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丨科学精神面面观

2018年6月26日22:16:13来源:科技日报施一公: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丨科学精神面面观已关闭评论2,179 views 1304字阅读4分20秒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科学男神”施一公,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河南。今年6月回乡,他用了一个晚上与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分享心路历程。

有同学问,梦想和世俗是否不可调和?

他说,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工作者的心态问题。听一次报告,看一场电影,你会激动半天,甚至两三天;当这股热情过去,看看房价、物价,你不得不又“落入现实”。这都没关系,只要跟随内心就好,想去做研究,想去学习,那就去吧!

他告诫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让价值观回归理性,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并且要不断追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作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是中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三合一院士”,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体”结构。但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自己当年生物学的成绩非常不好,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实验与课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甚至在霍普金斯大学读博期间,有一门生物学课程,连考3次,分别是52、32、22分,越来越少。他还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时,兴趣点是从政和经商,并非学术。

施一公: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丨科学精神面面观

施一公

但就是这个对专业一无兴趣、二无专长的人,最终还是开启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开挂人生”。原因是一位清华老师的话点醒了他:“在这个世界的发展中,生命科学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于对人类的关注。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

于是,在博士毕业半年后,他开始强行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施一公表示,现在看来,培养这种兴趣有点晚,但极其浓厚,哪怕废寝忘食,哪怕没日没夜,都乐在其中。

科研成为了施一公的乐趣,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能让人无忧无虑地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施一公还认为,从事科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现在学生受物质冲击太厉害,施一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不去攀比个人待遇的高低,应该“攀比”科学贡献的大小,“攀比”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在科学研究和对国家贡献上,要不知足而常乐”。

他说,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必须具备3条要素:一要注意工作时间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二要善于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怀疑权威;三要有脾气,要有那一份执着和坚持。

专家点评施一公院士在学校作报告时,场面人山人海。这说明,一方面,施院士无疑是一位“科学偶像”;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内心依旧澎湃着对科学的憧憬。

偶像效应,源自他对国家和人类的巨大贡献;而让年轻人激动的,则是科学精神的力量。

科学是构成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精神则有着穿越阶层与时空的渗透力,穿透这个受市场冲击、人心普遍浮躁的时代,直抵每颗心灵,形成强大召唤力,让更多有志科研的年轻人走上科学之路。

科学精神可以通过产品的迭代、技术的革新,辐射至大众观念,也可通过如施院士这样“偶像”的一言一行一思,传承散播出去。

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

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生活,打心眼里认为做科研一样很酷,甘愿付出时间的成本,就一定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世俗所动,永不浮躁。

(点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张改平)

weinxin
扫码,关注科塔学术公众号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与学术资源导航平台,让科研工作更简单、更有效率。内容专业,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科技日报 整理 发表于 2018年6月26日22:16: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ciping.com/9614.html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杂谈天下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从小就天资聪慧。1960年,以数理化三科均为98分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5年后,郭光灿大学毕业,获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从此,除了讲台授课,搞...
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 杂谈天下

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

最近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真不少,刚刚过去的8月,从南到北的数个论坛都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所属的领域亦是多种多样——经济学、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一句话总结就是,诺奖嘉宾很忙! 要说跟诺奖得主...
钟彩虹: 找寻猕猴桃的种子 杂谈天下

钟彩虹: 找寻猕猴桃的种子

人物档案 钟彩虹,1968年2月生于湖南省浏阳市,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组长、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理事长、农业部种植业(水果业)指导专家组成员。     科学精神在基层 8月...
科学岛上“种太阳”的人 杂谈天下

科学岛上“种太阳”的人

骄阳下,蝉鸣响彻合肥科学岛,岛西端便是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国家大科学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也即人们常说的“人造太阳”,坐落于此。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