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更新
距离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已经接近五十年,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引发世界瞩目。中国政府也正计划建设载人空间站并准备启动火星探测。
从陆地到海上发射
今年六月,中国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成为第三个成功实现从海上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一枚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从一艘位于黄海海域的大型半潜式驳船上发射升空,将七颗人造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据中国国家航天局介绍,这枚火箭主要用于快速机动发射应急卫星,并能够从船只等移动平台上进行发射。
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具有灵活性强、任务适应性好、发射经济性优等特点,可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满足各种轨道有效载荷发射需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好的航天商业发射服务。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构想,旨在建立现代版的“丝绸之路”,通过多项大规模基础建设项目和更紧密的贸易合作将中国与亚洲、欧洲以及其他地区联系起来。
除了这个海上发射平台以外,中国其他的发射基地均位于内陆。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于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的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在该年成立。这个研究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该集团目前承担中国的大多数航天科技研发任务。
1958年的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宣布中国也应该紧跟成功发射卫星的苏联和美国,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十二年后,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
中国长征三号乙火箭在2006年第六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路透社Bobby Yip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工程的砥柱。自1970年起,中国一共研制了十七种*型号的长征火箭,并相继投入使用。近五十年来,它们承接了各种重要的航天任务,包括载人航天工程、探月与深空探测工程、北斗导航系统工程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
长征系列火箭截至目前已发射了309次。在过去十年,发射频率迅速加快,从2008年的11次增加到2018年的37次。最近的一次发射为8月19日,一枚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将中星18号卫星发射升空,但卫星工作异常。
长征系列火箭走过近五十年的征程,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其中包括2003年以来六次将中国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以及开启了中国的探月工程。
目前中国正在研制长征八号火箭,这是一种可重复使用并且发射成本适中的中型火箭;同时也在研发重型火箭长征九号,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首飞。
* 十七种型号不包括长征一号丁。长征一号丁在1995-2002年共进行了三次亚轨道发射,然而这些发射并没有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列入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局、 新华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嫦娥”探月
今年一月,中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之前只有探测器飞过月球背面,并没有探测器降落在背面。
嫦娥四号也传送了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对于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此次成功着陆“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并“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中国力争到2030年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嫦娥一号轨道器于2007年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的探月工程,而今年年初的月球背面软着陆更是证明其是一个具有先进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中国的首次月球软着陆由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完成,但随行的“玉兔”巡视器工作几周后便发生故障,无法完成全部任务。此前,俄罗斯和美国分别于1966年一月和五月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
中国计划在今年年底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采集月球表面样本,同时计划2020年底之前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
载人航天
2003年,中国成为第三个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载人航天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大约21小时。
自杨利伟成功完成首次航天飞行后,中国于2005年至2016年间相继进行了五次载人航天飞行。最近的一次载人飞行是2016年,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进入轨道飞行,并在空间实验站天宫二号执行任务一个月左右。天宫二号于今年七月中旬完成了全部试验,成功择机受控离轨。
中国正在进行建设空间站的准备。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消息,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下一个航天强国
近几年,中国将空间探索列为重点,逐步开展了多项航天相关的活动。中国国家统计局最近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中国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方面的研发开支高达大约56亿美元,较2011年约45亿美元有所增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研发开支数据也包含航天项目的开支。中国在航天项目上的具体经费支出情况并不公开。
尽管比其他航天强国晚了数十年,但中国一直追随着世界航天发展的步伐,并取得了若干成就。其中,中国于1994年开启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研发,同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竞争。
2007年,中国进行了一项反卫星导弹测试,在高轨道上摧毁了一颗老旧的气象卫星。此次试验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轨道碎片云,产生了三千多块太空碎片,在国际上遭到普遍反对。拥有这种反卫星能力,可以让一个国家攻击他国卫星———致盲卫星并摧毁通讯———同时也可以为拦截弹道导弹提供技术基础。只有美国、俄罗斯和印度进行过这种试验。
在美国快速推进重返月球的时间表并计划于2020年探测火星的同时,中国也在拓展其在航天领域的影响。中国在六月份发布首批中国空间站应用国际合作项目。来自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将参与9个与航天领域相关的研究项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未来空间站任务中,中国载人航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
同时,中国也鼓励私营企业参与航天事业,希望能够在未来将一部分航天工业商业化。中国政府不仅给予资金支持,也把发射场地提供给民营企业使用。
近几年,数十家私营航天企业也加入了研制火箭的行列。它们研制出了能够搭载低成本商业微型卫星的运载火箭,进行了数次发射但成功次数仍然有限。
2018年5月,总部位于北京的零壹空间研制的“重庆两江之星”火箭发射成功,成为第一枚成功发射进入亚轨道的商业火箭。2019年7月25日,另一家私营火箭公司北京星际荣耀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入轨发射的私营航天企业。星际荣耀2018年也成功进行了两次火箭发射。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局、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新华社、路透社
Travis Hartman、Wen Foo 对本文亦有贡献
翻译审校:Tom Zhang
编辑:Christine Chan、Ryan Woo、Karishma Singh
路透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