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达 2013.10.12整理)
一.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1]、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注: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
目 录1奖项介绍
1.1 由来 1.2 设置 1.3 颁发2奖金奖品
3评选流程
4历届得主
5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
5.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2 物理学奖 5.3 化学奖 5.4 和平奖 5.5 文学奖6中国籍获奖者
7海外华人获奖者
8诺贝尔奖逸事
8.1 次数 8.2 逝世者得奖9诺贝尔奖之最
9.1 最巧合:生日献礼 9.2 最郁闷:等了55年 9.3 最年轻:25岁获奖 9.4 最年长:88岁圆梦 9.5 最集中:居里家族 9.6 世界大学诺贝尔得主1奖项介绍由来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 诺贝尔
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创立了。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诺贝尔遗嘱
诺贝尔在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诺贝尔遗嘱全文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设置
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颁发
诺贝尔奖颁奖仪式(13张)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留。
2奖金奖品诺贝尔奖的奖金总是以瑞典的货币瑞典克朗颁发,每年的奖金金额视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收益 诺贝尔奖
而定,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1980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达到100万瑞典克朗,1991年为600万瑞典克朗,1992年为650万瑞典克朗,1993年为670万瑞典克朗,2000年单项奖金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折合100万美元)。从2001年到2011年,单项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在2011年,折合约145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和词句都不一样。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3评选流程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瑞典皇家科学院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的情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事理。
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196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曾颁发给已去世的人。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与许多电影奖项及文学大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说,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二.沃尔夫奖
1975年R.沃尔夫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学和物理领域,或者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目 录1简介
2创办人
3创办历史
4奖励对象
5世界影响
6获奖名单
6.1 农业 6.2 化学 6.3 数学 6.4 医学 6.5 物理 6.6 艺术1简介1976年1月1日,R.沃尔夫(Ricardo Wolf)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主要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
2创办人R.沃尔夫1887年生于德国,其父是德国汉诺威城的一位五金商人,也是该城犹太社会的名流。R.沃尔夫曾在德国研究化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移居古巴。他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经过大量试验,历尽艰辛,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从溶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从而成为百万富翁。1961—1973年他曾任古巴驻以色列大使,以后定居以色列。
3创办历史1975年R.沃尔夫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为宗旨,发起成立沃尔夫基金会,征得沃尔夫家族成员捐赠的基金共1000万美元。由董事会(由5名沃尔夫家族成员组成)和理事会(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若干名以色列学者和官员组成)领导,下设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事宜。评奖委员会由每学科领域3—5人组成,逐年更换。R.沃尔夫于1981年逝世。
4奖励对象沃尔夫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学和物理领域,或者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而菲尔茨奖虽有影响,但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唯有沃尔夫奖在全世界范围以获奖者一生的成就来评定,因此,沃尔夫数学奖堪称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根据统计,沃尔夫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奖的获得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因此在沃尔夫奖在这些领域,尤其是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其影响力仅次于诺贝尔奖。先后获得沃尔夫物理奖和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有肯尼斯·威耳孙、利昂·莱德曼、马丁·刘易斯·佩尔、皮埃尔-吉勒·德热纳、约瑟夫·胡顿·泰勒、南部阳一郎、小柴昌俊等。1978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江苏省苏州市下属的太仓市浏河镇人)吴健雄(女)获得此奖;美籍华人科学家钱永健先后获得过沃尔夫医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5世界影响沃尔夫奖具有终身成就性质,是世界最高成就奖之一。1978年开始 沃尔夫农业奖得主袁隆平
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每个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自1978年到1990年已有24位数学家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由沃尔夫数学奖具有终身成就的性质,所以这24位数学家都是蜚声数坛、闻名遐迩的当代数学大师,他们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数学的水平和进展。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就曾与1984年5月获得沃尔夫奖,美籍华人吴健雄教授荣获1978年首次颁发的沃尔夫物理学奖。1991年,台湾科学家杨祥发获沃尔夫农学奖,2004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获得了此殊荣。2004年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得了沃尔夫医学奖。2010年丘成桐获沃尔夫数学奖。 2011年美籍华人邓青云教授荣获沃尔夫化学奖。至此,除了在艺术领域,华人科学家在其余的五个领域都获得了沃尔夫奖。
沃尔夫奖一年举行一次。
6获奖名单农业
主条目:沃尔夫农业奖
1991年,杨祥发
2004年,袁隆平
化学
主条目:沃尔夫化学奖
1993年,亚米德·齐威尔
2001年,野依良治、巴里·夏普莱斯
2011年,邓青云、斯图尔特·赖斯、克里兹托夫·马特加兹维斯基
数学
主条目:沃尔夫数学奖
1978年,盖尔范特(莫斯科大学),Carl Siegel(哥廷根大学)
1979年,让·勒雷(法兰西学会),安德烈·韦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80年,昂利·嘉当(法兰西学会),柯尔莫哥罗夫(莫斯科大学)
1981年,阿尔福斯,Ocsar Zariski(哈佛大学)
1982年,哈斯勒·惠特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Mark Krein(乌克兰科学院)
1983年,陈省身(伯克利加州大学),埃尔德什(匈牙利科学院)
1984年,小平邦彦(日本科学院)
1985年,Hans Lewy(伯克利加州大学)
1986年,塞缪尔·艾伦伯格(哥伦比亚大学),塞尔伯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87年,伊藤清(京都大学),Peter Lax(纽约大学)
1988年,Friedrich Hirzebruch(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波恩大学),拉尔斯·霍尔曼德尔(隆德大学)
1989年,Alberto Calderon(芝加哥大学),约翰·米尔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90年,Ennio de Giorgi(比萨高师),Ilya Piatetski-Shapiro(特拉维夫大学)
1991年,没有颁奖。
1992年,Lennart Carleson(乌普萨拉大学和洛杉矶加大),John Thompson(剑桥大学)
1993年,Mikhael Gromov(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Jacques Tits(法兰西学院)
1994/5年,Jurgen Moser(苏黎世联邦高工)
1995/6年,罗伯特·朗兰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安德鲁·怀尔斯(普林斯顿大学)
1996/7年,Joseph Keller(斯坦福大学),Yakov Sinai(普林斯顿大学和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
1998年,没有颁奖。
1999年,Laszlo Lovasz(耶鲁大学),Elias Stein(普林斯顿大学)
2000年,拉乌·勃特(哈佛大学),让-皮埃尔·塞尔(法兰西学院)
2001年,阿诺尔德(Steklov数学研究所和巴黎大学),Saharon Shelah(希伯莱大学)
2002/3年,佐藤干夫(京都大学),John Tate(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2004年,没有颁奖。
2005年,Gregory Margulis(耶鲁大学),诺维柯夫(马里兰大学和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
2006/7年,斯蒂芬·斯梅尔(伯克利加州大学),哈里·弗斯滕伯格(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2008年,皮埃尔·德利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菲利普·格里菲斯Phillip Griffiths(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大卫·芒福德(布朗大学)
2010年,丘成桐(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丹尼斯·苏利文Dennis Sullivan(石溪大学)
医学
主条目:沃尔夫医学奖
1978年,乔治·斯内尔、让·多塞
1981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1986年,早石修
1994年,西冢泰美
2001年,阿夫拉姆·赫什科
2004年,钱永健
物理
主条目:沃尔夫物理学奖
1978年,吴健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79年,乌仑贝克(美国洛克菲勒大学),Giuseppe Occhialini(意大利米兰大学)
1980年,迈克·菲舍尔(美国康奈尔大学),卡达诺夫(美国芝加哥大学),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康奈尔大学
1981年,弗里曼·戴森(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特胡夫特(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外斯科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82年,利昂·M·莱德曼(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马丁·刘易斯·佩尔(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实验室)
1983/4年,Erwin L. Hahn(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Peter B. Hirsh(英国牛津大学),西奥多·梅曼(美国Maiman Associates公司)
1984/5年,Conyers Herring(美国斯坦福大学),Philippe Nozieres(法国劳厄-朗之万研究所)
1986年,米切尔·费根鲍姆(美国康奈尔大学),Albert J. Libchaber(美国芝加哥大学)
1987年,Herbert Friedman(美国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Bruno Rossi(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iccardo Giacconi(美国天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988年,彭罗斯(英国牛津大学),霍金(英国剑桥大学)
1989年,没有颁奖。
1990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法兰西学院),David Thouless(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1991年,Maurice Goldhaber(美国布鲁克海文家实验室),Valentine Telegdi(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1992年,约瑟夫·胡顿·泰勒(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1993年,本华·曼德博(美国IBM Thomas J. Wastson研究中心)
1994/5年,维塔利·金兹堡(俄国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南部阳一郎(美国芝加哥大学)
1995/6年,没有颁奖。
1996/7年,约翰·惠勒(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1998年,Yakir Aharanov(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和美国南卡洛莱纳大学),Michael Berry(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1999年,丹·谢赫特曼(以色列理工学院)
2000年,Raymond Davis(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布鲁克海文家实验室),小柴昌俊(日本东京大学)
2001年,没有颁奖。
2002/3年,Bertrand Halperin(美国哈佛大学),Anthony Leggett(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2004年,Robert Brout,Francois Englert(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彼得·希格斯(英国爱丁堡大学)
2005年,Daniel Kleppner(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艺术
主条目:沃尔夫艺术奖
1981年,马克·夏戈尔,Antoni Tapies(绘画)
1982年,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Olivier Messiaen,Josef Tal(音乐)
2010年,彼得·艾森曼(建筑)
三.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项。它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二至四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菲尔兹奖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要求设立的,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目 录1简介
2设立背景
3发展与影响
4获奖名单
5特殊情况
6关于菲尔兹
1简介 菲尔兹奖背面[1]
菲尔兹奖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命名的,从1936年起开始颁发,随后成为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2]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茨奖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评委会是由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挑选,一般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席担任评委会主席。评委会会挑选至少两名(with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four)能代表数学各个领域的菲尔兹奖得主。获奖人必须在当年的元旦之前未满四十岁。[2]
菲尔兹奖是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奖章由加拿大雕塑家罗伯特·泰特·麦肯齐(Robert Tait McKenzie)设计。奖章的正面是阿基米德的浮雕头像,并刻有大写希腊字母:ΑΡΧΙΜΗΔΟΥΣ,意为阿基米德的(头像);设计者的花押字RTM, MCNXXXIII(雕刻家的缩写,1933,第三个个M字以N代替),和拉丁文TRANSIRE SUUM PECTUS MUNDOQUE POTIRI,意为:超越人的精神,作宇宙的主人。出自罗马诗人马尔库斯·马尼利乌斯(Marcus Manilius)的著作《天文学》(Astronomica)卷四第392行。奖章背面刻有拉丁文“CONGREGATI EX TOTO ORBE MATHEMATICI OB SCRIPTA INSIGNIA TRIBUERE”,意为“聚集自全球的数学家,为了杰出工作颁发(奖项)”。背景为阿基米德的球体嵌进圆柱体内。[2-3]
菲尔兹奖第一位华人获得者丘成桐
菲尔兹奖的授奖仪式,都在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先由执委会主席宣布获奖名单。接着由东道国的重要人物(当地市长、所在国科学院院长、或国王、总统)或评委会主席或众望所归的著名数学家授予奖章和奖金。最后由一些权威数学家分别、逐一简要评价得奖人的主要数学成就。
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外尔(H. Weyl)曾对1954年两位获奖者做出评价: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自己未曾想到的”,“自己从未见过这样的明星在数学天空中灿烂升起”,“数学界为你们二位所做的工作感到骄傲”。可见菲尔兹奖的地位与得主的荣誉。
2设立背景一年一度令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奖中,只设有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类别(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竟然没有数学这个科学之“王”的份额,使得数学这个重要学科失去了在世界上评价其重大成就和表彰其卓越人物的机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先后树起了两个国际性的数学大奖:一个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持评定的。在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菲尔兹奖;另一个是由沃尔夫基金会设立的一年一度的沃尔夫数学奖。这两个数学大奖的权威性、国际性,以及所享有的荣誉都不亚于诺贝尔奖,因此被世人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章(正面)
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是国际性的,他对于数学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北美洲数学的发展都抱有独特的见解并满腔热情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使北美洲数学迅速发展并赶上欧洲,是他第一个在加拿大推进研究生教育,也是他全力筹备并主持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在欧洲之外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正是这次大会使他过分劳累,从此健康状况再也没有好转,但这次大会对于促进北美的数学发展和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他得知这次大会的经费有结余时,他就萌发了把它作为基金设立一个国际数学奖的念头。他为此积极奔走于欧美各国谋求广泛支持,并打算于1932年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亲自提出建议。但不幸的是未等到大会开幕他就去世了。 菲尔兹在去世前立下了遗嘱,把自己留下的遗产加到上述剩余经费中,由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转交给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
菲尔兹本来要求奖金不要以个人、国家或机构来命名,而用“国际奖金”的名义。但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们为了赞许和缅怀菲尔兹的远见卓识、组织才能和他为促进数学事业的国际交流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一致同意将该奖命名为菲尔兹奖。
诺贝尔
同财大气粗的诺贝尔奖相比,菲尔兹奖显得未免有些寒酸。不过,菲尔兹奖与诺贝尔奖的差别绝不仅在于奖金多少。数学界中有一个流传颇广的传言,说是诺贝尔与当时瑞典著名数学家米塔格-莱夫勒(Mittag-Leffler)因为争夺某一女子而失和,为防止莱夫勒获取自己设立的奖项,诺贝尔故意将被誉为“科学的皇后”的数学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据说与莱夫勒保有“持久的友谊”的菲尔兹设立“菲尔兹奖”的一部分意图就是为好友伸张正义,为数学家设立一个与诺贝尔奖对立的奖。
3发展与影响就奖金数目来说与诺贝尔奖金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它的地位如此崇高原因有三:第一,它是由数学界的国际权威学术团体—国际数学联合会主持,从全世界的一流青年数学家中评定.遴选出来的;第二,它是在每隔四年才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隆重颁发的,且每次一般只2名获奖者,因此获奖的机会比诺贝尔奖还要少;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由于得奖人的出色才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声誉,他们都是数学天空中升起的灿烂明星,是数学界的精英。
第一次菲尔兹奖颁发于1936年,而后每4年一次。当时并没有在世界上引起多大注意。连许多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未必知道这个奖,科学杂志也不报道获奖者及其业绩。然而30年以后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召开,从国际上权威性的数学杂志到一般性的数学刊物,都争相报导获奖人物。菲尔兹奖的声誉不断提高,终于被人们确认:对于青年人来说,菲尔兹奖是国际上最高的数学奖。
4获奖名单 1954年得主塞尔
菲尔兹奖对于获奖者的要求中就有一条规定:所有得主年龄不超过40岁。1954年的菲尔兹奖得主,法国数学家塞尔保持着得奖时的最低年龄记录:27岁。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36 奥斯陆阿尔斯·阿尔弗斯
Ahlfors,Lars Valerian 芬兰
(美籍) 奥斯陆 邓若瓦猜想、覆盖理论 29 挪威,沃尔夫奖(以下简称沃),1981
1936 杰西·道格拉斯
Douglas,Jesse 美国 奥斯陆 普拉托极小曲面问题、变分问题的反问题 39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50 坎布里奇罗朗·施瓦尔兹
Schwartz,Laurent 法国 坎布里奇 广义函数论 35
1950 阿特尔·赛尔伯格
Selberg,Atle 挪威(美籍) 坎布里奇 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调和分析等 33 沃,1986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54 小平邦彦
Kodaira,Kunihiko 日本 阿姆斯特丹 推广黎曼-罗赫定理、小平邦彦消解定理 39 荷兰, 沃,1985
1954 让-皮埃尔·塞尔
Serre,Jean-Pierre 法国 阿姆斯特丹 一般纤空间概念、同伦的局部化方法、同伦论的一些重要结果 27 沃,2000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58 克劳斯·费里德里希·罗斯
Roth,Klaus Friedrich 德国 (英籍) 爱丁堡 代数数有理逼近的瑟厄-西格尔-罗斯定理 33
1958 雷内·托姆
Thom,René 法国 爱丁堡 拓扑学配边理论、奇点理论、拓扑流形理论 35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62 斯德哥尔摩拉尔斯·荷曼德尔
Hormander Lars 瑞典 斯德哥尔摩 线性偏微分算子理论、伪微分算子理论 31 瑞典,沃,1988
1962 约翰·米尔诺
Milnor,John Willard 美国 斯德哥尔摩 7维球面的微分结构、否定庞加莱主猜想、代数k理论 31 沃,1989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66 迈克尔·法兰西斯·阿提雅
Atiyah,Michael Francis 英国 莫斯科 阿提雅-辛格指标定理、拓扑k理论 37
1966 鲍尔·约瑟夫·科恩
Cohen,Paul Joseph 美国 莫斯科 力迫法、连续统假设与zf系统的独立性 32
1966 亚力山大·格罗登迪克
Grothendieck,Alexandre 法国 莫斯科 代数几何体系、泛函分析中的核空间、张量积 38
1966 斯蒂芬·斯梅尔
Smale,Stephen 美国 莫斯科 广义庞加莱猜想、微分动力系统理论 36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70 尼斯阿兰·贝克
Baker,Alan 英国 尼斯 数论中的一些问题、二次域的类数问题 31
1970 广中平祐
Hironaka,Heisuke 日本 尼斯 代数簇的奇点消解问题 39
1970 谢尔盖·彼得洛维奇·诺维科夫
Новиков,Сергей петрович 前苏联 尼斯 微分拓扑学配边理论、微分流形理论庞特里雅金示性类的拓扑不变性 32
1970 约翰·格里格·汤普逊
Thompson,John Griggs 美国 尼斯 有限单群的伯恩德赛猜想和弗洛贝纽斯猜想 38 沃,1992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74 大卫·布赖恩特曼福德
Mumford,David Bryart 英国,(美籍) 温哥华 代数几何学参模理论、代数曲面的分类 37
1974 恩里科·庞比里
Bombieri,Enrico 意大利 温哥华 有限单群分类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的(1,3)命题 34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78 查里斯·费弗曼
Fefferman,Charles 美国 赫尔辛基 奇异积分算子、偏微分方程 29
1978 皮埃尔·德林
Deligne,Pierre 比利时 赫尔辛基 代数几何中的部分韦伊猜想 34
1978 丹尼尔·奎伦
Quillen,Daniel G. 美国 赫尔辛基 代数k理论的亚当斯猜想、塞尔猜想 38
1978 格·阿·玛古利斯
Маргулис,Г.А. 前苏联 赫尔辛基 关于李群的离散子群的塞尔伯格猜想 32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82 阿兰·孔耐
Alan Connes 法国 华沙 算子代数、代数分类问题 35
1982 威廉·瑟斯顿
William Thurston 美国 华沙 3维流形的叶状结构及其分类 36
1982 丘成桐
Shing-Tung Yau 美国(华人) 华沙 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 33 耶路撒冷,沃,2010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90 德里费尔德
V.Drinfel’d 前苏联 东京 模理论、与量子群有关的hopf代数 36
1990 琼斯
Vaughan Jones 新西兰 东京 扭结理论 37
1990 森重文
Shigffumi Mori 日本 东京 3维代数簇的分类 39
1990 威藤
Edward Witten 美国 东京 弦理论、对超弦理论作了统一的数学处理 38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1994 布尔盖恩
Jean Bourgain 比利时 苏黎世 无限维的偏微分方程 40 瑞士
1994 利翁
P.L.Lions 法国 苏黎世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玻尔兹曼方程 38
1994 约克兹
J.C.Yoccoz 法国 苏黎世 一般复动力系统的性状和分类 37
1994 泽尔曼诺夫
E.Zelmanov 俄罗斯 苏黎世 群论的弱伯恩赛得猜想 39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2002 洛朗·拉佛阁 法国 北京 证明了与函数域相应的整体朗兰兹纲领,从而在数论与分析两大领域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36
2002 符拉基米尔·弗沃特斯基 俄罗斯 北京 发展了新的代数簇上同调理论而获奖。这一理论有助于数论与几何的统一,并帮助解决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米尔诺猜想。 36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2006 安德烈·欧克恩科夫
Andrei Okounkov 苏联(美籍) 马德里 因为他在联系概率论、代数表示论和代数几何学方面的贡献。 37
2006 佩雷尔曼
Grigori Perelman 俄罗斯 马德里 因为他在几何学以及对瑞奇流中的分析和几何结构的革命化见识。 40
2006 陶哲轩
Terence Tao 澳大利亚(华人) 马德里 因为他对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谐波分析和堆垒数论方面的贡献。 31
2006 温德林·沃纳
Wendelin Werner 德国(法国籍) 马德里 因为他对发展随机共形映射、布朗运动二维空间的几何学以及共形场理论的贡献。 38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地点 获奖成就 年龄 备注
2010 吴宝珠
Bao Chau Ngo 法国(越南裔) 印度班加罗尔 证明了朗兰兹纲领中的自守形式理论的基本引理 38
2010 埃隆·林登施特劳斯
Elon Lindenstrauss 以色列 印度班加罗尔 遍历理论的测度刚性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 40
2010 斯坦尼斯拉夫·斯米尔诺夫
Stanislav Smirnov 俄罗斯 印度班加罗尔 证明了统计物理中平面伊辛模型和渗流的共形不变量 40
2010 赛德里克·维拉尼
Cédric Villani 法国 印度班加罗尔 证明了玻尔兹曼方程的非线性阻尼以及收敛于平衡态 37
5特殊情况(1)1966年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抵制于莫斯科举行的他的菲尔兹奖典颁奖礼,以抗议苏联在东欧的军事行动。
(2)1978年格列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尔古利斯受到苏联政府的限制,不能前往温哥华领奖。雅克·蒂茨代他领奖,并致词:我很遗憾马尔古利斯缺席这届大会,相信很多人也一样。我只从他的工作认识他,然而从这城市的象征意义来看,我的确有理由希望最终可以会见这位我最尊敬和仰慕的数学家。
(3)本来在1982年于波兰华沙举行的大会,因为政局不稳定要延迟一年举行。得奖名单于那年较早时的国际数学联盟第九届会议宣布,1983年华沙大会颁发。
(4)1998年的大会上安德鲁·怀尔斯由菲尔兹奖委员会主席尤里·马宁颁发第一个菲尔兹奖银奖,以表扬他证明费马大定理。
(5)2006年8月22日,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在3000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面前颁发菲尔兹奖章时为证明了三维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颁奖。然而他并没有参加这次大会,并且拒绝接受菲尔兹奖。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并不是第一次拒绝荣誉和奖项——1995年,他拒绝斯坦福大学等一批美国著名学府的邀请;1996年,他拒绝接受欧洲数学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我想他是一个非传统的人。他很讨厌被卷入各种浮华和偶像崇拜。”哈佛大学教授亚瑟·贾夫(Arthur Jaffe)说。
6关于菲尔兹J.C.菲尔兹[4]1863年5月14日生于加拿大渥太华。曾任美国阿勒格尼大学和加拿大多伦 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
多大学教授。他11岁丧父,18岁丧母,家境不算太好。菲尔兹17岁进入多伦多大学攻读数学,24岁时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26任美国阿勒格尼大学教授。1892年他到巴黎、柏林学习和工作,1902年回国后执教于多伦多大学。菲尔兹于190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苏联科学院等许多科学团体的成员。
四.图灵奖
图灵奖(A.M. Turing Award,又译“杜林奖”),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又叫“A.M. 图灵奖”,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取自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由于图灵奖对获奖条件要求极高,评奖程序又是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只有极少数年度有两名合作者或在同一方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共享此奖。因此它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目 录1概况
2获得者
3图灵简介
3.1 生平 3.2 成就 3.3 荣誉 3.4 著作4获奖者
5其他方面
1概况奖金金额不算太高,设奖初期为2万美元,1989年起增到2万5千美元,奖金通常由计算机界的一些大企业提供(通过与ACM签订协议)。目前图灵奖由英特尔公司和google公司赞助,奖金为250,000美元。
每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将要求提名人推荐本年度的图灵奖候选人,并附加一份200到500字的文章,说明被提名者为什么应获此奖。任何人都可成为提名人。美国计算机协会将组成评选委员会对被提名者进行严格的评审,并最终确定当年的获奖者。
从1966年到2011年的46届图灵奖,共计有58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美国学者最多,此外还有英国、瑞士、荷兰、以色列等国少数学者。
截止至2011年,获此殊荣的华人仅有一位,他是2000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2获得者年份 中文译名 姓名 贡献领域
1966年 艾伦·佩利 Alan J. Perlis 高级程序设计技巧,编译器构造
1967年 莫里斯·威尔克斯 Maurice V. Wilkes 存储程序式计算机EDSAC,程序库
1968年 理查德·卫斯里·汉明 Richard Hamming 数值方法,自动编码系统,错误检测和纠错码
1969年 马文·闵斯基 Marvin Minsky 人工智能
1970年 詹姆斯·维尔金森 James H. Wilkinson 数值分析,线性代数,倒退错误分析
1971年 约翰·麦卡锡 John McCarthy 人工智能
1972年 艾兹格·迪科斯彻 Edsger Dijkstra 程序设计语言的科学与艺术
1973年 查理士·巴赫曼 Charles W. Bachman 数据库技术
1974年 高德纳 Donald E. Knuth 算法分析、程序设计语言的设计、程序设计
1975年 艾伦·纽厄尔
赫伯特·西蒙 Allen Newell
Herbert A. Simon 人工智能,人类认知心理学和列表处理 (list processing)
1976年 迈克尔·拉宾
达纳·斯科特 Michael O. Rabin
Dana S. Scott 非确定性自动机
1977年 约翰·巴克斯 John Backus 高级编程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规范的形式化定义
1978年 罗伯特·弗洛伊德 Robert W. Floyd 设计高效可靠软件的方法学
1979年 肯尼斯·艾佛森 Kenneth E. Iverson 程序设计语言和数学符号,互动系统的设计,运用 APL进行教学,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与实践
1980年 东尼·霍尔 C. Antony R. Hoare 程序设计语言的定义与设计
1981年 埃德加·科德 Edgar F. Codd 数据库系统,尤其是关系型数据库
1982年 史提芬·古克 Stephen A. Cook 计算复杂度
1983年 肯·汤普逊
丹尼斯·里奇 Ken Thompson
Dennis M. Ritchie UNⅨ操作系统和C语言
1984年 尼古拉斯·沃斯 Niklaus Wirth 程序设计语言设计、程序设计
1985年 理查德·卡普 Richard M. Karp 算法理论,尤其是NP-完全性理论
1986年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罗伯特·塔扬 John Hopcroft
Robert Tarjan 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1987年 约翰·科克 John Cocke 编译理论,大型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精简指令集(RISC)计算机的开发
1988年 伊凡·苏泽兰 Ivan Sutherland 计算机图形学
1989年 威廉·卡亨 William Morton Kahan 数值分析
1990年 费尔南多·考巴托 Fernando J. Corbató CTSS和Multics
1991年 罗宾·米尔纳 Robin Milner LCF,ML语言,CCS
1992年 巴特勒·兰普森 Butler W. Lampson 分布式,个人计算环境
1993年 尤里斯·哈特马尼斯
理查德·斯特恩斯 Juris Hartmanis
Richard E. Stearns 计算复杂度理论
1994年 爱德华·费根鲍姆
拉吉·瑞迪 Edward Feigenbaum
Raj Reddy 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
1995年 曼纽尔·布卢姆 Manuel Blum 计算复杂度理论,及其在密码学和程序校验上的应用
1996年 阿米尔·伯努利 Amir Pnueli 时序逻辑,程序与系统验证
1997年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Douglas Engelbart 互动计算
1998年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James Gray 数据库与事务处理
1999年 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 Frederick P. Brooks,Jr. 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
2000年 姚期智 Andrew Chi-Chih Yao 计算理论,包括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
2001年 奥利-约翰·达尔
克利斯登·奈加特 Ole-Johan Dahl
Kristen Nygaard 面向对象编程
2002年 罗纳德·李维斯特
阿迪·萨莫尔
伦纳德·阿德曼 Ronald L. Rivest
Adi Shamir
Leonard M. Adleman 公钥密码学(RSA加密算法)
2003年 艾伦·凯 Alan Kay 面向对象编程
2004年 文特·瑟夫
罗伯特·卡恩 Vinton G. Cerf
Robert E. Kahn TCP/IP协议
2005年 彼得·诺尔 Peter Naur Algol 60语言
2006年 法兰西斯·艾伦 Frances E. Allen 优化编译器
2007年 爱德蒙·克拉克
艾伦·爱默生
约瑟夫·斯发基斯 Edmund M. Clarke
Allen Emerson
Joseph Sifakis 开发自动化方法检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中的设计错误
2008年 芭芭拉·利斯科夫 Barbara Liskov 编程语言和系统设计的实践与理论
2009年 查尔斯·萨克尔 Charles Thacker 帮助设计、制造第一款现代PC
2010年 莱斯利·瓦伦特 Leslie Valiant 对众多计算理论所做的变革性的贡献
2011年 犹大·伯尔 Judea Pearl 人工智能
2012年 沙菲·戈德瓦塞
尔
西尔维·奥麦克林 Shafi Goldwasser
Silvio Micali 由于在密码学和复杂理论领域做出创举性工作
3图灵简介生平
英国著名学者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 不 阿兰·麦席森·图灵
仅以“纸上下棋机”率先探讨了下棋与机器智能的联系,他还是举世公认的“人工智能之父”。 图灵不仅是“人工智能之父”,他也是“计算机之父”。曾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美国学者弗兰克尔这样写到:“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 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图灵头上。直到现在,计算机界仍有个一年一度“图灵奖” ,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颁发给世界上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金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阿兰·图灵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思想,似乎都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不断追逐的目标,不断地被以后的发展证明其正确性。
成就
图灵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人工智能,虽然他当时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术语。把“图灵奖”获奖者作一统计后就会发现,许多电脑科学家恰好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例如,1969年“图灵奖”获得者是哈佛大学的明斯基(M.Minsky);1971年“图灵奖”获得者是达特莫斯大学的麦卡锡(J.McCarthy);1975年“图灵奖”则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纽厄尔(A. 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Simon)共同获得。正是这些人,把图灵开创的事业演绎为意义深远的“达特莫斯会议”。
荣誉
1954年, 42岁的阿兰·图灵英年早逝。为了纪念他在计算机领域奠基性的贡献,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决定设立“图灵奖”,从1966年开始颁发给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它就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
著作
⒈《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On Com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1936年5月28日)
⒉超计算(hypercomputation)的概念
⒊《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The Chemical Basis of Morphogenesis)(1952年)
⒋一九八三年另一位同性恋的牛津数学家安德鲁.哈吉斯(Andrew Hodges),替他写了一本脍炙人口的传记《谜样的图灵》(Alan Turing: The Enigma),
⒌图灵死后——1992年《艾伦·图灵选集》
4获奖者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EDSAC的研制者
1967年(第二届)的图灵奖授予了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计 莫里斯·威尔克斯
算技术的先驱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以表彰他在设计与制造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EDSAC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杰出贡献。
威尔克斯1913年生于英国中西部的达德利,距著名的工业重镇伯明翰仅20公里。威尔克斯在中学时代,对数学、物理和无线电非常爱好。1931年他进入剑桥的圣约翰学院,1934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之后他进入剑桥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这个实验室有“诺贝尔奖的摇篮”的美称。威尔克斯在这里完成了“关于甚长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的研究,并以此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于1938年10月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而他的硕士学位是在当年年初才获得的。
威尔克斯博士毕业后,战争阴云已布满欧洲上空。二战期间,威尔克斯被吸收到研制侦察潜水艇、军舰和飞机的雷达设备的项目中去,所研制的导航技术在大战中最受盟军飞行员欢迎。
战后,威尔克斯回到剑桥大学,担任数学实验室(后改名计算机实验室)主任。1946年5月他获得了冯·诺依曼起草的EDVAC计算机设计方案的一份复印件。这里要说明一下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究竟是哪一台?实际上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 ENIAC”(它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词头缩写,意为“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机”) ,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研制的,但它不具备存储程序能力,程序要通过外接电路板输入。“存储程序”(stored program) 的概念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最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其最基本特征之一。1945年6月30日,冯·诺依曼发表了题为“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的长文,正式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因此存储程序式计算机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而他所建议的“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就是上面提到的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由于工程上遇到困难,EDVAC 迟至1952年才完成。威尔克斯在获得EDVAC 复印件后,仔细研究了该方案,并又到美国进行了学习和调研。回国后,威尔克斯立即以EDVAC为蓝本设计自己的计算机并组织实施,起名为EDSAC (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当时也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在关键时刻,威尔克斯成功地说服了伦敦一家面包公司老板投资该项目,终于使计划绝处逢生。1949年5月6日,EDSAC首次运行成功,真正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并于1951年正式投入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计算机型号。
威尔克斯在设计与建造EDSAC过程中,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EDVAC的设计,而是创造和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概念,例如“变址”;“宏指令”;微程序设计;子例程及子例程库;高速缓存Cache等等。所有这些都对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程序设计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威尔克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二届图灵奖获得者。
程序设计语言的先驱开拓者—艾伦·佩利
艾伦·佩利(Alan J. Perlis)由于在ALGOL语言定义和扩充上所作出 艾伦·佩利
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创始计算机科学教育,使计算机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成为1966年首届图灵奖获得者。
佩利1922年4月1日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学的专业是化学,1942年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当时正值第二次大战其间,佩利应征入伍,在空军服役。战后他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改学数学,于1947年取得硕士学位,然后又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50年取得该学位。1951年他在美国陆军军械部设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基地的“弹道研究实验室”(冯 ·诺依曼曾在该实验室当顾问)干了一年,然后又回到母校MIT参加“旋风”(Whirlwind) 计算机计划,为“旋风”编制程序。“旋风” 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的并行计算机,它的研制工作从1946年开始,1950年试运行成功。1952年9月佩利离开“旋风”,之后来到暜渡大学,出任暜渡大学计算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计算中心先安装了一台IBM的CPC计算机,佩利为之设计了称为IT(Internal Translator)的语言,并开发了IT的编译器。1956年佩利转到卡内基理工学院,又推动该校成立了计算中心并出任主任,配置了IBM 650计算机。佩利把他在暜渡开发的IT及其编译器移植到IBM 650上,曾经在美国许多大学的IBM 650上被广泛采用。在IT基础上,佩利和其他学者一起又为IBM 650设计与开发了新的代数语言和汇编语言。1958年,在苏黎世举行的ACM小组和欧洲小组的联合会议上,两个小组把他们关于算法表示法的建议综合为一,形成了ALGOL 58。在其基础上,1960年1月在巴黎举行的有全世界一流软件专家参加的讨论会上,确定了程序设计语言ALGOL 60,发表了“算法语言 ALGOL 60报告”。1962年又发表了“算法语言 ALGOL 60 的修改报告”。ALGOL 60具有局部性、动态性、递归性、严谨性等特点。后来的面向对象语言SUMUL 67,1971年出现的PASCAL语言,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形成的。ALGOL 60是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程序设计语言由一种“技艺”转而成为一门科学,开拓了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领域,又为后来软件自动化的工作及软件可靠性问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在佩利的积极组织下,卡内基理工学院率先在大学生中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它的开设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开端(此前,有关程序设计知识是作为“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予以介绍的)。这引起了计算机的最大用户ARPA出面,出资资助对计算机科学及其教育立项研究,其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在卡内基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MIT等少数几个大学建立起了计算机系和计算机研究生院,使计算机科学脱离电气工程、数学等学科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鉴于佩利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佩利被称为“使计算机科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人”(A founding father of Computer Science as a separate discipline)。
计算机科学家Dijkstra
1972年的图灵奖授予荷兰的计算机科学家埃德斯加·狄克斯特拉(Edsgar Wybe Dijkstra)。狄克斯特拉1930年5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8年他进莱顿大学学习数学与物理,在学习理论物理过程中,狄克斯特拉发现这个领域中许多问题都需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于是决定学习编程,并自费赴英参加了剑桥大学举办的一个程序设计班。大学毕业后,他成为阿姆斯特丹数学中心全日制的工作人员,主要做程序员工作,从此进入计算机领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就是“实时中断”问题。狄克斯特拉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第一”,例如,最短路径高效算法、ALGOL 60 编译器、具有多道程序设计能力的操作系统等。1968年3月,Communications of ACM 登出了狄克斯特拉的一封影响非常深远的信,在信中他根据自己编程的实际经验和大量观察,提出如下结论:一个程序的易读性和易理解性同其中所包含的无条件转移的个数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转向语句的个数愈多,程序就愈难读、难懂。因此他认为“GOTO是有害的”,并从而启发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1972年他与另一图灵奖获得者霍尔合箸了《结构化程序设计》一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这一思想,并且提出了另一著名的论断:“程序测试只能用来证明有错,决不能证明无错!”(Program testing can be used to show the presence of bugs,but never to show their absence !)。
1974年的图灵奖授予了当时年青的唐纳徳·克努特(Donad Ervin Knuth)。克努特1938年1月10日生于威斯康辛州。他因为洋洋数百万言的多卷本《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而荣获此殊荣。该多卷本堪称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经典巨作,有评论认为其作用与地位可与数学史上殴几里得的《几何原理》相比。
克努特从小喜欢学习和音乐,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能。在数学上,也很早就表现出天才。1956年进入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开思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大学一年级结束以后的暑假,克努特在学校打工,负责把统计数字画成图表。碰巧他工作室的隔壁就是计算机房,新到了一台IBM650。当时的计算机体积都很庞大,有控制台及其上面的指示灯等,计算机工作时指示灯快速闪烁变化出不同的图案,这引起克努特极大的好奇与兴趣,他接连好几天彻夜不眠地呆在计算机房,观察它的工作,钻研使用手册,探究计算机的奥秘。一年以后,他终于改学数学,并与计算机结缘。1960年,克努特在开思理工学院毕业,同时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他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1963年获博士学位。后转入斯坦福大学任教。
克努特至今进行了两大工程,第一个大工程就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系列,计划出七卷,第一卷《基本算法》于1968年出版,第二卷《半数字化算法》于1969年出版,第三卷《排序与搜索》于1973年出版,后面尚在写作之中。在出版过程中,克努特根据自己在校对清样时的感受,决心对排版技术进行彻底改造,因此终止了第一期工程,而开始其第二期工程。为此,克努特花费了整整九年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就是对整个西文印刷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的TEX排版软件和METAFONT字型设计软件。这两个软件为克努特赢得了ACM的另一个奖项:1986年度的软件系统奖。克努特的两大工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一书以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喻为经典,有人甚至称之为“计算机的圣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
1977年的图灵奖授予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和最广泛流行的元语言BNF的发明人约翰 ·巴克斯(John Warner Backus)。
巴克斯1924年12月3日生于美国费城, 青少年时代不爱学习,曾是纨绔子弟,被大学开除。1943年巴克斯参军入伍,当了一名下士。在此期间, 巴克斯不经意地显露出他的聪明和才能,受到上级赏识,陆军决定送他上学深造。这样,当他的战友们都被送往二次大战战场上去的时候,巴克斯却上了哈弗福德学院的医学院预科。但巴克斯对医学不感兴趣,因此只学了9个月的医学就离开了那里,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数学。经过这番磨练,巴克斯已经从混沌走向清醒,开始正经学习。1949年他取得学士学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IBM公司的计算中心参观,在那里见到了IBM早期的SSEC计算机。尽管SSEC体积庞大,比较原始,但看到现场的环境和气氛,立刻心里一亮:这正是他要找的工作!经考核通过后,巴克斯从此开始了在IBM公司的工作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工智能”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969年的图灵奖授予了人称“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论的创立者—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
明斯基1927年8月9日生于纽约市。小学和中学,他对电子学和化学表现出兴趣。高中毕业后入伍。退伍后,194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主修物理,但他选修的课程相当广泛,从电气工程,数学,到遗传学等涉及多个学科专业,有一段时间他还在心理学系参加过课题研究。后来他放弃物理改修数学,并于1950年毕业,之后进入暜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51年他提出了关于思维如何萌发并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论,并建造了一台学习机叫Snarc。Snarc 是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其目的是学习如何穿过迷宫,其组成中包括40个“代理”(agent)。他以“神经网络和脑模型问题”为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1954年取得博士学位。1958年,明斯基从哈佛转至MIT,与其他专家一起,他们在这里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1975年,明斯基首创了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形式来表示知识。框架的顶层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事件。下层由若干槽(slot)组成,其中可填入具体值,以描述具体事物特征。利用多个有一定关联的框架组成框架系统,就可以完整而确切地把知识表示出来。框架理论一经提出,在人工智能界引起巨大反响,成为通用的知识表示方法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明斯基还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模拟人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使机器人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明斯基还是虚拟现实的倡导者。
1971年的图灵奖授予了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使之成为一个重要学科领域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麦卡锡(John MeCarthy)。
麦卡锡1927年9月4日生于波士顿。在上初中时,他就表现出是很高的 约翰·麦卡锡
天赋。1944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后曾免修两年数学 ,当时因战争环境他要在军队中充任一个小职员,占去了部分时间,仍得以在1948年按时完成学业。然后到暜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于1951年取得数学博士学位。留校两年后,他先后去斯坦福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任教。1956年夏天他发起并成功举办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有历史意义的“达特茅斯会议”,麦卡锡是东道主,并和会议参加者一起,满怀信心地宣布“人工智能”这一崭新学科的诞生。1958年麦卡锡到MIT任职,与明斯基一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并第一个提出了将计算机的批处理方式改造成为能同时允许数十甚至上百用户使用的分时方式(time—sharing)的建议,推动了MIT成立组织开展研究。其结果就是实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分时系统—— 基于IBM 7094的CTSS和其后的MULTUCS。后来麦卡锡又回斯坦福并在那里组建了第二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在达特茅斯会议前后,麦卡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下棋。下棋程序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减少计算机需要考虑的棋步。经艰苦探索,麦卡锡终于发明了著名的α-β搜索法,使搜索能有效进行。在该搜索法中,麦卡锡将结点的产生与求评价函数值(或称返上值或倒推值)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某些子树结点根本不必产生与搜索(这谓之“修剪”—pruning或cut—off),使下棋快速搜索能有效进行。α-β搜索法至今仍是解决人工智能问题中一种常用的高效方法。1959年,麦卡锡还开发了著名的LISP语言(Lisi Processing language),成为人工智能界最广泛流行的语言,后已经证明,LISP的许多特点是解决人工智能核心问题的关键。
1975年度的图灵奖同时授予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两位教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和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他们曾是师生,后来成为极其亲密的合作者,共事长达42年,直至纽厄尔于1992年去世。
西蒙1916年6月15日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密西根湖畔。他从小聪明好学,当入学芝加哥大学时年方17。1936年他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取得政治学学位。参加工作后广泛接触计算机并产生了浓厚兴趣。1939年,他转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那里完成了博士论文,经他的原母校芝家哥大学进行评审答辩,被授予政治学博士学位。1949年他来到他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卡内基—梅隆大学。
纽厄尔1927年生于旧金山。二战期间,曾在海军服了两年预备役,表现出色。战后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物理,1949年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在暜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数学,一年后辍学到RAND公司工作,和空军合作开发早期预警系统。系统需要模拟在雷达显示屏前工作的操作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的反应,这导致纽厄尔对“人如何思维”这一问题发生兴趣。也正是从这个课题开始,纽厄尔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纽厄尔所表现出的才能和创新精神深得西蒙赞赏,在西蒙的竭力推荐下,纽厄尔得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注册为研究生,并在西蒙指导下完成其博士论文,于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 并且他还提出了“中间结局分析法”作为求解人工智能问题的一种技术。
利用这种方法,他们合作开发成功了最早的启发式程序“逻辑理论家”LT(LogicThorist)和“通用问题求解器”。LT证明了数学名著《数学原理》一书第二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1963年对LT改进后可证明全部52个定理),从而也开创了机器定理证明(mechanical theorem proving)这一新的学科领域。在开发逻辑理论家的过程中,他们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了“链表”(list)作为基本的数据结构,并设计与实现了表处理语言IPL。IPL是所有表处理语言的始祖,也是最早使用递归子程序的语言。其实他们两人在人工智能中作出的最基本贡献还在于他们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说”PSSH (Pysical Symbol System Hypothesis),成为人工智能中影响最大的符号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而这一学说则鼓励着人们对人工智能进行伟大的探索。根据这一假说,物理符号系统也就是对一般智能行为具有充分而必要手段的系统,即任一物理符号系统如果是有智能的,则必能执行对符号的输入、输出、存储、复制、条件转移和建立符号结构这样6种操作。反之,能执行这6种操作的任何系统,也就一定能表现出智能。依此推论:人是具有智能的,因此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是一物理符号系统,因此它必具有智能;计算机能模拟人,或者说能模拟人的大脑。
1956年夏天,西蒙和纽厄尔参加了著名的“达特茅斯会议”,他们和该会议的发起人麦卡锡和明斯基一起,被人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西蒙除和纽厄尔共获图灵奖外,还在197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80年,被天津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并派出一些学者在西蒙指导下进行短期记忆方面的研究。
1994年度的图灵奖又由两位人工智能专家分享,其一是声名卓著的爱徳华·费根鲍姆(Edward Albert Ffeigenbaum);另一位是后起之秀劳伊·雷迪(Raj Reddy)。
费根鲍姆1936年1月20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生父是波兰移民。费根鲍姆1952年进入卡内基— 梅隆大学电气工程系,师从西蒙教授,并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曾去英国国立物理实验室NPL工作过一段时间,回美国后进入斯坦福大学继续其人工智能的研究。费根鲍姆的重大贡献在于:通过实验和研究,证明了实现智能行为的主要手段在于知识,在多数实际情况下是特定领域的知识,从而最早倡导了“知识工程”(Knowleadge Engineering),并使知识工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中取得实际成果最丰富、影响也最大的一个分支。知识工程的提出,使人工智能从理论走向应用,从基于推理为主的模型转向主要基于知识的模型,如果不说这是划时代的话,至少也是开创了一个新阶段。通常认为,凡是用自动机对知识进行获取、操作、和利用的工程系统读可以称为知识工程。费根鲍姆本人,作为知识工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还和他人合作,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和多个专家系统程序。
雷迪本是印度人,1937年6月13出生于新德里附近的一个小城。雷迪1958年在印度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后,去澳大利亚留学,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再到美国深造,于196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加入美国国籍。雷迪自称是“第二代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因为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导师就是有“人工智能之父”之称的麦卡锡,而另一位人工智能大师明斯基当时也在斯坦福大学。学成以后,雷迪来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作。雷迪主持过许多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他们开发成功的能在道路上行驶并可跨越原野的自动驾驶车辆,在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路径规划、自动控制、障碍识别等方面都有重大技术突破;LISTEN语音识别系统,类似一个文化教员,可以“听”孩子念课文,念错了或不会念时提供帮助;以意大利诗人但丁命名的火山探测机器人项目等。雷迪还开创了一个他称之为“白领机器人学”(White-collar Robotics)的新学科领域,就是由机器人去完成白领职工的工作,诸如生产调度等功能。雷迪现任卡内基— 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2011年,图灵奖的桂冠再次折落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者是UCLA 的 Judea Pearl 教授(75岁)。他提出概率和因果性推理演算法,彻底改变了人工智能最初基于规则和逻辑的方向。[1]
5其他方面人们称巴克斯为“不知疲倦的发明家”。事实确实如此,进入IBM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而奠定了他作为出色的程序员在公司的地位。当时的计算机还是用机器语言也就是二进制代码进行编程,存在工作效率低、难于检查和发现问题、不便于交流、软件开发费用高昂等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巴克斯于1953年向IBM老板卡斯伯特·赫德提交了一分备忘录,建议设计一种接近人类语言的编程语言代替机器语言,赫德批准了巴克斯的计划。1957年4月,经过巴克斯和他的同事们的艰苦努力,FORTRAN的编译器第一次在西屋电气公司订购的704计算机上成功运行,标志着一个时代(机器语言编程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高级语言编程时代)的开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它对其后出现的上千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FORTRAN的工作成果融入了ALGOL 58及随后的ALGOL 60等一系列版本。基于开发FORTRAN的经验,巴克斯关注的重点由定义语言本身转向如何清晰地描述和表达语言这个问题上,也就是要创建一个“元语言”(meta-language)。经过不懈探索,巴克斯又提出了如今众所周知的“巴克斯范式”BNF(Backus Normal Form)。BNF由于其简洁、明了、科学而被广泛接受,成为描述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最常用的工具。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由一批大师驱动的。1978的图灵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弗洛伊德,他是在程序正确性证明方面,提出前后断言法(pre- and post- assertion method)的创始人,并在算法、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定义、自动程序综合、自动程序验证、编译理论和实现等方面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1979年的图灵奖授予了一位加拿大学者、时在IBM公司沃森研究中心工作的肯尼思·艾弗森。他是因为在开发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APL中作出开创性工作,从而为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和实践作出规定卓越贡献而获此殊荣的。
1980年的图灵奖授予了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查尔斯· 霍尔。他不仅提出了QUICKSORT、CASE,而且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定义和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操作系统-----许多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由霍尔和他的同事们设计与实现的ALGOL 60 一个子集的版本 Elliott ALGOL 60,在效率、可靠性和方便性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
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大概没有哪个程序设计语言像C那样得到如此广泛地流行;也没有哪个操作系统像UNⅨ那样获得计算机厂家和用户普遍青睐和厚爱。它们对整个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C和UNⅨ两者都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丹尼斯·里奇(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和肯尼斯·汤普森(Kenneth Lane Thompson)设计、开发的,因此,他们在1983年共同获得图灵奖。
1984年的图灵奖授予了瑞士学者和计算机科学家尼克劳斯·沃思(Niklaus Wirth),由于他是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PASCAL之父及结构话程序设计的首创者,他提出的著名公式“数据结构 + 算法 = 程序,广为人知。可以说,现代程序设计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和控制结构绝大多数都是由PASCAL语言奠定基础的。在C语言问世以前,PASCAL是风靡全球、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1971年沃斯发表的论文“通过逐步求精方式开发程序”(Program Development by Stepwise Refinement),首次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ming) 的概念。这个概念的要点是:不要求一步就编成可执行的程序,而是分若干步进行,逐步求精。第一步编出的程序抽象度最高,第二步编出的程序抽象度有所降低…, 最后一步编出的程序即为可执行的程序。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又称为“自顶向下”或“逐步求精”法,在程序设计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成为程序开发的一个标准方法,尤其在后来发展起来的软件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
1991年的图灵奖授予了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罗宾·米尔纳(Robin Milner)。他的主要贡献是,首先和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形式化逻辑系统的数学模型,称之为LCF (Logic for Computable Functions —“可计算函数的逻辑”)。LCF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建模工具,还可方便地验证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米尔纳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借鉴了人工智能语言LISP的经验,在LCF的基础上,花了几年的时间,开发成功了一个更加重要的系统,即ML,也就是元语言 (metalanguage),一种用来描述、表达、与验证其他语言的语言,它比LCF具有更强推理能力。
2001年的图灵奖授予了挪威计算机科学家奥尔--约翰·戴尔(Ole--Johan Dahl) 和克利斯登 · 奈加特(Kristen Nygaard)。他们是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Simula I 和Simula 67 中首先引入了类(class)、对象(object)、继承(inheritance)、和动态绑定(dynamic binding)等重要概念,为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 这一当前最流行、最重要的程序设计技术奠定了基础。当时推出的Simula 67,虽由于本身比较难学、难用而未能广泛流行,但它的影响却是巨大和深远的,20世纪70年代Xerox 公司推出了Smalltalk,80年代Bell实验室推出了C++等,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面向对象技术的热潮,至今盛行不衰,成为程序设计的主流
每年度的图灵奖都授予了那些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或计算机产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1968年的图灵奖获得者是发明纠错码的美国大数学家和信息专家理查德 ·哈明;
1973年的图灵奖获得者是美国“网状数据库之父”查尔斯·巴赫曼;
1981年的图灵奖授予了英国人,后到美国发展的有“关系数据库之父”之称的埃德加 · 科德。
1997年图灵奖的得主是美国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他是鼠标器的发明人和超文本研究的先驱。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的图灵奖授予了一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华裔学者姚期智,他因是计算理论领域的卓越开拓者而荣获此殊荣。姚期智的英文名字是安德鲁·姚 (Andrew C. Yao)。他祖籍湖北孝感,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去台湾。1967年在台湾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他1972年在哈佛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选择到伊利诺依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于1975年获得该学位。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教学与研究,1986年加盟普林斯顿大学至今。姚期智的主要贡献在计算机理论方面。ACM的授奖决定指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的贡献是根本性的,意义重大的,其中包括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等。姚期智是图灵奖近40年来首次授予一位华裔学者。
其他的图灵奖授予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复杂性理论、算法设计与分析、图形学、操作系统和编译程序、软件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
五.拉斯克奖
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阿尔伯特· 拉斯克(Albert Lasker)医学研究奖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目 录1概述
2发展历史
3奖项设置
4评选过程
5基金管理
6奖金金额
7奖项地位
8历届情况
8.1 2005年 8.2 2006年 8.3 2007年 8.4 2008年 8.5 2009年 8.6 2010年 8.7 2011年 8.8 2013年9奖项统计
1概述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全称艾伯特·拉斯克奖,是生理学和医学领域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的又一顶级大奖。该奖项始于1946年,是由纽约的阿尔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设立的,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拉斯克奖最初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和公众服务奖,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前两项专门授予科学家,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拉斯克医学奖也是世界生物医学研究进展的一部编年史。
2发展历史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
1952年拉斯克先生因病逝世后,被誉为“医学研究的第一夫人”拉斯克夫人玛丽,持续推行拉斯克奖,她是为保障美国医疗研究经费方面的投入积极寻求公众支持的一位杰出人物,她的非凡成就对美国的健康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拉斯克夫人于1994年去世,留下丰厚的遗产扩大资助了国家卫生研究院,是拉斯克基金的主要来源。 拉斯克医学奖
拉斯克基金于1997年设有专门协会,接受社会遗产捐赠和其他慈善捐赠。
3奖项设置拉斯克奖最初设有三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Basic Medical Research)、临床医学研究奖(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和公共服务奖(Public Service。2000年被重新命名为玛丽·沃德·拉斯克奖,以纪念拉斯克夫人)。
1997年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位于美国纽约的阿尔伯特和玛丽· 拉斯克基金会(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是拉斯克基金的管理机构,获奖者由25名来自世界各国的杰出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选产生。
4评选过程拉斯克奖获得者由来自各国的杰出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选产生。评选过程被认为是公平、预知、正直的典范。
首先,候选人无需自己申请,而是由美国和国际的专业团体提名。专业团体广泛调查搜寻各领域的合适候选人,保证许多合格者参加候选。
第二,候选人参选资料需要大量的实质性证明材料。这样候选人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和努力去准备,从而保证候选人认为参选是物有所值。
第三,组织专门的国际评判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评判。核心的高级评判委员会慎重遴选25名多学科的杰出科学家组成评委会,从而保证专业协会尊重评委会的决定。
第四,评审过程保持系统、详尽和公平。例如,候选人收到的提名通知一般要由每一位评委仔细审核,保证评委能承认他们的选择。
第五,评委们对评审过程严格保密,保证评委们在评议时保持公正。
第六,如果达不到评奖的标准,评选委员会将不会给出奖励,这利于基金会评委们作出公正的决定。评选结果将于9月公布。
拉斯克基金会每年9月公布获奖者名单,在当月底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获奖者将收到奖金、获奖证书和一个刻名的象征战胜疾病和死亡的萨莫色雷斯有翅胜利女神像。
5基金管理位于美国纽约的阿尔伯特· 玛丽· 拉斯克基金会(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 )是拉斯克 阿尔伯特·拉斯克
基金的管理机构。阿尔伯特· 玛丽· 拉斯克基金会的使命是提高公众对有前景的医学科学的正确认识、评价和理解,从而增加公众对医学研究的支持。
基金会坚信,只有人类生命医学的基础知识及其科学研究,才是减少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的最可信赖、最有效的方法。 基金会的主要活动是一年一度的奖项评选计划。这一奖项被公认为是医学科学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服务的最高奖项。
奖项的评选不仅被认为是人类战胜疾病的里程碑,还是各国从上至下提升对医学科学重要程度的认识之焦点。 玛丽· 拉斯克基金会设有董事会和基金托管人,按照严格的程序对基金进行管理。
6奖金金额1、2003年度拉斯克奖的基础医学奖奖金为5万美元,临床医学奖5万美元(2人分享)。
2、 2007年度拉斯克医学奖在纽约市举行,史塔曼和佛西将各自获得15万美元的奖金,史特尔和卡庞蒂埃将各自获得7.5万美元的奖金。
3、2011年度拉斯克奖每项奖金为25万美元。
7奖项地位拉斯克的褒奖通常在获奖者的职业生涯中具有良好的连锁反应。拉斯克奖桂冠的摘取、媒体的积极报导都有效地提升了获奖者工作的可见度,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将吸引到更多的资金和年轻的研究人员,一些重要的听众也会听取他们工作的介绍和论文宣讲,他们所在的研究机构也将获得更多的慈善捐赠。
拉斯克奖的评选结果通常于9月公布,而诺贝尔奖通常是10月公布,因此拉斯克奖在医学界又被称作“诺贝尔奖风向标”。而且,获得基础医学研究奖后再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更高。
统计数字表明,48%的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随后获得诺贝尔奖,28%的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和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得者已经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自1962年起,获此项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两年里又获诺贝尔奖。截止2009年,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其中有68 位相继获得过诺贝尔奖。获奖者以美国人为主,约有25%的获奖者是来自其他国家。
拉斯克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至今为止拉斯克奖得主中已经有80人获诺贝尔奖,其中28人是在过去20年中获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视为“美国的诺贝尔奖”,或者是诺贝尔奖“风向标”。
8历届情况2005年
基础医学研究奖:多伦多大学Ontario Cancer Institute的Ernest A. McCulloch和James E. Till由于干细胞研究获得了基础医学研究奖;
临床医学奖:牛津大学的Edwin Southern和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Alec J. Jeffreys分别为Southern Blotting和DNA指纹方法做出了贡献,因此获得了临床医学奖;
公共服务奖:创建了Susan G. Komen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的Nancy Brinker,这一基金会帮助了许多患有乳腺癌的患者,也资助了许多癌症研究。
2006年
基础医学奖: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伊丽莎白·布莱克波恩博士;巴尔的摩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卡罗尔·格雷德;哈佛医学院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的杰克·佐斯塔克。
临床医学研究奖: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干细胞研究者布莱克波恩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亚伦·贝克,
拉斯克医学特别成就奖:巴尔的摩市卡内基研究院胚胎学系的约瑟夫·盖尔。 2006年获得者
2007年
基础医学奖:法国巴黎乔治·蓬皮杜医学院的外科医生阿兰·卡庞蒂埃博士,美国波特兰市普罗维登斯卫生系统的外科医生阿尔伯特·史特尔博士。
临床医学研究奖: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史塔曼博士。
拉斯克公共服务奖: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佛西博士。
2008年
基础医学奖:麻省大学医学院的Victor Ambros,麻省总医院的Gary Ruvkun,以及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David Baulcombe。
医学科学特殊贡献奖:Stanley Falkow建立了一套分辩致病微生物引起宿主疾病的基因的准则,即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 2008年度拉斯克医学奖获得者
2009年
基础医学奖:英国剑桥大学的John Gurdon和日本京都大学的Shinya Yamanaka获得了;
临床医学研究奖:波特兰市俄勒冈州健康与科学大学的Brian Druker、圣地亚哥市Granite Biopharma顾问公司的Nicholas Lydon(曾在诺华公司任职),以及纽约市纪念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的Charles Sawyers。
2010年
临床医学研究奖: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的科学家费拉拉(Napoleone Ferrara)。 2010年度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得者:费拉拉
2011年
基础医学奖: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亚瑟·霍里奇(Arthur Horwich)和德国马普生化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的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Franz-Ulrich Hartl)。
临床医学研究奖: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的大陆科学家。 2011年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得者:屠呦呦
2013年
2013年9月,美国拉斯克基金会公布了2013年拉斯克奖(Albert Lasker Aw
完善内容(3张)ard)的获奖者,2013年共有5位科学家获奖。
基础医学奖:美国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的Richard H. Scheller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Thomas C. Sdhof。获奖理由是在“神经递质快速释放背后相关分子机器和调控机制方面的发现”。
临床医学奖: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名誉退休教授Graeme M. Clark、奥地利茵斯布鲁克MED-EL人工耳蜗公司的Ingeborg Hochmair和美国杜克大学的Blake S. Wilson。获奖理由是“现代人工耳蜗的研发——该装置为严重耳聋的人获得了听力”。
公共服务奖:比尔盖茨夫妇。获奖理由是“历史性地改变了我们看待全球健康问题的方式,并改善了世界上数百万贫苦民众的生活”。[1]
9奖项统计获奖华人
李卓皓 (Choh Hao Li, 1962年基础医学奖,也是唯一一个拿基础医学奖的华人)。
李敏求(Min Chiu Li, 1972年临床医学奖)。
简悦威 (Yuet-Wai Kan, 1991年临床医学奖)
屠呦呦,唯一一个得奖工作在中国完成的。
同时获得诺贝尔奖项者
1997年至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是拉斯克奖得主:
1997年(诺贝尔奖)Stanley B. Prusiner(1994,拉斯克奖),
1998年Robert F. Furchgott(1996,拉斯克奖)、Ferid Murad(1996,拉斯克奖),
1999年Gunter Blobel(1993,拉斯克奖),
2000年Eric R. Kandel(1983,拉斯克奖),
2001年Lee Hartwell(1998,拉斯克奖)、Paul Nurse(1998,拉斯克奖),2002年Sydney Brenner(1971,拉斯克奖),
2003年Paul C. Lauterbur(1984,拉斯克奖),
2005年Barry J. Marshall(1995,拉斯克奖)。
而诺贝尔化学奖,也有多位拉斯克奖获得者:2003年Roderick MacKinnon(1999,拉斯克奖),2004年Aaron Ciechanover(2000,拉斯克奖)、Avram Hershko(2000,拉斯克奖)。
六.阿贝尔奖
阿贝尔(Abel)奖是一项挪威设立的数学界大奖。每年颁发一次。2001年,为了纪念2002年挪威著名数学家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二百周年诞辰,挪威政府宣布将开始颁发此种奖金。自2003年起,一个由挪威自然科学与文学院的五名数学家院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宣布获奖人。奖金的数额大致同诺贝尔奖相近。设立此奖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项。2001年挪威政府拨款2亿挪威克朗作为启动资金。扩大数学的影响,吸引年轻人从事数学研究是设立阿贝尔奖的主要目的。2003年3月23日,第一个获奖人名宣布,六月奖金第一次正式颁发。
目 录1阿贝尔其人
2奖项设立
3获奖数学家
1阿贝尔其人尼耳期.亨利克.阿贝尔(N.H.Abel,1802-1829)1802年8月出生于挪威
科学泰斗(4张)西南城市斯塔万格附近的芬岛的一个农村。他很早便显示了数学方面的才华。16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能赏识其才能的老师霍姆伯(Holmboe)介绍他阅读牛顿、欧拉、拉格朗日、高斯的著作。大师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性方法和成果,一下子开阔了阿贝尔的视野,把他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他很快被推进到当时数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后来他感慨地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要想在数学上取得进展,就应该阅读大师的而不是他们的门徒的著作”。
翻开近世数学的教科书和专门著作,阿贝尔这个名字是屡见不鲜的:阿贝尔积分、阿贝尔函数、阿贝尔积分方程、阿贝尔群、阿贝尔级数、阿贝尔部分和公式、阿贝尔基本定理、阿贝尔极限定理、阿贝尔可和性,等等。很少几个数学家能使自己的名字同近世数学中这么多的概念和定理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位卓越的数学家却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早夭者,只活了短短的27年。尤其可悲的是,在他生前,社会并没有给他的才能和成果以公正的承认。
2奖项设立2003年,一项专门为数学家设立的、奖金额近80万美元的阿贝尔奖将在挪威奥斯陆颁发,今天在此间出席国际数学联盟成员国代表大会的奥斯陆大学数学系教授斯托默宣布了这一消息。
斯托默是阿贝尔委员会的5名委员之一,他希望国际数学联盟能够推
获奖者(3张)荐一名候选人角逐第一届阿贝尔奖。
斯托默说,以挪威天才数学家阿贝尔命名的阿贝尔奖将一年一度的颁发给那些在数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奖者没有年龄的限制,颁奖典礼将于每年六月在奥斯陆举行。设立这项奖金的宗旨在于提高数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激励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此之前,国际数学界的最高荣誉是从1936年开始颁发的菲尔茨奖。菲尔茨奖每四年一度,获奖者取得得奖成果时的年龄不得超过40岁,到目前为止仅有42位数学家获此殊荣,奖金额却只有阿贝尔奖的二百分之一——1500美元。
斯托默介绍说,目前阿贝尔奖的提名方式还没有最终确定,原则上每位数学家都可以向阿贝尔委员会推荐候选人,但只有阿贝尔委员会拥有最终向阿贝尔评奖委员会提名候选人的权利。
5人组成的阿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决定谁是第一个获得阿贝尔奖的幸运儿。全部5名委员必须经由挪威科学院任命,其中有两人来自挪威科学院,其余三人分别来自挪威皇家社会科学院,挪威高等教育委员会和奥斯陆大学。
据介绍,为了纪念挪威天才数学家阿贝尔诞辰200周年,挪威财政部在2001拨款2亿挪威克郎(约合2200万美元)设立阿贝尔纪念基金,基金的收益将用于阿贝尔奖奖金、阿贝尔奖颁奖典礼和青少年数学教育活动。
阿贝尔在五次方程和椭圆函数研究方面远远的走在当时研究水平的前面,但因学术始终无法得到承认而贫病交加,27岁不到就染上肺结核去世。法国数学家埃尔米特曾感叹地说:“阿贝尔所留下的思想,可供数学家们工作150年。”
3获奖数学家2003年∶让-皮埃尔·塞尔(法兰西学院)
2004年∶迈克尔·阿蒂亚(爱丁堡大学)与艾沙道尔·辛格(麻省理工)
2005年: Peter D. Lax (纽约大学)(表彰他对求解双曲线型 (hyperbolic) 偏微分方程所做出的贡献。)
2006年∶里纳特·卡尔松(瑞典皇家工学院) (表彰他在调和分析和光滑动力系统方面深刻和重大的贡献。)
2007年:美籍印度数学家、纽约大学教授斯里尼瓦·瓦拉丹(表彰他在概率论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2008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约翰·汤普森(John Griggs Thompson)和法国法兰西学院教授雅克·蒂茨(Jacques Tits)(表彰他们在代数领域特别是在现代群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9年,法籍俄罗斯数学家米哈伊尔·格罗莫夫(表彰他对现代几何学的贡献)。[1]
2010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代数数论与代数几何学家约翰·泰特(John Tate)。
2011年:美国数学家Milnor教授,以表彰他在拓扑、几何和代数方面的先驱性发现。
2012年:匈牙利数学家安德烈·塞迈雷迪(Endre Szemerédi),以表彰其在离散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对堆垒数论和遍历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2-3]
2013年: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以嘉奖其对代数几何的开创性贡献及其对“数论”、“表示论”及相关领域的“变革性”影响。[4]
七.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英文:The Shaw Prize)由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邵逸夫爵士于2002年11月创立。首届的颁奖礼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举行。邵逸夫奖基金会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并设有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科学奖,共三个奖项;它是个国际性奖项,形式模仿诺贝尔奖,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作管理。
目 录1简介
2奖项由来
3奖项设置
3.1 天文学奖 3.2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3.3 数学科学奖4历届概括
5历届颁奖典礼
6组织架构
6.1 简介 6.2 理事会 6.3 评审会 6.4 遴选委员会7邵逸夫简介
8其他活动
9相关信息
1简介
邵逸夫奖是由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邵逸夫先生于2002年11月创立。首届的颁奖礼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举行。邵逸夫奖基金会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并设有数学奖、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共三个奖项;它是个国际性奖项,形式模仿诺贝尔奖,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作管理。
邵逸夫数学奖、邵逸夫天文学及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于每年九月提名及评审,结果在翌年夏季宣布及在秋季举行颁奖典礼。各奖均由邵逸夫奖基金会下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2004年的邵逸夫奖各得奖者得到一百万美元奖金、一面奖牌及一张证书。“邵逸夫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2奖项由来邵逸夫先生祖籍宁波镇海,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先后在上海、香港投身电影制作业,七十年代起出任香港最大的电视台“无线”的行政主席。他成立的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氏基金有限公司,致力于资助发展教育科研、医疗福利事业及文化事业,仅捐助内地教科文卫事业的资金就超过25亿港元。早在1985年他就已有奖励杰出科学家之意,后在中大原校长马临教授倡议下,终于设立了“邵逸夫奖”。
根据章程,“邵逸夫奖基金会”(设在香港)由董事会、理事会、评审会和秘书处四个部分组成。评审会负责选出得奖人;其下设3个奖项委员会,各设一名首席评审和4位评审,负责候选人的提名及评选工作。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出任评审会主席,评审人员从世界各地有限期聘任。评审工作从每年6月开始,翌年6月宣布得奖者名单,8月颁奖。
首届的颁奖礼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举行。
3奖项设置天文学奖
随着整个电磁波谱由电波以至珈玛射线一一被用来观测宇宙,天文学在过去 “邵逸夫奖”奖章
五十年经历了巨大的进步及发展。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星系的结构和运动;星球及恒星系统的诞生、演化和陨灭;到行星系统的形成及其普通的存在,对这些问题的了解都有了重大的进展。很多奇异的名称,如超新星、类星体、脉冲星、黑洞等,都已收录在一般辞书之内,并且牵动普世万众的心灵和想象。
重大的天文学难题即将能借助传统学科的研究工具来解答,而且利用微中子和引力辐射的侦测来探索地球上实验室所无法做到的极端物理环境,更有如为观察宇宙启开新窗。我们可以预期,天文学在二十一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新黄金时代 。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生物医学科学的发现和临床医学的新方法,为我们在与疾病的长期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随着人体基因组图谱的绘成,我们已接近解开生老病死的机制,治疗学亦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机会。生命科学的新见地与医学技术的进步,将为新世纪的人类带来更好的健康和改善了的生活素质。
数学科学奖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语言。数学在二十世纪发展精进,既开创了新领域,亦解决了重大且棘手的旧难题,影响遍及每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和技术,社会科学亦受其惠。
因为计算器科学、信息科技与统计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数学在二十一世纪对人类将会更加重要。
4历届概括历届得主
数学奖
年份 得主 国籍
2004年 陈省身 美籍华人
2005年 安德鲁·维尔斯 美国
2006年 吴文俊、大卫·曼福德 中国、美国
2007年 罗伯特·朗兰兹、理察·泰勒 美国、美国
2008年 弗拉基米尔·阿诺德、路德维希·费迪夫 俄罗斯、俄罗斯
2009年 西蒙·唐纳森、克利福·陶布斯 英国、美国
2010年 辛康·布尔甘 美国
2011年 德梅特里奥斯·克里斯托多罗、理查德·哈密顿 瑞士、美国
2012年 马克西姆·康采维奇 法国
天文学奖
年份 得主 国籍
2004年 詹姆斯皮·布尔斯 美国
2005年 杰弗里·马西、米歇尔·麦耶 美国、瑞士
2006年 索尔·普密特、亚当·利斯、布莱·施米兹 美国、美国、澳大利亚
2007年 彼得·高里 美国
2008年 赖因哈德·根策尔 德国
2009年 徐遐生 美籍华人
2010年 查尔斯·班尼特、莱曼·佩治、戴维·斯佩 美国、美国、美国
2011年 恩里科·科斯塔、杰拉尔德·菲什曼 意大利、美国
2012年 大卫·朱维特、刘丽杏 美国、美国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年份 得主 国籍
2004年 简悦威、史丹利·科恩、赫伯特·布瓦耶、理查·多尔 美籍华人、美国、美国、英国
2005年 迈克尔·贝里奇爵士 英国
2006年 王晓东 美籍华人
2007年 罗伯特·尼科威 美国
2008年 伊恩·威尔穆特、基思·坎贝尔、山中真也 英国、英国、日本
2009年 道格拉斯·高尔曼、杰弗里·弗理德曼 美国、美国
2010年 戴维·朱利雅斯 美国
2011年 ·霍夫曼、华莱士、鲁斯兰·麦哲托夫、比尤特勒 法国、美国、美国、美国
2012年 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阿瑟.霍里奇 德国、美国
5历届颁奖典礼届份 日期 地点 嘉宾
第1届 2004.9.7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董建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邵逸夫爵士(奖项创办人)
第2届 2005.9.2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许仕仁(香港特别行政区署理行政长官)
邵逸夫爵士(奖项创办人)
第3届 2006.9.12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邵逸夫爵士(奖项创办人)
第5届 2008.9.9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唐英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署理行政长官)
邵逸夫爵士(奖项创办人)
第4届 2007.9.11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邵逸夫爵士(奖项创办人)
第6届 2009.10.7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邵逸夫爵士(奖项创办人)
第7届 2010.9.28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第8届 2011.9.28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邵逸夫爵士(奖项创办人)
第9届 2012.9.17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第10届 2013.9.23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杨振宁(诺贝尔奖获得者)
6组织架构简介
邵逸夫奖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基金会成立一个三层架构的组织专司其事。
理事会
邵方逸华女士 :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邵氏基金会(香港)及邵逸夫奖基金会主席
马临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会主席
杨振宁教授 :邵逸夫奖评审会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北京清华大学教授
杨纲凯教授 :邵逸夫奖评审会副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谭尚渭教授 :香港公开大学荣休校长
评审会
(2007-2009)
主席: 杨振宁教授
副主席: 杨纲凯教授
委员:陈建生教授: 天文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
简悦威教授: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
迈克尔·阿蒂亚爵士 :数学科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
遴选委员会
(2009-2011)
邵逸夫天文学奖 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7邵逸夫简介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 邵逸夫
,原名邵仁楞,籍贯浙江宁波镇海,出生于上海,慈善大家。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
8其他活动邵逸夫奖
The Shaw Prize
类型 新闻资讯/特备节目
国家/地区 香港
制作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新闻及资讯部公共事务科
每集长度 25分钟
首播频道翡翠台、高清翡翠台
首播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播出时期 2008年8月-2008年9月
香港无线电视新闻部每年都会制作《邵逸夫奖》新闻特辑,专访每届的得奖者,阐述其生平以及学术成就。而每
“邵逸夫颁奖典礼”都会作电视转播。
另外,每届得奖者都会在香港各间大学举行讲座,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学术理论。
9相关信息与诺贝尔奖
据“邵逸夫奖”成立仪式上宣布,该奖设立数学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与“诺贝尔奖”所设立的3个科学奖项并不重复。数学与天文学都是基础科学,诺贝尔奖没有此两项奖显然是有缺陷的。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语言,社会科学、经济活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21世纪数学的地位更重要。天文学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极年轻的,21世纪将是探索宇宙的黄金时代。“邵逸夫奖”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范畴更广阔,要为新世纪的人类带来更好的健康和更高的生活素质。“邵逸夫奖”是弥补“诺贝尔奖”的不足,两者关系是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有人认为,诺贝尔奖是西方的,因而获奖者欧美人士居多;而邵逸夫奖是东方的,获奖者将以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及海外华人为主。这不仅是极大的误解,而且这种想法也很幼稚。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审是公平公正的,比如日本科学家也是东方人,他们的新发现新创造一样也能获奖,并无歧视。“邵逸夫奖”筹委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汝万在成立仪式上明确宣布,该奖颁奖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旨要。”
八.基础物理奖
基础物理学奖是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于2012年7月捐资设立的国际物理学奖,由基础物理学奖基金会负责评选,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数额为300万美元。
目录
1简介
2设奖目的
3奖金
4与诺贝尔奖区别
4.1奖励对象
4.2奖金
展开 目录
1简介
2设奖目的
3奖金
4与诺贝尔奖区别
4.1奖励对象
4.2奖金
5历届获奖
5.1第一届获奖名单201…
5.2第二届获奖名单201…
收起 编辑本段基础物理学奖 - 简介
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设立了基础物理学奖
基础物理学奖由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捐资设立,首次颁奖是在2012年7月31日。
首届获奖的9位科学家中,研究领域从宇宙早期膨胀到弦论,其中有6人从事与弦理论有关的研究。
编辑本段基础物理学奖 - 设奖目的
该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物理学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希望能够推动物理学向前发展。
编辑本段基础物理学奖 - 奖金
该奖项给每位获奖者颁发的奖金数额为300万美元。[1]
编辑本段基础物理学奖 - 与诺贝尔奖区别
奖励对象
基础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奖的本质不同。后者只有当一项成果已经经历了彻底的测试和验证才会被认定为是突破性的进展,有时往往与最初的发表相隔几十年的光景。与此相反,基础物理学奖则以那些理论上的进步为目标,可授予理论尚未被数据支持的物理学家。
奖金
基础物理学奖的奖金大约是诺贝尔奖的2.5倍。
编辑本段基础物理学奖 - 历届获奖
第一届获奖名单(2012年)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高级研究所(IAS)的Nima Arkani-Hamed、美国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的Alan Guth、美国帕萨迪纳市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Alexei Kitaev、法国比尔斯河畔伊薇特高级科学研究所的Maxim Kontsevich、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斯坦福大学的Andrei Linde、IAS的Juan Maldacena、IAS的Nathan Seiberg、印度阿拉哈巴德市哈里什—钱德拉研究所的Ashoke Sen,以及IAS的Edward Witten。
第二届获奖名单(2013年)
尤里基础物理学奖2013年3月20日晚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颁奖典礼,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7名科学家分获特别奖,美国斯坦福大学华人物理学教授张首晟获前沿奖。基础物理学前沿奖获得者共有5位,4位来自美国,1位来自德国。3位瑞士、加拿大和以色列的物理学家获得了新地平线奖。[2]
九、生命科学突破奖
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专注于推动生命科学突破性研究、表彰优秀科学家和激发人们,把追求科学当作终身事业的热情。该奖项由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设立,旨在激励那些从事对抗癌症、糖尿病、帕金森和其他疾病研究的科学家。该奖项于2013年2月启动,每个奖项奖金为300万美金,该奖项因此被称为“豪华版诺贝尔奖”。在接受马云夫妇捐献后,基金会的年度奖项将由5个增加至6个。
目 录1创立
2奖励对象
3评选规则
4首届得主
5加盟
1创立“脸谱”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联合谷歌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及俄罗斯风险投资家尤利·米尔纳20日宣布共同设立“生命科学突破奖”[1],专门激励那些致力于治疗顽疾和延长人类寿命的科学家。由于每名获奖者将得到高达300万美元的奖金,该奖被称为豪华版“诺贝尔奖(127万美元)”。
每年选出5位获奖者
除2013年首批获奖的11位科学家,今后每年将有5位科研人员有机会获得这一大奖。奖金捐助来自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及其妻子安妮·武伊齐茨基、脸谱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及其妻子普丽西拉·陈,和硅谷著名风险投资人、来自俄罗斯的尤里·米尔纳。
2013年许多得主都专注于癌症研究。2013年的突破奖得主也同意加入委员会,遴选未来有资格获表扬的人士。
2奖励对象该基金会的设立旨在激励那些资金不足却仍默默无闻从事对抗癌症、糖尿病、帕金森和其他疾病研究的科学家,是科学界奖金最丰厚的奖项。
3评选规则该奖项本着公开透明的选拔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在基金会官方网站提名候选人进行评审。组织者希望获奖者是仍在全盛时期的科学家,而不是因长期的研究而名声大噪的退休人员。和诺贝尔奖不同的而是,“生命科学突破奖”并不限制分享奖项的人数,而前者每个奖项的共享者最多只能是三人。此外,“生命科学突破奖”每年的得奖者都将加入评审委员会,匿名投票选出下一年的获奖者。
4首届得主2013年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的得主包括: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avid Botstein和哈佛大学教授Eric S. Lander获得基因组学奖;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Lewis C. Cantley、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Hubrecht研究所教授Hans Clevers、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Napoleone Ferrara、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教授Charles L. Sawyers、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Bert Vogelstein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Robert A. Weinberg获得癌症奖;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Titia de Lange获得端粒奖;
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获得干细胞奖;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Cornelia I. Bargmann获得神经生物学奖。[2]
5加盟美国时间2013年9月25日,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夫妇作为捐助人正式加入该基金会。此外,马云将会出任该基金会理事。
马云夫妇每年将为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捐献300万美金。基金会的年度奖项将增加至6个,每个奖项奖金为300万美金。
马云表示:“非常高兴与美国、俄罗斯的新经济公司创始人一起参与基金会,我们希望鼓励更多人参与对生命科学和疾病治疗的研究。希望全世界的科学家能为克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特别是癌症,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Calico 首席执行官、苹果 (Apple Inc.)、基因泰克 (Genentech, Inc.) 和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主席阿特-莱文森表示:
“对于马云加入这项计划,我们感到无比激动。这对于突破奖和医疗科学而言都是大好的消息:现在共有六个奖金额达300万美元的奖项来鼓励那些推动科学进步和帮助拯救生命的思想领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