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第653次香山科学会议—“三极天基观测的前沿关键问题”筹备会暨执行主席联席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就各项筹备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执行主席徐冠华院士、姚檀栋院士、包为民院士、陈泓总工程师、程晓教授出席会议,我室姚伟研究员与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等1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会议。
会上,徐冠华院士指出三极之间存在的联系可能能通过天基观测从物理上探测得到,应搞清楚天基与陆基、海基观测之间的关系,把三者联系起来很重要,同时要加强部门协作和打造创新型的科学数据开放机制与共享模式。
包为民院士指出天基观测应从技术角度探讨能否满足科研需求,且应考虑时效性基准问题和单颗星或多颗星组网观测的问题;考虑三极的内在科学关系,是否存在动力学模型等,将科研需求转化为观测仪器的需求。建议会后开展多轨道(HEO、IGSO等)综合探测调研,关注挪威北极椭圆轨道卫星计划等。
姚檀栋院士指出召开此次香山会议意义重大,关注三极地区的差异性,如冰冻圈差异和生态系统差异,也要厘清三极环境与气候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共性,并建议增加三极地区大气研究的相关专家,加强各圈层影响的社会应对问题。
陈显尧教授转述了执行主席吴立新院士提出的“要加强海洋观测与天基观测的协调,以校准天基观测,应明确极区海洋与气候和环境等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哪些可和天基观测数据结合”。
实验室陈泓主任向几位执行主席汇报了钱学森实验和北师大程晓教授团队前期的准备工作情况及安排计划,明确提出了遥感卫星数据管理的设想,以科学牵引的遥感卫星数据应以开放为核心,应以从技术和管理体制入手,建立无关卡的科研数据分享平台,支撑科学研究。
此外,与会人员从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出发,就此次香山科学会议应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天基观测需求、卫星技术水平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围绕如何推动新的天基观测平台在南极、北极和第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的应用、天基观测遥感数据的共享和使用问题交换了各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