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何建华:参与上海光源建设改变了我的研究生涯

2019年10月23日13:42:53来源:中国新闻网科学家何建华:参与上海光源建设改变了我的研究生涯已关闭评论1,863 views 2235字阅读7分27秒
科学家何建华:参与上海光源建设改变了我的研究生涯
  何建华在实验室做实验。

走近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创上海的头号地标——被形象地比喻为“鹦鹉螺”的上海光源颇为引人注目。今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条光束线站出光,引出更多洞察微观世界的科学之光。

从1996年开始参与上海光源前期立项、预制研究、工程建造、运行开放到今天的持续发展,何建华见证了中国科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从2009年开放以来,上海光源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同类运行装置的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高效稳定运行,服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研究机构、医院和企业等近500家单位的2万多名用户。上海光源每年供光运行约5500小时,装置运行处于同类装置的国际先进水平。大规模、高强度的用户实验,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支撑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在这个外周长800米左右的“螺壳”里,从早到晚忙碌着一大群科研人员分不开。上海光源二期总工程师、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就是其中一员。

在何建华看来,上海光源的建设与发展历程,是中国在科技领域改革开放、向国际前沿进军的一个缩影。没有改革开放,当然也不会有上海光源这样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上海光源建设的“元老”,何建华感慨,深刻改变自己研究生涯的事情就是参与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正好是我们这一代人完完全全经历了、贯穿着自己从成长到成年的整个过程。”出生于1964年的何建华说,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几十年来国家的快速发展、经济与科技实力的大幅度增长、民众生活的极大改善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我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发展也都极大地得益于改革开放,有幸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改革开放大潮,得以在科技领域向世界前列进军,为国家、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在项目酝酿之初,国内在这方面的基础很薄弱,何建华所在的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所)更是没有什么直接基础,大部分人包括他本人都是从其它研究领域转到同步辐射这个新领域,但大家满怀激情,通过学习、借鉴、钻研、创新发展,历经十几年,终于走到了国际前列,最终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上海光源装置。

谈及如何与上海光源“结缘”,还要追溯到1995年上海原子核所在争取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项目的国家立项时。当时,何建华正在意大利访问进修、参与合作研究,得知此信息,便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感到,这是一个既可以支撑开展众多学科前沿研究、又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平台装置,相比于纯粹基础性的实验核物理学科研究,具有更加广泛的用途,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更迫切的需求。因此,在原计划的两年期合作研究完成后,我谢绝了项目负责人希望我留在意大利继续研究的建议,于1996年4月回到了国内,参与到上海光源装置的科学目标与应用方面的立项前期工作中”。

2004年12月25日,上海光源夯下了开工的第一桩。此时,何建华担任上海光源工程实验分总体负责人,负责上海光源首批7条光束线站的建设,包括技术方案把关、技术问题协调、组织调试测试等,并直接负责设计、建造了上海光源首批线站中的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光束线站。2009年5月,上海光源首批7条光束线站向用户开放,其建设速度在国际上是最快的。

截至2018年7月底,上海光源共接待用户39257人次,22146人(包括高校、研究所、医院和公司共计494家单位,2429个课题组),执行课题10180个。来自全国各学科领域的用户,便捷、及时地利用上海光源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显著地增强了科研竞争能力,已发表论文4200多篇,在各专业领域内具有高影响力的其中SCI-1区论文约1200篇,其中在《科学》《自然》《细胞》三种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88篇,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上海光源还全力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支撑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大仪器研制以及军工和航天等项目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何建华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每天都工作十小时以上,上海光源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现在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已经全面铺开,担任二期总工程师的他负责总体技术方案。按照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计划的6年工期,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将于2022年12月竣工完成,并争做质量一流、速度国际领先的先进光源。

虽然这样的使命压力巨大,但何建华和全体工程技术人员都有信心,使二期项目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民众造福。

为上海光源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何建华也收获了不少荣誉:他先后获得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市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集体奖)的重大贡献者之一(由上海应用物理所颁发重大贡献奖证书)……

与此同时,受同在研究所工作、充满工作热情的致公党员影响和感染,何建华加入了致公党。凭着一份真诚和认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成为致公党基层组织负责人,还担任了上海市政协委员,多了一份参政议政的责任。还是凭着这份真诚和认真,何建华如今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在统一战线的平台上尽自己的一份力。

“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科技工作者,如今更多的是思考如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成果”,何建华希望未来中国能实现民族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统一、强盛,社会和谐发展、民众生活幸福。一想到此,他便十分快慰。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中国新闻网 整理 发表于 2019年10月23日13:42: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31431.html
在用在建大科学设施14个!“国之利器”在张江示范区集聚(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科研资讯

在用在建大科学设施14个!“国之利器”在张江示范区集聚(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走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最亮眼最神秘的是外形像鹦鹉螺的上海光源和与它相邻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随着一批科学研究的“国之利器”相继落户、集聚在张江示范区内,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国家科...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概述 科研资讯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概述

曾钢 , 姜言彬 , 樊潇潇 , 彭良强 , 韦子超 , 陈娟 , 杨春霞 , 杨为进 , 郑晓年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瓶颈问题的利器;是抢占科技制高点...
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 科研资讯

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

序言:铸国之重器  建科技强国 张 涛 --------------------------------------------------------------------------------...
天津大学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地震模拟振动台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科研资讯

天津大学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地震模拟振动台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北京泛华国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受天津大学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现对天津大学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地震模拟振动台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欢迎合格的供应商前来投标。 项目名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