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估研究

2020年1月11日23:06:59来源:科技促进发展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估研究已关闭评论2,685 views 9360字阅读31分12秒
  • 郑海军 张松涛 关忠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0

摘 要:信息化是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针对近几年来中科院研究所信息化评估的问题,本文在国家、行业和企业等信息化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评估的逻辑模型。  同时针对国立科研机构的组织特征和信息化特点,提出了国立科研机构院所两级的信息化   评估体系,其中,院级评估以准确定位信息化水平为导向,所级评估以管理效率提升为导向。 院、所两级的评估体系解决了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宏观定位和微观管理问题。

关键词:国立科研机构 信息化评估 指标体系

DOI:10.11842/chips.2015.04.00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已经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生产要素。伴随着大数据、知识爆炸的出现,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成为各类组织十分重视的问题。信息化水平影响到信息的获取、处理、生产和分享的整个过程,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家、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都在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信息化建设、衡量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手段,信息化评估日益成为热点。

一、信息化评估研究现状

科研机构和学者较早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信息化评估的研究。信息化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国家、行业和企业。在国际上主要建立服务于国际之间比较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在国内,各行业以及各行业内的企业分别进行信息化评估和对比时又分别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评估体系。无论是国家、行业的信息化评估还是企业的信息化评估,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

1997 年,美国国际数据公司提出“信息社会指数”[1],该指数用来比较和测量各国获取、吸收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术能力。特点是注重基础设施如计算机、通讯和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如环境。2001 年,国际电信联盟推出“数字接入指数”,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数字鸿沟指数”。2007 年国际电信联盟将上述两大指数综合并提出“信息化发展指数”[2],该指数从机遇、基础设施和利用 3 个方面考虑,并由“数字机遇指数”和“信息化机遇指数”综合而成。2002 年, 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全球信息技术报告 2001-2002》,报告围绕“网络化准备指数” 对 75 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2003 年世界经济论坛又发布了改进后的网络化准备指数进行评估的研究报告《全球信息技术报告 2002-2003》[3]。对澳大利亚、法国等 14 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和对比。该指数涵盖了对固定电话、PC 终端以及网络状况与利用等方面的考察。英国电子专员办公室和INSEAD 商学院提出了“电子经济评估体系”[4],该体系涵盖了对环境、准备度、应用和影响等方面的考察。

国外对信息化评估的研究主要侧重对基础设施、环境、应用和影响的考察,多以客观描述数据为主。

在国内,2005 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从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等方面对信息化水平加以考察,比较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主要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5]。

2008 年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启动对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工作,从信息化领导力、基础设施、应用与效果、信息技术服务与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 5 个方面对中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6]。2002 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建立了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 [7]。2003 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建立,该指数包含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指数和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指数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的考察,反映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状况和趋势,包括基础建设、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方面。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通过对具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的环境因素的测量, 反映制造业信息化的环境质量水平。周朝民、吴军从信息设备情况、信息化软件的应用情况、信息化综合水平、和企业信息化效益相关度、企业信息化发展潜力等几方面构架出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8]。2008 年以来, 中国科学院连续开展了信息化评估工作,评估对象包括研究所、分院以及支撑单位等 [9]。中国科学院的信息化评估体系涵盖了对信息化管理、环境、应用、资源、安全等分项的考察。国内的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评估主要考虑信息化战略、基础设施、应用、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与管理、安全、效益。部分信息化评估中,加入了环境因素。

综合起来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涉及的各方面协调配合,才能有序推进。诸多学者对信息化评估的研究,大多包含对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人力资源、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考察。但概括起来讲,信息化首先需借助一定的基础环境条件;其次,需要有一定的保障工作;最后,参与到信息化中的人员借助技术手段和政策保障创造出科研成果等信息化效果。评价一个组织信息化水平,既要看投入、也要看产出,基础条件和保障可以看作是对信息化的投入, 信息化效果则代表信息化相关产出及影响。综合来看,信息化条件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保障是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效果是对信息化条件与保障正常运行结果的客观表征。鉴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提出以信息化条件、信息化保障和信息化效果三位一体的信息化评估模型(见图 1)。

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估研究

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信息化发展程度对其创新能力以及研究与管理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信息化来源于英国的e-Science 计划。科研信息化评估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还很少。在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估研究方面,仰洁白基于对科研机构的问卷调查提出了对中国科学院信息化评估报告中指标体系的改进方案,具体包括提高定量指标的比重、降低科研管理信息化比重、提高信息化特征指标和数据库指标所占分值比例对门户网站评估指标的调整 [10]。但是这些调整仍然没有解决不同研究所横向比较的问题,指标未体现不同研究所的学科特点及主观能动性。修玮、李岚等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的科研活动特点、科研信息化的需求提出了科研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11]。但其所列的指标对信息化条件下科研活动需求衔接性不强,评估导向不明确,没有体现学科差异性, 部分指标重复。

二、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特点

国立科研机构 [12] 是指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并资助的科研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科学院、研究中心、中央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等。纵观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如马普、佛朗霍夫、俄罗斯科学院、中科院、农科院、林科院等,大多具有院所两级的组织特点:国家支持建立院级科研机构,服务国家需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院级下设不同学科类别和领域的研究所,直接从事科研活动。

科研信息化是支撑国立科研机构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审视自身,明确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上级信息化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评估可以掌握科研机构发展中的问题, 以此为依据指导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具有附属性、支撑性、效益的长期性、持续投入的特点,这也决定了科研机构的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需要长远规划的系统工程。国立科研机构,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国立科研机构院所两级的组织结构,其信息化建设具有由院级整体部署、统一规划(如骨干网建设由院统一投资等),由所级局部实施、具体应用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院与院外机构信息化基础条件边界一般比较清晰,院内研究所之间不清晰。院级信息化评估更多注重与国内外其他科研机构的比较、刻画自身发展态势; 所级由于基础条件边界不清晰、学科特点存在差异等原因,评估其信息化实力没有意义,所级信息化评估更多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推动信息化管理工作。

三、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估体系

研究所信息化评估更多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国立科研机构院所两级的机构特点加之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评估不同的导向,有必要建立分别针对两个导向的评估体系,分别针对院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和针对研究所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在体系的设计中,考虑在院级宏观层面上准确定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地位,在所级微观层面上注重发挥研究所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研究所管理水平。院级和所级评估体系中均采用一般的信息化评估模型,但按照各自的评估导向选取不同的指标。

  1. 院级信息化评估体系

国立科研机构要在科研领域走在前列,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核心因素,这需要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的强力支撑。科研信息化是促进科研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科研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所在获取、分析、处理、生产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国立科研机构宏观地把握信息化发展程度,通过与国内外同类科研机构的横向比较,准确定位自身,为下一步布局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院级信息化评估体系正是基于以上目的所建立的。

院级的信息化评估是以宏观定位和合理规划为导向的,所以侧重对院信息化中实际存在可利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的考察。依照前面论述的信息化评估模型,院级信息化评估也是从信息化条件、信息化保障和信息化效果 3 个方面出发选定适合院级评估的具体评价指标。

信息化条件的优劣,在院层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以及信息资源 3 个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信息化条件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从现阶段看,信息化处理设备、网络环境和超级计算环境都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衡量标准。信息化应用是借助信息化基础设施,给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相关支撑的软件平台,不仅包括科研信息化应用,也包括科研管理信息化应用。在院评估中,主要考察在信息传递与共享和科研机构内部管理方面的应用情况, 在信息传递与共享中选取邮件系统,会议系统和重要信息共享平台作为考核指标,在科研管理信息化应用中选取相应的院务管理系统和其他的特殊应用系统作为考核指标。信息资源包括文献数据库资源、科学数据库资源和机构自有知识库资源,主要考察科研机构外部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以及自有信息资源的维护和使用。

作为支撑院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保障始终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院宏观的层面,人员配备、政策保障和投入保障是信息化保障主要考察的方面。人员配备的关键是信息化的运维人员。合理有效的人员配备是信息化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政策保障主要考察院在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信息化安全方面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针对投入保障的考察,我们采用经费的持续稳定投入作为表征这一概念的具体指标;针对信息化安全,我们采用是否制定信息化安全保障措施作为考察信息化安全政策保障的标准。综合起来讲, 人员的合理配置、持续的政策保障和合理的信息化投入,均是信息化保障在院层面的具体导向的体现。

表 1 院信息化评估体系

 

 

 

 

 

 

 

 

 

 

信息化条件 A

 

 

 

信息化基础设施 A1

 

信息处理设备 A11

服务器数量 A111
服务器 CPU 总处理能力 A112
联网机器数量 A113
 

网络环境情况 A12

网络出口带宽 A121
网络出口带宽利用率 A122
网络异常处理方式 A123
超级计算环境 A13 超算硬件设备数量 A131
超级计算用户数量 A132
 

 

 

信息化应用 A2

 

 

科研信息化应用 A21

邮件系统年邮件收发量 A211
视频会议系统年使用次数 A212
共享其他单位的系统平台数 A213
向其他单位共享的系统平台数 A214
其他特色科研信息化应用数 A215
 

科研管理信息化应用 A22

门户网站 A221
常规院务管理系统 A222
特色管理信息系统 A223
 

 

 

信息资源 A3

文献数据库资源 A31(公开发表过的书籍、文章等) 文献数据库容量 A311
文献资源下载量 A312
文献资源投入 A313
科学数据库资源 A32(观测的基本科学数据) 科学数据库容量 A321
科学数据库用户下载量 A322
科学数据库投入 A323
机构自由知识库资源 A33(限定一下,研究

报告等不共享的)中间过程

是否具有机构知识库 A331
机构知识库数据条目数 A332
 

 

信息化保障 B

人员保障 B1 运维人员数量 B11
政策保障 B2 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战略制定及实施情况 B21
安全保障制度制定及实施情况 B22
投入保障 B3 信息化投入占科研总投入的比重 B31
近三年信息化投入的稳定性 B32 标准差
 

信息化效果 C

 

信息化效益 C1

当年科研产出 C11 直接产出数量 C111
间接产出数量及推动新学科发展 C112
信息化对科研效率提升 C12 获取同等资源所需时间缩短比例 C121
安全状况 C2 当年发生安全事故次数 C21 (做一个分段函数区分下不同段的得分)

注:A111 是院所拥有的全部服务器数量。A112 是按 CPU 处理频率计算总和。A113 联网机器数量包括服务器数量。A121 为科研机构网络出口带宽。A122 为院在工作日时段的网络出口带宽利用率。A123 考察院是否具备完整的网络故障处置预案以及相应的故障处理表现情况。A131 为超算硬件设备数量,A132 为超算用户数。A211 为院邮件系统年邮件收发量,表征其在信息传递方面的表现。A212 为视频会议系统年使用次数。A213 为向其他机构开放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数量。A214 为共享其他机构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数量。A215 为其他的科研信息化应用数量。A221 考察门户网站的中英文是否完备,更新率和用户访问量也做考察。A222 考察院务 管理系统所应涉及的财务、人事、课题管理等方面是否完备。A223 为特色的院管理系统数量。A311 为文献数据库容量。A312 为文献资源下载量。A313 为文献资源投入。A321 为科学数据库容量。A322 为科学数据库用户下载量。A323 为科学数据库投入。A331 和A332 考察是否具备自有信息资源知识库以及知识库的大小。B11 为运维人员数量。B21 考察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战略制定及实施情况。B22 考察安全保障制度制定及实施情况。B31 为信息化投入占科研总投入的比重。B32 用3 年来投入比例的标准差作为指标表征。

C111 为直接的信息化产出,例如,直接采用超算之后获取的科研成果为依赖于信息化的直接产出。C112 为间接产出数量及推动新学科发展情况。C121 为在现有信息化水平下获取同等数量的信息所需时间缩短的比例。C21 为当年发生的安全事故次数,可以采取分段函数得分评价安全状况。信息化条件的投入和良好的信息化保障给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诸多的实践表明,不是有投入就会有好的产出,这里有一个转化效率的问题。因此对信息化效果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在院信息化效果的考察中,信息化的效益与信息化安全并重。信息化的效益用科研产出数量、科研效率提升来刻画,既考虑了客观上的产出,又考虑了信息化在提升科研效率上的作用。信息化安全效果用信息化安全事故次数来刻画, 直观表征信息化安全效果。

基于上述评估导向,本文提出院信息化评估体系, 见表 1。

  1. 所级信息化评估体系

研究所是国立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研究所具有不同于院的特点:一是以院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基础条件难以明确划分研究所的边界;二是对研究所的管理,更加注重发挥研究所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各个研究所学科特点不尽相同,对信息化要求也不统一。

院在基础条件统筹建设方面起主导作用,以院为单位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和信息资源难以在研究所之间明确划分。在实际操作中, 还存在不同学科领域对信息化条件要求不尽相同等问题。院希望加强对研究所信息化的管理,发挥研究所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实际管理需求决定了,院层面统一建立起来的信息化设施、应用和资源等没有进行明确划分的必要。相反地,应该更加注重发挥不同研究所结合自身特点发展信息化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主要指标的选取中减少了对基础设施绝对拥有量的侧重,选取网络出口带宽利用率这样的相对指标,而不是考察绝对量,强调设备对科研的满足程度。选取科研人员对信息化条件的评价,如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和对信息资源的满意度等指标,可以对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也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主人翁意识。

研究所在信息化建设中,会根据自己的信息化发展需要,选配优秀的科研人员和信息化服务管理人员从事信息化工作。因此, 研究所人员的配备已经不能作为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为在宏观上全面掌握全院的科研情况,院对研究所提出了维护科研数据的要求。那么, 信息化保障的工作在研究所一级,主要转化为运维科研数据工作。这样可以满足院的管理需求,发挥研究所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与院信息化评估相同,研究所的信息化评估也需要考察信息化效果情况。科研信息化的目的和要求决定了对研究所信息化的评估既要注重信息化效益的提升,也要注重信息安全工作。信息化效益包括信息化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信息化工作开展后直接的科研产出。间接效益主要是指信息化对于科研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效率的提升。安全状况作为评价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面,主要靠是否出现信息安全事故来衡量。

基于上述评估导向,本文提出研究所的信息化评估体系,见表 2。

 

信息化条件

 

条件状况

网络出口带宽利用率
信息化设备对科研的满足程度
科研人员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满意度
 

信息化保障

投入保障 信息化投入占科研总投入的比例
近三年来信息化投入的稳定性
运维保障 科研数据维护量
科研数据准确率
 

信息化效果

 

信息化效益

信息化直接产出数量
科研管理效率提高幅度
获取同等资源所需时间缩短比例
安全状况 当年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次数

表 2  研究所信息化评估体系

总之,所级信息化评估体系是站在院级科研管理部门的角度,为推动研究所管理工作而建立的,它重视研究所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的具体特点,提出了院所两级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在宏观层面上倡导院的纵向横向比较,在微观上倡导提升对研究所的管理效率。这可以为具备院所两级组织和信息化特点的国立科研机构的信息化评估提供有益的借鉴,为院级科研机构扩大规模、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建设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提供有益指导。同时,也会极大地激发所级机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促进院级信息化管理机构对所级信息化的管理工作。

当然,本文所提到的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数据没有进行收集和处理,对于相应的评价标准还需要专门的研究制定。笔者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为建立更完善的

评价指标体系做深入的研究。从国立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影响到科研效率的提升,都需要高度重视。现阶段国内对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估的研究还不多,对信息化发展的准确把握可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因此, 这一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The  IDC/World  Times  Information  Society 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Index, “The1998  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 [6]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信息化
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a Digital Future”. 水平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资发(2008)113 号.
Analysis:  Nicole  Comiskey,  Clara  Liu,Matt [7]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
Toolan, and Wilford Welch. 2002.
[2] I TU.  World  i n for mat ion  s o c i e t y  r e p or t [8] 周朝民,吴军 .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J].上海
2007:  Beyond  WSIS.  Geneva:  International 管理科学,2002(5)∶24-26.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2007. [9] 中国科学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信息化
[3] Dutta  S,  Lanvin  B,  Paua  F.  The  global 评估报告 [R].2009-201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2 ~ 2003: [10] 仰洁白. 科研信息化评估指标改进有方 [J]. 中国教育
Readiness for the networked world. New York: 网络,2011(8)∶53-5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 修玮,李岚,杜澄. 论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构
[4] 邱惠君,黄鹏,由鲜举. 六种信息化评估体系比较. 信 建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17-121.
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部 [M]. 中国信息年 [12] 肖利.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分类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J].
鉴-2003.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中国科技论坛,2004(4)∶88-91.
[5]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05-2006 中国与世界

Study on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of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Zheng Haijun, Zhang Songtao , Guan Zhongcheng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institute’s sustainable innovation. Based on evaluation practice of informatization of CAS institutes and that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we put forward a logical model for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of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Furthermore, we propose a two-    level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base of informat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academy level is positioned on measuring the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while the institute level is positioned on improv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The two-level system solves positioning issues in macro scope and helps 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n micro scope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Keywords: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责任编辑:何岸波 唐佩佩;责任译审:龚 宇)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科技促进发展 整理 发表于 2020年1月11日23:06: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33782.html
互联网骨干网全面解析(来自网络) 工具文档

互联网骨干网全面解析(来自网络)

互联网骨干网(Internet Backbone Provider,IBP),主要指国家级互联网业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即在全国范围内拥有骨干网的互...
数字革命与可持续发展 工具文档

数字革命与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2018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IIASA)的全球研究项目组“2050年的世界(T...
科研信息化发展态势和思考(2016年) 工具文档

科研信息化发展态势和思考(2016年)

陈明奇1, 褚大伟1, 洪学海2, 曹凝1 摘要:文章分析了科研信息化发展态势,认为当前科研信息化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即"一体化"阶段,并将发展态势凝练为"五新":大数据驱动科研范式变革成为"新亮点",...
第五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2019年12月) 机构动态

第五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2019年12月)

12月4日至5日,第五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树深出席会议并致辞。 杨小伟指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