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以此为目标,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设立,并立足各自的优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为探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创新专业委员会主办、之江实验室承办的第十届技术创新圆桌会议暨之江创新论坛9月19日在杭州举行。
来自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4家浙江省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创新等议题分享经验,展开探讨。
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新男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正视科学、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区别,认真研究科学、技术、创新各自的规律。只有认清三者不同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三者基本规律的改革政策、发展政策,真正实现分类管理与调控。“新型研发机构具有运行机制新、组织模式新、研发方式新等特点,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提供了思路。”李新男表示。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表示,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也需要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等制度解决方案。盛世豪同时建议,科技体制机制建设需要向更加充分发挥需求侧作用转变,需要由注重单一体制化力量向更加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生态作用转变。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东认为,新时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要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相结合,以增量发展带动存量改革。新型研发机构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探索,其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可以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培育提供经验。同时,新型研发机构也可以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载体。
关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是与会嘉宾关注的重点。如何实现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有机统一?如何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单位来源、不同科研文化团队间的高效协同作战?如何处理不同体制创新主体融合过程中的组织治理、运行管理、成果确权?
今年7月,浙江印发《关于建设之江实验室等浙江省实验室的通知》,决定建设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4个浙江省实验室。首批浙江省实验室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为目标,各有主攻。在9月19日的论坛上,针对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四家实验室均带来了经验分享。
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表示,成立三年多来,之江实验室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运行机制,在战略层面追求价值认同,共建高水平公益性科研平台,战术层面遵循互利共享,以项目为单元商定利益分享机制。在引才聚才机制方面,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按任务需要组织项目团队。在科研考核评价方面,破除论资排辈,破除“五唯”,让评价更科学。此外,之江实验室建立了“高原造峰”的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并以此为抓手,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良渚实验室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以系统与多组学研究和疾病精准诊治研发为主线。“我们实验室的布局是从临床中来回到临床中去,以公共平台为牵引,围绕疾病需求,进行纵横结合、学科交叉,最终来解决临床问题。”浙江大学医学中心主任助理夏宏光表示。据他介绍,良渚实验室采用的是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团队组建模式,实验室只考核首席科学家,再由首席科学家对内部团队进行考评。
西湖实验室由西湖大学牵头建设,围绕肿瘤机制研究和代谢与衰老疾病两大重点领域,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推动转化应用研究和应急医学研究。“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家级的生命健康创新平台,研发生物医药、新技术和疾病的诊治新方法,最后进行成果转化,争取把这些原创发现运用到临床治疗方面。”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俞晓春介绍道。
作为唯一一家由企业牵头建设的省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在产业转化上有着独特经验。据介绍,湖畔实验室建立了技术与业务双跨的组织设计,中心主任同时带领技术团队和应用团队,业务和技术无缝衔接。双跨的组织设计有助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闭环的形成。
科研创新绝非一蹴而就,新型研发机构的探索才刚起步。“我们需要对照新时代科研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战略谋划和执行能力,以更开放、更务实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中,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江实验室副主任郑宇化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