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2018年9月20日,国家科技部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下称《合作安排》),涵盖科研、科技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成果转移转化等六个合作领域。
同时,香港的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摘掉了“伙伴”的尾巴,正式更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香港与内地在科技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科技部就与香港原工商及科技局签署合作协议,约定每年召开会议商定年度合作计划。同年9月,粤港双方首次推出了“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鼓励粤港两地的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大珠三角地区产业的科技水平。仅2017年,该项目就资助了19个内地科研机构,总金额将近3000万美元。
然而,两地的科研合作仍然存在障碍。譬如,此前香港的科研项目并没有纳入国家范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科研潜力的充分发挥。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在给时代周报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表示,此后,香港实验室在申请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时,其与内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作为前置条件。同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身份,也可以使其根据自身科技领域和发展规划等,选择与不同的科研机构合作。
从2005年开始,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科研机构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了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涵盖多个科技范畴。“伙伴实验室”的后缀意味着,香港需要与内地科研领域相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进行配对。如2013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了“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推动国际“绿色显示”技术研究。
此次正名,去掉“伙伴实验室”的字眼,使得香港的重点实验室具有和内地重点实验室的同等地位,更加独立自主。设立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伙伴实验室。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该实验室主任林汉明表示,近期已陆续收到内地不同省份的科研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合作,并已正式与其中一间开展新项目。
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分析认为,如今把香港的16所重点实验室挂牌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将有益于帮助香港的科研项目争取到国家支持。这对提升香港的创科氛围,吸引高质量人才聚集,以及将来在一些重大项目研究中的突破,都将带来积极影响。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503个。今年6月,科技部发布文件,提出到202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要保持在700个左右。
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此次香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挂牌和落地可以解决体制障碍,使香港科研可以得到国家资助,科研成果的转化被纳入体制机制轨道,从而提高研发和转化效益。
序号 | 依托单位 | 实验室名称 |
1 | 香港大学 | 肝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2 | 香港大学 |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3 | 香港大学 | 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
4 | 香港大学 | 香港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5 | 香港大学 | 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6 | 香港中文大学 |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7 | 香港中文大学 |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8 | 香港中文大学 |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9 | 香港中文大学 | 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10 | 香港城市大学 |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11 | 香港城市大学 | 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 |
12 | 香港理工大学 | 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13 | 香港理工大学 | 手性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14 | 香港科技大学 | 香港分子神经和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15 | 香港科技大学 | 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16 | 香港浸会大学 | 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
澳门
2018年,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获国家科技部通知,批准在澳门新设立两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与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这是继2010年设立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澳门再次获准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序号 | 依托单位 | 实验室名称 |
1 | 澳门科技大学 |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2 | 澳门大学 | 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 |
3 | 澳门大学 | 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 |
4 | 澳门科技大学 | 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