态调控 专家提名(李永舫,张锦,施章杰) 化学组
10 生物质高效催化转化合成含氧及环烷烃类化学品的研究 专家提名(韩布兴,段雪,卜显和) 化学组
11 基于化学策略的肿瘤糖肽抗原免疫原性增强 专家提名(王锐,黄乃正,冯守华) 化学组
12 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及其性能调控 北京市 化学组
13 面向癌症诊断的功能无机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性能调控 北京市 化学组
14 C-N键构建新方法与含氮有机化合物合成 吉林省 化学组
15 半夹心结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配位化学基础 上海市 化学组
16 氧化氟烷基化反应 上海市 化学组
17 复合固体中的电子转移及其功效 上海市 化学组
18 功能染料稳定性强化原理与应用基础研究 上海市 化学组
19 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纳米传感和分析新方法研究 江苏省 化学组
20 氮化碳光催化体系的构建及其反应机理研究 福建省 化学组
21 基于核酸的分子识别和调控研究 湖北省 化学组
22 金属与配体间的分子水平协同调控及高效金属配合物催化剂体系研究 湖南省 化学组
23 燃料电池空气电极性能提升及非贵金属化研究 重庆市 化学组
24 基于羰基构建与转化的含氮、氧功能分子绿色合成催化体系研究 甘肃省 化学组
25 金属组学技术及在健康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香港特别行政区 化学组
26 高灵敏功能分子电子器件的设计、构筑及性能研究 教育部 化学组
27 钙钛矿化合物负热膨胀性与调控 教育部 化学组
28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功能调控与活体示踪研究 教育部 化学组
29 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分析研究 教育部 化学组
30 含多季碳中心的吲哚生物碱的全合成 教育部 化学组
31 智能纳米材料在高效光电生物传感与可控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教育部 化学组
32 自组装光子晶体液相芯片及其生物医学分析应用研究 教育部 化学组
33 表面活性剂溶液聚集体和界面组装体构筑、结构与可控功能研究 教育部 化学组
34 金属-有机限域空间的可控构筑和催化基础研究 教育部 化学组
35 有机-无机复合膜的亚纳米通道构筑及其小分子的高效分离 教育部 化学组
36 纳米反应器中的手性催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 化学组
37 光致变色功能导向的材料结构设计和性能强化 中国科学院 化学组
38 光功能共轭聚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 化学组
39 生物粘附界面的纳米成像、力学表征与微结构仿生研究 中国科学院 化学组
40 化学调控生物分子构象与功能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 化学组
41 纳米限域空间内流体分离强化机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化学组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海洋动力过程遥感:新机理与新发现 专家提名(蒋兴伟,陈大可,万卫星) 地球科学组
2 中国煤成气地球化学和成藏机理 专家提名(郝芳,周忠和,张经) 地球科学组
3 氮氧化物催化净化性能增强及反应机理研究 专家提名(余刚,张锁江,石碧) 地球科学组
4 流域水文过程变化的驱动机制与响应机理 专家提名(夏军,沈树忠,蔡祖聪) 地球科学组
5 成岩成矿过程与环境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示踪研究 专家提名(杨树锋,朱日祥,潘永信) 地球科学组
6 黑河遥感试验与流域集成范式研究 专家提名(陈发虎,郭华东,傅伯杰) 地球科学组
7 燃烧废气中氮氧化物催化净化基础研究 专家提名(曲久辉,陶澍,朱利中) 地球科学组
8 发现致癌性卤代芳烃自由基产生新机制 专家提名(江桂斌) 地球科学组
9 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专家提名(毛景文,徐义刚,张宏福) 地球科学组
10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结构、变异及气候效应 专家提名(吴立新,穆穆,焦念志) 地球科学组
11 过硫酸盐氧化中高活性成分的强化诱导方法与除污染特性 黑龙江省 地球科学组
12 长江水库化驱动中下游-河口地貌环境非均衡转换 上海市 地球科学组
13 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分析及其预估研究 江苏省 地球科学组
14 环境遥感定量分析与智能处理服务 湖北省 地球科学组
15 矿物天然冲击变质效应及其地质意义 广东省 地球科学组
16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地理模拟系统理论、方法与应用 广东省 地球科学组
17 高效水处理剂及新型深度氧化方法基础研究 重庆市 地球科学组
18 泥炭纤维素同位素代用气候指标与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突然气候变化 贵州省 地球科学组
19 秦岭多期复合造山作用与过程 陕西省 地球科学组
20 若干松柏类和高山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甘肃省 地球科学组
21 复杂环境污染物的质谱分析方法学及典型地区污染特征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 地球科学组
22 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 教育部 地球科学组
23 盆山耦合机制与动力学 教育部 地球科学组
24 废水生物处理过程内源碳调控增效机制及应用基础研究 教育部 地球科学组
25 青藏高原前缘深部构造和陆-陆碰撞深部响应 教育部 地球科学组
26 活性自由基的高效产生及去除水中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机理 教育部 地球科学组
27 高分辨率遥感地学信息解译理论与方法 教育部 地球科学组
28 河口和陆架边缘海碳的源汇格局与调控机理 教育部 地球科学组
29 末次盛冰期以来地理环境过程建模与模拟预估 教育部 地球科学组
30 中国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 自然资源部 地球科学组
31 地表水热关键参数热红外遥感反演理论与方法 农业农村部 地球科学组
32 前寒武纪重大事件与成矿演化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33 青藏高原圈层作用的动力演化和链式响应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34 中国北方气候水文变化的树轮记录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35 地表要素的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36 海底热液地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37 重要昆虫类群的起源及其与脊椎动物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38 浅水湖泊生源要素多介质循环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39 寒区冻土-生态耦合作用的冷生土壤过程与反馈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40 多震相地球内部结构成像与震源参数反演理论方法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41 复杂地质过程的激光微区同位素研究 中国科学院 地球科学组
42 黏土矿物功能化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地球科学组
43 卸荷诱发边坡破裂机理及稳定性评价基础理论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地球科学组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大熊猫适应性演化与濒危机制研究 专家提名(周琪,桂建芳,陈晔光) 生物学组
2 组蛋白甲基化和小RN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转座子活性的机制研究 专家提名(李家洋,韩斌,林鸿宣) 生物学组
3 植物花药绒毡层细胞死亡和花粉外壁建成的分子机制 专家提名(刘耀光,张启发,陈晓亚) 生物学组
4 胆固醇代谢调控机制及其相关生理病理功能 专家提名(李蓬,王恩多,邵峰) 生物学组
5 量子化神经递质囊泡的分泌机理 专家提名(程和平,张明杰,毛兰群) 生物学组
6 脊椎动物天然免疫多样性的起源 专家提名(舒红兵,屈良鹄,戚益军) 生物学组
7 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及传播能力研究 黑龙江省 生物学组
8 DNA甲基化调控的分子机制 上海市 生物学组
9 基于连锁不平衡及长单倍型分析的精神疾病关键基因精细定位研究 上海市 生物学组
10 孤儿核受体TR3/Nur77多功能性及其调控机制 福建省 生物学组
11 食源性多糖免疫调节功能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江西省 生物学组
12 真菌新病毒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 湖北省 生物学组
13 细菌抗生素耐药代谢机制及其逆转调节 广东省 生物学组
14 水牛体细胞克隆和干细胞建系关键技术与机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 生物学组
15 几类有毒动物毒素多样性与生存适应 云南省 生物学组
16 非人灵长类基因编辑与干细胞研究 云南省 生物学组
17 旱地作物根土系统生态适应与调控机理研究 甘肃省 生物学组
18 植物细胞器生物发生及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 生物学组
19 合浦珠母贝珍珠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 教育部 生物学组
20 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基础 教育部 生物学组
21 柽柳抗旱、耐盐分子基础研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生物学组
22 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 生物学组
23 多细胞生物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及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 生物学组
24 水分驱动的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维持与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 生物学组
25 白介素-17家族细胞因子的功能机制 中国科学院 生物学组
26 青藏高原发现活化石植物——芒苞草科的系统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 生物学组
27 中国东北中生代昆虫行为生态研究 中国科协 生物学组
28 集约旱作农田氮素循环机理与调控 中国农学会 生物学组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现与溯源研究 专家提名(邬堂春,李松,汪海) 基础医学组
2 乙肝病毒进化和免疫遗传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新机制 专家提名(钦伦秀,杨晓,王陇德) 基础医学组
3 炎症性疾病中巨噬细胞活化、调控及效应机制 专家提名(张学敏) 基础医学组
4 抑郁症发病机理及抗抑郁新靶点的研究 专家提名(张旭,叶玉如,陆林) 基础医学组
5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机制研究 专家提名(宋尔卫,徐国良,李林) 基础医学组
6 重要皮肤病的基因组变异研究 专家提名(张学,陈香美,王辰) 基础医学组
7 以神经软体征为核心的精神分裂症内表型研究 北京市 基础医学组
8 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评估及其对心肺系统的健康影响研究 北京市 基础医学组
9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理论及其在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 基础医学组
10 肿瘤细胞代谢感受的调控机制及其病理效应 上海市 基础医学组
11 基于功能基因组策略的肝癌发病新机制研究 上海市 基础医学组
12 出生缺陷致病/易感基因发现及功能研究 上海市 基础医学组
13 基于肿瘤微环境的微能量响应性控释纳米药物基础研究 河南省 基础医学组
14 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应答和治疗新策略 湖北省 基础医学组
15 认知和情感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和药物靶点研究 湖北省 基础医学组
16 泌尿系统肿瘤多组学信息挖掘、特异性识别与干预的研究 广东省 基础医学组
17 胃癌发生发展相关分子机制、早期诊断及防治的综合系统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 基础医学组
18 神经嵴干细胞及相关疾病的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先天性巨结肠症 香港特别行政区 基础医学组
19 应用生物材料激活成年内源性神经发生修复中枢神经损伤 教育部 基础医学组
20 炎症及相关疾病治疗的新靶点和新策略研究 教育部 基础医学组
21 肠屏障功能损伤、修复及肠源性感染形成的基础研究 教育部 基础医学组
22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及恶性转化的肝脏微环境网络研究 教育部 基础医学组
23 肝癌生长和转移的多维调控网络及早期预警研究 教育部 基础医学组
24 食物生物活性成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新机制 教育部 基础医学组
25 基于我国居民2型糖尿病代谢变化规律的营养干预研究 教育部 基础医学组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基于属性的密码学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 专家提名(王小云,宗传明,许进) 信息科学组
2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理论与应用 专家提名(王龙,段广仁,桂卫华) 信息科学组
3 内容自适应的图像视频编码理论与方法 专家提名(高文,刘永坚,高新波) 信息科学组
4 碳纳米薄膜结构调控与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 专家提名(毛军发,郑建华,施剑林) 信息科学组
5 多目标最优化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研究 专家提名(陈晓红,卢春房,范国滨) 信息科学组
6 “吊运类”欠驱动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 天津市 信息科学组
7 太赫兹亚波长光子学调控研究 天津市 信息科学组
8 氧化物半导体微纳结构设计、功能调控及气体传感器构筑 吉林省 信息科学组
9 微纳结构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物理 吉林省 信息科学组
10 宽禁带半导体的光频转换激发原理与方法 吉林省 信息科学组
11 神经动力学模型群集行为分析与优化应用 江苏省 信息科学组
12 网络关联动态系统的分析与控制及应用 江苏省 信息科学组
13 跨媒体的基本理论研究 浙江省 信息科学组
14 大数据挖掘的若干模型和方法 安徽省 信息科学组
15 结构复杂系统最优二次及H无穷估计/控制理论研究 山东省 信息科学组
16 多模图像结构化稀疏表示与融合理论方法研究 湖南省 信息科学组
17 统计相关源欠定盲分离理论与方法 广东省 信息科学组
18 多模态高效脑机接口理论与方法研究 广东省 信息科学组
19 不确定性知识的多粒度发现理论与方法 重庆市 信息科学组
20 神经网络的若干关键基础理论研究 四川省 信息科学组
21 多源动态信息融合理论及在监视预警中的应用 陕西省 信息科学组
22 保障软件可信性的程序验证基础理论 陕西省 信息科学组
23 大失配条件下雷达成像理论 陕西省 信息科学组
24 横向氮化镓异质结功率电子器件关键技术及机理问题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 信息科学组
25 光子晶体光纤传感机理与方法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 信息科学组
26 图像模式的拓扑,逻辑及奇异性结构的表征理论和方法 澳门特别行政区 信息科学组
27 高效有机蓝光材料及其介观结构发光器件研究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28 动态系统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29 分数时频域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30 生物特征数据计算识别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31 神经网络与特征学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32 面向复杂实际背景的多源信息估计与决策融合理论及算法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33 大型分布式网络结构的研究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34 时延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与方法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35 生产全流程多目标动态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理论及应用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36 批次过程高性能监测与控制体系及方法研究 教育部 信息科学组
37 基于石墨烯的新型微纳电子器件基础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 信息科学组
38 噪声下的精确量子操作与纠缠纯化理论方法 工业和信息化部 信息科学组
39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工业和信息化部 信息科学组
40 人眼视觉系统的结构化计算建模理论与方法 工业和信息化部 信息科学组
41 多频稀疏分布的微波电路理论及实现机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 信息科学组
42 基于时变脑网络分析的针刺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 信息科学组
43 高功率微波击穿机理及抑制方法 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 信息科学组
44 机器人辅助细胞操作 中国科协 信息科学组
45 电磁空间频谱资源认知、协同与竞争 中国通信学会 信息科学组
46 动力电池系统建模和状态估计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自动化学会 信息科学组
47 非线性系统自适应动态规划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 中国自动化学会 信息科学组
48 时滞系统低复杂度定量控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中国自动化学会 信息科学组
49 互联网视频流的高通量计算理论与方法 中国电子学会 信息科学组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新型纤维状锂离子电池 专家提名(杨玉良,杨柏,樊春海) 材料科学组
2 超高温热障涂层的实现机制与方法研究 专家提名(蒋成保,李仲平,李长久) 材料科学组
3 硅微纳米结构加工原理、方法及其光伏应用基础研究 专家提名(南策文,钱国栋,彭练矛) 材料科学组
4 热电材料的纳米复合及其性能增强机制研究 专家提名(周济,田永君,丁文江) 材料科学组
5 高性能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制备科学和输运调控机制 专家提名(张清杰,赵进才,黄云辉) 材料科学组
6 不对称高分子复合颗粒材料制备及性能 专家提名(郭林,胡文平,张晓宏) 材料科学组
7 低温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低铂/非铂催化剂的构筑及协同机理研究 北京市 材料科学组
8 原位金属基复合材料反应生成机理与复合强韧化机制 河北省 材料科学组
9 高压下典型碳材料新结构的研究 吉林省 材料科学组
10 低维氧化物半导体同质/异质界面构建与应用基础研究 吉林省 材料科学组
11 有机无机杂化策略设计构筑多功能生物医用材料 上海市 材料科学组
12 液晶高分子的结构调控及其功能化 上海市 材料科学组
13 高效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机理研究 上海市 材料科学组
14 金属微纳结构材料的精确制备、光学新效应及应用基础 江苏省 材料科学组
15 面向高效太阳能-化学能转化的光电极设计与表界面调控 江苏省 材料科学组
16 光功能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探索研究 江苏省 材料科学组
17 高分子组织再生材料的表界面设计及功能构筑 浙江省 材料科学组
18 低维半导体能带结构与光子特性调控 湖南省 材料科学组
19 功能纳米材料及相关低维物理的基础研究 广东省 材料科学组
20 力刺激响应有机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机制研究 广东省 材料科学组
21 磁性纳米材料构筑与多功能调控 教育部 材料科学组
22 不易成炭高分子材料的高效凝聚相阻燃体系构建及其作用机制 教育部 材料科学组
23 纳米氧化铁及其组装体生物医学新效应的发现及诊疗基础 教育部 材料科学组
24 锆基和镧基大块无序合金材料的制备和无序合金结构的研究 教育部 材料科学组
25 无机纳米材料的晶体生长,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 教育部 材料科学组
26 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 材料科学组
27 复杂一维纳米结构的可控构筑及对有机污染物拉曼光谱的增强效应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组
28 动力学新模式的发现及在塑性非晶合金材料研发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组
29 功能无机材料结晶物理化学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 材料科学组
30 骤冷纳米/非晶合金结构调控、构效关系及工业催化基础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材料科学组
31 稀土纳米发光材料:电子结构、光学性能及生物应用 中国科协 材料科学组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机械系统多源微弱故障特征提取理论 专家提名(雒建斌,李应红,林京) 工程技术科学组
2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 专家提名(谈和平,郭烈锦,樊建人) 工程技术科学组
3 合金液固相变结晶的电磁场调控机制研究 专家提名(干勇,向巧,李贺军) 工程技术科学组
4 柔性微纳结构的电流体喷印理论与方法 专家提名(丁汉,欧阳明高,郭万林) 工程技术科学组
5 分形多孔介质理论及其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专家提名(姜培学,赵天寿,解孝林) 工程技术科学组
6 大型客机座舱空气环境控制理论与营造方法 天津市 工程技术科学组
7 多孔介质演变机理与原位改性采矿 山西省 工程技术科学组
8 基于CO2利用的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 山西省 工程技术科学组
9 微生物转化烟气CO2制油气燃料的能质传递强化机理 浙江省 工程技术科学组
10 煤/生物质燃烧颗粒物模态识别及生成理论 湖北省 工程技术科学组
11 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理论与方法 湖南省 工程技术科学组
12 生物质水相转化制备液态烃燃料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省 工程技术科学组
13 高气压多组分非平衡放电等离子体动力学特性及其应用基础 陕西省 工程技术科学组
14 复杂润滑油分离体系的仿生设计与调控研究 甘肃省 工程技术科学组
15 基于纳米材料热物性测量的导热规律研究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16 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机理与预报方法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17 水工混凝土细观四相作用机理与性能提升方法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18 土的统一硬化本构理论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19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强时变非线性的解析建模与状态量高精度估计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20 微纳尺度相界面作用机理及调控方法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21 高温高压油气井管柱特征分析模型、理论及算法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22 牙齿耐磨功能形成机制及其仿生研究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23 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电力电子变换若干关键基础理论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24 机械结构多源不确定性度量、传播与优化设计 教育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25 特种焊接冶金机理与组织性能调控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26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钢管混凝土结构损伤机理与分析理论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工程技术科学组
27 涉水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区域滑坡敏感性测评的整体方法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工程技术科学组
序号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学科专业评审组
1 含运动副间隙的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研究 专家提名(方岱宁) 力学组
2 异常尺度和形状颗粒的流固两相流研究 专家提名(何国威,陈十一,郑晓静) 力学组
3 典型二维材料的力学行为 专家提名(郑哲敏) 力学组
4 超轻多孔结构多功能跨尺度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陕西省 力学组
5 n层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经典弹性力学三维问题的岳氏解 香港特别行政区 力学组
6 形状记忆合金力学行为中的非线性、变形失稳及其时空尺度效应 香港特别行政区 力学组
7 分析非线性多自由度系统随机振动和求解高维FPK方程的新方法 澳门特别行政区 力学组
8 软材料与生物软组织的表面失稳力学研究 教育部 力学组
9 飞行器结构耐撞性理论与评价准则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 力学组
10 绕柱体湍流动力学与非线性流固耦合机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力学组
11 旋涡与物面相互作用诱发声波的产生与耗散机制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 力学组
12 材料界面及表面微结构改性的仿生设计原理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 力学组
13 复杂约束下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国力学学会 力学组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3月30日15:47: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27737.html
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科教资金

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投入增速有所回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比上年下降。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am...
中国科技人才大数据:广东总量第一,“北上”这类人才多 人才奖励

中国科技人才大数据:广东总量第一,“北上”这类人才多

作为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中国科技人才规模如何,近年有哪些变化?地区分布有何特点? 科技部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R&...
深度解码,上海科技创新的底色和支撑(来源远博志城) 机构动态

深度解码,上海科技创新的底色和支撑(来源远博志城)

一、上海高校的优势 1、 上海高校的全球数量与质量优势 上海高校的数量优势,仅次于东京、北京国际城市 上海高校数量虽远少于东京、北京,但与伦敦、纽约、香港以及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相比,依然具有数量优势。 ...
从0到1,他们在这里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机构动态

从0到1,他们在这里埋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摘要: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浦东集聚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浦东集聚。他们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