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以“开放获取:实施战略、最佳实践与未来挑战”为题,来自16个国家,52余家大学研究机构、学术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国际学术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100余名国际专家,来自国内百余家研究、教育机构、图书馆界的18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中国科学院正式对外宣布支持和推进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政策与措施。
开放获取是一项重大的科学和社会责任
开放获取是指让学术文献通过网络供公众免费阅读。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自2002年国际有关科学团体提出《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2003年德国马普学会发起柏林会议并发布《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以来,学术信息开放获取已经不再仅仅是应对科技期刊价格危机的手段,而是演化成为了影响全球学术交流、改变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开放获取运动。研究分析表明,截止2010年9月,已经有16个国家53个研究机构和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欧盟、欧洲粒子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和国际机构进一步强势推出促进开放获取的政策措施,美国健康研究院(NIH)、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s)、欧洲研究理事会(ERC)等已制定强制性的公共资金资助科研论文公共获取制度。
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信息交流项目主任Paul Uhlir指出,对于数字科研环境下的科研成果,开放应该是默认准则,否则难以形成支持知识发现的公共数字科研知识基础。 德国外交部文化与教育专员Rolf-Dieter Schnelle指出,“开放获取再也不仅是专家们讨论的事情,它已经成为欧洲政治议题的一个部分”。近年来,中国科研投入日益增长,科研论文急剧增长,在世界科学研究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表示:“学术是国家出科研经费完成的,但我国有90%以上的学术著作都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而我们又要花钱买回来,民众的共同财产国内反而不能用,那是不可以被原谅的。而开放获取正是出于学术共享的考虑,让更多的人获取免费学术资料,达到学术共享。”由此可见,保证研究成果的公共可获得性,对于科学家、科研机构、政府及其科研资助部门来说,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科学和社会责任。
开放获取在中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科学家在《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上签字,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行的先期缔约者。2004年,路甬祥院长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主任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基金委签署《柏林宣言》。200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采取系列及时有力的措施,继续引领和推动开放获取,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2005年在国内首次主办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2006年首家开通开放获取宣传网站、2008年首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大规模建设机构知识库、2009年首家资助机构成员在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2010年组织建立了中国科技期刊开放集成门户平台。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自2003年首次举行以来第一次在欧洲以外国家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代表路甬祥院长和科学院在致辞中指出,维持学术成果,特别是公共资金支持的学术研究论文的开放获取是科技界、科学家的政治责任,也是中国科学院的社会责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潘教峰代表科学院在主旨报告中表示,中国科学院将积极推动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开放存储,支持开放发表论文,支持学术期刊开放出版,积极支持国家和国际范围的开放获取及其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瑞平,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致辞指出,公平开放的信息交流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基础领域科研资助机构,愿意积极的参与和推动学术信息开放获取。
中国科学院在开放获取方面的积极实践
会议召开同时,由科学出版社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设计开发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简称CAS-OAJ)正式发布上线,网址www.oaj.cas.cn 。目前共收录103种开放期刊、约43.5万篇文章,形成论文投稿和审稿编辑、集成检索与分类浏览、全文开放获取与计量分析服务等特色的科技期刊开放服务平台,将推动我国科技成果和知识产出为全社会所共享。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宏介绍说:“平台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力争打造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开放获取期刊资源集聚和发布中心,使本平台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的新的重要的‘桥梁’。”
自2007年起,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划开展研究所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并提出了构建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简称CAS IR Grid)的构想和建设框架。2009年开始,CAS IR Grid的建设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截至2010年10月,全院已有分布于全国22个城市的63家研究所启动了机构知识库建设,其中有40 家支持公开访问。机构知识库存储内容目前主要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也涉及专著、研究报告、演示报告、会议文集、专利、成果等。目前全院研究所机构知识库累计可公开访问的知识产出记录已达85000条,其中67%是有全文内容的。
会议期间,国家科学图书馆作为国际上首个机构与开放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签署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协议,根据协议,将正式在国科图建立BioMed Central全部开放出版期刊资源长期保存的中国站点。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表示,根据国际众多著名科研教育机构的实践趋势,国家科学图书馆也正积极试验多种方式支持中国科学院作者在具有较高质量和影响的开放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使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大陆首家支持开放发表论文的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