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一周要闻(第七期) 2019年12月14日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试点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财政部等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试点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的通知》日前已正式发布实施。《通知》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试点项目经费使用范围作出进一步细化。按照规定,试点项目的经费可用于设备、材料、测试化验加工、燃料动力、差旅/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劳务、专家咨询、依托单位管理、绩效支出,以及其他合理支出。同时,强调项目经费不得被截留、挪用、侵占,不得用于与科学研究无关的支出等。
2.国重点-铁四院“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技术与开发利用研究示范”获批
12月2日,铁四院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技术与开发利用研究示范”,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立项公示,并获批复。继中标项目“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后,铁四院在城市地下空间领域再次斩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至此,铁四院共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20项。
该项目设置5个研究课题,科研总经费34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1284万元。该项目聚焦深部战略需求,依托示范工程,同步完成平台与装备研发,形成勘察、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系列技术指南,构建地下透明、环境友好、规划科学、建造绿色、运维智能的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和安全利用技术体系,形成城市地下立体开发新模式,推动我国“由地下空间建造大国,提升为地下空间建造强国”。
3. 国重点“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特色食用木本油料种实增值加工关键技术”项目获准立项
近日,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申烨华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申报的“特色食用木本油料种实增值加工关键技术”项目获准立项,获批专项经费2650万元,实施周期为4年。这是“十三五”以来该校首次获批千万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该项目以核桃、油茶、油橄榄三种木本油料产业的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集约化机械采收、油料加工、品质评价和过程副产物清洁综合利用的重大科技需求,打造木本油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为特色经济林果增值加工和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
4. 国重点-近期华中农业大学获批立项项目4项,获批中央财政经费1.16亿元
获批立项的项目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罗正荣教授主持的《特色经济林优异种质发掘和精细评价》、伊华林教授主持的《果树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宁国贵教授主持的《重要花卉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与基因发掘》以及植物科技学院王国平教授主持的《园艺作物病毒检测及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4个项目均属于“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专项。该专项2019年度共资助项目27项(含定向项目3项),中央财政经费7.1亿元。据悉,“十三五”科技部在农林领域共启动实施了8+3个专项,其中2016年启动的“七大农作物育种”“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化肥农药减施”等8个专项已于2018年全部完成立项。2018年启动的“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3个专项将分三年完成立项工作。
5.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落地西藏,总投资2亿元
西藏将建“那曲授时台”和“拉萨授时监测站”。其中拉萨授时监测站将在拉萨经开区建设实施。拉萨授时监测站建成后,还将依托“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拉萨授时监测站打造“时空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包括时间科普馆、长波授时台远程展示平台和学术交流中心,并最终将该基地建成一个融合爱国科普旅游教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系统远程展示、后续产业开发的科技旅游教育基地。“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部署的十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旨在提高我国授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授时精度,对基础产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建设内容:在陕西西安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总体运控中心和科学实验平台,在新疆、甘肃、西藏增补完善增强型长波授时系统,利用通信光纤网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重要用户的高精度光纤时频传递骨干网。
6、国重大-两部委联合印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法》
办法指出,水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水专项对于我国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控制水体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水专项聚焦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瓶颈问题,为实现水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要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单位的作用,调动地方政府参与实施的积极性,加强与现有科技资源及成果的衔接,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以及国际合作的科技资源,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
水专项资金筹集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中央财政支持水专项的组织实施,引导和鼓励地方财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等方面的投入。针对水专项任务实施,科学合理配置资金,加强审计与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7、国重大-高分七号卫星首批亚米级立体影像产品发布
国家航天局10日发布了高分七号卫星首批亚米级立体影像产品,包括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雁栖湖以及安徽泾县、广东阳春、山东菏泽等多个地区的正射影像图、立体核线影像、数字表面模型产品等。这些影像产品纹理清晰、立体感强,体现了高分七号特有的立体测绘性能。这也意味着我国低轨遥感卫星分辨率已达到0.65米。
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简称高分专项)的一员,高分七号于11月3日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也是民用测图精度最高的卫星,不仅能获取平面影像,还可形成立体影像。目前,卫星处于在轨测试阶段。从初步测试结果来看,卫星平面精度可优于5米,高程精度有望达到1.5米,能够实现1:10000比例尺高精度卫星立体测图,满足基础测绘、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乡建设监测评价等对高精度立体测绘数据的迫切需求。
国家航天局介绍,经过9年研制建设,高分专项工程初步构建起了我国稳定运行的高分卫星遥感系统,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时、时空协调的对地观测能力。我国低轨遥感卫星分辨率由高分专项实施前最高2.1米提高到0.65米,静止轨道遥感卫星分辨率由千米级提高到50米,低轨遥感卫星设计寿命由3年大幅提高到8年,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数据体系,与其他卫星遥感数据相配合,为高分遥感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提高了我国天基对地观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