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IODP),是地球科学领域迄今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其宗旨是促进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科学合作,为海洋和全球环境变化提供政策指南。IODP自1968年成立以来,对人类认识气候和海洋变化、理解地球演化规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中国于1998年加入IODP,1999年实现了中国海域首次深海科学钻探,发现了气候演变长周期等多种创新成果,此后通过“匹配性建议项目”(CPP)的形式在南海实现了三次钻探,为边缘海的演化机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2014年,中国组建了新一届的中国IODP管理机构,确定了由科技部牵头的中国IODP工作协调小组,成立了以丁仲礼院士为主任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依托同济大学成立了中国IODP办公室。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及其前身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和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是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导致了地球科学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IODP新十年科学计划的四大科学目标是:理解海洋和大气的演变,探索海底下面的生物圈,揭示地球表层与地球内部的连接,研究导致灾害的海底过程。目前,IODP共有26个国家参与,包括美国、日本、欧洲18国、中国、巴西、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
我国于1998年加入ODP,年付会费50万美元,成为ODP的首个参与成员。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设计、主持的南海首次大洋钻探ODP 184航次顺利实施,使我国一举进入深海基础研究的国际前沿。
2004年,中国以“参与成员国”身份正式加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年付会费100万美元,每年可派遣中国科学家参加非立管钻探船6个月次、立管钻探船6个月次、特定钻探平台1/4个成员单位名额,并享有获得全部航次相关样品、数据,申请首席科学家等权益。国家科技部于2004年2月成立中国IODP委员会并建立联络员制度,同时组建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和中国IODP办公室,标志着中国积极参与大洋钻探科学研究的竞争,并成为国际群体中的重要成员。
2013年10月,我国加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年付会费300万美元。在综合大洋钻探阶段积累的基础上,于2014年1-3月成功实施了新十年IODP的第一个航次——南海IODP 349航次,促使我国进入探索海洋成因的地球科学研究新阶段。2014年6月,科技部办公厅发文正式成立新一届中国IODP管理机构,包括中国IODP工作协调小组、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中国IODP办公室。
中国IODP办公室设在同济大学,主要职责是:承担IODP组织机构的联络和协调,承担中国IODP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支撑服务工作,组织参加IODP航次的科学家征集工作,组织我国科学家参加IODP科学咨询机构和其他学术组织,承担我国参与IODP的文献、资料和信息传递交换,相关报告编写工作,编制我国参加IODP的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报告,承担我国参与IODP的成果宣传和科普工作,承担中国IODP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