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所2018年科研项目、研究论文及专利情况

2019年9月22日09:43:20中国科学院研究所2018年科研项目、研究论文及专利情况已关闭评论11,325 views 60853字阅读202分50秒

中国科学院

初步统计,2018年,我院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551亿元、利税548亿元;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20亿,同比增长7.5%,上缴税金198亿元。 2018年,我院张弥曼院士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7位科学家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68位科学家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3个团队入选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6人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占全国的28%,76人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占全国的19%。通过“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99人,通过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76人,通过“西部之光”资助西部中青年学者271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校共招收本科生2257人、硕士生14105人、博士生8674人,授予学士学位2053人、硕士学位8325人、博士学位6458人。

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在科研项目重点工作方面,围绕发展我国深海科技特别是传感器核心技术主题,完成了“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A类先导专项的立项工作。专项以提升我国深海科技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在深海智能装备和关键技术方面接近世界前沿水平,谋求我国深海高技术装备未来竞争优势,支撑国家深海领域布局、发展等为主要使命任务,计划投入经费10亿元,由深海所牵头,联合院内38家、院外19家单位的优势科研力量开展集中攻关,预期将产生不少于50项深海科技核心关键技术。专项已吸引和汇聚超过1000位(院内已有985位)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参与。 2018年,深海所新获批牵头承担专项4项、支撑外单位项目8项,到所经费1.12亿元。其中,牵头承担的4个项目分别是:“全海深视频采集、传输、处理技术研发及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海斗深渊环境特征与生命演化过程”,“全海深样品信息系统建设及深海技术与装备领域发展战略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谱系化成果展示系统和科普产品”。 深海所坚持“开放、共享、低成本”的原则,高效推进“深海勇士”号的试验性应用,从2017年8月16日开始在南海开展海试,

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8年度,新增科研项目77项,经费11.5亿元;发表期刊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5篇、EI收录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28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件,授权发明专利8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件;软件著作登记1件。

 2019年,深海所将继续抓好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确保院党组和分院分党组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国家重点科研专项和院重点工作部署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力争能力建设上新台阶、团队建设有新气象、科学研究有新发现、技术研发获新突破。全年重点工作有: 1.加快推进深海技术创新研究院、海南深海技术实验室建设,助力在海南组建新时代国家深海科技战略力量。 2.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是:“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专项;万米载人/无人深潜任务海试及应用;“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A类先导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B类先导专项验收;“深渊PLUS”B类先导专项的论证立项。组织实施第4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南海科考航次。 3.研究贯彻落实中央12号文件和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贸实验区总体方案关于推进深海科技的要求和意见,完成海南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 4.在中科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推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力学研究所

2018年全年新增包括院先导A项目、先导A背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共193项,新增科研合同总额67011万元,全年科研经费到款59011万元,目前全所在研科研项目共456项。 2018年,力学所在各类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7篇,其中SCI收录223篇,EI收录253篇,CPCI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19篇;收录学位论文82篇,GF报告45篇,IMCAS系列科技报告22篇;申请专利108项,授权专利58项,全部为发明专利,其中国外专利1项;软件登记18项。 继续加大与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力度。2018年,力学所横向课题合同总数131项、合同总额8238.7余万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约70%。 持续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与安徽创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合肥中科重明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工程样机研制,注册资本金17500万元,力学所占股60%。 2018年,共引进各类人才40人,包括院“百人计划”B类1名、所“力星计划”1名(海外人才)。另有3名“百人计划”C类和4名所“力星计划”海外人才通过面试答辩,引进海外人才人数取得新突破。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8年,研究所新争取科研项目103项,到所科研经费7.09亿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3项,授权发明专利168项,软件著作权获批登记5项;发表论文535篇,其中SCI收录213篇、EI收录322篇。2018年,研究所牵头组建轻型动力创新研究院;联合院内10余家单位牵头成立“中国科学院无人机系统总体部”;联合院内5家单位在国科大建设航空宇航学院。2018年研究所新成立成果转化项目公司9家,吸引社会资本37.5亿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可研报告获批复;自主研制的1000公斤推力涡扇发动机完成高空性能考核并通过技术验收,研究集体获2018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煤粉预热燃烧技术和多边形炉膛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商业化运行;AT200货运无人机成功实现异地起降载货飞行;100M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开工建设;内燃机电冷除湿联供技术获得应用。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18年,研究所承担科研项目136项。其中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3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项目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B项目1项、专项A课题2个,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4项、创新交叉团队1项,百人计划项目4项,化石发掘和修理专项经费项目1项,修购专项项目2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3项。 2018年,研究所共发表论文总数为205篇(第一作者122篇),其中SCI/SSCI共138篇(第一作者75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发表共7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2篇),在《PNAS》、《Current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高影响因子(影响因子>5)重要刊物上共发表论文共29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7篇)。

过程工程研究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持续增加,获批牵头课题13个,参与(子课题)23个。2018年度累计新增项目的合同金额1.75亿元(其中重点研发计划1.6亿元,重大专项149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再上新台阶。前瞻布局,重点突破,推动了系列重大项目落地。2018年度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申报259项,获批重大项目1项、创新群体1项、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1项、各类重点项目5项、面上项目38项、青年项目25项,获批总经费突破8500万,创历史新高。 面向国防重大需求,承担重大空天任务能力显著提升,质量与保密体系运行良好。一次性通过了第三轮保密资格认定北京市国家保密局现场审查,争取到TZ计划、装备发展局共用技术等项目。2018年空天产品交付合格率100%,保证了多个国防重点型号的列装,获得用户单位高度评价。顺利完成质量体系和生产许可证的年度任务,保密工作实现全年“零事故”。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特别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示范工程方面取得新突破,获批牵头课题13个,参与(子课题)2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再上新台阶,获批重大项目、创新群体、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各1项。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规划引领,形成更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布局和成果转化系统,完善研究所在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功能定位。2018年研究所经费总量7.03亿元,郑州分所0.32亿元,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年,学校录取本科生399名;录取学术型硕士6112名,专业型硕士3011名;录取博士研究生6859名。在读学生5079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5852名;硕士研究生23397名;本科生1541名。授予学位10743名。其中,博士学位5278名;硕士学位5175名;学士学位290名。 2018年,校部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直接经费4729万元);获批社科基金项目7项(103万);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3367万元);获批院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2项(500万);获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专项1项(25000万元);牵头专项(A)类项目2项(25000万元);获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直接经费40万);获批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2892.59万元)。2018年校部教师发表SCIE检索论文728篇,SSCI检索论文52篇,EI检索论文603篇,CPCI-S检索论文287篇,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论文1316篇。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38项,发明专利授权1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201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申报北京市科技奖3项;此外,校部教师参与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生物物理研究所

承担科技任务 2018年,生物物理所主持科研项目/课题共计629项。其中,科技部、北京市科委课题共计5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28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11项;修缮购置项目2项;中科院项目/课题共计95项;横向合作课题共计144项;中科院产业化方向项目3项;人事人才项目34个。

2018年,生物物理所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56篇,篇均影响因子8.6,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184篇;高水平科研论文(PNAS及以上)96篇,以第一完成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50篇;CELL/NATURE/SCIENCE论文18篇。申请专利3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1项,PCT申请1项;授权专利28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5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获得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物理研究所

2018年度在研各类项目、课题共计432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JG项目、地方项目、中科院项目等。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7项,主持973项目(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B类先导专项3项,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1项(总体单位),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主题论证项目1项(总体单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9项,973项目(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11项,XXX课题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7项,国家基金仪器研制项目5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财政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1项,卢嘉锡国际团队3项,创新交叉团队6项,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15项。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2017年度,物理所发表第一署名单位的SCI收录论文数457篇,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8位。物理所近十年来(2008-2017)被SCI收录的论文截止2018年10月累计被引用篇数4902篇,被引用次数115699次,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4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原名“表现不俗论文”),即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高于均线的论文为卓越论文。物理所2017年发表的SCI论文中有176篇为“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8.51% 。物理所作为第一作者国际合著论文有134篇,位列全国研究机构第5名。

2018年度,共申请专利145件,获专利授权66件,其中国际专利授权8项。现有控股参股公司10余个。2018年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约21亿,净利润约2亿。公司新建滁州工厂,一期设计产能3.5G,预计2019年6约建成投产。同时为实现技术反哺科研,物理所于2018年12月将持有的星恒电源全部股权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完成,转让价格7835.52万元,成为物理所历史上第一笔股权转让收益。 在国家和科学院财政的支持下,至2018年底,物理所固定资产原值22.76亿元,其中科研设备仪器原值16.66亿元。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以“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为代表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空间科学(一期)”先导专项部署的科学卫星“悟空”、实践十号、“墨子号”和“慧眼”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成果。“空间科学(二期)”先导立项启动,7个型号8颗卫星全面启动开展工程研制。空间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科院和北京市共同签署协议,宣布在怀柔科学城成立空间科学实验室。子午工程(二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支持力度比一期增加8倍;基于子午工程的“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正加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在月球与深空探测、载人航天、风云海洋系列、中法海洋卫星、电磁监测实验卫星、北斗系列卫星、“云海二号”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中,空间中心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新成果。

2018年,空间中心发表论文共计280余篇,其中SCI收录98篇,EI收录95篇,国内核心期刊收录49篇;发明专利申请83项,发明专利获授权5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95项。

理论物理研究所

2018年,理论物理所共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等国家级与省部委级项目或课题63项。其中,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综合管理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含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跨学科重大合作研究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1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主持其他基金项目3项;主持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院重点实验室);主持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1项,参与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6项;主持在研百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项目7项,“万人计划”第二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项;主持修购专项1项,中科院其他项目2项;承担其他项目1项。2018年,新争取到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4项,以及理论物理专款博士后基金4项。争取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惯约中心项目1项,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1项。参与中科院先导专项A课题2项,先导专项B课题3项。 2018年理论物理所在量子场论与物质微观结构,弦论、引力理论与宇宙学,统计物理与理论生物物理,凝聚态物理与量子物理等方面均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2018年共发表SCI论文240篇,其中在影响因子IF>4的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41篇,在影响因子IF>2的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4篇。其中在代表性学术刊物NATURE MATERIALS(IF=39.235)上发表1篇,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IF=36.367)上发表1篇, PHYSICAL REVIEW X(IF=14.385)上发表1篇,SCIENCE ADVANCES(IF=11.511)上发表1篇,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IF=11.049)上发表1篇,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IF=9.504)上发表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IF = 8.839)上发表15篇,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IF =5.541)上发表31篇,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IF=5.172)上发表15篇,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IF = 5.126)上发表论文5篇,PHYSICAL REVIEW D(IF = 4.394)上发表48篇,PHYSICS LETTERS B(IF = 4.254)上发表11篇。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科研项目情况。研究所在研科研项目79项,新增科研项目35项,结题16项。其中,省部级在研项目11项,院级在研项目17项,所“一二五”在研项目37项,所级在研项目26项,横向在研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新增6项,院级项目新增8项,所级项目新增18项,横向项目新增3项;项目结题数量相对较少,省部级、院级、所级项目大都是三年至五年的延续性项目,“十三五”结束年会集中性结题。

.研究所共取得4项专利,其中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

声学研究所

2018年所本部总体竞争性经费共约7.50亿元人民币。

2018年,我所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研科研项目1133项,其中,新立项目314项;验收结题148项;自主安排创新项目共42项。在项目顺利完成或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基础上,知识产权成果丰硕。全年申请专利242项、授权153项;发表学术论文250篇,其中SCI收录69篇,EI收录121篇;出版著作3部;主持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1项、国际标准1项;完成成果登记1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6项。

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目前研究所在研科研项目及课题主要包括973项目3项、其他项目课题6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其他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50项;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技支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2项;院战略先导专项项目课题6项、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7项、重点部署项目1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总理基金)项目课题2项;其它军工、部委及地方委托等课题近100项等,共计665项。

本年度共获专利授权12项;登记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59项,作为第一著作权人登记软件著作权55项。 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稳步增加,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本年度,我所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共计883篇,其中SCI(E)论文674篇,CSCD论文249篇。另外还出版专著8部。周天军研究员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地球科学领域,全球共有184位科学家入选,其中,中国科学家入选10人。

科技支撑条件建设 (一)积极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 稳步推行大装置建设及平台建设工作。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建设顺利进行。6月8日取得了北京市“一会三函”所有手续,9月28日举行基建开工仪式,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项目初设概算,批复投资12.55亿元,之后项目进入全面开工阶段,年底完成地基结构以及建筑主体钢架结构的建设。大装置设备软硬件建设同步进行当中。 此外,国家“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京津冀大气环境与物理化学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极端精密智能制造研发与测试平台-环境智能监测装备研发测试平台”正式取得了发改委实施方案批复;大气所确定作为云室项目共建单位,可研报告已报国家发改委。 积极参与大气环境科学中心规划工作,完成《大气环境科学中心建设进展情况自评估报告》。“高频单颗粒气溶胶偏光粒径谱的研制及应用”获得怀柔科学城科技创新项目立项。 (二)发挥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支撑服务作用 顺利通过科技部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平台的共享利用机制,在服务于研究所各科研部门和团队外,还为兄弟院所提供服务,此外维护建设好计算机网络、数据库、ARP系统等,有力地支撑了科技创新工作。 (三)完善野外观测台站建设 对所级野外观测台站进行工作评估,新增羊八井全大气层观象台和敦煌戈壁观测站为所级台站,目前共有8个所级台站,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研究所全年共新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合同经费约3.8亿元,继续保持向上发展的势头,为“一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和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基础。 围绕“一三五”的布局,积极向国家提出相关建议和任务,其中,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及十三五科技基础设施“京津冀大气环境与物理化学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极端精密智能制造研发与测试平台-环境智能监测装备研发测试平台”的立项和建设将产出重要成果,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总投资规模达14.55亿。 积极参加院先导专项的立项实施工作,如A类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空间科学二期、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以及B类先导专项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等。 重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和建议,对指南征求意见稿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成绩突出,在“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中牵头申报3项,立项2项,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专项中,牵头申报4项,立项1项。此外,我所科研人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成功申请23项,作为课题参加人成功申请20余项。项目、课题及专题参加等汇总起来实际承担重点研发专项支持经费总计约1.7亿元。 此外,征集国家重点专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培育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初步形成了“极端天气气候的人类适应与恢复”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建议和“世界地球系统预报中心”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建议并上报科技部。组织参加应急管理部重大灾害规划项目指南编写工作,将我所在气候和天气研究的影响拓展到国家应急管理部层面。此外,加强部署申报气象军民融合重大专项等。 同时,继续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年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为67项(支持经费7294.8万元),其中重点项目4项、组织间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6项、杰青1项、优青1项、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面上42项、青年10项,其他项目1项。本年度还新争取院国际合作项目1项,院修购专项2项。新增军工项目3项,其他部委和横向课题及专题82项。 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上,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重点发展大气环境领域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形成了“一个转移平台,四个参股公司,多个技术转让”的科技产业化现状。并与气象部门深入合作,在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等方面为国家重大活动和经济、科技、民生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通过英文网站、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加强科研进展和人才的对外宣传,使气象界的“中国声音”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建立了专业的科普队伍,以创新的形式拓宽科普平台,增强民众对大气及气候问题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2018年新立项目366项,围绕国家重大决策需求,承担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和有关部门及中科院交办的重大研究任务。研究内容主要为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和创新政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预测预见分析、战略情报研究、科技发展趋势和方向研判、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研判、科技评估等,为各级政府部门、中科院的宏观决策,区域、行业及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高水平研究咨询服务。

2018年在服务宏观决策、引领创新方向和发展智库理论方法等方面形成多项重大产出。全年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完成并报送50多份高质量的决策咨询课题研究报告、百余份政策建议,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专利3项。

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8年,新立项各类项目300余项,包括:国家基金项目46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地方政府51项,科学院和计算所自主部署49项,企业委托横向97项,专项和安全59项。

计算所科学计算共享平台是服务科研工作的大型计算平台。目前该平台具有计算节点192余台,总核数6564核,系统峰值浮点运算速度达到46万亿次每秒,节点之间有40Gbps、56Gbps Infiniband 高速网络,提供1.2PB的统一存储空间。 2018年,计算所共完成科技论文474篇,出版译著1部。 计算所2018年获得的奖励有: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规模网络视频的流式计算理论与方法),CCF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三维人体运动建模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微处理器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源自适应融合室内外无缝定位云平台及位置大数据挖掘),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技术开发类(复杂环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污染防控关键技术与装备),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大规模复杂数据的高级机器学习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奖三等奖(基于双Kinect的人体关节点自动识别关键技术和系统)等。 计算所主办的科技期刊有《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承办的科技期刊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推动以我所为依托单位的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正式立项,积极参与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在“一带一路”、粮食安全、环境修复、扶贫评估、地理大数据等传统优势领域与新兴学科方向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科研项目经费创历史新高。

年度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本年度共发表论文2290篇,其中SCI/SSCI论文1192篇;出版著作(地图集)63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7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3项;完成各类规划9项、各类标准12项;新争取各类项目711项,其中新争取国家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2项,重点基金3项;院先导专项项目3项、课题14项,重点部署项目4项、STS计划项目2项;2018年,地理资源所1人新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引进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学术帅才(A类)2人。提交的咨询报告被中办、国办采用37份(次),多份报告受到中央领导批示。多个期刊获优秀期刊等奖项。

心理研究所

以心理所为第一单位发表JCR SCI/SSCI文章146篇,其中Q1文章占比49%;1份咨询报告被中办刊物采用;1个研究组关于基因、生物运动加工、自闭特质关系的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上;1个研究组关于人类空间导航行为的神经振荡机制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中德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C类课题各1项,STS重点项目1项;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3项;1个项目荣获第八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领军人才引进和青年人才培养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情报中心

2018年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支撑服务突破了过去传统模式,建成支撑数据采集、存储、计算与微服务的科技大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服务”模式的提供,按照全中心不同团队的个性化需求(原始数据、中间计算数据、统计结果数据、API接口等),提供不同层面的数据内容。基于以上科技大数据计算基础支撑平台,成功构建“慧”系列智能文献知识服务平台,成功发布“慧”系列智能知识服务产品,以“慧眼”和“慧科研”为代表的“慧”系列智能知识服务产品是文献情报中心为科学家群体研发的智能知识服务产品,该产品依托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技术,打造集成文献检索、精准推送、智能分析、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科研管理等贯穿“科研-交流-管理”全链条的开放学术生态系统。首次面向全院,提供科技大数据精准知识服务,进而全面推动文献情报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及时性、主动性、开放型的科技知识服务转型,打造升级版文献情报知识服务平台。

文献经费投入无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18年,全院保障外文电子期刊1.9万余种、外文图书工具书18.4万卷/册、中文期刊1.8万种,全部内容保障能力较2017年提升7%。全院电子资源使用量较2017年增加13%,其中全文数据库使用量达6100余万篇,平均每分钟的全文下载量为463篇次,远高于国际同类机构。 开放资源集成建设与服务体系建设显现成效。在开放资源集成建设与服务方面,持续推进科技领域12类优质的开放科技资源建设,2018年累计集成资源总量270万条,较上一年增长40%,全文下载数量54.4万篇。 分布式大数据知识资源中心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院所协同共建共享建设26个专业领域知识资源中心,汇聚30类资源的3亿余条数据,是科技大数据计算基础支撑平台的主要数据来源,已初步形成“各资源中心的自主服务+科技监测与科技评价服务+多中心联合汇聚服务”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科技查新与引证检索中心科技查新报告数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共计完成科技查新报告1172份,比2017年增长57%,引证检索报告数量2312份,10.92万篇。 中国科讯APP端、PC端、微信公众号多平台互动联通,注册用户共近8万人,累计使用量突破千万次。微信累计粉丝53535人,2018年至今累积涨粉19182,微信文章阅读量共计1106733,头条平均阅读量3455,平均转发量63。2018年科讯直播数量和效果显著上升,开展在线直播培训34场,累计观看人数达30.2万人次。

半导体研究所

2018年承担科研任务方面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共新增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课题)148项,落实科研任务合同经费超过40558万元。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实施三年来,共牵头项目16项,在科学院排第一位),在承担战略高技术科研任务方面,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项目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 科研工作取得多项重大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连续两次创造了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23.3%,23.7%),占据中国在光伏领域的五个世界纪录中的两个;研制出首款集成化与快速扫频光电振荡器;利用层间反铁磁交换,实现零磁场下电流诱导垂直Co层的磁化翻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窄线宽激光器光源已搭载北斗导航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在轨性能测试满足工程任务需求,相关技术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只峰值功率超过10W的紫外激光器;基于自主研制的神经计算芯片CASSAN-V,成功实现支持多芯片协同工作的神经计算节点和多节点联合计算的深睿神经计算系统,计算效率相比传统方法提高5个数量级以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围绕联通牵头的5G协议,实现了20通道5G前传波分复用器件的自主研发,并完成器件验证;研制成功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的湿度传感器,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研制低对比度目标激光夜视技术,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 2018年我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全所共有181人次因公出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事长、短期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等活动;共有45人次的外籍专家来所学术交流或洽谈合作。邀请了21位国际知名的专家在《黄昆半导体科学技术论坛》作报告,该论坛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大影响力。使我所的职工和学生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动态,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我所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

半导体所重视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2018年共签订技术开发合同74项;专利转让及许可6件;联合实验室11个;院地合作项目7项;技术服务及销售合同417项。横向合同经费2.23亿元,到位经费1.375亿元。

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8年度财政补助收入4.33亿元,事业收入2.54亿元,其他收入0.27亿元,到位经费7.13亿元。

全年新增课题636个,其中中科院项目131个,国家任务105个,地方政府任务9个,横向课题299个,基金项目40个,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52个。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十三五”地面数据接收系统和共性应用支撑平台项目立项。其中,数据接收系统项目2018年初设批复14.4亿,2019年度申请投资计划3.3亿元;共性应用支撑平台初设批复4.6亿,2019年度申请投资计划1亿元;近期下达概算批复后将全面启动建设。 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面支撑系统地面接收分系统建设项目立项启动。在继续执行在轨运行的暗物质、量子以及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三颗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外,我院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空间科学(二期)地面支撑系统地面接收分系统研制任务。该专项于2018年5月正式立项,我单位承担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面支撑系统地面接收分系统建设项目,总经费2470万元。年内地面接收分系统方案设计报告、研制任务书已顺利通过地面支撑系统总体组织的评审。 由数字地球院重点实验室承担的首批立项项目“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经费6000万)成果突出,研发并共享了全球中分辨率地表反射率产品、首次实现全球农作物病虫害中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产品、首次完成全球大豆主产国中高分辨率面积及产量监测、首次建成全球海上油气平台及工业热源遥感数据库、首次实现全球大型湖库的营养状态遥感监测、开发了全流程规模化遥感应用云服务平台等,其相关成果和报告多次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纳。在中期评审中被科技部评价为“对地观测与导航”专项亮点成果和标杆项目,得到科技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高时空分辨微纳电极阵列与神经信息光电调控检测系统”项目在高时空分辨微纳电极阵列神经信息检测与功能定位、活体微纳光电器件检测与调控芯片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完成了2018年度研究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

动物研究所

2018年,动物研究所共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约190项,合同经费总计约4.18亿元,其中包括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院A类先导专项“器官重建与制造”、院B类先导专项“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等多项国家和院重大科技任务。

动物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发表SCI论文290多篇。 动物所申请专利10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

理化技术研究所

2018年,理化所争取各类科技项目553项,其中纵向任务122项,技术发展任务126项,各类横向任务305项。 2018年共发表论文69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科技论文427篇。全年SCI核心刊物收录论文61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267篇),EI收录76篇。 2018年,共申请专利438项,其中发明专利353项(包括PCT6项,美国2项、日本2项,欧盟2项,加拿大1项),实用新型85项。获授权专利219项,其中发明专利159项(包括日本1项),实用新型60项。

软件研究所

2018年的在研课题共79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0项,“973”课题7项,“86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项,中科院项目96项。 2018年软件所新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合同445项,其中甲方合同287项、乙方合同102项,其它各类协议56项;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的直接课题收入6176.23万元。 2018年申请专利5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1项。牵头制定2项国家标准,参与制定18项。发表论文389篇,其中SCI收录125篇、EI收录280篇。

高能物理研究所

2018年,高能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887项(包括新增项目216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4项、承担(或参加)课题66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项(新增3项)、面上项目193项(新增3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38项(新增19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7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12项。

论文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017年高能所在各类学术期刊及会议文集发表论文1559篇(作为第一机构发文520篇,占全部论文的33.4%),全部论文中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收录1172篇,被EI数据库收录589篇,CPCI(原ISTP)数据库收录41篇。SCI数据库收录论文中约82.6%发表在期刊影响因子为2或是2以上的期刊上。有634篇论文在发表当年即被引用,占SCI数据库收录论文总量的54.2%。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高能所进入全球论文影响力排名前1%的论文104篇,其中前1‰的论文20篇,0.1‰的论文2篇。显示出这些论文所发表的成果在同行有较高的影响力。高能所保持着与国内外包括高能物理领域在内的多个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及大学之间的积极合作。53.5%的SCI论文是与国外研究机构或大学合作完成的,涉及到约30个国际合作组,近7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千余家的合作机构。 (2).大科学装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高能所同步辐射装置为国家提供了独特的多学科实验共享平台,两轮开放,共支持646个课题实验,取得一批高质量成果。各实验站运行状况良好,专用模式各实验站运行效率达到98.68%,共享率达到95.07%。其用户分布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学科领域覆盖极其广泛:材料科学(41%)、凝聚态物理(7%)、化学化工(20%)、生命科学(5%)、环境地学(18%)、光电器件研究(7%)、方法学(1%)及其他(1%);2018年发表论文494篇 ,其中中科院JCR期刊分区一区文章184篇。 高能所多项空间项目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高能所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装置集群(CSNS、HXMT、ADS、JUNO、LHAASO、HEPS、CEPC)将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撑,对高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化学研究所

我单位2018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杰出青年基金、重大重点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共计300余项。 研究成果方面:(1)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化学所2017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居科研机构第2名;2008-2017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7087篇,被引用227225次,居全国研究机构第2名;2017年化学所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667篇,居全国科研机构第4名,其中卓越国际论文数为370篇,居全国研究机构第2名。1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2018年化学所共发表SCI论文685篇,其中在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89篇,在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如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的高水平杂志(影响因子大于3.0)上发表论文542篇。发表文章的自然指数为165,在中科院各研究所中排名第一;10人(13人次)入选2018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3)2018年化学所专利申请306项,获专利授权132项

2018年发表SCI论文685篇,申请专利306项,多次组织和主办国际会议。2018年化学所与地方企业共签署横向合同119个,合同额8422万元,其中涉及知识产权(专利)转化的经费达到3060万元;2018年横向经费到位1.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科研成果情况:2018年度科研人员共发表论文723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56篇以上;被SSCI收录66篇以上;获得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2、项目、课题及经费情况:2018年度承担各类项目共计414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3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6项;承担中科院项目51项;其他项目127项。2018年争取科研经费21408余万元。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从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研究,在研科研项目800余个,其中我所承担重要的国家级项目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课题19个,“973计划”项目1个,“973计划”课题1个,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1个,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专项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专项1项,项目11个,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2个,重点类以上项目50余个。

电工研究所

全所在研科研项目总计526项,新增152个项目,2018年到位科研经费总计4.13亿元。本年度全所科研经费比2017年度上升明显,特别是GFJG为我所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与其相关的科研工作在我所占有重要地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相关领域的科研支持力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稳步前进。 在高技术项目方面,本年度新增重点研发计划21项(牵头9项,参与12项),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海洋局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项目7项。新落实院项目(课题)共计39项,其中 7 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10项战略性科技先导项目(课题),6项STS和重点部署项目,以及16项修购、科研仪器装备和功能开发项目。 在基础科研项目方面,本年度共有21项我所作为依托单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资助,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8项,青年基金7项,联合基金项目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获批1项面上项目。 在横向项目争取方面,严格按合同流程审核、签订合同,全所新签各类横向合同121项,新签合同总金额为 7000 万元。 在重大任务项目争取方面,新增17个专项项目,合同额22103.8万,在研项目数40个。

微电子研究所

2018年度,微电子所承担的在研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7项)、重点研发计划(5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项)、高技术项目(110项)、院项目(71项)、其他项目等各类项目391项。 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奖项7项。其中,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 共发表论文394篇,其中SCI论文214篇,EI论文113篇,论文总影响因子614.0912,专著9部。 申请专利344项,专利授权332项,出版专著9部,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 转让专利35项,合同金额150万元;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式参与设立企业共计21家,对外投资知识产权共计90项,股权作价金额达2.1亿元,实施股权奖励2615万元。

自动化研究所

2018年,自动化所到位经费突破7个亿,创历史新高。其中,新建课题429个,合同经费6.4亿,在研课题1542个,到位科研经费5.5亿,项目和经费争取成绩达历年最佳。截止到目前,研究所牵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2018新增2项),牵头课题38个,国拨经费约3亿。研究所全年新建课题404项。其中,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北京市)85项,中科院项目54项,国防类项目29项,其他部委及地方政府纵向项目28项,横向委托项目195项。新建课题数同比增长16.8%。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成果产出 2018年中心申请发明专利5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5项,牵头和参与编制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3项,发表科技论文近150篇,其中高水平科技论文近50篇。新增国内外学术组织任职13人次。 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积极争取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重大任务实施,保障业务持续发展。2018年底中心总资产达15.06亿元,比2017年增长3.79%。2018年到位经费达6.26亿元,比2017年增长16.36%,为中科院及院外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2018年研究所在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运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院级项目、省科技计划、横向委托研制项目等共计150余项,全年科研项目到帐经费为8863万元,比2017年增长18.8%。2018年度新承接项目87项,新承接科研项目经费为1.1745亿元,比2017年增长26.2%。 2018年度研究所提交专利申请24件,并提交国际PCT申请2件;授权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7,实用新型1件;公开发表文章55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3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篇。

地基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关键技术研究方面 在“十三五”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LOT)立项方面,9月17日通过中咨公司组织的LOT建议书评审会;所内积极开展LOT立项准备工作,包括环抛机研制、镜胚材料询价、拼接实验装置改造、望远镜结构深入分析、光学系统误差分析及计算等。 NSFC重大项目子课题——实现衍射极限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关键技术方法通过基金委验收,该项目2018年研制出了一套口径350mm、厚度1.9mm的超薄镜系统,镜面减薄后面形1/30波长(632.8nm),验证了相关技术,在实验室实现了300HZ的闭环测试,相对面形rms 1/14λ。 2、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研究方面 NSFC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高对比度成像关键技术与太阳系外行星实测研究通过验收,综合评价为A,评价意见:项目对地基高对比度星冕仪和超级自适应光学特性系统等太阳系外星成像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NSFC重点项目——系外类地行星空间天文成像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基金委数理学部组织的中期检查,综合评价A; 9月太阳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确定为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科学载荷之一,将首次成像探测围绕类太阳恒星的成熟系外行星,包括超级地球,项目总经费在2亿量级;开展了基于双液晶的超高对比度成像真空实验研究;成功研制超高对比度成像星冕仪系统,整体成像对比度在3.7 λ/D处达到2.7 x 10的-10次方。 NSFC国际合作-两岸项目——系外巨行星天文成像观测和行星形成、演化研究,成功研制地基系外行星成像仪,两次用于美国3.5米ARC望远镜开展系外行星和褐矮星高对比度成像观测,成功处理出HD1160 B/C褐矮双星,实测成像对比度在0.5″附近达到10的-6次方。 3、南极望远镜研究与南极天文台预研 “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项目, 9月30日,发改委办公厅批示项目建议书修改后再报;12月20日完成建议书更新,总预算缩减为18亿;KDUST经费缩减为5.09亿。 NSFC重大项目子课题——极端台址环境下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关键技术方法研究通过基金委验收,该项目2018年完成了2.5米镜面防霜方案的仿真模拟和失效故障树分析;完成了望远镜光机热集成建模和主动校正的模拟,及风载分析。 南京天光所派徐进工程师积极参加第35次南极内陆天文科考,主要是维护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包括驱动系统、镜面系统和能源系统维护等。 南极大视场巡天望远镜AST3的研制项目,AST3-3完成了主要光学镜面的镀膜(反射膜和增透膜);完成了望远镜机电控制系统及软件调试、限位安装调试;完成了CCD调焦机构安装调整。 4、LAMOST维护运行和升级改造 LAMOST圆满完成一期的巡天任务,一期巡天对外光谱发布千万量级,是世界上其它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总和的2倍,为天文学家研究银河系及一般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基础数据。 2018年也是LAMOST二期巡天的开始年,将开展中分辨率光谱巡天并兼顾低分辨光谱巡天的任务。LAMOST中分辨率光谱仪项目提前一年完成了所有的研制工作,试观测期间获得225万条中分辨率光谱。 LAMOST高分辨率光谱仪本体研制通过条财局验收。目前在大月夜期间开展对特殊天体高分辨率测试观测,有效地获取了两颗V星等亮度约为10等富锂巨星的高分辨率(R~40000)、高信噪比光谱。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项目——LAMOST激光信标系统项目,研制了用于主动光学的单个激光星系统,在12公里附近产生一颗7等左右的激光星,从而提高望远镜的观测效率。 5、天文仪器技术研究方面 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LAMOST与西班牙GTC望远镜的合作,2018年1月-4月,与西班牙合作团队共同修改光谱仪概念设计报告;推进关键技术实验平台建设,包括光纤连接的前端系统、长距离光纤传输与扰模系统、拼接光栅、光瞳切分器;12月,参加第六届GTC科学会议,会上报告项目进展情况,会后访问GTC天文台和IAC研究所,商讨推进仪器概念设计评审相关事宜。 TMT-IRIS红外成像光谱仪,参加项目研讨会2次(3月,TMT总部;9月,日本国立天文台),签署最终设计阶段的工作包(2018-2020)。。 TMT-WFOS宽视场光谱仪,4月-10月, CoDP1扩展阶段评审:开展光纤WFOS的概念设计,对2种分辨率、不同通道大视场超快焦比折反射式相机进行了设计优化。 MSE多目标高分辨率光谱仪,研究所公派访问学者张凯前往夏威夷大学/加法夏天文台,开展合作研究;提出新的光学设计方案,采用棱镜与高线密度棱栅的组合色散器;签署预初步设计阶段工作包(2018)。 4米望远镜成像光谱仪,2018年上半年,天光所对项目进行了详细论证和完成了初步设计。8月-12月,方案和接口确认,签订修购一期合同。 HALE望远镜下一代光谱仪(NGPS),进行了NGPS像切分器、狭缝浏览器、四通道光谱仪、导星等光学方案的设计;10月底,Caltech完成了内部方案评审;12月初与加州理工学院方面的项目经理就双方的分工和项目进度安排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和协商。 6、望远镜研制方面 国台2.5米激光测月望远镜预研方面,完成望远镜初步设计方案,参加国台组织项目方案讨论,目前项目已确认立项,下一步争取任务能落实到南京天光所。 北师大1.9米望远镜,南京天光所与北师大天文系签订合作共建意向书,建成后,天光所将拥有望远镜大量的观测时间,望远镜可作为研究所新技术的测试平台。 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 9月21日,在云南举行方案论证会,10月签订研制合同。目前,完成主镜镜坯的招标采购和验收,并开始加工;完成望远镜焦面棱镜和改正镜方案设计及评审。 南京大学时域研究望远镜阵,2018年6月,完成2台300mm大视场望远镜的交付验收。1米大视场望远镜,2018年主要完成了工程设计和评审、光学加工及结构件的加工任务、驱动及控制部件的采购,目前处于集成装调阶段,计划2019年上半年完成出所验收。 7、镜面加工与检测方面 金紫外增强膜系研究方面,自2016年9月,金紫外增强反射镜试片已在兴隆LAMOST圆顶内进行了29个月的现场测试,反射效率未见退化。 2.5米机床主动抛光盘项目,650mm主动抛光盘完成整体设计、变形力促动器测试、开始整机组装,抛光面积是第一代450mm主动抛光盘面积的2.5倍。 MSE预应力加载装置,提出一种新型的预应力加载装置结构:主动抛光盘的变形原理改进而来,可以实现完备的像差加载。方案获得MSE项目经理Kei Szeto、原三十米望远镜光学组组长Eric Williams,现三十米望远镜光学制造负责人Cole Glen好评。 TMT全尺寸子镜预应力加载装置,研制了TMT项目1.5米离轴子镜的预应力加载装置,实测加载精度0.48微米,优于0.5微米指标,达到TMT抛光使用要求;与国际相比:结构简单,适用不同离轴量子镜,不会引入高频镜面误差。 TMT全尺寸子镜接触式定标测量平台,研制完成测量平台,采用高精度的长度测量器具,实测定标平台单个测点重复精度0.073微米,好于03.5微米,综合测量精度优于PV=0.423微米;与国际进展相比:实时显示子镜面形,测试时间短,误差反映准确。 TMT全尺寸子镜部套集成试验,通过外形成型实验和装调模拟实验,掌握了主镜磨制阶段特殊要求工艺环节的处理方法。 8、空间技术研究 空间无缝光谱仪项目,完成方案阶段研制报告,准备转段评审;与中科大合作,开展紫外光栅研制技术攻关和样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最新光栅样片衍射效率由55%提高至65%。 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MG)项目, 2018年完成摆镜机构及控制器的研制、边缘探测器的研制;完成油气分离装置和代滤光器的研制;按计划完成滤光器组件的研制。  9、其他方面 通过计算光学成像技术,有效提高了数字全息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在基于强度二阶矩的高精度波前重建算法研究方面,提出一种高阶强度矩波前重构方法,提高了传统Shack-Hartmann传感器的波前重建精度。 天文光梳超高精度光谱定标技术取得阶段性结果,消除光纤连接系统噪声后,天文光梳在216HRS的重复定标精度接近光子噪声极限达到~10cm/s;最优级次绝对定标精度比钍氩灯高8倍。 基于法布里-珀罗腔的高精度光谱定标技术,完成了此类F-P定标光源的技术调研,并在216HRS进行验证实验;未来计划结合高精度环境控制和激光稳频技术对F-P定标光源进行稳定性控制,有望达到亚米每秒定标精度。 超高分辨超高定标精度光谱技术实验,光梳同步实时定标VIPA光谱仪已获得实验室实测数据:光谱分辨率~109万,光谱定标精度~3.3cm/s,并已基本解决抽谱等数据处理问题;该技术已接近实用。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极冰下湖无污染钻进采样与观测系统研发, 2018年完成发电舱研制的方案设计、细节设计并组织专家评审;完成发电舱制作、发电机组组装和控制器调试;完成仪器舱研制的方案设计、细节设计并组织专家评审;开展仪器舱关键部件采购和相关试验。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方面 2018年度以第一单位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55项,获批15项(其中面上7项,青年4项,天文联合培育2项,重大仪器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获批经费共计1552.58万元;合作申请8项,获批2项,经费共120.48万元。2018年共获得经费1673.06万元。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历年累计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417项,其中国家发明奖3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申请专利3352项,授权专利1774项。2008-2017年3904篇论文被引用86655次,被引用数在全国研究机构排名第7。 2018年申请专利307件,授权139件。发布国家标准3项,国家军用标准1项,企业标准27项。据初步统计,2018年发表SCI论文(第一作者)422篇。

2018年度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保持较好发展势头,落实合作经费17070万元,到位合作经费17065万元。8项科研成果实现转移转化。

上海天文台

2018年,上海天文台在强化基础前沿科学部署、促进原始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基于“朱诺”飞船提供的高精度引力场数据,发展了木星环流模型和反演方法,在木星大气环流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发现一颗在伽马射线波段呈现月级周期性光变的耀变体,这是在伽马射线波段首次发现喷流螺旋结构的观测证据,等。继续在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次利用S波段ΔDOR技术完成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中继星及着巡体VLBI测定轨任务,开展了嫦娥五号动态双目标高精度测量关键技术攻关;承担了北斗三号信息处理系统、星载激光反射器和星载氢钟等研制任务,年内完成9台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星载氢钟的发射入轨,全部运行正常,对北斗三号系统指标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作出了重要贡献;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区域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成立了中国SKA区域中心(筹),参与完成了中国参加SKA第一阶段综合论证工作。 全年总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增长30%,院内院外经费比为3:7。“十二五”项目佘山科技园区二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争取并主持承担中科院重要战略研究项目2项,争取国家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项目课题2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得四川省新型智库重大项目2项,全年争取竞争性项目70余项,项目经费2417万元,增长38%。争取竞争性经费收入3416万元(含项目经费)。全年的竞争性经费与院拨事业费比例达到了60%:40%。

承担科技任务与科技产出 1.年度产出概况 2018年度,上海天文台总收入共3.8亿元,首次突破3亿元。全台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共计237篇,其中SCI/EI期刊论文173/12篇。被SCI论文独立引用761次。申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天文联合基金)等项目资助26项,直接费用共计1119万元。

科研创新学科知识服务融入科研创新全过程,更加务实显效 全年围绕成都分院、光电所等研究所重大发展决策、重大科技创新完成报告30余份,参与科技部专项、先导专项等项目3项。全年完成研究所重大科技创新规划与产业发展信息情报分析报告4份。完成《欧美国家实验室核心科技信息检索分析报告》。完成《中科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与国际同领域比较分析报告》,支撑重点实验室评估;参与上海应用物理所钍基熔盐堆先导项目,完成《核能信息快报》、《核能专利简讯》等系列快报,报告成为先导项目成果之一。完成《石墨烯领域动态监测快报》、《脑科学与智能科技研究平台》等重点领域监测快报76期,学科领域情报分析报告11份。完成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报告8份,其中《超分辨光刻技术知识产权分析报告》有力支撑了光电所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光刻装备研制”。全年完成包括iFlora物种文献监测、功能基元数据库平台、石墨烯知识资源中心等各类平台建设7个。全年到所服务185次,服务课题组数达到370个,服务科研人员和学生达到800余人次,举办培训讲座40场次,培训人次达到1200余人次。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全所到款8.6亿元,连续四年突破7个亿,其中,科研收入62739万元,占73%,院拨公用经费17499万元,占27%。2018年新签合同额78520万元,首次过7亿,达到历史新高。其中,科研合同73299万元,人才1836万元,条件建设3385万元。

2018年,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研项目801项,其中新增443项,新增科研合同额7.85亿元,全年科研到款6.27亿元。新增项目中,国家重大专项7项,XX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4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项目7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6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306篇,其中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热点论文,1篇Nature子刊;全年申请专利419项,其中,国际PCT申请3项,国内发明专利272项(含国防专利4项),实用新型164项,软件著作权受理20件;授权专利266项,其中美国授权专利1项。共获得省部级奖项5项,获得陕西省科学院一等奖3项,获得学会奖项4项。

以加强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和科技供给能力,围绕新一代光子信息与网络发展,瞄准自主掌握从原理、工艺、材料到器件等系列核心技术目标,部署大规模集成光子学学科和研发平台建设,部署近红外到X射线/带电离子的各类高性能探测器件研究,解决“卡脖子”核心元器件问题,如“超高速光通信器件、超高灵敏度成像器件、高能离子探测器件”研究。同时积极贯彻落实院党组分类改革部署要求和创新研究院“三个明确”的新要求,2018年研究所着力推进与西安市政府、西安分院共建“中国科学院光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暂定名)”,以国家实验室为建设目标,采用“一院多制+导向清晰+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与功能定位,将光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成为光子科技领域国际一流科学中心、支撑国家重大需求的核心骨干力量、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吸引全球光子科技领域顶尖人才聚集区、光子科技领域的国家智库。 2018年,研究所创新地将超快光子学理论成果应用于光子制造,攻克了超精细、冷加工等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及整机集成技术,为新一代航空发动机推重比与寿命显著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8年7月25日,C919国产首台发动机验证机试车成功,西光所是叶片气膜孔激光加工唯一制造单位;研究所历时七年,研制成功飞秒相机、大动态相机、同步扫描相机系列高性能条纹相机,建成了世界一流超快诊断科研平台与工程化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具备飞秒时间尺度物理量获取的条纹相机研制能力的国家,为大科学工程、基础前沿和国防安全提供核心技术与手段;同时参与了我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CAP1400蒸汽发生器研制”,成功解决了我国第三代核电关键设备制造检测关键技术难题,“多排密集孔CCD推扫测量技术”被评为四大创新技术之首;承担B类先导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及公关”子课题,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高清相机,在深海科考任务中经受住了极端环境考验,圆满完成视频采集任务。 2018年,研究所积极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全年引进3名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包括1名B类人才,2名C类人才。现有人才入选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2人、省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西部之光”青年学者8人次。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1个,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2018年底西科控股孵化企业达到252家,市值10.4亿,较2017年底增加2.3亿。西科控股参股九天微星公司,2018年12月7日发射“瓢虫一号”卫星,搭载了研究所研制的光学载荷,仅用6个月完成研制,采用多镜头全景技术以地球或太空为背景拍摄太空自拍照或视频,开辟商业航天娱乐功能。

地球环境研究所

请组建“中科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已正式获批筹建。2018年作为依托单位,联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申请组建了“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 (2)推进研究所“一三五”发展规划实施。2018年初,研究所召开了全员参与的“一三五”发展战略研讨会,对科技布局进行调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 (3)加强平台建设 新建历史气候变化实验室,建设西安城市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全面推进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该中心获院择优支持,并在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获优秀。 2、积极承担国家和院各类科技任务,重大成果产出丰硕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4项(课题10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培育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联合基金项目1项,杰青2项,优青2项,重点国际合作4项;承担环境保护部大气攻关项目1项;主持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6项、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1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5项、“一带一路”专项1项。积极争取地方项目,主持陕西省杰青项目1项、重点产业链项目3项。

云南天文台

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248篇,其中SCI论文183篇、EI论文18篇,被引用1305篇次;获授权专利28项;新增科研项目70余项,课题120余项,在研项目共计240余项,全年科研经费收入约8877万元。

成果概述 2018年,云南天文台在科学研究、学科与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成功实现国内首次激光测月;在日冕仪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演化星族合成的贝叶斯模型比较取得重要进展;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系列重要进展;在主序前阶段盾牌座δ型脉动变星星震学研究中取得突破。 2018年云南天文台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1人,入选院级人才项目1人,入选院青促会2人,入选院西部之光人才项目9人,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培养激励2人、云岭学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10人。 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248篇,其中SCI论文183篇、EI论文18篇,被引用1305篇次;获授权专利28项;新增科研项目70余项,课题120余项,在研项目共计240余项,全年科研经费收入约8877万元。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科院4个实体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建议和组织承担国家、中科院、地方的重大科研任务,全年承担各类纵向项目1038项(新增283项),新增纵向项目合同总金额约69707万元,各类横向项目合同金额约13839万元。 在促进科研产出方面,2018年度上海生科院全年发表SCI论文690篇,篇均影响影子达7.4。

昆明动物研究所

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和院各类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全年新增各类科研项目合同经费2.31亿元.

全年研究所共发表了296篇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Research等5年影响因子>9的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8篇。申请专利40项,授权11项。4项科技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1项为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成果获云南省专利奖。全年新争取合同经费2.3亿元。

昆明植物研究所

承担科技任务与成果产出 2018年新增科技项目215项,同比2017年增长94%,重大科技任务竞争力显著增强。首次主持院B类先导专项,参加青藏所牵头的A类先导专项并主持项目五。参加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国家立项工作,承担植物多样性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项目组织和协调工作,对接川藏铁路生物多样性本底考察工作。国家基金等院外项目争取也有好的进展,新增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4项。同时,积极承担地方重大战略任务,已获批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另有4项评审情况良好,有望获批。积极融入省院深度合作,协同推进国家植物博物馆项目建设,项目选址已确定在研究所园区周边地区。

2018年共发表SCI论文522篇,其中,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254篇,IF≥9有13篇,领域前10%有67篇。高水平论文发表相比2017年有较大增长。

南京土壤研究所

2018年度新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课题8项。截止目前,我所共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课题37项。2018年,我所新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项,地区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4项,青年基金10项。我所还新争取到了包括中科院STS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及优秀青年基金等多项院内外重要科研任务。

2018年科技成果产出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共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330篇,特别是高水平论文发表再上新台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获授权专利27件(其中国际1项);出版专著8部;发布土壤质量国家标准8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有多项技术模式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课题3项“村镇建设水环境胁迫机理、水资源承载力测算及优化利用研究”、“鄱阳湖五河及湖区生态水利建设模式及立体化监测与评价体系”、“渔业生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演变的评估理论与方法”;新增中科院先导A类“美丽中国”专项课题2项“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管理与综合治理示范”、“长江经济带干流典型湖泊水生态修复与综合调控”;STS区域重点项目2项“内蒙古呼伦湖生态环境本底调查与综合评估”、“湖泊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研发与示范”。

年度获得资助项目42项,资助经费2783万元;其中重点基金2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1项、重点国际合作1项,面上基金27项、青年基金9项、外青基金1项、应急管理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保持平稳,年度获资助项目8项,其中省优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5项,资助经费170万元。 研究所争取各类地方项目取得突破性增长,争取到各类横向项目148项,合同经费4772.9万元。年度进所课题经费1.57亿元(院外经费1.4亿元),比上年增加4142万元。

紫金山天文台

争取和承担科研任务 2018年,紫台共有在研项目373项(包括新增项目15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和课题10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3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其他项目10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项(新增40项),其中主持重大项目课题2项、重点项目7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41项(新增13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承担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课题5项和子课题3项,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7项(新增0项),“百人计划”项目5项;承担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9项(新增5项);横向项目30项(新增16项)。 3、科研进展与获奖情况 ⑴基础数据 2018年紫台共发表科技论文326篇(国外发表293篇、SCI论文267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204篇,第一单位论文篇170篇,第一单位SCI论文163篇,第一单位论文SCI引用436篇次);专利申请18件,专利授权数7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专利授权7件。 ⑵主要科研项目进展 (一)截至2018年12月17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圆满完成了设计使命,在轨运行三年,观测约17000轨,获得约56亿高能粒子事例的科学数据。探测器各项指标完全正常,卫星工作表现优异,获批延寿2年。基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科学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专项支持下重点组织科学研究,继2017年第一批重大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后,今年第二批成果也已完成投稿。“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究集体”获得2018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器”项目获得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二)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网持续运行,代表中科院参加了“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空间碎片预警监测任务,在危险空间碎片(特别是大椭圆空间碎片)的监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中科院参加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应对任务中,在再入预报和姿态分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先期预研项目“拓展望远镜系统”已于2018年4月在姚安站完成安装。空间碎片监测研究系统建设内容“光电篱笆”系统获批列入“国家军民融合工程项目”。 (三)紫台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国南极天文台”的共建单位,2018年继续开展前期预研和国家立项推进工作,根据中咨公司意见修改完善形成了新版项目建议书,将于近期再次提交国家发改委。紫台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射电技术方法前沿研究”项目继续开展南极天文台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期研究。南极天文中心参与组织的第35次南极科考内陆天文科考任务正在实施中。 (四)紫台作为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项目“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的首席科学家单位、载荷研制单位和科学应用系统牵头单位,全力投入方案研制阶段,为转阶段做准备,并积极开展ASO-S相关科学研究,为未来重大科学产出做准备;目前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工程正式启动,方案设计阶段进展良好。 (五)开展了太阳耀斑、CME、磁场、以及与ASO-S科学目标紧密相关的研究工作;发现了超新星遗迹中高能粒子分布函数的演化规律;揭示了超新星遗迹高能粒子加速效率随时间的演化;发现最遥远的千兆电子伏辐射源候选体;紫台作为重要单位参加的先导A背景型号--小行星采样返回已立项;紫台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项目--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HES)已经提交申请,预计不久将获批背景型号课题。 (六)紫台承担载人航天的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模块已进入方案阶段,按照总体计划,预计年底完成模样阶段,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完成除制冷机外的原理样机,开展了超导薄膜氮化铌制备的技术攻关,预计明年将转入初样;南极5米太赫兹望远镜关键技术深化研究取得实质进展;“银河画卷计划”共计完成954个巡天单元;“银河画卷”展现了玫瑰星云分子云的千姿百态;发现银河系边缘的脉泽发射。 (七)空间目标与碎片中心代表中科院参加“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监测预报任务,组织所属设备采集了500多圈光学数据;运用多零点预报、精密定轨和卡尔曼滤波等多种预报技术,给出可靠的再入预报时间;基于激光联测的高精度数据求解出再入大气前的旋转状态。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授予突出贡献证书;完成任务要求的软件现场测试;“人造天体的精密光学测量方法”项目获得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八)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气中发现包括锂在内的多种碱金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气中观测到大气逃逸形成的氦彗状尾;利用MIRO数据研究67P 彗星彗发中水分子的早期分布;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磷酸盐高压相进行U-Pb同位素定年,为小型天体间撞击事件年龄的获取提供新的途径;紫台2018年再次发现一个新的奇异小天体—2018 RR2,这是继2010年3月10日发现2010 EJ104后发现的又一个奇异小天体。 (九)提出了利用星系透镜系统寻找超新星的新方法;开展了JCMT大项目的近邻星系成图观测;首例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紫台2018年与中科大合作的共建大视场巡天望远镜(WFST)项目已经启动,这一望远镜项目由中科院紫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团队预研多年,口径2.5米。本项目通过科教融合方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截止2018年底,在研课题总数435项。全年收入总额10.94亿元,其中科研经费到款8.2亿元,人均科研经费112.33万元;对外争取经费7.40亿元,院内外经费比例32:68。支出总额12.74亿元,其中人员总成本4.01亿元。总资产21.5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20.8亿元。 使命性重大产出丰硕。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有效载荷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分五号、海洋一号C星、嫦娥四号以及北斗导航系列等卫星载荷与单机在轨表现优异,积极实践国家空间对地观测、海洋观测、通信以及深空探测等科技发展战略;全年参与发射任务创新高,全部仪器在轨工作正常。年内登记科研成果50项,申请专利211项,获专利授权15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018年,南京古生物所对外共争取项目6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21项、中科院各类项目33项、其他国家及地方项目6项。 2018年共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论文246篇,第一作者SCI论文126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Nature Index论文17篇,创历史新高。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本年度新争取各类项目共129项,合同金额达到22211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基金委重点(含重大研究计划)项目5项,军民融合项目1项,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2项,2018年到位经费达22566万元。 2018年累计发表科技论文34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2篇;获授权专利43项,申请专利50项;“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关键技术及系统”被湖北省科技厅公示为2018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奖项目。

2018年,在研纵向项目511项,新立项纵向项目132项,到位经费3.48亿元。重点推进“个性化药物”A类先导专项、重大专项定向委托项目、自主部署项目等重大项目,先导专项中期检查认定“超额完成中期指标,继续支持”。 二、新药研发。由耿美玉研究员领衔主导研发的国际首个、中国原创阿尔茨海默病(AD)寡糖治疗新药GV-971,顺利完成3期临床试验并提交上市申请,计划于2019年上半年上市。2018年全所共有5个新药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全所目前共有27个新药处于临床研究的不同阶段,位列科研院所及高校首位。

上海药物研究所

全年共发表论文565篇,平均影响因子5.192,影响因子3以上的论文已达394篇。我所在Cell、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发表论文数位列全国生命科学领域前10强。 。申请国内专利131项,PCT 33项,国外专利94项,获国内专利授权54项,国外专利授权32项。其中,专利申请总量和国外专利授权量均创历史新高。共转化科技成果15项,合同总额16.85亿元,另有6项成果进入转化程序。利用综合性大平台技术和服务优势,签订技术服务合同330余项,合同额近1.62亿元,实际到位金额近1.50亿元。 2018年争取到位经费12.5亿元,比上年增加57.05%。其中:院内4.18亿元,院外8.32亿元,院内外经费之比3.3:6.7。全所科研专项全部顺利通过了财务验收,全所预算执行工作再次荣获中科院全院通报奖励。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承担的科研项目运行正常,各类课题完成情况良好。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上海光机所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创新中心两个成果转化基地全年服务地方企业140余家,全所本年度共申请专利210项(其中发明专利207项),获授权专利163项(其中发明专利162项),并有2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共发表论文总数570篇,其中SCI论文446篇,IF大于等于3论文194篇。

海洋研究所

新增各类项目(子课题)438项,科研净收入达3亿余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项,创历史新高。牵头承担的中科院海洋A类先导专项顺利通过总体验收,承担的“地球大数据”A类先导专项“三维信息海洋”项目顺利启动。

共发表SCI/EI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专利68件(国内发明39件)。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积极组织项目申报,2018年在研项目296项,当年新增项目98项。到园科研总经费1.52亿元,同比增长16.6%。获得国家基金资助28项。

2018年累计发表SCI(SSCI)刊物论文244篇,累计影响因子890.794。其中,属于Q1的论文有156篇,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28篇。获得国内专利授权1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1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专利拍卖活动成功转让。

2018年收入合计26,991.79万元(截止12月31日),其中财政补助收入14,234.76万元;支出合计26,969.48万元。财政资金结转结余3,824.07万元。

武汉植物园

科研经费保持稳定 2018年新增科研项目76项,落实合同经费9523万元。到账8814万元,其中,国家1938万元,占22%;院内4630万元,占52.5 %;地方1304.5万元,占41.8%;企业及其他737万元,占8.4%;研究所自主部署205万,占2.3%。非洲中心运行经费2475万元。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方面,2018年我园共申报66项,获资助18项,直接经费资助总额936万元。其中,人才类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批1项,直接经费资助130万,取得历史性突破。 3. 科研产出质量持续提升 2018年共发表论文175篇,其中我园第一作者或最后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34篇(TOP5%论文9篇,TOP10%论文23篇,TOP30%论文6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5部;专利授权21件;申请品种保护3个(‘金美’,‘东玫’,‘绿株’)。发布湖北省地方标准1项,六盘水市地方标准10项(《六盘水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修购专项工作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19-2021年修购专项(仪器设备类)规划》获批总额度4733万元,《2019年度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项目申报书》获批3个平台(重要经济植物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流域生态系统污染物迁移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与3台套大型仪器(复合四极杆-轨道阱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生物信息学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共计920万元。

2018年园财务状况 总收入19250 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3400万元,合同预收款4300万元,科普收入1200万元,其他收入350万元。

广州能源研究所

科研任务争取和执行 2018年,我所对外争取项目156项(纵向项目100项,横向项目56项),年终在研项目515项。 (2) 论文专利奖励 2018年发表论文407篇,申请国内专利171件,PCT5件,进入国家阶段6件。获得国内授权专利99件(其中发明专利67件),6件国外专利获得授权;2项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发表SCI论文260篇,其中top15论文122篇。

2018年对外争取项目合同经费3.08亿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2.69亿元,横向项目经费3888.7万元。施专利技术转移11项,总计2103万元。

水生生物研究所

科技创新方面,2018 年水生所承担国家和院重大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新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科学院项目、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等各类项目共计240 项,合同经费总额达4.262 亿元。2018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启动了16 个项目,水生所牵头获得了其中3 个项目,同时还承担了上述3 个项目以外的9 个课题和3 个子课题。2018 年水生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首次突破40项,获批53 项,其中重点基金项目3 项。2018 年水生所首次牵头获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项目1项,新增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专项(A 类)先导专项课题1项、子课题1项。全年共发表论文703 篇,其中SCI 收录403 篇(JCR 学科分类前15%的论文124 篇,占31%) ;编写专著1 部;申请专利35 项,获得授权专利30 项

武汉病毒研究所

围绕研究所“十三五”规划和发展方向,组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本年度到位科研项目经费10534万元。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参与重大专项课题1项、承担子课题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 院地合作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共建的“新发传染病与生物安全联合研究中心”运转良好,双方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开展应急能力培训等,进一步开展实质性合作;与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在前期合作基础上,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武汉三利生物公司、武汉泰咏坤生物工程公司、国药集团武汉血液制品公司、亚宝药业股份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病原荧光免疫分析仪、抗炎症药物研究等合作。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争取到国家或地方等项目12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1项,基金委项目43项及上海市科委项目18项。目前,各类在研项目共计473项,其中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1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基金委创新群体3项,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7项。 2018年,上海有机所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262篇论文,影响因子≥10的论文79 篇,其中Nature应邀发表评论1篇,合作发表研究论文1篇,Nature子刊5篇;专利申请数量上升势头明显,共申请发明专利127项,授权专利38项,维持有效专利325件;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累计73项。我所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中,连续6年位列中科院所属研究所第二名;有机化学全国排名第一。

2018年我所经费基本情况良好,各项经费收入6.7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08%;项目经费收入4.34亿元,其中纵向经费3亿元;横向经费1.34亿元。

新疆天文台

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成果获重要科技奖项 2018年新疆天文台共承担在研项目143项,新增5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5项,横向课题及其他类别项目28项,批复总经费3419万元。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创历年新高,批准经费数比2017年增加70%。全年共发表论文85篇,其中SCI、EI收录66篇,影响因子3.0以上43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17件。

2018年收入资金总量6640万元,其中财政性拨款4747万元,非财政项目资金1893万元。总支出约10789万元,其中科研支出5374万元,机构运行支出3355万元,基本建设支出2060万元。截至2018年12月1日新疆天文台固定资产5035项,价值约1.595亿元,2018年度新增资产263项价值1272.5万元。

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选址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新疆天文台勘选的世界一流光学望远镜台址——慕士塔格址点,成为“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LOT)”的首选台址。目前慕峰站已经建设的监测设备包括DIMM两套、自动气象站、积分水汽测量仪、全天云量相机、夜天光测量仪、15米温度梯度塔、50cm衍射极限望远镜观测塔、6米视宁度观测塔等。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达成在慕峰站共同建设1.9米光学望远镜合作意向。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8年,全所到位经费总量为12.67亿元。获批“变革性洁净能源”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的核能综合利用项目,总经费约3亿元;获批“320”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的新型系统项目,总经费约5亿元。新增基金类竞争性科研项目39项、科研经费总额3957万元,其中“量子色动力学的相结构和新颖拓扑效应研究”项目,获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项目。发表论文916篇(不包括会议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673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共180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共69篇。专利受理108件,其中发明专利91件,实用新型17件。授权专利5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0件,授权实用新型12件。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018年,研究所列入科研计划管理的课题共有466项,合同经费56064.63万元。2018年新立项课题155项,合同总经费19431.87万元。2018年在研课题合同经费与2017年相比增加22.6%,新增课题合同经费增加16.3%,均大幅上升。 共获批立项国家级课题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课题3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课题2项,“西部之光”项目16项。获批国际合作项目16项。 承担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课题1项,子专题10项。其中,“丝路环境专项”项目三“重点地区和重要工程的环境问题与灾害风险防控”是我所近年来承担的最大经费的项目(1.2亿元),也是我所依托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区优势,积极践行“绿色丝路建设”倡议的务实之举。

授权发明专利13项;受理专利18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3项;授权计算机软件登记28项。 4.论文专著 2018年,干旱区水资源与绿洲科学研究的SCI发文量位居全球第一。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全球664所上榜机构中排名第609位。表明我所在这两个学科领域已经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 673篇:SCI共327篇,其中SCI第一单位194篇;EI、CPCI-S共153篇,其中第一单位79篇;CSCD共193篇,其中 CSCD 第一单位133篇。

南海海洋研究所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项目总投资暂定为49877万元。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于6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核定项目总投资51750万元。8-9月完成项目监理招标、建造招标工作,9月30日完成签约,在院省市各级领导的见证下于11月16日正式开工。新建科考船将服务于南海岛礁的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保障南海及其岛礁国土安全、国防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海上科技平台。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1项: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相互作用关键过程及生态安全调控机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南海重要岛礁及邻近海域生物资源评价与生态修复、南海及邻近海域海气界面参数快速机动组网观测;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1项: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 3.海洋科技与研究项目获佳绩 2018年,研究所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共承担了国家、中科院及地方政府项目600余项。 新增纵向项目222项,合同经费总额3.21亿元;国家基金72项,经费8658.97万元(其中2018年组织申报并获资助的主持承担的国家基金有59项,直接经费7931.45万元);国家科技部课题22项,经费6918.27万元(其中主持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共7项,经费4609万元);国家其他部委课题19项,合同经费655.56万元;中科院课题30项,合同经费12179.9万元;地方政府课题58项,合同经费3592.8万元;其他课题20项,合同经费94.7万元。 重大项目、专项任务“南海典型海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测技术研究与示范”、“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对海湾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与调控原理”、“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重要种类DNA条形码库构建”、“海洋环境保障系统及其在印太大洋关键区示范”、“深海微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进展顺利,成果突出。

2018年,全所科技人员发表论文496篇。第一单位署名南海海洋所的论文290篇,其中SCI论文277篇,自然指数期刊15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并被受理的中国专利92项,其中发明专利80项;授权中国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在国际专利方面,通过PCT途径的专利申请4项,另有4项分别获得美国、加拿大和日本授权。12项自主开发软件申请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成功完成登记。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获得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在海洋工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领域积极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横向项目开展取得了优异成绩。2018年新签订的技术合同共121项,合同金额共计8331.606万元,目前在研横向项目共有193项,合同总金额约1.64亿元人民币。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重大科技任务的承担及产出情况 2018年,我单位在研科研项目509项,新增科研项目169项,年度到位科研经费2.94亿元。其中,我单位首席科学家主持的重大项目和重要课题9项,包括中科院先导专项(B)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3项,973项目1项,其它重大课题等4个,这些重大任务涵盖了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在国家和院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研究所共发表研究论文684篇,其中Nature 1篇, PNAS 1篇,国际SCI论文491篇。申请专利28项,获授权9项,以及软件著作权1项。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华南植物园作为第一副组长单位的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于2018年3月批准筹建,我园30名科研人员(17名研究员)进入创新研究院,获得70万运行费、重点项目匹配经费100万、一般项目2项(38万/项)(连续5年,每年不低于该支持强度);3名研究员进入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南片),4个药物研究团队(22人)进入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部(暂定由我园牵头,海洋所、南海所、武汉植物园、武汉病毒所和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参与),共同编制的华南分部组建实施方案已通过院审核并提交创新研究院理事会审批。以重大任务为导向,促进了学科、平台和人才建设以及成果产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相当)2项。新增科研合同经费2.073282亿元、纵向课题228个,到位科研经费1.989788亿元,合同及到位经费和纵向课题数再创历史新高。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1项(蒋跃明),牵头申报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共申报省奖7项)。发表SCI论文317篇,其中第一/通讯单位198篇,TOP30%论文188篇;影响因子10以上(含PANS)论文9篇;专著16部;申请专利52件,授权专利41件(含美国发明专利1件);获新品种保护权1个,新品种审定9个,国际登录16个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8年,我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项(8200万元),连续5年保持中科院本领域领先地位;新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12个课题,12144万元);新立项科技委重点项目1项(1.8亿元);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14项(6110万元);科工局配套项目1项(550万元)。牵头承担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1项(16亿元);新立项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项目1项(1.69亿元);参与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3项(1707万元);新立项中科院C类先导专项课题1项(4000万元);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和科研装备研制项目3项(2300万元)。新增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共12项(2620万元)。累计签订“四技合同”200项、产品合同59项,合同金额4.66亿元。研究所全年到款总额14.33亿,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项目经费10.19亿。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2018年,我所在项目、经费、成果奖励和科研产出等方面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研课题366项,新增科研项目124项;发表论文365篇;申请专利107项,授权专利51项;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18年新增项目合同额17277万元,较2017年增长12.5%。其中,纵向5435万元,横向11842万元。其中百万级工程项目达20项。纵向项目方面,2018年获准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其中,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等,获资助直接经费1933万元。 2018年,共发表SCI论文294篇,新增2篇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授权发明专利85件,发明专利授权数和专利授权总数均位列湖北省科研单位第一名;出版专著6部;标准/规范/工法33部(主编17部),7部发布实施,较去年增长50%。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科技任务与高水平研究工作 2018年,研究所积极争取并承担多项重大科技项目。成功申报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3项,经费共计5253万元。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项,资助直接经费达2883.9万元。按资助类别分为: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面上项目2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4项,国际(地区)交流与合作项目5项。 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326篇,SCIE137篇,SSCI5篇,EI11篇,CSCD90篇。出版专著1部。 在促进重大成果产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本年度授权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1项,行业标准2项。 2018年底研究所资产总额为86958.49万元,负债总额为32744.54万元,净资产总额为54213.95万元,当年总收入为48785.42万元,支出为55940.4万元。

金属研究所

参与了先导A项目南海环境变化、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空间科学(二期)和先导B项目海斗深渊前沿科技研究与攻关、超常环境下系统力学问题研究与验证。2018年,实现收入115,897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38,675.15万元,事业收入69,644.03万元,基建收入4,490.00万元,拨入专款收入2,208.66万元,其他收入879.06万元。经济效益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财务状况良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方面均取得优秀成绩,在保障我所总体运行和科研活动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科技任务向省部以上重点研发计划和企业委托项目集中 2018年总到账经费15340万元,其中到账科研经费10004万元,到账科研经费中院外6556万元,院内3448万元,院外经费和院内经费所占比例分别为66%和34%。科研项目新增加135项,其中包括“双季稻区小流域面源污染多级生态阻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集约化养殖粪污高效转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专用设备研发”“日粮结构对肉品质的调节机制及营养需求模式”“农副产品利用与饲料资源开发技术集成与应用”“南方地区高效安全养殖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等5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还有国家基金21项,院STS重点或区域重点项目5个,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1个,湖南省、广西区平台项目3个,广西区基金创新研究团队项目1个,等等。此外接受企业委托项目17项。新增合同经费8274万元,其中留所经费7469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221篇(其中第一单位132篇),受理申请发明专利18项,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

成都生物研究所

2018年,研究所承担在研项目500余项,其中新增项目180余项,包括中科院先导专项任务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 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用数字说明) 组织参与国家重大专项“中医药重大装备研制”项目的指南撰写,以我所国家天然药物研发工程中心为依托深度参与了指南第一轮合稿;围绕“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参与了“固废资源化”、“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等重点专项的指南建议修改;组织参与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重大专项前期工作;策划组织申报14个重点研发或重点专项项目/课题,其中项目级3项,课题级11项。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九寨沟生态恢复和灾后重建国际合作”已通过初审。2018年获批基金项目18项,获资助1082万元。在组织参与中科院先导专项、STS项目申报方面,参与了中科院先导专项“种子精准设计与创造”专项任务,获批“西藏青稞持续丰产增效技术模式构建与示范“、”南方水网规模化猪场生物强化治污技术集成与示范“2项STS项目。在地方科技攻关项目的部署方面, 2018年获批四川省科技厅、生态环境厅、中医药管理局等项目21项,获得资助1500余万元。同时,研究所积极组织科研人员为九寨沟灾后重建、川藏铁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成都龙泉山森林公园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撑。2018年共争取横向委托项目72项,经费3047万元,创研究所历史最高纪录,较2017年增长66%。 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授权20项,争取科研经费1.2亿元。“废水多尺度调控生物强化处理技术研发及其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冈仁波齐地区的生态系统保育研究工作”获得美国可更新自然资源基金会杰出贡献奖;“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跨边界景观保护”项目获2018年国际可再生自然资源基金会杰出成就奖。

近代物理研究所

在面向国家需求方面,推进两“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8年,“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及概算如期批复,批复总投资为167086万元。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的环境影响报告(选址阶段)、厂址安全分析报告批复,项目通过建设环境影响评价。12月23日,HIAF正式开工建设。 。7月,中科院科发局组织召开了“弘光专项”阶段目标评估会,评估组分别考察了武威和兰州示范装置,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阶段目标评估。近代物理所积极争取各方科研任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专项1项,数字诊疗专项课题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0项,其中面上项目12项、联合基金项目6项(其中2项重点支持项目)、杰出青年1项,青年科学基金14项;争取中科院项目40项,其中先导A子课题1项、先导B培育项目1项,修购专项4项及百人计划、西部之光、青促会等人才项目,经费约计1.8亿元。 2018年获得经费总收入96780.57万元,较2017年增加27351.38万元,增长39.39%,成为历史高位。 一年来,近代物理所共获得4项省部级奖励。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一区文章17篇。有效专利为214项,其中发明137项;新增申请专利70项,其中发明54项;新增授权专利3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项(包括5项pct国外授权专利)。新增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 通过持续的努力,我所建设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1.有序推进“十二五”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惠州总部区开工建设,争取“十四五”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核燃料研究装置(NFRF)、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icC)预研装置项目立项。 2.继续实施研究所“十三五”规划,同时抓好LEAF、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等重大科技项目的执行;积极申请承担先导B、先导C和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8年承担国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青海省科技厅及企业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255项。 2018年组织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获批62项,经费共计7459.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总经费151万元;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3项,总经费558万元;青海省科技厅项目38项,总经费5479万元;兰州分院院地合作专项1项,总经费40万元;西北院支持“一三五”项目经费300万元;企业横向课题17项,经费931.5万元。 共发表论文112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34篇。6篇论文分别获得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申请专利86件,获得授权44件。获得青海省专利资助和奖励共56万元,连续四年获得最高奖励额度;首次获得西宁市专利奖励共19.1万元,居全市第一位。1件专利签订许可合同,获首批许可费150万元。2件专利正在进行转让工作。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18年全年共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合同经费3.58亿元。2018年,我所自然指数居中科院所属院所第6位,3个项目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和技术进步奖,其中获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2018年度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项,新增直接经费5439.48万元,同比增长95.45%。2018年到位横向项目及中心运行经费4657.51万元,比上年增长一倍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创新高,共申请专利265件,获得授权174件。组织49项专利技术参加中科院组织的专利拍卖活动,成交2项。2018年度共争取各类人才经费6274.3万元。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018年,沈阳自动化所稳步发展,优化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布局,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落实“一三五”规划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重点工作,以承担的国家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为抓手,推进重大成果产出,积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方面的技术支持和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8年《机器人》和《信息与控制》期刊在各出版了六期。 2018年度收入154184.22万元,其中财政收入34984.21万元,年度结余11357.10万元。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吉林省成果转化贡献奖(单位)1项,吉林省成果转化贡献奖(特殊贡献个人奖)1项。 全年新承担科研项目571项。 全年共受理发明专利636项。 全年共发表Q1、Q2区论文173篇;受理发明专利636项。

光电技术研究所

作为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A类研究所,全所经济收入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任务验收,新签科研合同8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价168080万元,科研仪器设备总额达116695万元。 光电所产业发展重合作、推新品,以光电仪器产业化为目标,努力打造西南航空港开发区光电产业基地中心,推动产业发展。所控股公司2018年加快转发发展步伐,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战略科技专家与人才队伍。所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进一步明确了所机关对应部门的职责,开启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新模式。光电所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培养点3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6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5个,专业型硕士培养点4个。为社会培养光、机、电等学科人才800余人,其中2018年输送硕、博士毕业生83人。 2018年,全所共发表科技论文275篇,被SCI收录论文144篇,论文影响因子5.0以上的17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46篇,论文整体质量高;申请发明专利150项,授权发明专利69项,保护了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科学研究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全年科研进所经费4.35亿元;以第一单位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150件,位居全国科研机构第11名;国际论文被引和卓越论文收录均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列;“化学”和“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作为科技智库,报送《中国科学院专报信息》约20篇、报送《要情》3篇、报送《互联网舆情信息报送》100篇, 80余篇被战略咨询研究院三大《快报》等采用、上报;8篇被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前沿动态》采用、上报;3篇被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决策参考》采用、上报;院发展规划局-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简报采用3篇;获《中国科学院院刊》内部子刊《学部通讯》约稿1篇。 全年提供面对面的定制化培训45场,听众累计近4500人次。 共受理查新报告申请745项,其中国内外查新188项、立项申请218项、申报奖项121项、成果鉴定381项、申请专利及其他25项。全年出具检索报告超过4000份,完成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万人青年拔尖计划、楚天学者等申报检索200余人次。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2018年中心全年发表科技论文94篇,其中SCI论文59篇(单位排名第一35篇);CSCD论文29篇(单位排名第一24篇);EI论文5篇,单位排名第一的论文为3篇;其它论文1(单位排名第一1篇)。出版专著1部;申报专利4项,授权4项。 2018年项目经费1372.73,其中国家经费303万元,中科院经费175.8万元,中心自选经费45万元,企业委托经费848.93万元。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018年,新立项项目65项,总经费6564.53万元,其中,国家基金5项,总经费265万元;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总经费85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总经费28.4万元;院STS项目1项,总经费200万元;院STS课题4项,总经费350万元;先导A类课题1项,总经费171万元;西部之光4项,总经费130万元;修购专项3项,总经费1105万元;院地合作项目2项,总经费40万元;院其他任务6项,总经费410万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总经费2345万元;其他省级项目、课题共14项,总经费873.12万元。企业委托项目5项,总经162万元。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3项,总经费400万元。截止12月份,到位经费11644.729443.57万元,到位经费达到历史最高。其中争取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藏茵陈肝胆宁新药的临床前研究”1项;中科院先导专项A类子课题“三江源旗舰物种的遴选与保护评估”1项;中科院STS计划项目“青海高寒农牧交错区饲草品种选育与推广”1项。 2018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共鉴定和登记青海省科技成果16项,其中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296篇,其中SCI期刊收录209篇, CSCD期刊收录41篇;申请专利19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2件),授权专利47件(其中国际专利5件);地方标准12项,8项已正式发布;出版专著4部。2018年科技专利转让取得收益为26万元。 2018年实施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转移转化取得的主要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59150万元。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年共有38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项目1项、面上项目2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2018年度我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率为40%,远高于全国20%的平均资助率。 2018年累计新增科研项目137项,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外,还有重点实验室运维项目2项、中科院人才项目17项、中科院项目19项(其中包括仪器采购5项)、其他科研机构委托项目19项、横向项目18项、地方政府项目19项。2018年我所共有在研项目651项。2018年,我所共发表论文391篇,其中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conomic Ge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约186篇,CSCD论文约205篇。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生物技术、国情与环境政策、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等领域继续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了297项国家、部委及地方和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发表科技论文1062篇,其中SCI论文876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申请专利134件,授权56件,拥有发明专利总计439件。2018年经费收入65085.28万元,支出66585.36万元,本年度结余-1500.08万元(其中:事业收入结余131.30,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结余-1631.38)。

国家授时中心

申请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取得重要进展,项目建议书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发改高技【2018】777号),项目总投资16.73亿元,建设周期五年。国家时频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复。载人航天工程专项空间站时频实验系统通过关键技术评审,转入初样研制阶段等重大专项均取得积极进展。 6、2018年新争取和在研的主要科研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工程研制建设项目等有1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中科院国防创新基金项目1项;中科院前沿重点研究项目4项;西部之光人才项目37项;大科维修改造项目4项;修缮购置专项3项;院装备研制3项;军口项目45项,共争取到位经费13821万元。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18年入所科研经费1.72亿元。其中院外1.21亿元,占比70.3%;院内0.51亿元。2018年,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2项(于大炮、严俊)、子课题8项,获得经费4581.8万元。本年度共获批项目44项(项目数为历史最多),获资助总经费约3418万元,资助率36%。重点基金项目2项(朱教君、王清奎),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闫巧玲),优青1项(吕晓涛),面上27项,青年9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应急管理项目1项。其中,重点项目(含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批准项目数量和经费位列全国第77名。 本年度共获批项目44项(项目数为历史最多),获资助总经费约3418万元,资助率36%。重点基金项目2项(朱教君、王清奎),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闫巧玲),优青1项(吕晓涛),面上27项,青年9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应急管理项目1项。其中,重点项目(含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批准项目数量和经费位列全国第77名。获批院各类项目总经费5059万元。新落实“美丽中国”先导A专项课题1项,子课题4项,总经费约3500万元;新落实“生物多样性”先导B专项课题1项(王绪高),经费约500万元;新获批STS重点项目、区域重点项目各1项(张颖,张旭东),总经费950万元。

国家天文台

大型天文设施建造运行有序推进。“中国天眼”FAST已全面完成功能性调试,实现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已达望远镜验收指标,满足科学观测要求;截至2018年底,已积累近3000小时试观测时间,发现脉冲星优质候选体73颗,其中54颗得到国际认证,超额完成了年度规划的试观测任务;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工艺、档案、基建、财务等专项验收工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完成一期巡天并发布了目前世界上天区覆盖最完备、巡天体积和采样密度最大、样本数量最多的光谱数据集,填补了国内天文基础数据库的空白。大型红外光学望远镜LOT立项工作稳步推进,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评估待批复,选址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三是圆满完成重大科技任务年度目标。国家天文台在“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等成就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嫦娥四号已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开展着陆巡视科学探测,我台正在执行地面应用系统及VLBI测轨任务,嫦娥五号任务已完成月球样品实验室等全部建设,首次火星探测任务70米天线等研制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空间站多功能光学设施巡天相机完善了方案设计,正开展探测器选型工作;中法天文卫星SVOM科学应用系统完成二期方案设计;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正式立项进入研制并获得欧空局ESA的支持;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有效载荷FMG关键技术攻关工作进展顺利;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分系统开展了强抗干扰CAPS的技术研究和导航通信产业化的科研攻关,先期启动了工程方案论证和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完成了方案设计,正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2018年,国家天文台新增科研项目228项,批复或合同总经费达2.4亿元;新增工程项目12项,批复总经费3.28亿元。在研科研项目510项,各类经费到账合计7.3亿元。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项,获批直接经费总额3608万元;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总金额8248万元。发表SCI、EI期刊论文490篇,其中第一单位为国家天文台192篇。新增发明专利受理26项、实用新型专利受理14项、软件著作权申请42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2项。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在重大项目推进、“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所孵化的瀚讯公司IPO申报过会,SOI和12英寸大硅片、钪-锑-碲新型高速相变材料、宽带无线应急通信技术、航空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装置等入选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为解决相关领域“卡脖子”攻坚任务发挥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 这一年,上海微系统所抓住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与张江实验室(国家)联合承担了上海市级重大专项“硅光子”和“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项目,积极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和张江(国家)实验室建设。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影响力持续提升,由工研院牵头,中电海康、上海国际汽车城等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获批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智能传感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基地,是工信部在上海首批布局的两个创新中心之一,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 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8年,上海微系统所瞄准国家战略和国际科技前沿,积极争取重大科技项目。截止年底全所在研项目410项,在研项目留所合同经费17.59亿元,新增科研留所合同经费11.41亿元。年度到位资金7.98亿元,比2017年增长12.8 %,其中科研经费5.93亿元,共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全年新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6项,转化合同额6710.8万元,其中2000万以上的2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新落实北斗全球导航组网卫星、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等任务;同时获批发改委、国防科工局、中科院等各类技改、科技基础设施和修购专项经费;临港园区一期完成施工收尾,2019年上半年竣工投产,二期2019年一季度具备开工条件。 中法、中欧国际各合作项目按计划推进,拓展中葡、中巴、中德国际合作平台,并举办科学卫星技术发展与应用国际论坛;2018年12月5日,在习近平主席与科斯塔总理的见证下,卫星创新院与TEKEVER CEO Ricardo Mendes签署《关于实施“中葡星海联合实验室-STARLab”计划的合作备忘录》。 全年发表论文59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16篇,国内核心期刊收录17篇;发明专利申请93项,获授权2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

电子学研究所

全年新增课题301个,其中中科院项目24个,国家任务147个,地方政府任务6个,横向课题89个,基金项目17个,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18个。 在“信息服务基础平台”现场竞标中脱颖而出,赢得研制总体地位。基础平台承担统合底层资源、规范基础架构、支撑上层应用的使命,是重大信息系统建设任务。目前正在开展项目立项论证和原型系统研发工作,已完成多轮集中联合研讨、原型系统设计方案评审和原型系统白皮书拟制工作,白皮书即将进行发布。 作为信息终端总体单位,采用信息端加通信端设计,打造了一套集通信传输、导航定位、信息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并集成在综合系统中。今年先后完成了480套样机和深化试验试用,2019年将开展大规模成建制试用。 磁探测项目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并完成了5个试验站的建设任务,通过试验阶段的试运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超长基线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等指标,为项目正式立项和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以高灵敏度磁场传感器等核心技术为抓手,在深远海项目、智慧海洋等项目中配合总体单位完成了方案论证。 在无人机载微波载荷方面,完成系统产品生产、验收交付6套,另生产单机6套,单元集成2套;首次参与车载应用领域竞标,并成功入围。目前,已攻克主要技术难点,已交付比测样机和试用产品共5套,定型后预计订货量1000套以上,产值超十亿元。 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用数字说明): 2018年度财政补助收入5.72亿元,事业收入12.14亿元,其他收入0.58亿元,到位经费18.44亿元。总资产43.2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4.22亿元。

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截止目前,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可研报告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已开工建设,基础混凝土浇筑施工已完成工作量85%,进展顺利; 11项“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规划选址,项目可研总报告及11个建设内容可研分报告均已编制完成,各项目方案设计均已完成;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已完成可研评审,同步完成了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并已提前启动编制初步设计及概算。“可穿戴自供能系统开发及应用”等30项成果获得立项支持。总经费3.247亿元,其中北京市财政资金支持1.2905亿,项目单位自筹1.9565亿。同时,我们不断探索,积极布局科技创新基金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截至2018年12月,重庆研究院共有职工320人,其中科研人员271人,占比84.67%,其中正高级50人,副高级75人。共有研究生307人,其中自招研究生136人,占研究生总人数44%;自招博士53人、硕士83人。全年共争取项目233项,到账经费10485.02万元,发表论文406篇,其中SCI论文246篇,申请专利135项,其中发明专利100项。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2018,年中心前瞻布局并积极开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新任务渠道,共落实预研项目28项、落实经费3244.5万元。为后续支持更复杂的应用任务、引领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同时立足多年来沉淀、积累的核心科技成果和产品研发实力,系统设计集成等一批核心技术在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在探月工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代导航、高分专项等多个国家重大型号任务中实现推广应用,2018年横向项目合同额3655万元。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顶层规划设计 先后参与了《健康保障2030》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生物技术战略规划纲要》和《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等国家规划与指南的编制工作;策划并推动《体外诊断》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工作;牵头承担了中科院重大任务局《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向中科院报送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项目建设需求建议——《生物医学物理综合试验设施》,并参加了遴选答辩;正积极申报建设特色研究所。 与顶级期刊AAAS/Science签署了出版协议,于2019年开始共同出版英文期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Biomedical Engineering Frontiers)。该期刊是我所推出的第一本期刊,为提升我所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学术话语权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 (三)科技产出硕果累累 2018年共争取竞争性经费1.76亿元,其中横向经费4716万元。申报专利225项,其中发明专利135项。 我所提前部署的以超分辨、质谱、电镜等为代表的科研项目,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推广以工程化技术为核心的成果转化模式取得成效并获得广泛支持。 我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全面突破大数值孔径物镜、特种光源、新型纳米荧光增强试剂、系统集成与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了系列高端光学显微镜整机,该项目入选中科院2018年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2018年,共获得科研项目资助45项,留所合同经费4320万元。围绕国家和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立足世界工业生物技术科技前沿,积极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行动”专项等重大任务组织和承担工作。2018年,通过实施“一三五”规划,研究所取得阶段性科研进展,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

上海高等研究院

2018年,以“一三五”战略规划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凝练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高研院科研项目经费合同额较去年增长7%,其中纵向经费占比70%。纵向项目合同额取得较大突破,创近5年来新高,较去年增长29%。 (二)知识产权和论文:高研院2018年第一单位发表论文159篇,其中SCI论文99篇;专利申请125件,授权量为135件,逐年增长创历史新高,院有效专利总计近500件

信息工程研究所

2018年研究所争取经费85815.6万元,获批项目398项,其中部委委托项目13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其他项目182项;在获批项目中,牵头或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20项,其中牵头中科院新先导专项1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4项,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共发表SCI论文275篇,EI论文89篇,中文核心论文91篇;申请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授权专利31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获软件登记6项;获得各类知识产权补助经费共32.8万元。再获“烟台市专利创造大户”称号。 2018年新获省部级、行业级以及地市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获得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烟台市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得2018年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 2. 承担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 (1)加强科研资源争取,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2018年新增科研项目105项,合同经费9150万元,到所项目经费6434万元,其中申请山东省-NSFC联合基金2项,实现零的突破。 本年度,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课题1项(获批经费250万元),蓝色粮仓专项课题1项(获批69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0项,其中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7项,山东省-NSFC联合基金2项,总获批经费1424.4万元。 中科院项目。2018年研究所新承担院项目21项,其中,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项目“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获批经费1200万元)、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子课题“近海与海岸带信息集成与决策支持系统”(获批经费464万元)、院装备研制项目2项(经费493万元)、院信息化专项课题1项(获批112万元)、STS山东区域重点项目“莱州湾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理效应及其防控技术与示范”(获批160万元)。 省市项目。2018年研究所新承担省市项目30项,合同金额1812万元。其中,获批烟台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产业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海洋生物产品服务平台”1项(经费800万元),烟台市科技计划项目12项(经费190万元),省自然基金及重点研发计划4项(135万元),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1项(经费125万元),吉林省中科院科技合作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基于中药渣高值化应用的盐碱地专用微生物有机肥研制及产业化”(获批50万)等。 所地合作项目。2018年研究所新承担各类所地合作项目28项,合同经费1194万元。其中,承担企业委托的“烟用微生物技术开发”(合同经费500万)、“基于浮标类海洋环境集成监测系统” (合同经费200万)、一种滨海黑臭河道的水质原位修复系统专利许可(合同经费150万)等重点项目。 积极组织申报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7项,成功获批国际合作项目经费200余万元。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承担国家和院重大科技任务 承担国家、院重大项目取得新的突破,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首次牵头主持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技术”项目,作为共担单位主持中科院“洁净能源”和“深海智能技术”A类先导专项项目。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JWKJW前沿重点项目二期经费预算调整提案顺利通过审核。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支持,新增省重大创新工程主持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拓展,获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项、参与基金委与泰国基金会合作项目1项。竞争性科研经费立项金额达2.34亿元,到位科研经费首次突破2亿元,比2017年增长25.6%;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新立项项目47项,项目数全院排名34位,直接经费2568.5万元,经费强度全院排名45位。 (四)重大成果产出 2018年共发表科研论文391篇,其中89%(349篇)的论文发表在SCI期刊上,31%(IF>5,123篇)的论文发表在Nat. Commun、JACS等Top10期刊上。高水平论文在Nature Index中国科研机构中排名140名,全院排名38名。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62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4件,较2017年,申请专利数量上升45%,专利授权数量增加40%,连续三年位居青岛市专利创新能力50强驻青高校、科研机构第一名。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2018年苏州纳米所共获批国家、院、省市等各级纵向项目148项,合同额1.51亿元,到位经费2.05亿元(不含大装置及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35项,其中获批重点项目1项,获批经费2089万元。研究所横向项目合同金额1亿元,立项101项,100万元以上10项。 2018年,研究所申请专利228件,授权127件,其中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20件,授权117件(发明专利103件),软件著作权2件,PCT国际申请11件,进入国专利授权10件。发表文章491篇,其中SCI文章382篇。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18年,新增合同经费14.7亿元,现金到账10.0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发表论文1415 篇,Nature/Science系列文章17篇,在中科院研究所中,SCI论文的收录排名第20位,国际合作排名第9位。WFC指数由2017年5.63上升至14.44,全国科研机构总排名第33位。申请专利1226件(含南沙所),在中科院名列前茅。2018年,获批人才项目1.25亿元,引入全职院士1人,新增青年千人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中科院青促会会员7人(累计54人),获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68人(中科院第一)。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深圳市科学技术奖3项。与产业合作项目金额达3.12亿元,新增孵化企业122家。获批国家卫计委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承担深圳市“十大行动”计划中的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基础类研究机构,成为深圳承担“十大行动”计划项目最多单位。中科院与深圳市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将依托先进院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科教融合优势不断凸显。新成立先进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承担重大项目能力凸显,经费、论文成绩喜人。本年度中心成员新增承担重大项目16项,项目类型涵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要项目。项目合同经费1.43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201篇。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2018年研究所共取得收入1.08亿元,其中,通过对外竞争向科学院、科技部、基金委和上海市等部委机构获取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为0.61亿元。 2018年研究所共发生支出1.10亿元;其中:用于科研及科研辅助支出0.9亿元,占总支出的82%。 技术转移转化新签订的项目合同金额0.14亿元,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合作,为国内企业的创新转型及国家的公共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科技任务承担情况 2018年,共争取获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77项,共计新增科研合同经费19914.94万元。其中,科技部经费5315.68万元,占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624万元,占3%;中科院项目经费2736.26万元,占14%;争取地方政府各类项目经费2894万元,占15%;省实验室项目经费8250万,占41%,其他项目95万。 2018年,共获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1项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1项中科院CSIRO Extension项目、1项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6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子课题、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广州市健康医疗重大专项项目、1项广州市科学研究重点项目、3项广州市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9项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科研项目。 2.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情况 2018年发表论文121篇,其中我院为第一完成单位52篇,刊物IF值≥5.0的50篇,占41%,刊物所在领域top30%的论文91篇,占75%,刊物所在领域top10%的论文39篇,占32%。2018年,自然出版集团更新了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2017年在68种自然科学杂志上共发表19篇论文,自然指数7.87,较2016年数据有所提升。 2018年,研究院新增专利申请22件,其中,中国发明专利申请12件,PCT申请5件,具体国家申请5件。新增专利授权32件,其中,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件,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件。2018年,累计获得专利资助35万。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32项,发表论文846篇,申请专利538件,授权专利297件。国产M55J碳纤维实现了百公斤级小批量稳定制备;单晶金刚石形成年产5万克拉生产能力,大尺寸金刚石拼接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研发出大应变弹性导电材料等。与8个省及地方政府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新增服务企业96家,转让和实施许可专利61项,“弹性电子传感及其器件技术”和“压缩机滑片表面强化碳基涂层材料应用技术”等5项重大成果实现了转移转化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18年,合肥研究院各类事业费总收入21.2亿元,比2017年增加1.7亿元,增幅8.7%。其中,对外争取经费12.7亿元,比2017年增加0.4亿元,增幅3.3%;争取科研经费14亿元,比2017年增加0.81亿元,增幅6.1%。经费总收入和竞争性收入均排列中科院科研单位第1位。2018年固定资产原值总额为32.15亿元,比2017年增加1.7亿元,增幅5.6%。 科技项目申报方面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方面,2018年共立项9个项目,获批经费3.543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2018年全年申请项目508项,其中集中受理期申请项目462项,共有125个项目获批资助,直接经费6111.21万元,获资助项目总数在全国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二。安徽省项目方面,省重大专项立项7项,数量创新高,经费首次达到1000万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10项,数量创新高,其中面上攻关6项(工业、农业及社发领域各2项),对外科技合作2项,人口健康领域1项,援疆援藏援青1项。获批7项STS重点项目(牵头4项)、4项STS区域重点项目、1项STS双创引导项目、参与1项STS重点部署,争取院经费4277万元,研究院累计STS项目合同经费达到1.506亿元。 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平台共享方面 大型科研仪器协调共享方面,合肥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新增36台套(0.87亿元)。

青藏高原研究所

发表SCI收录论文304篇,获得授权专利2项。获批基金委项目43项,包括重点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2项、面上项目22项、青年基金项目14项,直接经费3423.5万元,比2017年度增长13.9%。2018年度,科研项目直接经费到所累计19393万元,比2017年度增长19.1%。陈发虎院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推进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立项。2018年9月,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发布,为支撑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绿富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 11月,第二次青藏科考咨询委员会论证通过了10大科考任务的实施方案。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成功编制了2019年度经费预算与五年概算方案,并上报科技部和财政部审核。 3、启动实施丝路环境专项。在2018年,丝路环境专项正式启动实施,项目经费总盘16.8亿元。丝路环境专项面向“一带一路”环境保护和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绿色发展战略,立足环境变化影响应对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示范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绿色发展途径全链条科学集成。目前,丝路环境专项坚持“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的立项原则,初步建立了有利于重大成果产出的领导架构和管理制度,专项所属各项目均已启动实施。 4、优化调整卓越中心。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卓越中心是院首批启动实施的卓越中心之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2018年度,研究所科研活动总收入为1.51亿元,支出总额为1.45亿元。 研究所牢记国立科研机构的使命担当,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在精准医学、表观遗传、肿瘤基因组医学、干细胞研究、生命与健康大数据等方面承担多项国家层面重大科技任务。本年度共争取国家和院级项目合同经费超过1亿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课题。中科院“经典化疗药物治疗肿瘤的新理论构建和创新应用”重点部署1项,参与“器官重建与制造”和“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A及“动物复杂性状的进化解析与调控”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B专项研究。 2018年,研究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扩展了国内首个组学原始数据归档库Genome Sequence Archive(GSA)。目前已有国内外106个研究机构、医院、高校的355个研究组向GSA提交了705TB数据,GSA发放的序列登录号已经被Cell、Nature等在内的60余家国内外期刊采用。国际生物数据库权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其数据库专刊中发表大数据中心7篇文章。以该中心为依托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大数据联盟正式成立。另外,由我所与中国遗传学会共同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简称GPB),获得首个影响因子6.615,位列该领域前10%位置。

光电研究院

全年新增课题235个,其中中科院项目111个,国家任务51个,基金项目7个,横向课题66个。 中科院条件保障“高功率纳秒激光技术”项目总经费1.36亿元,本年度突破了100Hz/3J/10ns/2DL及200Hz/5J/15ns/2.5DL两种技术指标激光器的关键技术,研制完成了两台激光器样机,核心器件/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完成了空间碎片精密探测仪器研制,所有技术指标均已达到项目指标要求。发表文章94篇,申请专利78项。 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一、二阶段任务已全面完成,构建了北斗系统外场星地综合试验环境,发展了C波段转发体制下广域导航定位技术,实现了亚米级实时高精度定位和纳秒级单向授时服务能力,助力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提供全球服务,第三阶段任务已启动。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专项“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全面实施,部署了青藏高原科学探测实验及平台新技术共4项试验,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在科学领域,国内首次多地协同大气科学观测,发现了青藏高原外围区域对流层顶气溶胶层的存在;工程技术领域,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临近空间太阳电池标定系统,首次完35km以上太阳能电池芯片的AM0标定。 积极组织、精心准备,完成了各大项目任务的外场试验工作。其中2018年组织完成浮空器6次大型飞行试验,顺利完成了预定的试验目标,获取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用数字说明): 2018年度财政补助收入2.95亿元,事业收入1.6亿元,其他收入0.21亿元,到位经费4.75亿元。总资产10.9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78亿元。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2018年共争取到科研经费2870余万元,在研项目130余项,获得国家基金5项,院STS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31篇,发表CSCD论文25篇,申请专利29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东生7号”大豆品种完成成果转化,并在黑龙江省进行大面积推广。获得省市各类奖项 4 项。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8年我所新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课题3项、子课题1项,STS区域重点项目3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项、吉林省省院合作资金项目3项,长春市双十项目1项、地校(院)合作项目2项;黑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省级资金补助1项、杰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留学归国1项;其它企业和科研机构委托项目73项。本年度共申请吉林省省院合作资金5项, 分别为“保健型浆果蔓越莓扩繁种植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吉林省黑土区带耕技术研究与示范”、“吉林老参地土壤改良生物肥料应用及示范”、“特殊大豆新品种的开发利用与选育”、“ 车载盐渍土参数在线智能检测系统”。本年度申报长春市科技局项目5项, 获批3项,其中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带耕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带耕机的研制”获得100万元资助,“作物根际微生物改良、重组和构建及其在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和 “ 保健浆果蔓越莓种植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各获得30万元资助。本年度获批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3项,分别为“辽河源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综合示范”(1100万元),“基于联盟式育种流水线的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225万元)以及“黑龙江省早熟、优质、抗逆水稻品种的选育”(150万元)。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2018年(截止12月20),我所新立31个大类152个项目,合同金额12375.61万元;大项目获取能力持续提升,2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经费达到8233,占到总经费的66.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保持良好势头,已逐渐进入全面冲击面上项目时期,获批3类12项,获批经费突破845万元,再次获得重点项目,并获得7项面上项目。 2018年度在研项目700项,经费额度达到62931.91万元,其中大项目起到了骨干引领作用,2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1个,经费达到42059.45万元,占到总经费的66.8%。 重大项目申请的策划与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获得首个项目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费总额1121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直接经费301万元;获中科院重点部署科技创新项目1项,经费总额800万元;获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自主部署项目1项,经费总额200万元;获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任务1项,经费总额153万元等。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8年,承担的国家科技任务稳步增长,新增项目合同经费23866万元,其中国家和中科院项目经费9604万元,省市地方项目经费2961万元,横向项目经费11323万元。 科研产出。发表科技论文746篇,其中英文期刊论文604篇、中文期刊论文142篇;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240件、获授权71件。

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全年决算收入6419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619万元,比上年增加509万元,创收收入3626万元,与上年持平,基本完成年度收支预算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8年研究所总收入1.15亿元,总支出1.17亿元。到位科研经费9086万元。国家基金20项,直接经费829.1万。国家重点研发新开2个课题,合同金额655万。在研项目180余项,新增课题63项,在国家、院项目承担方面取得较好成绩。2018年主持的“多震相震源参数反演理论及内部结构成像”项目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参加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阻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的“高精度和高时空分辨率静态和时变卫星重力模型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研究所共发表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论文154篇,专利授权11项,软件11项。2018年流动观测,在东盟国家缅甸布设宽频带地震仪,开展流动地震观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态网络完成了在缅甸的重力联测。

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截止2018年12月,新增各类研究项目和服务课题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院级项目9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院内外委托项目34项、院中心项目任务11项,累计到账经费2580万元。全年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共38篇,参与出版专(编)著12部;获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2 项,获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4项软件取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积极承担中科院战略情报重大任务及实施,提供重要战略研究支撑:承担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下专题“国际脆弱生态系统中国家公园建设借鉴”研究工作;承担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项目四课题五子课题“基于地球大数据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现状综合评价”研究工作;承担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关键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演变过程及其机制”项目三子课题七“新生代生物演化研究文献情报支撑及相关主题科学知识传播”研究工作;承担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欧亚腹地环境变迁与丝路文明兴衰战略研究”;承担规划局部署的“主要国家基金机构资助重点及其动态分析”重大任务。 2018年底净资产总额14655.39万元,科研收入1365.13万元,其他收入21.75万元,经营收入150.87万元。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18年度研究所共争取主持国家各类项目课题47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重大专项重大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新增中国科学院项目25项,其中先导B项目1项、课题/子课题13个,先导A类子课题3个、预研项目1项,重点部署项目3项。2018年,研究所共发表SCI论文397篇。发表CNS论文8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篇),在全国生命科学领域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CNS类论文32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0篇)。在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文章64篇。授权专利26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5项。审定(登记)作物新品种16项,其中“中科804”在黑龙江五常3000亩示范表现优异。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积极承担科技任务,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继续开展自然灾害综合减灾专项前期工作,积极参与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科技专项、中国铁路总公司川藏铁路建设科技专项。承担“美丽中国”、“泛第三极”、“地球大数据”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任务,在国际重大合作研究、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等方向组织策划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对接省级专项和行业专项,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大科学计划专项培育工作。 2018年新增“美丽中国”项目1项、课题1项、子课题2项,国际伙伴计划项目1项,国家基金国际合作类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2项,省部委托重要项目近20项,以及地方委托项目70余项。

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为祖国的天文科研发展做努力,在人造卫星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单位SLR站于2009年成为国际上仅有的两个常规白天KHz激光测距台站之一。2018年在国际激光测距服务组织数据中心公布的最新全球观测数据统计排名中,依然位居世界第二位并创多个历史新高,为国际激光测距服务组织全球导航卫星、地球动力学卫星、科学试验卫星的精密定轨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激光测距观测数据,对建立全球大地参考框架(ITRF),确定地球质心、大地水准面、时变重力场,地球固态、液态和气态圈层物质质量转移和运动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我国发射的卫星提供了大量精确轨道数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四、 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无变更,未进行变更登记。 五、 资产损益情况: 截止2018年12月31日我单位资产总额7660.9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总额4933.36万元,其他应收款249.88万元,货币资金2441.42万元。无形资产36.25万元。负债总额1789.27万元,其中预收账款1049.86万元,应付款739.41万元。净资产总额5871.64万元,其中事业基金一般基金270.70万元,专用基金331.42万元,非流动资产基金4969.61万元,财政补助结转299.90万元。 本年度收入总计2212.76万元,财政拨款收入2101.07万元,科研收入76.31万元,其他收入35.38万元。本年度经费支出总计2139.13万元,其中事业支出2139.13万元, 2018年收支结余73.63万元。上年结转221.09万元,本年用事业基金弥补5.18万元。

植物研究所

2018年,植物所作为第一主持单位,争取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共计61项。包括科技部项目(课题)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点课题1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4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间)1项、面上项目37项、青年科学基金7项;中科院项目8项,其中先导A项目2项、先导B项目1项、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1项、STS重点项目2项、科技扶贫项目1项、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项目1项。2018年植物所到位经费3.17亿元,实际留所经费2.22亿元。

2018年,植物所发表论文533篇,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5篇,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08篇,其中307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收录刊物上。植物所在领域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31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70篇。出版专著14部。申请专利46项,授权专利41项。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2018年科研项目、研究论文及专利情况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全年科研立项经费4.99亿元。其中科研项目类经费4.42亿元,人才类经费 0.25亿元,平台类经费 0.32亿元。

全年科研进所经费4.69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571万元; 科技部1.31亿元;国 防科工局和军委3537万元;其他部委879万元。

本年度以第一单位被SCI收引论文693篇,IF> 5的论文339篇。

申请专利217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200件,国内实用新型专利12件,国内外观设计专利5件;国际发明专利申谐17件(美国8件,欧洲 5件,日 本3件,俄罗斯1件),PCT 4件。授权专利191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87件,国内实用新型专利4件,授权国际专利3件(美国3件)。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数据, 2016年,专利数量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6名。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9月22日09:43: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30279.html
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2019-2020) 科研资讯

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2019-2020)

2020年 1. 超高真空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 2. 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 3. 高通量激光分子束外延-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联合系统 4. 扫描探针显微镜 5. 干式无液氦超导磁体扫描隧道显微镜、磁...
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情况发布会 机构动态

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情况发布会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制定了“率先行动”计划。今天我...
白春礼:中科院参与五大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机构动态

白春礼:中科院参与五大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中科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白春礼院长(中)发布五大国家创新高地建设进展并回答媒体提问。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17日表示,该院积极...
中国科学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 政策制度

中国科学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加快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切实提高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