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天下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从小就天资聪慧。1960年,以数理化三科均为98分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5年后,郭光灿大学毕业,获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从此,除了讲台授课,搞... 2018年10月5日2,087 views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
杂谈天下 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 最近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真不少,刚刚过去的8月,从南到北的数个论坛都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所属的领域亦是多种多样——经济学、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一句话总结就是,诺奖嘉宾很忙! 要说跟诺奖得主... 2018年9月6日1,506 views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
杂谈天下 钟彩虹: 找寻猕猴桃的种子 人物档案 钟彩虹,1968年2月生于湖南省浏阳市,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组长、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理事长、农业部种植业(水果业)指导专家组成员。 科学精神在基层 8月... 2018年9月3日1,886 views钟彩虹: 找寻猕猴桃的种子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
杂谈天下 科学岛上“种太阳”的人 骄阳下,蝉鸣响彻合肥科学岛,岛西端便是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国家大科学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也即人们常说的“人造太阳”,坐落于此。 走... 2018年8月26日1,613 views科学岛上“种太阳”的人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
杂谈天下 难以承受的“父”重 长期以来,一些科学家被冠以“××之父”的称号,以凸显其在某个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然而,作为对科学家个人贡献的一种评判方式,这一称呼是否严谨?它为何会常常伴随着诸多争议?科学共同体内部又是如何... 2018年8月24日2,134 views难以承受的“父”重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
杂谈天下 科学思维与方法缺失已成科研发展瓶颈 ——访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人们经常说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如何体现?怎样激发科学研究内生动力?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团队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方面 科技日报:... 2018年8月23日1,810 views科学思维与方法缺失已成科研发展瓶颈 ——访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
杂谈天下 “芯”病还须科学精神医 迅雷不及掩耳,打着“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招牌的“红芯”浏览器前脚刚宣布完成2.5亿元C轮融资,后脚就被拆穿西洋镜。所谓“自主”,不过是把谷歌内核拿来换了个头面;随之,其创始团队核心人员神乎... 2018年8月20日1,713 views“芯”病还须科学精神医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
杂谈天下 面对“填补空白”的追问,他们回答得很克制 “不对,那个水汽的指标到不了20千米,这个得改一下,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夸张。”78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指着PPT告诉身旁的工作人员。 吕达仁正在演示的是“多波段多... 2018年8月16日1,423 views面对“填补空白”的追问,他们回答得很克制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
杂谈天下 更重要的科普是润物细无声的科学精神 “每个人在幼年时都是科学家,因为孩子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如是说。 8月初,在面向青少年的大型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录制现场,记者颇有这样的感受... 2018年8月11日1,510 views更重要的科普是润物细无声的科学精神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
杂谈天下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王逸平 他研发的新药惠及1500万患者 王逸平生前照片。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供图) 今年4月11日,一位55岁的优秀党员科学家倒在了科研岗位上,离开了他挚爱一生的新药研发事业。他为人们带来了冠心病、心绞痛的救治良药,迄今受益患者超千万。而他... 2018年8月9日1,560 views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王逸平 他研发的新药惠及1500万患者已关闭评论 阅读全文